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成都市 Previous青城山景区  天师洞 2001-6-2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天师洞 Tianshi Cave ⊙雷康/编


  天师洞的正式名称为常道观,是青城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雷康[左]和钱国梁 1980-5-1 于青城山门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轩辕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代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宋代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
  天师洞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l722年)中叶由住持陈清觉主持修建。1980年以来,青城山道教协会又筹资对天师殿、三清殿、轩辕黄帝殿、上茅庵及山门、道舍、斋堂等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为青城山水增色。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轩辕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黄帝、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m,胸围7.06m、直径2.24m。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常道观的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72,000m2,房屋建筑面积5,749m2。整个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宫殿金碧辉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常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轩辕黄帝殿。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

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

福地凝崆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进入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积580m2。殿前通廊九级石阶,前馆排列六根大石圆柱,立在高1.2m的石狮、麒麟、独角兽柱基上,古朴宏伟,别具一格。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m高的石柱28根,其中16根刻有对联。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上层称无极殿,殿外悬挂着“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辉”等匠额,殿内有八扇明代木雕屏花,楼空雕刻着英蓉、荷花、孔雀等图案,红花绿叶,色彩鲜丽。正殿内供奉着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三清像: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衔灵珠,象征洪元世纪;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怀抱太极,象征混元世纪;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
  三清殿右侧是青城山道教协会、青城山道教宫观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和道教祖堂。建筑仿园林布局,结构精美,花竹茂盛;殿堂间回廊相连,清静幽雅。
  三清殿后石壁上刻有《青城山图》和道教经典《轩辕黄帝阴符经》、《老君说清静经》、《太上大通经》等。
  三清殿后是轩辕黄帝祠,殿堂重槽回廊,横额上是于右任先生所题“轩辕黄帝”匾。这里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中传说人物轩辕黄帝金身像。
  天师洞轩辕黄帝祠初建于隋朝。词前走廊有“轩辕黄帝祠碑”,上刻冯玉祥将军1943年的诗。祠旁有救苦天尊塑像和1919年四川省省长杨庶堪题赠“道在养生”碑。再向前行为三皇殿,门前柱上对联为:

指点中原,万里江山归眼底;
登临绝顶,频年风雨揽心头。

三皇殿内供奉的是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cm,背有铭文。神座前是被称为镇山之宝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碑高1.4m,宽0.7m,厚19cm,上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由当时常道观住持甘遗荣书写,吴光逵刻石,是珍贵的唐代文物。殿内还有《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椿仙彭真人重修常道观碑》、张大千《天师像》碑刻、赵蕴玉《吕祖像》和《邱祖像》碑刻。
  在第三混元顶岩腹洞前,是清代末年所建的天师殿。殿依山势的起伏,前低后高,旁低中高,与山峦地势浑然一体。牌坊层层飞檐,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绘花乌图案,精致美观,上有清代黄云鸽书“龙跻仙踪”匾额。
  天师殿屋顶重檐飞脊,凌空欲飞。随山势而建,阶梯式递进。最上层建有雨篷和低栏,可俯视常道观全景。殿内神龛内供奉着隋代石刻张道陵像,面有三目,威严肃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阳平治都功印”,为山中之宝。天师像则是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塑像。
  天师殿因殿内地势如山洞,称天师洞,洞中因张道陵塑像而得名。现在,习惯上把整座常道观称天师洞了。
  天师洞(常道观)还有许多名胜景物。如宫观西北处有“降魔石”。传说当年张道陵在此降伏恶魔时,有巨石挡道,张以剑劈石,如砍豆腐,石分为二,再分为三。至今可见三巨石冲天而立,其中一块有“降魔”两字。
  在天师洞南有“掷笔槽”。天师洞南,有古龙桥,这里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后依岩壁凿成通道。游人至此,头顶丹岩,俯窥深涧,景色奇险。对面岩上,一道深漕纵贯苍岩,深20余丈,阔6丈,名掷笔槽,相传张道陵降魔时,以朱笔掷之,留下这一奇观。
  天师洞前后,古木繁多,有银杏、歧棕、古棕、古桂、仙人松、公松桔等。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服务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