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成都市 Previous武侯祠  成都的诸葛亮祠庙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成都的诸葛亮祠庙 ⊙源自:陶元甘


  [三国]之后,由于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不少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祠庙,如南阳诸葛庐,荆州诸葛坛,赤壁供风台等。而成都诸葛亮祠庙,先后共建八所之多。在叙述成都诸葛亮庙时,不能不首先提到全国最早建立的沔县定军山下的诸葛庙。
  定军山,在汉中西北九十里沔县城南。当年,曹操打败汉中王张鲁,派大将夏侯渊驻守定军山,刘备听取诸葛亮的策划,趁曹军立足未稳,率诸将进兵汉中,黄忠奋取定军山,斩夏侯渊于马下。从此,诸葛亮就在这一带苦心经营,把它作为六出祁山的大本营。蜀流延熙六年(公元234),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病死军中,对于他的后事,诸葛亮明确讲过:“葬汉中定军山,因山而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为什么要把遗体葬在定军山呢?历史记载说是为了激励将士,继承遗志、完成统一大业。因诸葛亮不是帝、王,限于封建礼制,不立祠建庙,而蜀中百姓,都在郊野设祭,以寄哀思。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春,后主刘禅采纳步兵校尉习隆等人建议,在诸葛亮的墓地沔县定军山立庙。前面是殿,后面是墓。同年秋,钟会带兵南下攻打[蜀汉],经过沔县,还亲自到庙前设祭,下令保护墓庙。这座庙历代都予培修,至今仍在原址。
  成都的第一座诸葛亮庙,是在诸葛亮去世将近一百年成汉时建立的。[西晋]末年,陕西氐族人李特李雄兄弟率军攻入成都,占据全川。李特死后,李雄于公元306至333年,先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叫“”。为了团结巴蜀人民,李雄后来将国号改为“”,史称“成汉”,表示继承汉室之意。早在入城时,李雄就下令在少城建诸葛庙。这是成都正式为诸葛亮修建的第一个庙宇。具体位置可以判定在少城北部。因南部是商业区,不便立庙。按照当时少城方位,其北部应在现长发街以南,将军衙门、金河街以北一带。
  公元346年,[东晋]大将军将军桓温灭成汉,拆毁少城,唯独留下诸葛亮庙,以资纪念武侯。
  这座庙于何时消亡或迁移,已无史可考。但很可能是隋(公元581~618年)代迁移的。隋文帝杨坚封儿子杨秀为蜀王。杨秀好大喜功,在成都大兴土木,在大城之西扩建城垣,称为子城,实比拆掉的少城还大。唐代杜甫诗句“东望少城花满烟”可证明子城的广泛广阔繁华景象。扩建城池时,很可能拆掉了孔明庙,而迁到了郊外的锦水之南,即刘备陵墓和先主庙附近。新建的诸葛亮庙,定然宽室大宇,祠庙森严,并广种了翠柏。因此,到公元760年杜甫见到的诸葛祠堂已是“柏森森”了。而柏树能长到参天抱围,非有上百年不可,所以杜甫见到的丞相祠堂,极可能是隋代所建。杨秀建了城,既要拆庙,是决不敢冒蜀境人民之不韪而不另建新庙的。
  杜甫诗《古柏行》所咏的丞相祠堂在什么地方呢?
  杜甫从公元759年到768年在四川住了十年之久,在成都曾游览过成都南郊的丞相祠堂。766年在夔州(现奉节)写了《古柏行》借咏武侯祠古柏而兴怀才不遇之悲,是有名的古诗。诗中说:“孔明庙前有古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忆昨路绕锦城东,先主武侯同门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诗中记叙先生庙,是刘禅修建的,以后[蜀汉]虽亡,庙陵仍存。南朝肖刘皇帝肖建成培修后,隋代将诸葛亮庙迁来合成一处,就有了“行主武侯同门宫”在一个庙的情景了。
  明世宗时,为尊崇诸葛亮,在现草堂寺乐侧另建武侯祠。这座庙的规模、范围,因明亡被焚而不可考了,南郊昭烈庙也于此时焚毁。至此,成都一座诸葛亮庙都没有了。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四川总督蔡毓荣在唐、枕头昭烈庙旧址复建了昭烈庙,道光时由刘沅培修,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武侯祠

  以上诸葛亮庙,均由官府出资兴建。但在成都,由民众集资筹备修建诸葛亮祠庙还有几处。
  锦江街口有口古井,井口小,井底大,形制神奇,井水清澈。虽逢旱年,井水不枯。宋代著述中已提到此井为诸葛亮所凿。明神宗时,乡人协力在井旁建了诸葛祠,四时八节祭奠。现在庙废井存,这条街叫诸葛井街。
  成都外北簸箕街西侧有古金绳寺(现第六中学),其北有丞相祠。《成都县志》记为[汉末]所建,清代历有培修。“[汉末]”建祠是传说,但明末以前已有此祠了。到清代中叶,祠的香火甚旺,近代衰落。
  九里堤是成都西北郊外,唐名糜枣堰。[战国]末年,李冰凿成都城外两江,一条现名锦江(南门大河),一条名郫江。郫江经糜枣堰向南流经通惠门、同仁路、南较场、西胜街、文庙西街、向东流经上池街、纯化街、中莲池、下莲池,到安顺桥合江亭注入南河(锦江),流经半个成都,为城内提供水流和交通。唐末高骈扩大城垣,筑糜枣堰,截断郫江,使上游水改道流入新开的北门大河,因北郊地势低凹,在新开河道南岸筑起九里长堤。从此,郫江不再入城。北宋初年,九里堤决口,江水涌入郫江故道,城内金河水涨,民困其苦。赵匡胤派刘熙古修复堤堰。蜀人为纪念此事,在堤岸修了刘公祠堂。南宋范成大培修过刘公庙。中经[元代]攻陷成都,历经战乱,到明代时,竟无人知晓九里堤的来历,附会为九里堤系诸葛亮为保护成都人民而筑,因此,堤上刘公庙也就变成诸葛庙而受到香火供祀了。
  清代一些文人学士,认定北较场一带是诸葛亮住处,于是集资修建了诸葛祠、乘烟观、观星台。但以后经过考证,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在北较场定居,因此,祠、观、台都随岁月流逝而湮没了。
  以上民间所建诸葛祠庙,临解放放时尚存的还有簸箕街诸葛庙,九里堤的诸葛庙,尽管城南有武侯祠,但这两座庙并存不废,可见在人民心目中,诸葛亮是占有很重要位置的。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服务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