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成都市  望江楼公园 2000-5-26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望江楼公园 Wangjianglou Park ⊙雷康/编


  望江楼坐落在成都东门外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近200亩,是纪念唐代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薛涛一生爱竹,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示敬意。园内名竹荟萃,有竹150余种,又称“竹子公园”、“锦城竹园”。民国时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内著名的风景点。现在园林面积已达一百八十余亩,较旧地扩大了二十倍,遍栽省内和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云南以及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各类竹子,有一百三十余种,搜集之多、全、难,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亦属罕见。
  在望江楼公园漫步,常听到人们问:哪里是薛涛故居,园内三座楼都可望江,哪一座是直正的望江楼,楼与薛涛有何关系,于何年建成?
  其实,唐代女持人薛涛生前,既没有在望江楼公园一带住过,也没有在这里制笺题咏。她的活动,与望江楼并不相干。据王家祜《成都城史》的《碧鸡坊考》中说:“薛涛早岁居万里桥边(在成都城南),中年移住节度使别墅浣花溪旁(在城西),晚年居碧鸡坊创吟诗楼(在城北),三处各不相连,盖迁居异地也。”那么,活动在城南城西一生的薛涛,怎么又和城东的望江楼联上了呢?原来薛涛逝世后,她的坟茔,的确是埋在此地附近里许,这才与望江楼发生了关联。据《四川通志》载:“薛涛墓在华阳县东十里。”《华阳县志》与《华阳新志》均载“薛涛墓在城东数里”。《蜀中名胜记》引涛集序云:“段文昌为撰墓志,题曰:西川校书薛洪度墓”(薛涛字洪度,“”有作“”,“洪度”有作“弘度”或“度弘”)。段曾任西川节度使,与薛涛有过往还。故薛死后为其题墓。段题墓碑早已毁佚,然因志有记载,故在明代嘉靖时又补立,后仍毁佚,直至清代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浙西沈寿榕才再为其重新刊石,即十几年前尚能见到的墓碑。薛涛墓与碑,在十年浩劫中被夷平捣毁,墓址在望江楼公园右侧约里许的四川大学里面。
  就因为唐代埋了这座真实的“薛涛”,才在这里引来了薛涛的身影。当时人们纪念薛涛,还在坟的周围栽上桃花。故唐代诗人郑谷在《咏薛涛坟》诗中有:

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

之句。到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邓原岳《咏薛涛坟诗》也说:

三尺荒坟傍狭邪,坟前流水绕桃花

以后,不知何年何月,有人把绕墓桃花,换成了几丛翠竹,因此引得[清初]诗人郑成基在《咏薛涛坟》的诗中感慨地说:

昔日桃花剩无影,到今斑竹有啼痕

  薛涛坟侧的几丛翠竹,因岁月长流,逐渐发展,再加之有意培植,遂成为现今望江楼公园翠绿缭绕,修竹成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园美景。这对纪念薛涛来说,倒是符合诗人生前志趣的雅事。因为薛涛《洪度集》的第一篇《酬人雨后玩竹》诗,写的便是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薛涛对自己的写照,以竹比喻和象征自己崇高的品格。后人以竹代桃花绕其坟,是有道理的。
  附近有坟,坟侧有竹,对构成现今望江楼公园的特色似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恐怕要算“薛涛”。
  原来“薛涛”这地方,据《四川通志》载:旧名为“玉女津”。左面是水码头,右面是清水池塘,地下水脉与锦江相连。因其塘底是由层沙构成,故塘水表冽,澄澈照人。明代蜀藩因而指定每年三月三日在此取水,仿效当年薛涛在浣花溪制造浣花笺的办法,制作二十四幅贡纸,以十六幅贡纳朝廷(见《益都谈资》、《南中纪闻》、《蜀故》)。时移世易,月久年深,锦江有时水涨水消,殃及池塘及附近农田,故又在塘前建回澜塔,塘后建雷神庙,以镇水怪。明代末叶,朝政日非,贡纸事务,早已作罢,池塘亦因历年变迁,逐渐缩小成为井状,只供当地人士取水使用。一般人士因称呼方便,约定俗成,遂呼此井为薛涛井。井侧江水泱泱,树影婆娑,田畴纵横,云雾爱逮,明末以来,就已成为名胜,供人游览(见曹学铨《蜀中名胜记》),但尚无薛涛在此浣笺之说。直至清代康熙六年丁未(公元1667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三字并刻立石碑,作为正式地名标识,这就引起了词人墨客对薛涛的幽思怀想。又过了百余年,至乾隆六十年乙卯(公元1795年),清代的翰林院编修,由侍御署成都学使周厚辕来到成都,于杜甫草堂武侯祠题写之后,又至薛涛井旁,雅兴盎然,浮想联翩。他推断薛涛井水既可汲来制笺,那么薛涛似应居住此地,就手书唐代诗人王建《赠薛涛诗》: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他又自己另外写了《薛涛井诗》(剥蚀难认),将此两诗,刻石附立薛涛井两旁,修建成碑坊形式。这就是现存可见的“薛涛井牌坊”了。
  蜀笺自唐以来,甚为诗人所喜用。薛涛晚年在浣花溪畔,特别精制一种小幅彩色诗笺,以深红、桃红、松花、云母等色为主,如诗人韦庄所说:“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自此,薛涛成为我国造纸工艺中之精品,为历来文人所喜爱与竞用。明代成都蜀王府于锦江玉女津侧取甘泉井水仿制薛涛笺,并作为贡品。人们遂称此井为薛涛井。明代《成都府志·古迹》云:

薛涛井旧名玉女津,在锦江南岸,水极清澈,石栏周环,久属蜀藩为制笺处,有堂室数楹。

  清代康熙年间立碑于井旁,题名为“薛涛”。
  有了薛涛墓、井,固可引人入胜,但尚不能令人留连忘返。到清嘉庆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四川布政使方积、成都知府李尧楝,于培修薛涛井外,在井碑对面,又建吟诗楼、浣笺亭。吟诗楼和浣笺亭是薛涛生前兴建在碧鸡坊和浣花溪的,在这里修建楼、亭,并用古时名字,俨然薛涛确曾在此汲浣笺、吟诗咏怀了。又因都在濯锦江边,再建一座濯锦楼以作陪衬,兼作官民游宴之所。到威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任成都学使的何绍基与蜀中名士张怀溥、张怀泗弟兄,大发思古之幽情,为其撰写诗联题咏,悬挂楼亭各处。特别是何绍基用鸡毫书题吟诗楼的“花笺茗宛香千栽;云影波光活一楼”的名联,字简词新,意味深长,一时争相传诵,这就更增游人过客对薛涛怀念的雅兴了。经过咸丰、同治以后,这些建筑渐次朽圮。直到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1886年),四川总督刘秉章,约集蜀中士绅伍肇龄、罗应旒、马长卿等,以原修之回澜塔毁坏,创议并募款于井旁建造崇丽阁,取晋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以壮观瞻。这次工程,规模既大,募款又多,雕梁画柱,飞檐重阁,建筑宏伟,设计精奇,既可望江睹景,又可登楼抒怀,故俗称为“望江楼”。阁成,又重新培修濯锦楼,并由名流雅士撰写诗联,刻悬诸处,以襄盛举。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又再次募款重新培修吟诗楼、浣笺亭,新建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以增景色。至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更特修清妴室(妴,音渊,同婉),并请江右冯协中画薛涛像,由华阳罗湘刻石竖于清妴室中。另又于室前建小牌坊,上题“枇杷门巷”,即把薛涛在万里桥边的住处名字搬来,配上“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批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的联文,仿佛薛涛不仅在此住过,而且诗书制笺的一生主要活动都在这里了。这样一来,望江楼公园薛涛为中心的建筑规模算是大体就绪了。

崇丽阁
  矗立在锦江岸边,是一座高27.9m的木结构高大建筑,壮丽雄伟,是成都市的标志物。该楼建于清代光绪十五年,由乡人马长卿于井旁建造崇丽阁,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并于阁侧建吟诗楼。建成之日,成都府大宴宾客于此,席间成一联语云:“望江楼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又古时成都人由水路远行,亲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这里的建筑被称为望江楼,民间沿用至今。
  自崇丽阁建成后,茶社饭庄兴旺发达,往来行人路客,城内各色人等,喜于此间郊游宴会,常作踏春赏青之行。在光绪年间,题吟之风,极为盛行,如江津钟云舫、剑州李榕、华阳洪锡爵、长州顾复初等为崇丽阁及各处楼台亭榭撰写的长文名联,均在此前后刊刻悬挂。更兼此地原为东下的水码头,接风饯别,游览江楼,倍添情怀,因而日趋繁华,游人络绎不绝。每年端午,濯锦江上,龙舟竞发,岸上观者如云,楼前万众欢腾,邻近州县亦来赴会,甚为壮观。一般人因崇丽阁、吟诗楼、濯锦楼均可登临望江,约定俗成,半此地区总呼为“望江楼”,亦有简呼为“江楼”者。
  历代各阶层人民如此怀念薛涛,不是没有原因的,唐代诗人·薛涛,出身贫寒,才华出众,在成都度过了她的一生,和当时有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等,竞相唱和,写了大量诗篇,其中有不少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关切劳动人民疾苦的佳作,对中唐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她的《洪度集》以及创制的“浣花笺”(即薛涛笺)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她在万里桥边、浣花溪畔、碧鸡坊舍等旧址遣踪,早已杳不可寻。
  今日望江楼公园,大门有林思进联:

夕阳红到批把,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联近已改悬别室)。又,陶亮生联:

少陵茅屋,诸葛词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
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则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

联文把望江楼这一名胜和杜甫草堂、诸葛祠宇同样看重以及把薛涛诗比作离骚的高度赞赏,作为门联非常恰当。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永存月影永存

一进门就是翠绿的竹阴夹道,道尽处是椭圆形的盆地假山,循假山旁的藤萝架道前进,沿途都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使人觉得今日之望江楼,园庭绿化确是布局精巧,异彩纷陈。公园内那些婀娜多姿的翠竹是成都市内不可多得的景色,下雨过后更是赏心悦目。难怪有人说:晴天的望江公园是属于茶客的,雨中的望江则是情人的!
  这里除有浣笺亭、五云仙馆、清婴室、泉香榭、枇杷门巷在内的“流杯池景区”外,还有锦江春色厅、望月楼、跨锦江的桥门及近年才建的锦竹轩等建筑和林木所组成的“望月台景区”。流杯池景区以

枇杷门巷里,泉香小榭旁,
流杯池荷香,锦鲤泛波光。

为特点;望月台景区则以月台临水而立,面对东方,薄暮可登台望月,寄情广寒,抒发情怀,拂晓可把玩晨曦,餐风饮露。至于俯视清江,锦波而影,则更有诗意。此外,在崇丽阁东南竹丛中,还缀有大理石刻的高3m、衣小袖、露履尖、面庞丰满的薛涛像。此像以现存清婴室中清代冯绘(字石缘,梁平县人)画的石刻薛涛像及国画大师张大千画薛涛像为蓝本,斟酌损益,形态虽稍有不同,但刻艺仍属精妙。

  2002-7-12日登场的第九届望江楼竹文化节,展出“竹制巨扇”、“长卷竹帘画”、“竹编大熊猫”、“琵琶仕女”、“竹文化馆”等15个主题景点。每个景点都把竹子运用得淋漓尽致。位于枇杷门巷外的“琵琶仕女”用竹筲箕和竹片制成,背景为竹制五线谱乐架。“竹编大熊猫”位于薛涛井旁,主景高达6m,运用了竹刻、竹扎、竹编、火工、粘贴等多种工艺手法,柱子上刻有数十只大熊猫配以山石竹子,柱下编有26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最让人惊奇的是三只立体大熊猫,采用数以百万计的竹丝粘贴成黑白相间的皮毛,堪称一绝。另外,现场一幅长约15m、宽10m用竹编制作的巨形中国象棋棋盘,成为竹文化节上一道风景──十几枚竹编的巨型棋子在棋盘上摆成了一盘中国象棋残局,每个棋子直径为120cm,高35cm,号称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竹制中国象棋棋子。
  在成都市望江楼公园举行的第九届竹文化节,汇聚了全国最大规模竹刻、竹雕、竹画、竹墙……令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竹文化的精深。四项世界之最令人叹服一踏入全国最大的竹类公园望江楼公园,就可见到一幅竹制巨扇。由19片扇叶组成的扇面上是一幅巨型墨竹画,扇高7m,展开长11m,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竹扇。首次亮相的“长卷竹帘画”更是让人感受到艺人的巧手“神功”。采用高山无节竹材制成的竹帘画总长80m,宽0.6m,分别由《百子图》、《百帝图》、《水浒108将》组成。《百帝图》长卷上,绘画师在薄如钱币的竹面上,用油墨画有炎帝、轩辕黄帝,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百位帝王头像,从人物面部表情到气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该卷已被列为世界最长的竹帘画。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的“市井”图《清明上河图》也以竹刻浮雕的形式搬上了10m竹卷。该竹画采用浮雕手法,画中的人、树、房、船、水层次感分明,极具艺术和收藏价值。当然,它的制作也颇费功夫,五六名竹艺师用了450天时间用优良竹材精心雕刻而成。目前,它已是世界上最长的竹刻浮雕画。位于大草坪内的“马到成功”巨型象棋残局也堪称世界最大的象棋。棋盘长15m、宽12m,棋子直径也达到1.2m。对局者必须几个人合抱抬起来才能把棋子移动。快去竹文化展上开开眼昨日的竹文化展,对竹子的类别和历史都用文字图片概况,光是各种造型就有近20项。在薛涛井旁,由室内展厅和室外景观组合而成的“竹文化馆”令人耳目一新。竹片画、笋壳画、竹标本……应有尽有。此外,公园还布置有竹灯笼40组,竹风车28组,各种竹花篮600个。在园内的楼阁亭榭小憩赏竹,充满了夏日情调。据悉,竹文化展将一直持续到8月31日。而且公园方还有意把这些竹雕竹刻推向国外。


hot 2003-3-21日讯,为丰富薛涛文化景观,望江楼公园在薛涛像景区附近兴建了薛涛广场。于近期建成的薛涛广场,既为望江楼公园增添了新的景观,又为市民的休闲娱乐以及文艺演出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薛涛广场位于公园的中心地段,紧邻薛涛像景区。广场面积2,000m2,是在原简陋的演出场基础上进行了大型改造兴建而成。广场的两侧为各长35m的仿古长廊,正面为造型古朴的舞台,仿古长廊和舞台背景墙、侧墙的屋面及檐口周边增设素筒瓦,舞台两边侧墙的正面各镶嵌有两幅薛涛艺术石刻浮雕(每块石刻浮雕高1.14m,宽1.44m)。广场的地面采用青石和红石板材铺砌,分隔带以玛瑙红花岗石条材铺拼,形成线条简洁、色泽明快的几何图案。 远观薛涛广场,四周绿竹环绕,浓荫匝地;近看长廊舞台,朱柱青瓦,古韵浓郁,其整体风格与公园建筑十分协调,堪称望江楼公园的又一道亮丽景观。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服务
下一篇Next
《巴蜀网》对该旅游景点的综合推荐值为:5panda.com5panda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