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成都市 Previous青城山景区  青城山道教宫观及其对联 2005-11-5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青城山道教宫观及其对联雷康/编


青城山风景名胜区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都江堰市风景区内,东距成都市68公里,距都江堰市仅10多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终年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名扬四海。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从山门入口处的建福宫沿着被杜甫称为“丹梯”的石极而上攀登,道旁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是“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避暑胜地。山上的古道观、天师洞、古银杏、掷笔槽、二皇殿、手诏碑、麻姑池等都充满种种传说。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山充满着眷恋之情。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第五洞天”,道家气功闻名遐迩。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著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杜甫陆游张大千冯玉祥等仁人志士曾在此驻足留连,近年来青城山后山又得到极大的开发。
  青城山为前、后山,均都建有缆车,方便游人观光。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自古以来,人们以“”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成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们朝贺张天师时点的灯笼,称为圣灯。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1943年夏,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生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山后,秦安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他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建福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秦安寺。景区全程20余里,新建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年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宋代设味江镇,清代此地主产的佳茶被列为贡茶。洞天乳酒、苦丁茶、道家泡菜、白果炖鸡为青城山“四绝”。此外,还有都江堰渠道工程,它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距成都市55公里,创建于古蜀国开明王朝,秦昭襄王时(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蜀郡守李冰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提(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提(飞沙)设计之巧今仍领中外水利专家叹服。玉垒山、“离堆”、“水则”、铁桩、“”等古迹,可让人们领略了解古代工程的艰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中华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二王庙下的安澜桥是一铁索桥,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清代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桥为1974年重建,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站在摇摇晃晃的桥上,目睹水流湍急的岷江,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不能不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折服。这里现在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青城山楹联
  道教在青城山经历了2000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点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今天青城的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飞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张陵邛崃山系的鹤鸣山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以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立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箓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道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炼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避,直到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清觉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教学会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寻壑须观水;
望峰莫息心。
──佚名题青城山

冉冉修篁依户牖;
悠悠碧水快褛丝。
──佚名题青城山

危楼凿险层层出;
积翠凌虚面面来。
──佚名题青城山

云作玉峰时北起;
山如翠浪尽东倾。
──宋·陆游句、杨子长书青城山西蜀第一山亭

玄契环中,得意忘象;
庐结物外,即人而天。
──佚名题青城山

餐赤城霞,偕范宁齐登大隐;
享黄石寿,共松鹤永葆遐年。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赤城”,乃青城山的别名。《玉匮经》载:“青城山……一名赤城山。”“”,指晋代著名道教道领范长生。“”,指曾授轩辕黄帝龙硚经”的宁封子。下联“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传说张良剌秦王不中,逃亡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遇黄石老人于圯上,授以《太公兵法》。作者到青城山,欲同范宁一样作有益于世的“大隐”,其松鹤永享黄石之寿。

到九室逍遥,洵是仙姿鹤影;
看三台隐约,果然福地洞天。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九室”,是“第五大洞室仙九室之天”的省语。“仙姿鹤影”,古人有“鹤驭”、“鹤驾”之说,意指仙人驾鹤升天。下联“三台”,是星宿名,也叫“三能”,属太微垣。《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此处借喻青城山的宫观层层楼台。“福地洞天”,唐朝杜光庭在《青城山记》中说:青城“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于仙径,载于方志。”作者感到:到“福地洞天”的青城山一游,自己好象成了神仙了。

胜地拟蓬莱,毓秀钟灵,千里江山堪入画;
仙人居阆苑,涂丹饰碧,数重楼阁宛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岛屿。《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下联“阆苑”,也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联语作者把青城山视作神仙居住的“蓬莱”、“阆苑”,可见作者对青城山的景仰。上下联后段两句,作者者对青城的“江山”、“楼阁”描绘,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借境抒情,堪称佳作。

秘册侈仙都,鸣鹄穷源,九室倘存轩辕诏;
大宗尊柱史,犹龙别派,百灵应护赤城霞。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鸣鹄”,山名,一名鹤鸣山。《青城山诸观功德记》载:张道陵自渠亭鹤鸣顿驾兹岭。”“柱史”,即柱下史,老聃曾为周代的柱下史。“百灵”,谓百神,作者认为“仙都”乃藏“秘册”等珍物之地,应受到百神的精心保护。

收百八景于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涌雾;
登卅六峰之顶,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佚名题青城山山门

青城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自古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意思是天下名山中数青城山最幽深、幽静。山名为青城,是因为诸峰环绕,状若城郭。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阴覆地,四季常青。青城山的山门是竹木结构,自然古朴,略事雕琢。山门内的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山门前矗立的一对石狮是山中原长生宫的遗物。山门侧是游青城山的起点──道教宫观建筑“建福宫”。

眺高台宝室仙都,真日月分精,蹑履快寻三岛石;
读琳崖玉霄好句,信云霞难画,扪萝欲觅五符幢。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高台”,指青城山第一峰之所在,又名高台山。“三岛石”,位于天师洞左侧,传为天师降魔时挥剑时劈成。下联“五符幢”,碑铭,出自《灌县志·艺文志·碑曰》:“延庆观灵宝真人五符幢,下有记铭,开元十一年立”。作者在联语中表露出的急切心情,恐怕是许多到青城山游览的人都会有的。

碧落焕斗宿灵光,杓指煞俱藏,愿消尘海千千劫;
青城本神仙都会,我来秋正爽,快览名区六六峰。
──佚名题青城山

观光心切。作者的这种心情,不是寻幽觅胜者的共同心情吗?

轩辕问道四千年,长留乳垂银杏,歧出銙棕,来游海国东西客;
青城聚仙八百里,喜看宝室晚霞,上清朝日,领袖巫峨大小峰。
──佚名题青城山

上联“轩辕黄帝问道”,指轩辕黄帝为平息蚩尤之乱,曾到青城山向隐居北崖之上的宁封子学“龙蹻飞行之术”事。“乳垂银杏”,指在古常道观三清大殿右前的银杏树,高约30余米,胸围7米余,传为东汉时张陵手值。杏乳低垂,枝叶如盖,是观中的一大景观。歧栋在天师洞前。唐僖宗《赐杜光庭诏》中已有“祥鳞忽见,棕于分荣”之句,故名“古歧宗”。作者列举了“乳垂银杏”、“歧出銙棕”、“宝室晚霞”、“上清朝日”、“来游海国东西客”,雄辩地证明了青城山足堪“领袖巫峨大小峰”之意。

青城山前山建福宫楹联
  建福宫为游览青城山前山的起点,原名丈人祠、丈人观。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山门左侧。丈人峰因宁封而得名,据《列仙传》、《青城甲记》等书记载,宁封是轩辕黄帝时的人,世传为制陶官员,得异人传授,积火自烧,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轩辕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董尤,统一华夏,被轩辕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的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建福宫是宁真君的道场。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西行1公里,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魏晋时期,丈人观建在天国山中昭融寺崖前。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剌史杨励迁丈人观于今建福宫址,仍称丈人观。当年奉敕:青城山丈人观准五岳真君庙例。唐僖宗时,封五岳真人为“希夷真君”。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加号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为“福定命真君”,一说为“希夷善应真君”。淳熙二年(1175年)准成都制置使范成大之请,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赐名“会庆建福宫”。后经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现存两殿三院,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文物古迹较多,有古木假山、委心亭、乳泉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等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殿内柱上的394字对联(见下)为全国著名长联之一,被誉为“青城一绝”,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近年来对殿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面貌焕然一新。建福宫左侧有明庆府王妃遗址;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建福宫原正殿(今二殿)称丈人殿,中有宁封塑像。诗人陆放翁曾写诗赞倾,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丁卯秋赵蕴玉”。

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禅心印月圆。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辛酉颜楷”。

曲径幽居神道迹;
高山便是白云乡。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山门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怀书”。

累尽神仙端可致;
心虚造化欲无功。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草亭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带月明。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委心亭

一潭月影参花影;
四面山光接水光。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齐生集句、谢促谋书青城山建福宫灵祖殿

落款署:“民国廿七年秋黄齐生集、谢促谋书”。

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
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门楹]

胜境足盘旋,记曾结队西来,三十六峰频饱看;
名区堪锁钥,休道大江东去,百千万劫总浮沤。
──郑世斌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后殿

落款署:“民国岁次甲子孟夏安郑世斌题”。

道堪总慑群流,神秘启诸天,偶窥玄妙应如海;
我亦邀游万里,丈人尊五岳,漫说归来不看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宁封殿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
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建福宫丈人殿

  溯禹迹尊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沦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雾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欢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祠,巾帼共谯岩竟秀;貂婵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陶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清代·李善济题青城山建福宫后殿[殿柱楹](197+197=394字)

此联作者广引博证,遣词严谨,其中穿插有二、三十个与青城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记述了三十六峰和一百零八景的概况;尤其是联中借得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吟诵四川胜景的名句“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等,把青城山烘托得更加雄奇幽深,引人入胜。

青城山前山圆明宫楹联
  从上清宫左下行至四望观分路,南下循清溪过月城湖回到山门。从山道东行1公里即到圆明宫。圆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丈人峰北麓与木鱼山相连的小坡谷地,内有三重大殿,极为清幽。前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灵官;中为斗姆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姆天尊,她是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后殿内供奉“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大帝和土皇地祗。宫内还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于1939年住青城山时,为圆明宫画的“纯阳跨鹤”图,非常生动传神。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圆明宫

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楹联
  上清宫位于清城山第一峰高台山,距峰约500米的半坡之上。从天师洞出来到祖师殿,再回头沿途北上,过朝阳洞、九倒拐、壮观台、观日亭,即抵上清宫。此宫始建于晋,唐玄宗时重建,现存宫宇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民国初年间,道士杨松如、龚仰之陆续重建及近年所修葺兴建。五代时,前蜀后主王衍曾在宫右建行宫,至今柱础犹存,人称玉皇坪。前蜀末年,王衍奉太后、太妃游青城山,随驾宫人皆穿画云霞道服,衍自制《甘州》词,与富人且行且唱:“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怜沦落在风尘。”宫人应声和之,声震山谷。王衍以神仙在凡尘自况,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帝王游山图。王衍母、姑都有诗纪行。太后诗云:“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可怜风光看不足,却驱金翠入电城。”太妃诗云:“翠驿江亭近王京,梦魂犹是在青城。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现在的上清宫,近索道上站处新建了巍峨壮丽的石坊,上有张大千先生当年手书“青城山上清宫”额,上清宫山门为石卷拱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字为蒋中正手书。登石级入三清殿,统回廊上玉皇殿,上供奉太上老君,旁把纯阳祖师、三丰祖师。1940年出土的《宋知宫皇甫先生墓谒》藏于殿中。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刻《道德经》。殿左长廊通文武殿,内把孔子和关羽。两旁有张大千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以及黄云鹊诗碑。天花板上有墨龙、二十四孝图和三国故事题材画。客堂、斋堂、茶楼等设施齐备。宫左有两井,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互为深浅,故名“鸳鸯井”;宫右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数尺,晶莹清澈,不竭不溢,传说是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宫侧有观日亭、圣灯亭、云海亭等观日出、赏神灯、望云海的好去处。宫侧山崖刻有“天然圣迹”、“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字大数尺,笔力遒劲。宫后最高处老霄顶,建有呼应亭,登高一呼,群山相应。宫前宫后还有跑马坪、杀人漕、碓窝坪等张献忠义军遗迹。上清宫后近年兴建了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师事白云上真,号华阳真人。初居昆仑,后居五台山紫阳洞,故又号“东华紫府少阳君”。他是全真派北五祖的第一祖。殿宇宏敞,金碧辉煌,是上清宫登第一身途中的重要建筑。出东华殿登第一峰,只见崇楼杰阁,直插云霄,这就是新建的老君阁,阁建在青城第一峰顶。沿两侧楼梯拾级而上,依次为授道台、悟真堂、观妙楼、元玄顶等。中为用钢皮制作的老子骑青牛过幽谷造像。登楼一望,三十六峰,如在指掌,平原江流,尽在目前,直有“一览众山小”的胜慨。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隔断红尘三十里;
直上江源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

试从平旦时观我;
直到最高处抬头。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观日亭

腾空双屐云中插;
隔岭一峰天外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壮观台

于今百草承元化;
自古名山待圣人。
──于右任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二年于右任”。

河声岳色精神在;
虎仆龙宾左右偕。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后殿角门[门楹]

高拱玉清,尊无二上;
宏开金阙,默运三元。
──清代·周盛典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同治五年春季周盛典书”。

上德无为,行不方之教;
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冯玉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卅一年冯玉祥”。

道德五千,名言通圣典;
楼台十二,仙境在人间。
──高志元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望上清绝顶,霞飞彩凤;
观大面横陈,秀为云龙。
──刘伯龙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黔南刘伯龙撰”。

泯色像于清虚,道非常道;
宰天地之化育,名无可名。
──清代·高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正殿

落款署:“邑进士高溥书”。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冯健吾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绝顶望秋波,奔腾玉垒超三峡;
名山宠道德,管领青城第一峰。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呼应亭

弥天宿雾收,万象正恢飞动意;
一日凌云出,群山齐失自高心。
──魏经略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见道发就硎,自叩元门齐宠辱;
秉均孰为偶,须知佳会有因缘。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左廊

钟敲月上,碧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张星楼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斋楼

落款署:“邑人张星楼题”。

璀璨启琳宫,有仙则名,凭临绝顶钟神秀;
慈祥征福果,为善最乐,管领灵山作主人。
──邓锡侯撰、余兴公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山门

落款署:“民国二十七年秋邓锡侯撰、余兴公书”。

呼吸化三丹,步步凌空,此中自有长生术;
鸳鸯侍二井,心心相应,由来平担半边天。
──陈漫漫撰、维西书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右廊

绝顶好栖真,听敲窗落叶,嗻啵岩泉,动静相同成妙谛;
危楼堪极目,看出岫闲云,翱翔飞鸟,和平自在现天机。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上清宫茶楼

青城山前山真武宫楹联
  祖师殿原名真武宫、清都观,也称洞天观,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从龙桥栈道前行,过访宁桥左行1公里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宫,此殿始建于晋,原名洞天观,唐代重建,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建,整个建筑似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大帝和张三丰祖师,故又名真武宫,殿内还供奉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石刻等。祖师殿对面的山谷叫白云溪,背后是轩辕黄帝峰,四周林岚掩映,碧嶂丹岩,溪涧烟飞雾绕,环境清幽,深远莫测。古迹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读书的“读书台”。陆游写有《游杜光庭读书台》诗:“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幢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何来。”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出祖师殿山门,右有条小道可通往青城后山;经浴丹井、云松塔,沿小道行半华里,可达轩皇台绝顶。冯玉祥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三次到过青城山,1945年那次就住在祖师殿里。在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冯玉祥将军不胜喜悦,在殿侧刻碑筑亭以为纪念,此碑现在祖师殿内,作为文物保护。

石磴阴深盘曲道;
琳宫孤峭入鸿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祖师殿山门[门楹]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祖师殿

偶作青城游,得寻洞府须求道;
何劳轩辕问,但到名山便是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祖师殿

游福地,入洞天,任许飞琼邀月;
访仙踪,换俗骨,当思涤虑洗心。
──海晁炜题青城山前山祖师殿

落款署:“庚午暑月谷星海晁炜撰并书”。

原青城山前山长生宫楹联
  鹤翔山庄建于原古道教宫观长生宫遗址上,这里最早为晋朝初年天师道道领、著名学者、被汉政权(302~347年)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山中宰相、高寿130余岁的范长生的私家园林,古人称之为范氏庄园,是西蜀最古老的私家园林,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进入山庄,上百棵桢楠西树林荫蔽野。每年春夏两季数千只白鹤从南方飞回,栖息、繁衍于山庄桢楠、银杏、仙人等参天大树,给这座千年古园增添无限生机,结下鹤舞仙山的不解之缘,山庄也因此而得名。今天的鹤翔山庄,树荫中古风依旧,庭园建筑掩映期间,古朴典雅的中式装修,园中曲桥、流水、巨石、古树、草坪交相辉映,黑瓦黄墙、亭台楼阁、仙鹤云集,一幅自然、朴素、有序、雅致、文化底蕴浓厚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鹤翔山庄还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成为人类保护自然文化的一个见证,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道教文化第一庄”。道教首领范长生雕像进入山庄迎面所见便是巨型雕像“范长生云鹤图”。是中国道家文化第一庄鹤翔山庄的点睛之作,仙气盈人。范长生是涪陵丹兴人,蜀汉刘备时,范长生家族迁入青城山。据史籍记载,范长生博学多艺,精通天文术数,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等,他家世代掌握部曲,本人又是天师道教主,由此蜀人奉他如神。无圣乎有这样的记载,说他从蜀汉到西晋穆帝时,活了130多岁。刘备清他参政,他推辞,遂被封为道遥公,特意为他建造长生宫,让其修心养性。巨型石刻鹤翔山庄碑记山庄大门左侧是巨型石刻鹤翔山庄碑记,高近2米,宽6米,用自然青石精刻而成。碑记记载着山庄悠远的道家文化源流,被专家誉为“天下宾馆第一碑”。该碑记被编入《都江堰市金石录》一书,以供后世鉴赏。现代酒店古典装饰的杰作鹤翔大厅在建筑的装饰风格上,以体现道家文化与现代酒店的豪华气派为主题,并将各种明清家私、古董文物、根艺字画融为一体,被称作现代酒店古典装饰的杰作。百鹤书法百鹤墙该墙共收录了先后到山庄的国同著名书法家沈鹏、何应辉、尉天池、谢云、刘云泉、刘正成等100位作者写的篆、隶、楷、行、草诸体“”字100个,并精刻于青上,在国内尚属首创。千年古园的园中园长生园青城山千年古园的鹤翔长生园,是古长生宫的长生殿遗址,范长生就是在此园内写下了《道德经注》、《周易注》等书,那充满精深道义的玄文,体现了它崇尚自然的追求,他的思想也体现在这座深幽涵碧的庄园之中,传说唐安史之乱时期,明皇李隆基择长生宫为驻辇行宫时便是在宫里的长生殿入住。山庄根据史实,将之恢复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式的园林建筑,再现古长生宫昔日辉煌。太极八卦长生图长生园正面的走廊有一幅用纯黑白大理石镶嵌而成的太楹图,两边用红木配以八卦图形和对联,前面是千年香樟乌木雕刻而成的范长生雕塑,体现了道家像数玄理与仙人的浑然一体。中式客房三生万物山庄客房的装饰,以道家养生、长寿为主题,各类寿字、寿图布置其中,并以其精细的作工和大胆使用“红、黄、蓝”三色而著称,在室内家具上巧妙地镶嵌“三块石头”,体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爱石得福,石可通灵”的道教文化内涵,被誉为宾馆饭店的精品之作。千年紫荆想思树长生园内一株千年紫荆树,传为唐明皇为纪念杨贵妃而在长生宫亲手种植的故称“相思树”。巴蜀创作中心沿长生园楼道,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巴蜀创作中心画廊。每年中国美协会员级书画家百余名来此写生、创作。画廊内可欣赏当代名家书画珍品。书法巨匠道德经在创作中心画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长的《道德经》书法长卷。该书法长卷每而20公分长,40公分宽,80米长,以优质楠木精刻制作封面盒,由巨型空洞乌木做底座。采用全手工平接线条精装裱而成的中国最大的册页型书籍。天下第一根镇宅神虎在长生园的二楼廊道,悬挂着一件长2.5米,宽1.3米的巨型天然根书虎,该作品字体之大,品位之高,年代形成之久,是一件罕见的绝世珍品,中国著名书法大师何建国先生亲自为该作品题名“华夏第一根──镇宅神虎”。四川名茶馆醉鹤茶楼山庄醉鹤茶楼是四川名茶馆和四川省茶文化活动基地,是屋顶花园式生态茶楼,这进而桢楠簇拥,古森环抱,空气清新(据生态环境专家来此测试,这是由于千年古树散发大量待离子之缘故)。山庄最佳的观鹤景点醉鹤亭便在此处。青城文化餐鹤翔长生宴鹤翔长生宴是山庄开发、推出的道家特色滋补美食,被评为“中国名宴”。每道菜都有一个道家故事,一则道家典故,再伴以古乐演奏,被称为“鹤翔文化餐”。道法自然三正树山庄后院有三棵大树峻峭而挺拔地依次排列,这便是“三正树”。三证者:“一心正,二气正,三法正”,道教先辈们按照“心、气、法”的先后顺序依次栽下这三棵树,给我们展示了道家修行的基本原则,欲得健康长寿者,当效法道家的“三正”。千年苍桑古围墙古长生宫旧址的唯一建筑物证,便是这段饱经风霜的土墙,它历经沧桑,依然留存,成为山庄的“古董”,是山庄千年仙鹤不绝的灵应之物。相敬如宾的礼让树鹤翔山庄前院有两棵别具特色的树“礼让树”。这两棵树的树枝都占领从树干的一侧伸出,一个伸向左,一个伸向右,毫无人工雕凿之形,浑然天成,成为长生宫内一大奇观。婷婷玉立的仙人松在鹤翔山庄碑记左侧,可见水桶般粗壮的两棵传为范长生亲手种植的仙人松。仙人松也叫罗汉松,娃娃松等,只是在道教中崇尚求道成仙,故树名“仙人松”。妙趣天成的青城根雕山庄青城根雕馆是西南道家规模最大的根艺馆。这里陈列着数百件形态各异的根雕、奇石等艺术精品及书画精品。

石刻壁画唐明皇观鹤图
  山庄的庭院中间有一大型石雕“唐明皇观鹤图”,重现了旧日玄宗择长生宫驻辇时的盛况。

东晋尚清淡,功德在民惟隐士;
酉川曾保障,英雄退步即神仙
──古遗佚名题长生宫

能教李特倾心,保障资安全蜀;
直接宁封高蹈,功成选入名山。
──古遗佚名题长生宫

开国搜蜀材,蒙昭烈帝临存,英雄名士各千古;
栖真得元寿,锡逍遥公爵号,富贵神仙有几人。
──古遗佚名题长生宫

青城山前山赤诚阁楹联
  赤诚阁位于青城山的门户,阁畔古木参天,林中重檐叠阁,这便是古代著名的长生宫赤诚阁。汉末,道教道领范长生曾隐于青城山,刘备初据蜀地,为延揽地方名士,乃驰书迎聘,范长生固辞不就,被封为“逍遥公”,刘禅接位后,建长生宫以做褒奖。诸葛亮也曾亲往赤诚阁拜谒。

翠壁连云蒸澍雨;
赤城带日起祥烟。
──刘昌荣集句题、王维西书青城山前山赤诚阁

喜旷襟怀,三十六峰如翠浪;
饱探幽意,百零八景人丹梯。
──让泉撰、正辉书青城山前山赤诚阁

古迹壮新观,赤壁如城,扶藜阁上瞻崖舍;
名山多胜景,丹梯有路,蹑展云中觅洞天。
──适园撰、王维西书青城山前山赤诚阁

青城山前山老君阁楹联
  老君阁位于青城山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1600多米。老君阁阁基占地400余平方米。阁高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檐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阁造像,以凭徐悲鸿当年在青城山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16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100余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祖纯阳及钟离权。老君阁于1992年秋兴建,历时三载峻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万派随它去;
群山向我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老君阁[阁门]

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楹联
  自建福宫北行2公里即到青城山主庙──天师洞。天师洞原址为轩辕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朝大业(605-618年)年间,改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院,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宗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天师洞建在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海拔高度1000米。背后为第三混元顶,峭壁如五彩画展,左接青龙岗,右连里虎塘,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万树凝烟罩峰奇,十分幽静。古观靠山处有一洞窟,传说是张陵天师结茅居住过的地方,所以一般人都叫这儿为“天师洞”。天师洞的内山门,与三清大殿、轩辕黄帝殿布置在中轴线上,显得气势恢宏。围绕着三清大殿的层层楼堂,共分为10个天井,均有曲折回环的外廊连通,曲径通幽。山门在高高的陡坎,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前檐排列着6根大石柱,采用高1.2米精工雕刻的石狮、麒麟、独角兽作柱础,在古朴庄重威严之中又富于玲瑰意趣。前后檐和经柱共立4.4米高的大石柱28根,象征28月,其中16根柱上镌刻楹联。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大殿楼上为无极殿,有明代文物木雕屏花8扇,镂空雕刻着芙蓉荷花、孔雀等图案,红花绿叶,色彩鲜丽。殿外县挂着“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辉”等匾额。三清大殿和它帝边三皇殿内唐玄宗的手诏碑是这里最珍贵的文物。三清殿后有轩辕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黄帝、伏羲、神农石像。

银杏树/青城山景区/都江堰市/雷康 摄
一株高50余米,胸围6.07米,直径2.24米的古银杏树,传说张天师手植的银杏树,树龄已达2000余年。道长郑信清正在练功
地点天师洞·青城山景区·青城山镇·都江堰市·成都
时间2004-7-28 10:50:34

此外,还有听寒亭、洗心池、慰鹤亭、饴翠仙窠等景观。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郑燮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山门外台榭

地据江源胜;
名从汉代传。
──张嘉鎔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落款署:“新繁张嘉鎔篆”。

天师把正一;
法宝周大干。
──吕超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庚辰吕超题”。

天逼星辰大;
城春草木深。
──夏颜楷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辛酉夏颜楷”。

诗思竹间得;
道心尘外逢。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室有山林乐;
人同天地寿。
──李汝南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斋堂

丹崖灵石髓;
碧涧有芝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慰鹤亭

泉落寒崖响;
萝依古木垂。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听寒亭

前身应是明月;
几生修到梅花。
──李汝南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湘石李汝南题”。

半岭天风闻剑啸;
一春梦雨茁芝芽。
──谢无量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内山门接待室

汲来江水煮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代·郑燮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佚名集句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上联集自欧阳修《沧浪亭》;下联集自苏舜钦《过苏州》。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燮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斋堂

万叠云山图画里;
一楼花月笑谈中。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客堂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
──冯玉祥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石壁镌刻]

溪上玉缕缕上月;
城外云林林外山。
──袁易暖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落款署:“辛未云风袁易暖题”。

洞天第五群仙窟;
太极合三衣妙门。
──颜楷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丙寅夏四月华阳颜楷”。下联的“太极”,是中国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原。《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合三”,《老子》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妙门”,《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者称道青城山为神仙的窟宅。

神仙都会周秦汉;
道德根源天地人。
──罗骏声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邑人罗骏声题”。若从轩辕黄帝的传说算起,青城山的“神仙都会”源流更远,联言“周秦汉”,并非过誉。

开门溪绕先生宅;
流壑云藏帝子家。
──绍南山人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后门

落款署:“光绪五年初七日绍南山人题”。

道通天地有形外;
山在虚无缥缈间。
──李远吾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丙寅初夏李远吾题”。

齐古今阴阳在握;
光风月和气盈空。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山居深处无尘俗;
境遇幽时到客踪。
──林云陔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欲求寡欲先无我;
为所当为不问他。
──杨芳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诚村杨芳题”。

一帘花影交鸾尾;
满地香芝幻鹿胎。
──张问陶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里为冠盖星辰近;
案有琴书雨露清。
──清·何绍基题青城山前山

天师洞斋堂

野寺多情留客住;
青城无语看人忙。
──易瀚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银杏阁

落款署:“海恬易瀚题”。

银杏于年征道性;
青城一洞试幽深。
──沈钧儒撰书青城山前山天师洞银杏阁

落款署:“民国二十六年沈钧儒撰书”。

自是君身有仙骨;
向来涉世亦遗人。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祖堂

危梯凿险层层出;
积翠凌虚面面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饴翠仙窠

煦物如春,永锡难老;
与道大适,复归于婴。
──黄云鹄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祖堂

万壑松风,一帘花雨;
三椽茅屋,半塌荣烟。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瑶草琪花,长春不老;
交梨火枣,有客皆仙。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客堂

宝露凝芳,霏烟泛彩;
仙钟簇韵,法教扬音。
──章嘉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斋堂

此地收一百八景胜览;
诸峰皆三十六帝外臣。
──李景福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后门

落款署:“癸丑小阳雅州李景福题”。

洞府何奇,从来多古意;
明德不远,只在此山中。
──张仁乙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落款署:“光绪癸未秋月张仁乙题”。

白鹤归来,崖畔千年银杏
绿云深处,天下第五名山。
──牛树梅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口牌楼

落款署:“巳午月之朔雪樵牛树梅题”。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棋芝轩集句、王伯乔书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程昌棋芝轩集、王伯乔书”。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黄齐生集句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皇殿

此联以俗语集成,语辞浅白寓有哲理,对人立身处世,解脱困境颇具启迪性。在道教宫观上比较流行,如在承德县的朝阳洞三官殿、本青城山建福宫灵祖殿等处均有采用。

笔点犹新,此日摩崖增胜概;
刽痕尚在,当年劈石想仙踪。
──赵瑄沐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口牌楼

落款署:“光绪戊戌年仲冬月赵瑄沐手书”。

指点中原,万里江山归眼底;
登临绝顶,频年风雨搅心头。
──陈章中撰、谢正原书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皇殿

落款署:“陈章中撰、灌邑谢正原书”。

秀绝称闻,载琴书名流向往;
幽深见赏,寄风月拎佩熙来。
──零道人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道典通天,摈绝万缘归正觉;
山峰障日,尽收紫气人三清。
──高辇白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楚沩高辇白题”。

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李世瑛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山门

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邓锡侯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山门

椿树叶长荣,八千岁人称不老;
仙桃花正放,三两有我又重来。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内山门接待室

拜五岳丈人,始信青城不可唾;
烧十年家火,漫云霜鬓无由玄。
──长宁·梁正麟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

开物神圣初,九室赤城轩辕箓;
无名天地始,三清金阙玉皇师。
──颜楷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丙寅夏四月华阳颜楷”。上联“九室”,是“第五大洞室仙九室”的省称。“赤城”,是青城山的别称,《玉匮经》:“青城山……一名赤城山。”“轩辕黄帝”,指的是轩辕黄帝敕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事。下联“无名天地始”,《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清”,指道教尊奉的三位神灵,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金阙”,道家谓天上有金阙、白玉京,为天帝所居。“玉皇”,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灵,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筒称玉帝或玉皇大帝。相传他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的一切祸福。从联语中可见作者对青城山十分称道。

八百里青城,玉垒依然山色秀;
五千年华夏,金瓯永固帝恩深。
──矣鳞征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轩辕黄帝

落款署:“民国三十二年易东矣鳞征题”。

仰霞观云楼,岂让东瀛众仙岛;
瞻灵岩胜境,是真西蜀大名山。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皇殿

还观记开元,蕃衍龙门宗派远;
移宫逢同治,遥临鹤驭赤城高。
──高志元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皇殿

落款署:“同治九年庚午高志元题”。

既登福地仙宫,且放下从前俗虑;
尽有花笺茗椀,试拓开到此诗情。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皇殿

启草味而兴,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
问龙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诩卫神州。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轩辕黄帝

何处觅长生,遐想仙踪,此地频来探胜迹;
前身惭玉局,同留佳话,一官犹许领名山。
──杨钩寿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正殿侧

落款署:“甲戊春杨钩寿”。

福地证因缘,萍水相逢,谁是主人谁是客;
名山推管领,蒲团静坐,半成隐士半成仙。
──杨乃文撰、雷音淳书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客堂

落款署:“壬申秋月邑人杨乃文撰、简阳雷音淳书”。

我从京国来游,绿树阴浓,夏日清和偏可爱;
洞被天师占却,青城春永,西方极乐更何求。
──卢蔚九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立马万山颠,望十六州燕云扫荡,敢忘惩宋世;
论才三代下,溯五千言道德渊源,终愧衍兵家。
──陈光藻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正殿侧

落款署:“民国二十一年孟夏天彭陈光藻题”。

山与五岳同尊,重以仙迹常留,代有修持资管领;
我亦三清过客,只为尘心未净,乘闲到此话因缘。
──李次温撰书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民国三十八年初秋闲云道人岭东李次温撰书”。

玄重为道德所宗,太上总三清,信有丈人尊五岳;
正一授明威之箓,宝仙题九室,别传真宰领诸天。
──宋育仁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宋育仁敬题并书”。上联开头的“”,为道家的哲学概念。《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上总三清”,道有有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之说。下联“正一”,道教教派之一,为张陵所创。《神仙传》:“忽天人下降,授[张陵]以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信有丈人尊五岳”,作者深信丈人山[即青城山]应为五岳之尊。

胜迹揽卅六峰烟云,辟地来游,仙都自有桃源记;
古庙罗数千年典物,撑天不朽,家学还推道德经。
──李樵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后殿

落款署:“乙卯仲夏西泯樵者李樵撰书”。上联“卅六峰”,指青城山天仓等诸峰。《纪胜》:“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天气清明,于储福[观]天峰阁望之,一一可数。”“桃源记”,指明代赵弼著《效颦集》之《青城隐者记》。此《记》颇类似陶潜的《桃花源记》。“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传为春秋末期老聃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作者对“仙都”的“胜迹”和“黄物”极为敬仰。

功德有人间,乾元资始,品物流形,柱下函关原一气;
虚无是道体,梵相有为,忝珠尽挹,降生说法见三清。
──鲜子兴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西充鲜子兴题”。

视不见,听不闻,妙哉希夷,合玉清、上清、太清之旨;
知其几,观其窃,湛然澄静,为天道、地道、人道之宗。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此处胜蓬瀛,寻个中景物,须领略惠谷清风,鉴湖明月;
今朝临绝顶,睹劫后河山,最难忘剑门峰火,巫峡波涛。
──夏之时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民国八年夏之时谨撰并识”。

胜地好游仙,劳君赤手经营,点石多方,碧瓦朱甍留伟绩;
故人惊化鹤,此月青城缥缈,种挑何处,白云丹灶冷空山。
──陈君儒、曾义甫合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祖堂

道德经括人天治乱之大原,溯群仙统驭,万类生成,归于太极;
往下史与乾坤悠久而为祖,合佛教慈悲,孔门忠恕,树厥先声。
──刘成荣题青城山天师洞三清大殿

落款署:“丙寅夏四月双江刘成荣题”。

帝封此五岳丈人,访道类崆峒,飞照泉漏岩辉,象罔玄殊来亦水;
我懒似八砖学士,朝真迟晷刻,大好云铺石枕,头蒙蜂帕拂丹经。
──陶亮生撰书青城山天师洞轩辕黄帝

落款署:“八十三岁叟荣经陶亮生撰书”。

至诚乃大道轩舟,非炉非鼎,何坎何离,毕竟他日功成,还证三清面目;
淡泊为群豪素志,自卷自舒,不挠不曲,养就平生气节,才算万古文章。
──何止安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

落款署:“蜀西何止安撰、李次莲翁达书”。

  随友入青城,餐碧霞,聆白雪,辄生逸志,冀遘奇缘。常道观逖矣人间,应是仙灵张乐地;
  见师设紫府,储赤水,藏玄珠,换厥凡胎,养成法相。玉华楼超然物外,何如名士读书台。
──盛世英撰、周子仪书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33+33=66字)

落款署:“壬戌秋邑人盛世英撰、周子仪书”。下联“玉华楼”,原在建福宫前,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石湖诗集》中称它“制作瑰丽”,“极土木之盛”。“读书台”,在白云溪畔,唐朝杜光庭、宋朝张俞都曾隐居于溪畔,读书著述,名重一时。作者饱览青城山秀色,聆听高雅音乐,希望遇到一段奇缘,隐居不出,永不离开这“应是仙灵张乐地”的、无离尘的常道观。但“”的“换厥凡胎,养成法相”,“玉华楼”的“超然物外”,都不如杜光庭、张俞的隐居著述对他的吸引力大。

  卅六峰天外飞来,宛然图画。绝顶处一横览;雪岭失其高,峨眉失其秀,剑阁失其雄。咳唾落人间,谁谓上清还在上;
  二三日洞中小住,辜负烟霞。古名士半句留;少陵曾此游,宾圣曾此居,放翁曾此感。栖迟尚城市,我亦山人愧不山。
──不山山人贾思徽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西客堂(44+44=88字)

落款署:“癸亥夏不山山人贾思徽题”。

青城山前山清虚阁、朝阳洞楹联
  从天师洞到上清宫,沿着山道而上,选穿过清虚阁,再到朝阳洞。朝阳洞,位于混元顶北岩间,传为宁封真君栖息之所,是青城山的一座奇特的宫观,因洞口正对东方太阳升起处而得名,清人黄云鹤曾在此结茅而居。据《舆地纪胜》记载:“宁先生洞在龙宫山后石室中。昔先生居此洞,轩辕黄帝诣而师之。”又云:“龙宫在上清宫西南,崖穴可容千人。”王文才《青城山志》:“唯大朝阳洞方足当之。”朝阳洞依岩作殿,分为大、小二洞,相距5米,大者洞深24.2米,宽32.13米,高4.36米,可容纳百人。民国年间洞内建有单檐殿宇,现存徐悲鸿所撰之联。小者洞深5.3米,宽11米,高3.2米,内有黄云鹤等名人题记。这是岩洞中的一座宫观,结构与其他宫观迥然不同,洞内岩壁立,乌道盘迂,老藤古树,奇峰怪石,常没于山岚雾障之中,唯洞口豁然开朗,每逢晴霁,旭日东升时,岩壁金光灿烂,像撒了一层碎金;令人讶然称奇。府视平原,田园村舍历历在目。

冷抱烟云宿;
闲逐糜鹿游。
──佚名题青城山前山清虚阁

天遥红日近;
地仄绛宫宽。
──清·黄云鹤题青城山前山小朝阳洞

空洞新迎光照耀;
苍崖埋有风来仪。
──徐悲鸿题青城山前山大朝阳洞

落款署:“卅二年秋徐悲鸿并书”。

平林日射青如黛;
大野云铺白似绵。
──清·黄云鹤题青城山前山大朝阳洞

青城山后山双泉水帘洞楹联
  青城山后山黄鹤桥外有飞泉沟,全长10公里,源出蓥华山南天门,流入味江。溯沟而上,景致迷人,其中“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三景尤绝。“幽谷飞泉”由观音岩瀑布、闭月潭、落雁潭组成;“百丈长桥”为悬崖上的栈道,满挂古树苍藤;“双泉水帘”洞则犹似花果山水帘洞,洞上有一副对联(见下)。

双声泉声涧;
长啸我开襟。
──佚名题青城山后山又泉水帘洞

青城山后山神仙洞楹联
  青城山后山神仙洞仙气浓郁,林深幽暗。洞口的浴仙岩处,一字排开48个石潭,光滑无苔,水清宜人,传说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天台寺遗址周围,散布着几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神仙洞深约千米,洞景奇异,内有色彩斑斓的石潭一百多处,水清如镜。洞内常年有两股清风流出,右是暖风,左是冷风,从不相混,遇到天气变化,洞中还会飘出白雾,雾裹清香,故人们称此洞带有“仙气”,故名“神仙”。洞外林深草茂,百花娇艳,景色亦佳。

山前山后溪水响;
云内云外涧鸪啼。
──佚名题青城山后山神仙洞明代一古墓[碑刻]

青城山后山白云群洞白云亭楹联
  青城后山白云群洞海拔1600余米,由大小上百个天然洞穴组成,望云亭就在此处。白云群洞极其幽深,洞内有河、桥,宛若神仙洞府。传为白云祖师修炼升仙处。第一大洞群仙洞内有古青城山仙人、隐士的塑像。老君洞海拔最高,有李聃传道塑像七尊,是赏红日的观景点。游览白云群洞,多穿行于古木悬崖之间,云海飘渺,云上诸峰,宛若仙岛。清代徐星《灌县乡土志》说:“白云诸洞,如屋能居。唐宋时,依岩架屋,有禅僧栖之。光绪初年,成都知府黄云鹤,闻其中一洞有刻石,亲自攀藤附葛而上,果见岩壁间有石刻题诗,字迹内依稀可辨,吟咏半日,不忍离去。

人间桃源洞;
天外白云乡。
──佚名题青城山后山白云群洞白云亭

青城山鹤翔山庄楹联
  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下的鹤翔山庄(见上《原青城山长生宫遗址楹联》题头),原为一家二星级的饭店,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因管理不善、设施一环境不达标而被成都市旅游局黄牌警告:若不再整改,就要摘牌,鹤翔山庄到了被淘汰出局的边缘。然而,山庄90年代末被农行收购,特别是在2001年开始的改造后,至2003年初,竟一跃为中国旅游饭店的知名品牌,旺季和高峰时,客房和餐饮全部爆满,全年平均出租率高达80%以上,这样高的出租率,在景区酒店中可谓凤毛麟角。鹤翔山庄在短短几年不仅绝处逢生,而且成为一只亮丽的“金凤凰”,变成中国“特色四星”的知名品牌,究其奥秘,实际就是酒店文化凝炼升华的过程。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按总借题创新,借势发挥,在山庄全力打造“道家文化”的主题。道教汉代才有,道家则早在春秋、战中就出现了老子庄子等杰出的思想家。道家与道教融合,但又不介入宗教,这正是主题设计的精妙之处。鹤翔山庄所在地原为道教首领范长生的长生宫,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虽解放前早已烧毁,但遗址尚在。酒店刻山庄碑记、塑范长生像,书《道德经》长卷,护古围墙,这些标志性的作品一下子把道家文化的主题凸现出来了。将历史文化融入自然生态是鹤翔山庄的神来之笔,也是给宾客满目舒畅、心旷神怡的第一印象。千年古园融南方园林、川西民居、鹤翔文化特色为一体。当年酒店面临摘星危机时,整个园里满目萧条,就像一个被废弃的农场。如今则是梅竹护道,花草弄影,勃勃生机撩拨着客人的眼帘和心弦。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青城山鹤翔山庄联[道教通用联]

珍楠藏碧落;
白鹭狂青城。
──青城山鹤翔山庄望鹤楼联[住宿楼]

青城山古遗道教宫观建筑楹联
  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又是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所以宫观建筑的选址上都经过深思熟虑,使山、林、景迹兼得,结合环境、依山就势,建筑布局自由紧凑,妥善地解决了宗教、社交、游览等各项要求,使建筑物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传统的宫观建筑都是由殿、堂和亭、台、楼、榭、阁、坛、门、坊、桥等组成,其建筑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内容丰富。青城山是一个神话的宝库,山上的谷、洞、崖、岩、石等,几乎都有一个会奇的故事。殿、堂、桥、亭、坊、阁、门等都有匾和楹联,联语言简意赅,点景抒情,游人沿途吟咏,如置身大自然的画卷里,令人兴奋,令人陶醉。青城山的廊桥亭阁,建筑风格独特,大多以不刮树皮、不削节的素木为柱、杉皮为顶、素枝作撑弓,树根作挂罩,结构简单,斜角飞檐,体势轻盈,素雅明快,与大自然相互掩映,恰似天成,使人感到生动亲切。青城山的桥、亭、坊、阁始建年代大多已无据可考,但明代杨升庵作青城一百八景中已有清阴桥、过溪桥、绿莜桥、烂柯桥、直钓亭、跨凤亭、翠光亭等等的记载,今天大多已无迹可寻。现存沿山修建的桥、亭、坊、阁等,特别是茅亭,冯玉祥将军在《青城游记》中曾说:“据彭老道(椿仙)谈,这些亭子都是他一手修建的,用的是盖正式房子剩下的木料,皮也不用刮,够盖什么样就盖什么样的,一个亭子从前盖的时候,只花几块钱就成了。”1951年至1988年又进行修复和增建,现共有亭、坊、阁42座。青城山风景区的构成模式是串连式。大、小宫观组成若干风景点,游山道路将风景点串连起来,在山巅、岩腰、洞旁、溪畔沿途修建一些亭、阁供游人休息、赏景、避雨。游人顺着游山道一一游览,不走回头路。青城山可以说是一里一亭,三里一站,五里有食宿,有的地方由于坡陡弯多,古迹汇集,修建的亭、阁还要多些,游人十分方便。

青城山迎曦楼楹联

万叠云山图画里;
一楼花月笑谈中。
──佚名题青城山迎曦楼

青苍滴秀万千树;
突兀争奇卅六峰。
──顾颉刚题青城山迎曦楼

落款署:“民国廿九年一月顾颉刚题”。

青山笑对大千世界;
黄冠隐居第五洞天。
──鹤方旭题青城山迎曦楼

落款署:“鹤方旭八十有三”。

结习已全空,只难忘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名山聊心憩,幸领略锦江春色,玉垒浮云。
──周盛典题青城山迎曦楼

落款署:“戊寅春末雅堂周盛典并识”。

青城山灵祖楼楹联

伏虎降魔,仙踪顿杳;
名山胜境,我辈登临。
──张智乘撰书青城山灵祖楼

落款署:“民国三十五年宜宾张智乘撰书”。

古卉横丛,轻烟葱翠;
群峰上下,佳气纷敷。
──佚名题青城山灵祖楼

两君子皆风月主人,号素券,饭青精,同仿留侯寻辟谷;
五洞天本神仙福地,去三尸,食六气,共偕范老学长生。
──岳少棋等合题青城山灵祖楼

落款署:“岳少棋等献”。

青城山长啸楼楹联

只疑东海三仙岛;
未若西川五洞天。
──佚名题青城山长啸楼

世上烟云任变幻;
山中甲子自春秋。
──佚名题青城山长啸楼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无山皆有情。
──卓余三、益民氏题青城山长啸楼

二三夜畅饮青城,酒醉月明山人画;
半响间清谈丹室,情符心印岁同庚。
──佚名题青城山第啸楼

青城山道家园艺场楹联

尝果山中,扫除白发黄精在;
种花柱下,迎得朝曦紫气来。
──赵蕴玉撰书题青城山道家园艺场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服务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