首页 旅游 综合 • 巴蜀佛教名刹一览 2002-4-26 | 旅游 | |||||||
巴蜀佛教名刹一览 Bashu Temple ⊙雷康/编 峨眉山佛教圣地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县西南。 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以后历代续有增修。唐代、宋代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代、清代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世人若行若立,吟诵此经,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山上万年寺塑有六牙白象,象上有尊座,普贤菩萨端坐莲台。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佛光、圣灯等奇景。《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此山亦称“大光明山”。 峨眉山寺院几经兴废,现有大小寺庙二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报国寺 原名会宗堂,建于明代万历末,供奉普贤菩萨、广成子和楚狂陆通牌位,取佛、道、儒三教合一之义。清代康熙时重修并改今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 1983年,报国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万年寺 初建于[晋代],名普贤寺。[唐末]改称白水寺,[北宋]初改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赐名“圣寿万年寺”,是峨眉山中有名的最大寺院。宋代太宗曾赐经书、袈裟、七宝冠、宝环等物,并赠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像。明代被焚毁。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1946年又失火被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重修。 寺内现有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般若堂、行愿楼、斋堂等。 1983年,万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伏虎寺 位于报国寺西约1km,建于[晋代],初名药师殿,曾改称“龙神堂”、“虎溪禅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相传林中多有虎患,遂建“尊胜幢”,形制如塔,上刻梵咒,镇于无量殿前。寺内建筑,几度兴废。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我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详情请点击。 洪椿坪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位于天池峰下,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清初]遭火后,曾屡次修建。 寺内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客房等。 1983年,洪椿坪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洗象池 洗象池又名天花禅院。明代称初喜庵,又称欢喜亭。清代康熙时扩建成寺,实际上是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因寺前有一很小的六边形池塘,相传为普贤菩萨沐象之处,于是寺亦得名。 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1983年,洗象池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顶峰名,明代时建有寺庙,后毁于火,近年修建有华藏寺。金顶上还有一卧云庵,建于明代,后经几次大火。 金顶是唯一可以看到佛光的地方,所以朝山进香的佛教徒及旅游者都必到此处。 1983年,金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文殊院 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场一侧。 文殊院创建于[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时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拔款整修。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 文殊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寮房等。 1983年,文殊院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昭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 昭觉寺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建元。宣宗(847~859)时更名为昭觉寺。[五代]时改建为宣华苑。[北宋]初年(960~963)更名为六祖寺。徽宗崇宁年间(约104年前后)复名昭觉寺。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兵火。清代康熙二年(1663)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殿堂大部被毁或改建。1985年后,得到重建和修葺。 寺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先觉堂、观音阁、大师殿(御书楼)、石佛殿(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普同塔院等。 1983年,昭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宝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代广明元年(881),僖宗李儇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曾驻此寺中。一夜忽见寺内舍利塔放光,即命侍从发掘,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颗,认为是吉祥之兆,遂命重修庙宇,建塔供奉舍利,并易“宝光”为寺名。宋代曾一度更名大觉寺,[明末]崇祯年间(1640~1644),毁于兵燹。清代康熙九年(1670),开始重建。 宝光寺山门、钟鼓楼、牌坊、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等。 1983年,宝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乌尤寺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乌尤山。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宋代,乌尤寺规模宏备。[南宋]时寺遭兵燹。明代景泰、成化年间(1540~1587),先后重建。[明末]清兵入川,又遭毁坏。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咸丰时,再遭浩劫。至同治年间(1862~1874)渐复旧观。光绪中重建如来殿、天王殿。宣统元年(1909),扩建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民国七年(1918)后,相继新建了弥陀殿、藏经楼、观音殿、普同塔、青衣精舍、大雄宝殿等殿宇。 乌尤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宝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如来殿(藏经楼)、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等。 1983年,乌尤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罗汉寺 位于四川省重庆市。 罗汉寺创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6),初名治平寺。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仿新都的宝光寺建罗汉堂一座,始易今名,属临济宗道场。近千年来,罗汉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数易寺名。宋代治平元年(1064)名治平寺;明宣德元年(1426)名古佛岩;明成化元年(1465)名罗汉寺;明正德元年(1506)名藏经阁;明崇祯元年(1628)名西湖禅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名龙神池;清光绪十二年(1886)复称罗汉寺,沿用至今。[明末]寺遭兵燹。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1940年遭日机轰炸被毁,后曾重修,但未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款进行修缮。十年动乱中,又遭毁坏。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又陆续拨款进行了修复。 罗汉寺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明碑亭、古佛岩(又名罗汉硐)、罗汉堂、大雄宝殿、藏经楼、客堂等。 1983年,罗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慈云寺 坐落在重庆市南岸。 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原名观音庙,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起初规模不大。民国十六年重修并扩建,更名为慈云寺,始具丛林规模。在寺内设有“爱道堂”,安置尼众,遂成四众丛林。 慈云寺建筑面积约4,000m2,殿宇依山势而建,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布局别。全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韦驮殿、普贤殿、三圣殿、地藏殿以及爱道堂等。 1983年,慈云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详情请点击。 双桂堂 坐落在重庆市的梁平县。 双桂堂创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初名“福国寺”。因原有老桂花树二株,故名“双桂堂”。又因寺被古竹环绕,又取名“万竹山”。咸丰十年(1860),建舍利殿时,破土得金带一条,因此又名“金带寺”。但“双桂堂”名延用至今。 双桂堂建筑面积50,000m2,所有殿堂、亭台,都是仿明清宫殿式建筑,造型古朴,工艺精良。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大悲殿、舍利殿、禅堂、祖堂、云水堂、说法堂、五观堂、伽蓝殿、破祖塔亭、僧寮等。 1983年,双桂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圣寿寺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东北的宝顶山。 圣寿寺创建于宋代。[宋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六至二十二年(1418~1424)重建。[明末]又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同治元年(1862)又加以维修。1961年以后,又陆续进行了维修。近年来,又修葺一新。 圣寿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观音洞、燃灯殿、达维摩殿(又称宝顶)等。 大足号称“石刻之乡”。宝顶之名始于石刻创始人赵智宗(亦名赵智凤)。大足境内石刻约四十多处,而圣寿寺所在的宝顶山最为集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同时宝顶山又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历史上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称。赵智凤的功绩,不仅创建了圣寿寺,而且还创刻了宝顶山的摩崖造像。宝顶山的石刻,主要分两组,即大佛湾和小佛湾。大佛湾东、南、北三面危崖峭壁,长约500m,凿有三十一个龛窟,碑碣七处,题记十七则,舍利宝塔二座。石刻内容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影修陀罗尼、西方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腋下诞生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洞、牧牛图等。其规模之宏伟,可与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比美,堪称中国佛教的第四大石窟造像。小佛湾是赵智凤最早创刻的造像,是大佛湾造像的兰本,原来规模相当宏伟,殿堂用石砌成,殿内四周上下满刻着佛、菩萨像。此外,小佛湾还有法身塔(俗称经目塔)和石洞。法身塔高10m,三层、四方形,全塔四周共刻约五百八十四部经目,其中有许多早已失传的经名。石洞即毗卢庵,其中除刻有毗卢佛像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像。整个小佛湾的石刻,虽屡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一座瑰丽多彩的古代艺术宝库。详情请点击。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