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德阳市  李调元故里 2002-2-4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李调元故里 Li Tiaoyuan former residence ⊙雷康/编


  清代文学家、戏剧理论家、诗人──巴蜀才子李调元,其故里调元镇:“山不高而独秀,水不深且独清”。丰厚的人文,独特的景观,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凡名流入蜀者,莫不至其地,至必有诗”(清代·四川主考祝芷塘《题醒园图》)。清代翰林院庶吉土陈墉曾这样赞美道:

罗江山水清且妍,浮空一碧通云烟。
云龙之峰似突立,俯瞰众壑如随肩。
芙蓉溪水环其前,清光似练函长川。
群峦倒影落明镜,恍睹玉女高鬟悬。
雨村卜居苍翠间,登临纵目千山连。
搴惟暮招西岭月,把酒晓挹峨眉天。
……

  闲暇时到一游,觅踪揽胜、追忆先贤,且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云龙山麓
  “云龙山扁担湾、李氏祖坟在焉。有李氏宗祠及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之醒园。
  寻访李调元故居地,溯泞江、顺罗安公路上行仅约七公里。远远望去,无垠的碧空下,逶迤的云龙山昂首北向;山川之中,萦绕的泞水宛若游龙;绚丽的云龙坝禾稻如浪;山水树竹、倒影憧憧,蓝天白云、村舍炊烟,怡然的风光构成一幅天然画图。
  傍清溪,沿云龙山公路漫步里许,林阴中一处废墟上:瓦砾、碎碑散于四周。元代僧人张无知从龙门山途径安到秀水至此,见其地桑麻处处、云覆龙盘,茂林修竹、岩壑增幽,遂发愿,历数十年终成云龙禅院。雨村公李调元赎归乡梓后常在此与住持品茗、对奕、题联、吟诗:

凤栖禾下鸟飞去
马卧芦边草不生

  讽喻和尚为“秃驴”的趣联令你捧腹。

天气初寒不可支,云龙深处与谁期。
梅窗茗熟僧归后,松磴棋残客去时。
一盏孤灯迟日上,千山落木见星稀。
夜来更觉禅林静,细读王维一卷诗。

  一倾胸中块垒的《宿云龙寺》诗且勾起你对诗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云龙寺遗址东北坡下,李氏宗祠掩映在翠竹丛中,祠旁便是李调元青少年时代及罢官归里后曾居住五年之久的醒园故址。李调元弱冠时赴浙江父亲任所游学曾题诗以记:

云龙葱郁处,冢树护烟环。
江似弓弦直,山随扁担湾。
地因兵燹失,天念祖功还。
试看松揪宅,牛眠不足攀。

  其地枕山带水,当年李调元父亲李化楠,傍山、邻祠、面水筑醒园,建有大观台、木香亭、清溪草堂、临江阁、巢云堂、洗墨池、环翠轩、坐花馆馆等景观。清乾隆七年(1742),李化楠中进士选取充咸安宫教习而不就,回乡办学于此,“远近从其游者近百人”(清代·嘉庆《罗江县志》,“池台之盛甲于西蜀”(清代·王培荀《听雨楼随笔》)。
  “牵衣直上七层台,眼底乾坤大放开”(李化楠《醒园山居即事》诗)。登高而望,昔日李调元七岁吟出“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诗的“醒园”旧址,已是成片的柑桔、桃梨。十岁时网捕蜻蜓,语出“蚯蚓无鳞欲成龙”,巧对老师“蜘蛛有网难罗雀”的云龙坝嬉戏之地,现已建成一座集养鱼、发电、灌溉为一体,以调元命名的流水渔场。场内飞流激湍、群鲤跃波,钧鱼池,观鱼厅、发电站错落有致。
  时代的沧桑,“醒园”已荡然无存;从散置在溪旁玲珑石、竹根那儿,仍能依稀辨出当年的园林之胜。竹林深处残留的瓦屋、石径,宗祠背后岩上所刻“李氏敦本堂存赜”,仿佛仍默默地诉说着罗江第一乡贤、浙中名宦李化楠及其子:一代文豪李调元,侄:“三吴大夫未能与之先”的李鼎元、与兄齐名的李骥元,“四进士、三翰林”名震蜀中、才誉京华的人生辉煌。
  李调元故里虽已面目全非,然而“朝辉夕阳、气象万千”,“山气日夕佳,青鸟相与还”。优美的自然风光,农村改革带来的变化,觅踪揽胜,亦不枉此行吁!

二、醒园
  一九九二年,文星镇(今调元镇)人民政府于云龙山西氵垒水河畔依崖址造亭、临江筑阁,觅化楠、调元二公之所遗,集文物以窥旧;设假山、植华木,截溪流为池塘,铭碑刻、铺箭道,据史料构思,重建了醒园。园虽不大,却也古朴典雅。
  寻访云龙山李调元故居遗址后,西去三里许:矗立着电视差转台铁塔的山梁下古老的文星场镇,新楼鳞次栉比;宽阔整洁的水泥街道,横跨氵垒水两岸的文星大桥,无不充满新意。重建的醒园便座落在这长虹卧波的氵垒水桥头。
  新建的醒园,“远山近水、岫虹叠韵,楼台亭阁、树竹掩映”。溏边垂柳袅袅,亭下墨池黝黝。苍劲的“李化楠故苑”石碑;笔力深厚的“文魁”、“醒园”匾额;雄浑的“叔倒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楹联;古朴的“忠厚开传”的白色照壁,与那从醒园故址移来不知迎送过多少文人骚客,依然伫立在大门两侧的斑驳石鼓相映成趣,散发出馥郁的文气。
  进入园中,于厅亭中鉴赏文物、字画,阅读铭文、史料;在曲径回廊中徜徉,大观台上远眺;去临江阁前漫步,草堂凝思,且令人心潮跌宕、感慨万千……

清溪溪水清,照在溪上屋。
幽人正著书,灯光映修竹。

  清溪草堂的灯光不知伴随着埋首著述的李调元渡过多少春秋;静谧的洗墨池依然飘溢着雨村公书写巨著《函海》和应答袁枚、姚鼐,朝鲜学者柳琴朴齐家等友人书柬留下的墨香;淙淙溪流、习习江风如丝竹檀板之声,似吟咏之唱和。
  庭院中,风流倜傥的少年李调元石雕像,手持典册,大有“跃上天衢游,汗墁九垓驰八极”(李调元《丈夫行》);“下笔直捣三峡江,翻江倒浪肯住,竞欲手摘龙耳,刳鳌腹,拔鲸尾,以与光焰万丈之要杜争豪强”(李调元《元月中秋同人晏集云谷树轩分韵得相字》)之概。厅堂内,李化楠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正气禀然,令人敬畏。从石亭公李化楠为民请命牧民事、抚之不暇安忍笞”,到“抵圣旨、救灾民”,“重教化、施惠政”(《石亭诗文集》),终积劳成疾,殁于任所。从雨村公李调元“愿作汛凫、不逐野雀”(李调元《小筑四章》),“俯视江天青,仰观江上月,年年江上人,阅尽往来客”(李调元《临江阁》),到“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的”弥留之作,无不使你的内心得到荡涤。“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你定然明了醒园的个中名由,进而获得某些启迪。
  “归去来兮”,石亭公化楠,雨村公调元地下徜若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三、观音岩石刻
  驰名川西的观音岩寺庙与云龙山李氏宗祠、醒园故址隔河相望。两山这间,泞水似一条巨龙,划破十里平畴:“尾击脊鸟令鸟寺,腹倚观章岩,翘首李氏祠”。拐湾处,一道石堰锁住奔腾不息的江水,汇聚成数十亩湖。万余平方米的月亮岛似龙眼镶嵌在清澈琉璃的水中。“日暮骑牛归,遥村笛无数”(李调元《牧童词》)。岛上水牛哞哞,白鹅蹒跚;湖上波光潋滟,骛声嘎嘎。
  以观音摩崖造像著称的观音岩石刻就位于泞水“龙腹”右侧峭壁嶙峋的山崖上。
  观音岩,本名白石崖。明代弘治年间,罗江名士吴白崖寓居岩下苦读,曾镌“白崖仙合”的四字于峭壁,有神托梦骑瓦龙,又曰:“瓦者三九之数,名第也”(《杨升庵(吴白崖墓表)》。不久中举二十七名,选淳化县令,再迁泾阳,举为陕西循良,遂有白崖之名。又,李调元《重修观音岩大殿》云:“乾隆辛酉(1741)秋,骤雨淋漓、山崩石裂、雷轰电击,忽从霹雳光中观音石像出焉。是月,先君石亭公中乡试三十六名,附近居邻皆以为神,遂以岩名。远近祷者有求辄应……,和尚祥喜嵌,岩置殿。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调元重修大殿成,作《七律》:

何年霹雳击铁壁,混沌乾坤突中裂。
风雨号呼山为摇,普陀飞赐一灵石。
从此文运吾家开,连翩三凤齐飞来。
天荒毕竟须天破,五丁终不如五雷。

  于是乎,观音岩名声大噪,“通都大邑辐辏而来”,岩下河边“场镇兴焉”。
  其岩左侧有石似并例三鱼呈南游状,故老相传:“观世音居于南海,携三鱼至,独显圣于西蜀吾土”。岩壁正面,乾隆三十四年(1676),罗江县令杨周冕所书“西来古佛留东坠,云外高僧认雪山”的石刻楹联,至今仍保留在岩上那“鬼斧神工”的“灵石”之上。“三鱼石”、“灵石”无疑为这里赋予了神迷的色彩。1970年代以来,这里迷信猖獗,社会汉安紊乱,终未能治。为疏之导之,兼容开发李调元故里名胜,发展旅游事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调元镇从一九九三年起,开始了观音岩摩崖造像的石刻雕塑工程:“集观世音各种造像之大成,展现以观世音为主的大型现代摩崖石刻艺术”,形成“以醒园为起点、观音岩为重点、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为止点”一线六景区的李调元故里旅游线。
  从泞江河;这往观音岩仅约百米。步入造成型古朴、高耸云天的山门,三座雕栏石曲拱桥引你跨过流水潺潺的山溪。桥上游人如织,让人感到石刻艺术那充满生命的灵气。
  过石拱桥,登十九级台阶,一座高3.6米,由汉白玉雕就,屹立于亭阁石龛中的白衣观音手持净瓶,超凡脱俗,扫视着芸芸众生。
  由白衣观音左行,长达六十余米的石刻长廊把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十三忤逆报应故事用深浮雕的手法再现于石壁之上。浮雕栩栩如生、潜移默化,颇有中国工笔画的特色,更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意义。
  出石刻长廊,一幅巨型飞天、天凤、观音普渡浮雕迎面而至,一条石龙破壁而出。龙首下,六角龙泉井内泉水满而不溢、清冽甘甜,据闻此水“祛病延年,功莫大焉”,故游人至此皆汲面饮之。
  再从龙泉井两旁拾级而上,便进入了摩崖造像精华的观音岩主崖地段那长达百米如刀削般陡峭的石壁上:千手观音、南海观音“救七难”及“三十二应身”,或圆雕、或浮雕,具有逼真、丰盈、生动、明快的特点。最具艺术特色的石刻当数千手观音,高5.7米的千手观音半园雕 像屹立在巨大的石壁上,抬眼望去:飘逸的观音似乎从天而降,寻声救难、呼之欲出。这尊造像借用了敦煌石窟的雕刻技艺,使雕像既有传统佛教的艺术美,又体现出现代美。“七救难”和“三十二应声”造像在众多的岩石雕刻中,算是微型的摩崖造像。然而,那人物头上的发巾、服饰上的拆皱、胸上的络缨一一可见,可谓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顺观世音“三十二应声”浮雕往北,便可到达山崖岩头,谁想到,这里的石壁上竟挂着一条婉蜒的石梯,一座风栾被天梯上向外伸出的岩石托向空中,因时有氤氲之乞萦绕,故名“氤氲亭”。
  爬上天梯,穿过氤氲亭,径直来到观音岩山顶。观龙台观四里泞水长龙,龙吟阁韦驮像前撞钟感应,三凤亭临风抒怀,且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顺三凤亭南下,断岩下的石窟中端庄慈祥的送子观音怀抱婴孩,岩上青藤下垂散发了清新的气息,使人觉得一股仙气袭来。
  送子观音与白衣观音之间,一批工匠正在依山开凿、塑造长达109米、堪称世界之最的莲卧观音。依山而莲卧观音,胸上部分采用细化、强化并沿身体逐步虚化的手法,造型意境深远,远看显其形、近看传其神。这举世之作必将成为传世珍品,成为李调元故里一大旅游名胜。

四、鹡鸰寺──李调地读书台
  观音岩北三公里,一座似鹡鸰鸟的小山从金脉南支兀然西向凸入泞江。山上林木葱郁,梨树、板栗桠交错,丛林中些许露出红墙筒瓦、飞檐翘角,充满迷离与神奇;山下一溜平川,活野千顷;迎面而来的江水、汩汩成溪的玉泉,群山环绕、美不胜收。鹡鸰山上观赏景色、鹡鸰寺中怀古仰贤,可咏渊明之“采菊东篱下”,可歌刘禹锡之《陋室铭》。

信是祗园此日登,无边胜览入山曾。
鹤巢常在千年树,猿去多悬百岁藤。
金顶去高峰漠漠,碧潭雨霁浪层层。
禅堂闻寂无人到,煮石餐霞一老僧。

  乾隆辛未(1751),李化楠赴浙江上任,临行之时,将昔日所作《游鹡鸰寺》诗岁与长子调元,嘱其住鹡鸰寺中。

昏黑诸天列上头,高斋寥落近初秋。
岩边树叶萧萧落,林外滩声浖浖流。
窗隐禅房灯火暗,云浸佛壁榻床幽。
诗思我欲穷周朴,只恐逢樵误认偷。

平林茅屋出枯丛,向夕萧条落叶风。
穿径鸟声呼过各,下山牛背带村童。
独来独往谁人见,时息时休物亦同。
只有野人常伫立,遥看天外没飞鸿。

  从李调元《寓居鹡鸰寺》二诗中,我们仿佛看兔崽子李调元在收僮朱贵的陪同下,遵父命来到离家六里,远离嚣尘、空气清新的鹡鸰寺。春去秋来,朱贵汲水江中,煮茶烧炊;李调元诵书作文,早晚不辍,苦苦耕耘于书海之中……
  李调元寓居寺中读书期间曾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鹡鸰寺中有一位疯僧,他不时睁开朦胧的双眼,用那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眸子扫视着这位勤奋的年青人。后来,李调元中进士、钦点翰林,曾作《井蛙杂记》记叙了他与疯僧仅有的交往:“余幼读书金山鹡鸰寺,中有癫和尚,衣絮褴楼、腌臜甚,而谈事多中。一日晨款户曰:‘昨梦山门土地嘱我置笆篱于座前,李翰林在此,公宜令仆为之。’余不应,后复来支:‘土地呵责之甚,不置将罪我’。余亦不理,癫和尚乃自为之。其后游山不归,不知所向”。
  次年,李调元考中秀才,离开了鹡鸰寺,前往父亲任所游学。数年后归川,“州县院试俱第一”,“乡试名列第五”,乃鹡鸰寺小住,为进京会试会作准备。踌躇满志的李调元要粉墙上挥毫写下《试毕复归使鸽鸽寺》、《重至鹡鸰》诗二首:

归山重扫旧书床,一路寒山木叶黄。
游浙有师皆老宿,归川无试不高痒。
满窗已见蛛悬网,翻盎先看鼠自忙。
一秀才回诗亦贵,吟笺才写有人藏。

毕竟山中气味宜,重为不觉叹凄其。
逢人不解虚心竹,入士多惭卫足葵。
载酒谁过杨子宅,窥园已下仲舒帷。
壁间遍觅留题句,雨打风飘不记谁。

  不久,李调元踏上进京会试的征保护视力。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会试第二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果如疯僧所言,灰飞烟灭名符其实的“李翰林”。古老的鹡鸰寺于是又以李调元读书台而闻名。
  去鹡鸰寺调元读书台,以观音岩、顺泞水河步行最佳。李调元的父亲李化进士后迁祖居地的云龙坝,僧祖遇兵燹,前后三迁的毛家坝、河村坝、南村坝皆入眼帘。泞水清波,调元钓游的河湾、渔咀、乡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至康家堰,江岸右侧的山峦中三室一厅、二室一厅的东汉墓窟星罗棋布,洞窟中的浅浮雕“图腾”、白鹤、鱼、兽、石床、石仓,使你惊异地发现“文星”这块土地上二、三世纪的文明。
  汉墓群窟稍上,鹡鸰山直抵泞江河边。循径直上,立于新修的山门前:“山如奔马循环列,水似游龙朴面来”(李调元山门联)。恢弘的气势令你兴奋不已。
  入山门,由德阳书法名家书就的“李调元读书台”石碑立于路径左侧;右上方,调元“吟书亭”巍然挻立于梨树林中,堪舆家云:“南吸尖山笔架云龙灵气,北采金顶文峰奎星光华”。实乃读书之绝佳处。
  亭旁一条卵石铺筑的小径导你顺着寺院墙壁,穿过梨林,从南端进入寺院。院门内一堵高四米阔六米的石照壁上,书法刚劲,雕刻技艺精湛的李调元《井蛙杂记》記忆旧读书处文,令你驻足良久,啧啧赞叹;寺门右侧土地祠内,托梦癫和尚的土地神祗端庄慈祥,全民族乎仍默默地讲述着两百年前那离奇的故事。
  石照壁后,古老的大殿便是李调元寓居读书的地方。嵌入殿外墙壁的雍正、嘉庆、咸丰、光绪、同治年间维修鹡鸰寺碑刻,记载了这所寺庙的兴衰。
  殿内正壁:李调元在释尼像前,借助神龛上一盏熠熠发光的油洒孜孜不倦的苦读,书童朱贵手捧调元已经读过的典册,投下关切的一瞥。生动至极的壁画令人久久不愿离去。
  “一灯勤教子,诵读莫辞辛;书是传家宝,儒为席上珍。志高搴碧汉,落笔动星辰;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李化楠《夜座偶成示调元》)。殿左,李调元谨遵父训,身披青衫座在书箧旁,一手持书,一手支撑着头,专注地阅读经史,以及书童朱贵在瓦甑下咪烯拾来的枯枝烧炊煮茶的雕塑像,生动逼真、催人奋进。
  殿右,癫和尚执毛笔圾拖着破鞋。透过疯僧邋遢的外表,从那微睁的慧眼中顿觉一位遁世高人向你走来,使你倍感亲切。
  后院,一条三米宽的石径直抵崇祀主宰文章兴衰的“奎星”殿,殿内“奎星”神一手高执石朱笔,一手执斗,一脚独立,一脚后勾,头身前倾,点定着中试人的姓名。“奎星”殿右,一座旧时人间珍借文字,专作焚烧字纸之用的塔式字库,使人更加增添了对文字搬弄是非解和爱惜时。正对“奎星”殿的壁上,一个由青花古瓷成的“”字,似乎令人领悟到李化铺《示儿》诗的真谛。
  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于1996年修复开放后,已经灰飞烟灭临近市县中小学生喜爱的郊游场所;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文人墨客凭悼先贤,寻找灵感的“文山”;人们春日尝景、夏日休闲避暑的理想处所。
纪实
  1. 2008-03-18日(下):调元故里新农村
相关标签德阳·地理
下一篇Next
《巴蜀网》对该旅游景点的综合推荐值为:5panda.com5panda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