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是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
大渡河。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
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
康熙皇帝取“
泸水”(即
大渡河旧称)、“
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
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
桥净跨100m,净宽2.8m,桥面距枯水位14.5m。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东西桥台用条石砌筑,高20余m,上建有桥亭,有
清代康熙题写的“
泸定桥”匾额和
泸定桥碑记。锚定坑设在桥台后,宽2m,长5m,深6m,竖直埋置生铁桩8根,另有长4m、直径20cm的锚桩1根,横卧在铁桩后面,13根铁链就系在锚桩上。
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悬崖绝壁之间建修跨过急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
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5-29日,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
泸定桥,红军遂过
大渡河。
毛泽东《长征》诗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
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
邓小平题定的碑名,
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