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成都市 Previous武侯祠  诸葛亮和武侯祠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诸葛亮和武侯祠 ⊙源自:李金彝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特别是他在《出师表》中留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激励人们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要一提到他,便会联想到“诸葛大名垂宇宙”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杜诗的名句,也会很自然地联系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可是当人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最先看见的,却是大门上边的一块金字大匾,写着四个大字:“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个字,却反而在进门左手边的墙壁上嵌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成都的武侯祠曾经发生过多少次的变化。最初的武侯祠,也并不在今天这个地方。
  最初的武侯祠在成都少城里面,是[西晋]李雄创大成国(公元302~307)时所建。这座祠,在桓温灭蜀的时候,都没有被毁,《方舆胜览》说:“醒温灭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这“独存”两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果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特别崇敬,怎么可能做到“独存”呢?可惜这个孔明庙,后来也因年久失修,没有保存下来;但自此以后,成都地区却先先后后在成都西北古乘烟观偏西的地方,草堂左侧、城东江南馆街诸葛井附近、城北簸箕中街、以及郊区九里堤等地,都修建过武侯祠、武侯庙、诸葛庙、或者叫丞相祠,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在惠陵(刘备的坟)南边的武侯祠保存得比较完好。这座武侯祠,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被封为蜀王,来到成都以后,才把武侯祠和昭烈庙合并在一起,并把诸葛亮的塑像,也搬到昭烈庙来,放在旁边,用以体现他们的君臣关系。这就是人们之所以常常把昭烈庙叫为武侯祠的原因。
  那么,惠陵南边这个武侯祠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这就很难查考了。根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汉昭烈庙是南齐(公元479~502)时候修建的。并说“其南原古武侯祠”,可见武侯祠比昭烈庙的建筑年代还要早一点。它们距离虽近,但并不在一处。杜甫当年说的“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咏怀古迹五首》)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但这座庙宇,到明末的时候,就已经毁了,今天的昭烈庙、武侯祠(包括最后一重诸葛亮殿),都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的。这次修建,除了把诸葛亮的塑像迁到后殿之处,还加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这一次的像塑得比较多,北地王刘谌(刘备的孙子)和两廊的文臣武将的像,都是在这个时间塑的。但这些塑像,过了百多年以后,又有些坏了。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又重新修复过一次。1949年前的最后一次培修,是民国十年(公元1921),隔现在也整整有几十年的历史了!1949年后更是多次培修,才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并由国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这里的一切,都焕然一新。几座大型的石碑都保护得特别好。碑文的记述,也很有价值。特别是那块唐碑,对的文治武功,都作了高度评价:说是一个具有事君很忠诚、又有开国的才能和远见、个人品德也很好,并且善于用人四个条件完全具备的人物。称赞他的政绩,是“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对他“结吴抗魏”的军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据武功”的具体措施,都表现了作者由衷的敬佩的感情。《明碑》的时代虽然要近一点,但它对武侯祠的沿革,也给我们作了些有价值的介绍。人们常常爱问:怎么这里没有阿斗太子(刘禅)的像?明碑上的文字,是提到这一点的。说原来他的像,宋真宗的时候,四川的地方官蒋堂,认为他是[蜀汉]政权的败家人物,所以就把他取掉了!
  掩映在这些石碑之间是一些苍翠的古柏,它虽然不是杜老诗中的原物,但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却很有作用。它能够给人一个“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感觉。武侯祠的到外种柏,可能是这个意思吧!
  穿过这里,便是这条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高备殿。这里殿宇高朗,气象开阔。刘备的塑像,高达三米,显得特别突出。左右关、张,两廊文武,也显得很有气派。清代的成都将军兼署四川总督完颜崇实,在大殿上刻了一副极尽推崇之能事的对联:

使君本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锺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代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王气锺楼桑车盖”,那是胡扯,看《三国演义》的人,都不会相信;但“巴蜀系[汉代]终始”却是事实。因为[西汉]的创立,依靠了这个地方,[蜀汉]的灭亡,也是在这个地方,这是化用明代诗人陈恭尹“诸威灵成八阵,[汉代]终始在三巴”的诗句。殿角的刘备孙子刘谌北地王的塑像,群众对他以身殉国、宁死不降的精神倒是有好感的。北门的娘娘庙街(少城的娘娘庙街,供的是送子娘娘,是宣传封建迷信的),还供有北地王妃的塑像,这就是群众对他们的崇敬的表示。
  刘备殿后、诸葛亮前,有一个相当宽大的过厅。这里对联很多,董必武副主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对联和郭沫若同志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的对联,都挂在这里。
  走近诸葛亮殿,殿门挂满了匾联。这些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评赞诸葛亮的词语,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重要业绩。
  有总结他在军事、政治方面的经验的,如清代赵藩撰写的那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也有历数他的重要功业,并表现了缅怀前贤的情意的,如那副篆书的长联: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
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有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
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这副对联,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谈他早期隐居隆中,是一个从事劳动的知识分子,后来为了答谢刘备对他的特殊知遇之恩,他才愿效驱驰。以三分始指隆中决策的预见,以六出终,指六出祁山伐魏的事情,效死不渝,是效忠[蜀汉]政权,至死不变的意思。两表,指前后出师表。所谓遗恨,是指没有完成他理想中的统一中国的事业。
  下联是说,世上有像陈强、古冶子这样同生死的人,就应当讥笑那些本是同根、而又相煎太急的丑剧。但当前的情况,却又正是如此。谁个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因此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一身系天下安危的人,如今人死了,如果要凭吊忠烈,那就只好“缅怀风义拂残碑”了!
  也有从影响来谈的,如已故书法家沈尹默(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康有为、齐白石、李叔同、林散之、毛泽东、沙孟海、沈尹默、谢无量、吴昌硕、于右任之一)写的“诸葛大名垂宇宙”那副对联;还有从群众敬仰的角度来谈的,如“千秋同祀武乡侯”那副对联等等。提到诸葛亮祖孙三代的,有刘咸荥撰书的那一联:

勤王中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三世忠贞”,他们确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是在保卫[蜀汉]政权的战争中牺牲,诸葛亮本人也是病故在北伐前线。所以尽管陈寿写《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但他对诸葛亮的一生,还是作了高度的赞扬。陈庶子就是陈寿,因为他担任过太子中庶子的职务,所以称为他陈庶子。“墨痕同溅岳将军”,是说岳飞在南阳诸葛庐草写《出师表》的时候,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看了这副对联,再走到殿里去瞻仰他们祖孙三人的塑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恐怕是来到这里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吧!因此象诸葛亮这样一个可以左右当时政权的人物,却从来没有产生过争权的念头,总是那样勤勤恳恳地辅助刘禅;尽管他作了丞相,却从来不治私产,连刘禅的赏赐,他都上表辞谢。难道像这样不争权、不争钱,而以毕生精力,勤于王事,来实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的人物,不值得我们崇敬么?
  从诸葛亮殿出来,向右一转,就进入另外一个境界。水榭船舫,相映成趣。几株老桂,掩映在一池清水之间,你要是坐在池旁,看看墙上的大型的“有关诸葛亮的纪念祠宇和部份遗迹、文物图片”,也会使你得到一些启发。
  这里的图片,有赤壁的“拜风台”。拜风,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之笔,拜风台就更是无中生有了。但大家对这个建筑,一直保护得很好,这就说明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是比较深厚的。所以有时,明明知道这是一件假东西,但作者却往往在那上面,倾注了极为诚挚的感情,如这里琴亭上面的石琴,便是如此。诸葛亮会不会弹琴,是另一问题。即使会弹琴,也不会去弹石琴。这本来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但清代嘉庆年间武侯祠的道士黄合初,却在石琴上边刻了一段衷心仰慕的赞语:
坚贞其质,雅正其音。宁静者学,淡泊者心。宗臣已往,遗像长钦。惠陵之侧,锦之浔。祠堂肃肃,柏树森森。良工仿制,古调堪寻。草庐抱负,梁父胸襟。一弹再鼓,千载龙吟。
  短短几句,充分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向往之忱,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是武侯祠的道士。所以,当国际龙人,来到这里,听了介绍以后,也要站在琴亭下边,凭吊这位卓越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景仰的人物。陈毅同志1964-2-12日,到武侯祠来视察的时候,他在题词中写道:“少时读三国志及杜诗,仰慕诸葛孔明之为人……”。并说:“孔明治蜀留有遗爱”这确是事实。正因为他有遗爱,所以人们才这样仰慕他,怀念他!
  [北宋]的王安石,赞扬诸葛亮是“晖晖若长庚(长庚星就是太白金星),孤出照一方”。诸葛亮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他的光辉业绩,却永远像长庚星一样闪耀着它的不朽的光芒!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服务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