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乐山市 Previous乐山大佛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讲解词 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乐山大佛景区讲解词 ⊙源自: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旅游。在四川省西南部,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那里三江汇合、九峰叠翠,这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乐山大佛。这里有气势宏大的世界第一大佛,有钟灵毓秀的人文景观和神秘的佛教。您想了解神秘的乐山大佛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乐山,去领略这世界第一大佛的风采。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距成都约130公里,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乐山市辖11个行政单位,总人口350万,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中心城区交汇。乐山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面向世界开放,已先后同日本、美国等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交流和经济合作伙伴。今日乐山已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未来乐山将成为综合势力较强的国际旅游城市。开放的乐山欢迎您!
  乐山大佛是世界著名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效,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地处凌云山中部,海拔448米,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终年葱茏,山下三江汇聚,舟船点点,水光接天,俨然一幅天然画卷,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宋●邵博《清音亭记》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代名人题咏遍山皆是。1984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从乐山城出发游凌云山,片刻功夫便到石窟式山门。

凌云石窟式山门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的凌云山脚下,已进入景区。请保护好遗产,爱护景区一草一木,勿乱扔废弃物、乱刻乱画,严禁烟火,文明游览,注意安全。
  凌云山山门为仿汉代石窟式山门,1996年新建,在凌云山前巍然屹立,背面倚山,左面临江,与茂林浓荫,丹崖翠壁融为一体,显得古朴典雅。山门上方有“乐山大佛”四个大字,为当代名人郭沫若所题。字体磅礴,遒劲有力,显赫夺目。要瞻仰乐山大佛则必先登凌云,这里便是登山观景的起点。

喜生弥勒洞
  喜生弥勒洞在凌云山麓原海音寺旧址,于近年发掘、整理,恢复对游人开放,内有弥勒古佛一尊,笑口常开,洞侧有文曰:“喜生池”、“欢乐景”,故名“喜生弥勒洞”。

凌云山道吉祥路
  进入石窟山门,通往乐山大佛的两条游山道均为青石铺成。一条是从山门蜿蜒直至凌云禅院大门,长约480米,共计台阶333级,它象征着弥勒所居兜率内院讲经说法之三十三天,“333”又隐寓民间“升、升、升”或“连升三级”之意。另一条是在其后葱茏绿荫之中,从“喜生弥勒洞”侧曲折迂回到灵宝峰“观景台”,长约380米共计石梯338级,暗寓民俗:“升、升、发”之意,行走期间妙趣无穷。
  凌云山道堪称为“神圣之路”、“吉祥之路”。你在穿越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之后,再登凌云山,朝拜“未来佛”,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心中的祈愿将展翅凌云,伴您踏上美好幸运的旅途。

龙湫虎穴
  进入山门沿着333级台阶拾级而上,迂回于林荫中,江风阵阵,湿气袭人,令人神清气爽。右边绝壁之下,大江东去,舟如漂叶,令人目眩,左边崖壁上有摩崖造像和石刻题记,沿途可见。前行至半山腰,左侧山崖飞流而下,积水成池,池中嘀嘀哒哒的水流时缓时急,为凌云山中一景。唐代诗人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中有“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之句,后人即取其意称这里为“龙湫”。清代朝嘉州知府史致康草书的巨大“”字镌刻于水池后崖壁之上,字约3米见方,一笔书就,矫然遒劲,就像一条飞舞的巨龙,因此,龙湫又被称作“一笔龙”,龙湫左上方崖壁上还刻有一草书:“”字,也取意于岑参诗中“虎穴”二字,正与“”字相配,称之为“龙湫虎穴”。相传古时凌云山有猛虎出没,山下江河中有蛟龙翻腾,危及百姓和行船,后受佛法感召,遂化为石龙、石虎,入“龙湫”,驻“虎穴”。此地可见一条石刻青龙盘绕山崖,喷珠吐玉,一只汉白玉石虎昂颈长啸,显露峥嵘,为此景点增添不少色彩和奇趣。

兜率宫
  由龙湫虎穴上行不远,有明代开凿的兜率宫,内有弥勒佛像一尊,高约2米。兜率为梵语音译,意译为“知足”、“喜足”、“妙足”等,是佛教所说的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也是弥勒佛的住处。《弥勒上生经》中写到,若皈依弥勒并念其名号者,死后往生此天。

雨花台
  兜率宫左侧是明代雨花台的故址,台已不存,仅见崖上刻有“雨花台”三字。所谓雨花台,取意于《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借指佛法的玄妙广大。

载酒亭
  相传苏东坡常游凌云山,曾驾一叶扁舟遨游江上,陶醉于秀美的汉嘉山水而大发感慨:“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后人取其意筑载酒亭于山上,以资纪念。原载酒亭已毁,现为新建,正好与兜率宫右侧石壁上明朝崇祯时嘉州太守郭卫宸题“苏东坡载酒时游处”石刻相对。在载酒亭小憩,近瞰三江,烟波浩渺,远眺峨眉,青山隐隐。宋代诗人范成大曾有诗描绘:“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载酒亭可谓登山小憩赏景绝佳之处。

凌云禅院山门
  过载酒亭,举目仰视,凌云禅院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出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凌云山栖鸾峰西辟,坐东向西,是一尊摩崖石刻弥勒佛坐像,坐像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魁伟高大,比例匀称;头宽10米,鼻长5.6米,耳长7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头顶有发髻1051个。大佛脚踏三江,背负九峰,远眺峨眉,近瞰嘉州,相貌庄严,气魄雄伟,是我国盛唐时期造像的第一巨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石刻坐佛像。
  据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等书记载,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于唐德宗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90年。
  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每当夏汛,江水如万马奔腾直捣山壁,常常倾覆舟楫,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为此,决心凭崖开凿弥勒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郡吏勒索营造经费,激起了海通的无比愤怒,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贪吏悔悟,也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由于凿刻佛像工程浩大,工期漫长,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代理剑南节使度章仇兼琼和剑南西川节使韦皋先后主持,到唐贞元十九年大功告成。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由张绰手书,记载了开凿大佛的始末,现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原碑尚存。
  大佛的建造,充分反映了盛唐之世文化经济十分繁荣,佛教因皇室推宗而非常昌盛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魄力。大佛造像属唐代塑像艺术风格:面型圆润丰满,发际高耸,细眼薄唇,衣褶流畅。佛像造型饱满壮硕,姿态庄严静穆,精神雍容镇定,气象充沛。最令人叫绝的是,整座佛像与自然山体有机结合,构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宏伟气势。试想,在一千多年前仅靠简单工具,却造出如此宏伟巨作,而形体上却没有松懈涣散的感觉,实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技术和艺术、自然和人文巧妙的产物,也是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奇迹。
  在大佛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身高18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两尊,数百龛石刻,造像千尊,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庞大的石刻艺术群。尽管历时一千二百多年,风化现象严重,但从幸存的部分石刻中,犹能窥见盛唐风貌。其工艺之精妙,堪与甘肃敦煌、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岗等地的石刻媲美,由此可见当时四川文化艺术发展,已同其它地区一样,具有高度的成就。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时同时开凿的。栈道顶端曾有一长廊式亭阁,这是明代袁子让“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的近河亭。栈道第一折处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形象生动,人物丰腴端庄,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米级石阶,迂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佛像凿成之后,曾建十三层楼阁覆盖,名大佛阁。它在木石结构的古建筑中,堪称巨大工程。大佛阁在宋代曾经培修,更名天宁阁,明末毁于兵燹。此后数百年间,大佛即在日晒雨淋之中,杂草丛生,面目日非。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乐山名胜古迹多遭玻坏。公元1917年(民国六年)川、镇军阀争夺地盘,在乐山隔江作战,大佛面部亦为炮弹所击,伤痕累累。虽经寺僧果静募款培修,仍难恢复往日之妙相庄严。
  解放后,国家重视文物古迹,1956年把乐山大佛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对其进行整修。1994年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文物古迹游,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被选定为主题项目,市委、市政府特为此拨出专款,对大佛进行了全面的整修,使佛像异彩重生。2000年以来,又对大佛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无论从方案设计、技术准备、施工要求、材料选用上,都严格按照《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之规定来执行,并拓宽了佛脚平台,稳定了佛像基础,如今的大佛,已是旧貌换新颜。
  佛像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成佛年代如此久远,为什么至今保存完好?佛像的地貌部位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乐山大佛修建在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红砂岩石上,却没有像四大石窟一样被风化,这跟它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巧妙的排水系统有很大关系,大佛头顶发髻1051个,髻髻相连,在其第四层、第九层、第十八层发髻中各有一条排水渠道与其外耳廓简练的衣纹构成了一套科学的排水通道,耳后和肩膀后面左右相通的洞穴,对大佛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乐山大佛是我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对大佛给予了充分肯定,赞誉“乐山大佛堪称世界其它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帝王谷媲美。

凌云寺
  凌云寺在凌云山头,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
  凌云寺创建于唐朝,据史料记载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可见会昌以前佞佛之风盛行。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以僧尼“耗蠹天下”为由,下令灭佛,凌云山寺庙仅凌云寺得以“做工精妙”而保存。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分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尤其是建国以后不断维修,保存了现在面貌。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宇的碑记。匾额“凌云寺”为清代末著名书法家赵熙所题。殿内正中塑像为金玉弥勒坐像,重33吨,系采自名山之巅汉白玉雕刻而成。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龛,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塑有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藏和大势至地藏四菩萨像。

海师堂
  凌云寺内藏经楼下设置为“海师堂”。“海师堂”三方绘有壁画,分别以隋代嘉州太守昱仗剑斩跤和唐代海通禅师建造大佛为背景,堂内正中塑有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手持佛珠的全身像,神态端庄,正气浩然,令人敬仰。左右两侧分别为续建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塑像。在“海师堂”后室,陈列着清代贴金木雕释迦牟尼像和佛龛。龛以楠木为料,采用高浮雕、方雕、圆雕等技艺制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乐山大佛建造史馆
  乐山大佛建造史馆位于凌云寺大雄宝殿外两侧。建造史馆以仿洞窟摩崖造像建成,正面塑主体浮雕长25米,高4米,整个画面以乐山大佛头部塑像为中心,佛像端庄,雍容大度,两侧浮雕由三个场景连贯而成。它包括了10余组情节性雕刻,反映出修造大佛后经历海通创建、章仇兼琼续建和韦皋建成三个时期的艰难历程。该馆还陈列了与主体雕像配套的大佛头髻石块、唐代佛像头和1914年维修大佛时发掘的“石蟾”等实物,展馆两端分别陈列唐·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和唐代建造大佛时所建的十三层大佛阁模型。
  乐山大佛维修史馆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详尽介绍了历年来乐山大佛保护维修情况。该馆陈列图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1949年前乐山大佛维修情况;1949年后乐山大佛维修保护揭开了新的一页;乐山大佛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国际友人对大佛保护的关心重视。该馆陈列大小图片35个版面,共计100余幅,其中几幅乐山大佛历经沧桑的早期照片尤为珍贵。

注易洞
  注易洞在集凤峰背面崖下,洞高4米,宽6.5米,深约7米。据史籍记载:“注易洞,凌云山阴正方,可坐数十人。”相传明代嘉州人安佑注《易经》于此,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至今犹存;地面还镶嵌有太极阴阳鱼图案。洞外长廊两侧伫立《易经的象数哲理》、《八卦与阴阳》、《八卦方位图》、《先后天八卦图》、《阴阳平远图》、《幽玄远渺图》等各类碑刻十余通,其碑刻图案造型典雅,线条流畅;书法造诣直逼古人,大有魏晋二王遗风。注易洞蕴含丰富深邃的易经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旅游观赏和易经文化研究价值。

唐代药师佛
  唐代药师佛造像位于大佛景区望云峰下,原址在乐山市中区关庙乡东林村,也叫东林佛像。为确保唐代文物安全,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对此三尊唐代石刻佛像经两个月的精心修复,异地保护至此。
  药师佛是佛教中东方琉璃世界之佛主,民间视为主掌平安、幸福、健康之佛。此造像通高4.5米,比例匀称,气度非凡,体态丰润、古朴,与傍二胁侍同为盛唐石刻之珍品。佛像后背石壁上镌刻清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285字,两旁“”、“寿”二字直径1.2米嵌于左右崖壁,其中浮雕大“寿”字为清代名人康有为之手迹,此景堪称佛、经、字三绝。
  药师佛石像前,设有香炉,旁立碑刻,供人观瞻拜谒。造像左旁,建有静观亭。“静观”二字集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四周林木苍翠,环境优雅,亭廊内外设有茶座,是游人登山、小憩、赏景绝佳之处。

海棠园
  乐山古称嘉州,又有“海棠香园”之誉。在凌云山种植海棠,既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生态,又将在把品种繁多的各色海棠呈现给游客时,再现了“海棠香国”的风韵。

千峰祖师洞
  千峰禅师,俗姓李,名宗岳,原为元代末年的狱吏,他在押解囚犯途中,深感世乱刑繁,囚犯多有冤屈,遂产生怜悯之心,毅然放走囚犯,自己削发为僧,上凌云山当了和尚。千峰祖师于凌云山庙宇维护、佛像保护方面,功绩卓著,被人誉为“中兴祖师”。千峰禅师圆寂后,后人为其纪念,曾在灵宝峰前造有“祖师殿”,并奉其肉身像,惜遭毁。近年景区另选新址,在灵宝峰下一天然崖洞立碑塑像,洞壁嵌有记载千峰禅师功德故事的碑刻,供人观瞻拜谒。

灵宝塔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29.29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攒尖式。灵宝塔的结构和风格与西安小雁塔相似。
  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既可以采光,又能供游人四处眺望。登临塔顶,视野开阔,东面山峦重叠,气势雄伟;南面可见藏经楼、东坡楼;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三峨舟浮云海;北面鸟瞰乐山全城,如一只展翅彩凤俯卧在绿波之上。真是东西南北,气象万千。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如今,灵宝塔已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沫若堂
  沫若堂位于灵宝塔西北一隅,其中“鼎堂碑廊”刻有郭沫若书法手迹,陈列室青砖灰瓦,朴素雅致,是为纪念出生在乐山沙湾的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门额“沫若堂”三字为楚图南所书,两侧楹联由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定;上联:“峨眉钟灵,大渡铸魂,中华唯怀,黎庶系心,笔落摇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联:女神惊世,屈原壮魄,雷电为颂,洪波度曲,诗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风流。”沫若堂陈列着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所研究的成果展览。
  堂前屹立着一尊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演讲的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旁兀立一支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槃图案,颂赞着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业绩。

观景台
  在郭沫若铜像前有一开阔平台,在此抚栏远眺,峨眉秀色隐约天际,近俯三江流水不息奔流,乐山古城新貌尽收眼底。此处实乃一最佳观景台。

海师洞
  海师洞在大佛头部左后方,依山崖凿壁而成。相传主持开凿大佛的唐代高僧海通曾经住此,洞深10米。洞额“海师洞”题字为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后人立碑于洞口,以祀海通大师,并重塑海通“抉目捧盘”的雕像,以盛推海通建造大佛的功绩。

东坡楼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位于栖鸾峰巅,由楼、庙、廊、亭组成一组别开生面的庭院建筑。东坡楼始建于宋,原名“载酒堂”,明代天启年间,地方官员将其建为魏忠贤生祠,宦党覆灭后,又改祀东坡,始名东坡楼,距今已有360余年,清代嘉庆年间曾进行过修葺,近年来又经大修,成现在的规模。
  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东海龙王知道后让三太子求教于他,并借给他一块种菜的园地,嘱咐先生五更时送还。这块菜园地就是今天的乐山城,所以乐山是从来不打五更的。
  东坡楼坐东北向西南,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法而成。楼下正中为1980年新塑的东坡斜倚坐像。高洁潇洒,气宇轩昂,形神兼佳,东坡楼两侧和背后的墙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幅,及东坡笠屐图画像最为精美。楼前为洗墨池,传为苏东坡洗砚之处,池栏上刻有苏东坡说故事连环浮雕图。
  东坡楼正对着的临崖处有一长亭,即清音亭。据史志载“清音亭”三字原为苏东坡手书,后毁。在清音亭远眺,江天悠远,山青水秀,俯视则可见位于大佛头旁的二层八角浮玉亭。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感慨万分“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南清音亭其最胜也。

梅园
  从乐山大佛背后穿行,经海师洞登石阶而上,从园门进入了梅园。梅园是为纪念陆游而建。宋乾道年间,陆游因报国无门,曾被“发配”到成都供闲职,这段时间他常驻足于古嘉州,迷恋凌云山水。陆游是爱梅之士,在其所著《剑南诗稿》中单以咏梅、探梅、观梅、别梅等为标题的诗作竟有150首之多。
  梅园是由亭、廊、院相连,倚山取势而建成的一处具有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特色的园林景观。其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结构巧妙,园中瀑流、水池、小桥、假山、碎石道纤巧曲回,与周围山色、植被浑然一体。上百株梅树散植于园内,每当梅开时节,红梅、腊梅、白梅竞相开放,暗香浮动,游人至此,观梅花、咏梅诗、拍梅照,让人笑立在花丛中。

月榭
  月榭位于拥翠峰南,它倚山取势,结构巧妙,是一组由亭、廊、院组成的仿古建筑。
  入门处匾额书“月榭”二字,两边对联。
  峨眉月出魂遥水,
  榭首梅开幻断桥。
  院中右面廊柱楹联满目,著名书画家李琼久先生所书“飚抟九万,水击三千”八字尤为醒目。左面丹崖与水池相接,以庭院布局起着对称平衡的作用,与第二院相连的圆门两侧书为康有为诗句:“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进入第二院,右为回廊,左为丹崖。廊柱上依然是楹联满目,丹崖前则是盆景花卉,错落有致。凭栏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庭院内花香和着墨香,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出门回首,谭嗣同诗句赫然入目:“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细细品读,余味无穷。

碑林
  碑林在凌云山兑悦、祝融两峰之间,由仿古的楼台和廊式两组建筑组成,掩映于丛林古木之中,占地约600平方米,成为凌云山名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碑林入口处独竖石碑一通,上镌“诗书画”三字是集邓小平手书,“碑林”“墨香”则分别由方毅、舒同题写。碑林陈列有古今名人书法碑刻195通,多系大佛景区馆藏墨迹拓刻而成,其中有不少珍品,如:苏东坡、黄庭坚、郑板桥,以及近现代的康有为、郭沫若、赵朴初、李一氓、关山月、千家驹等人手迹题刻,其中一藏文碑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之书,意思是:石刻大佛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希望要修复和保护好。碑林中碑石均为质地优良、暗红色雅石加工而成,碑文均系汉字真、行、草、隶、篆各种书体写成,可谓琳琅满目。不少书法爱好者参观碑林后,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感到在风景绝佳的凌云山欣赏名家书法,韵味无穷,更添游兴。

桫椤沟
  从碑廊旁沿阶而下,一条小道曲径通幽,便到了由丹霞、兑悦、祝融三座山峰交汇而形成的沟谷地段──桫椤沟。因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潮湿,此地大量生长着蕨类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恐龙时代的桫椤就生长于此。沿石板小径款款而行,两旁桫椤树密密匝匝,布下层层深幽的绿网,成为景区内的又一奇景。

下观音寺
  沿着枝叶茂密的桫椤沟拾阶而上,一条青石铺就的游山小径便把你带到幽静的兑悦峰上,飞檐凌空的“下观音寺”兀然卓立,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在此俯瞰江上,舟如漂叶,远眺峨眉仙山,横亘天际,古离堆──乌尤山仿佛近在咫尺,这里不仅是观览山川秀色的绝佳之地,同时,也是游人品佛茶、养身心的好去处。

黄莲古炮台
  三龟九顶(凌云九峰又名“九顶山”)古有炮台数十座,黄莲古炮台是其主要炮台之一,它雄踞凌云山兑悦、祝融二峰之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蒙古军队行进到射程之内后,俞知府一声令下,众炮齐发,打得元军丢盔弃甲,抱头逃窜。宋理宗·赵昀闻捷,叹赏久之,说:“俞兴嘉定城下之战,最为奇伟”。并下诏为俞兴加官晋爵。
  当我们游览至此,来到了久逝的古战场,两耳似闻当年战鼓声,依然挺立的古炮,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它当年卓越战功不平凡的历程……

壁津楼
  壁津楼是凌云山的一大景观,雄踞在后半山的山道上。从山顶俯视,好像于青山绿水间突然出现的世外仙境。从山下仰视,却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壁津楼原址在乐山城南。建于宋代,据《水经注》和宋代魏了翁《壁津楼记》记载,壁字取青衣江出壁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故名壁津楼,已毁。现建壁津楼的地方原是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
  壁津楼具有明清寺庙建筑的特色,依山取势,不拘一格。牌楼正坐石阶,右面沿崖端建有15米长廊,左面向上依次排列三层楼房,并有一小院落。整个壁津楼参差而紧凑,碧瓦朱楼,组成一个辉煌秀丽、雄壮雅致的仿古建筑群。

凌云栈道
  凌云栈道被人们誉为“崖壁上的交响诗”。它削壁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蜿蜒曲折,似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栖鸾、兑悦两个山峰的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500米,北端与大佛相连,南端与壁津楼相连,与大佛右侧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绕过佛脚,穿“洞天”,便到了栈道北端。相传这里龙王三太子求学于苏东坡的上山路径,因此被称为“三太子入海处”。
  往前是一段悬空架设的“百步栈道”,崖壁上刻着张爱萍、马识途等人的题咏。走在悬空栈道上,脚下滔滔江水,浪涌翻卷。过悬空栈道,攀“窄宽”、“低高”的险坡,上“天梯”。便可到松韵亭小憩。距松韵亭10米处有一独立的巨石,高30米,人称“降魔杵”。立于降魔杵上,叠叠青峦、漠漠沙洲、渺渺烟霭、点点舟帆似一幅画卷映入眼帘;水击、松涛、鸟鸣像交响乐章在耳畔回荡。
  离松韵亭前行,数十步便到了栈道南端一方亭,名“兑悦”。亭为凿栈道时所建。因分为上、下两层,又名“子母亭”歇息于亭中,抬头苍峰屏峙,低首流水潺潺;回首望,栈道蜿蜒曲折。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雕凿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汉代流行于乐山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墓的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从外部看去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故称东汉崖墓。
  乐山东汉崖墓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浅山谷的崖壁上,数以万计。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石刻之丰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乐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范围内有崖墓544座,墓门披连,密如蜂房,极为壮观。该汉代墓群于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将要步入参观的麻浩汉墓群现已辟为乐山汉崖墓博物馆。该博物馆以麻浩崖墓为主体,辅之以南北两个展厅展出汉墓出土文物,展示了乐山汉代崖墓的概况。这些崖墓历代被误认为“獠洞”、“蛮洞”等,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大专院校内迁,南京金陵大学的商承祚教授对麻浩等地作了实地考察,认定为东汉时期的一种墓葬形式,并在墓壁刻下篆体的考证题记:“此汉崖墓画像,内外大小三十五幅,精好为南安各墓之冠。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宕渠杨枝高发现语番禺商承祚。十月,为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年自成都来拓墨。事既刻石,邵示后昆,永保勿坏。
  进入崖墓博物馆,迎面见到的是开凿于东汉时期的一座大型多室墓,编号为麻浩一号墓。因早年被盗,损残严重,属无名墓。墓室规模宠大,结构复杂。前室高2.8米,宽11米,墓长29米。在墓内外壁上,有35幅精美的石刻画像。在墓门上刻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字样和人物、卧车、鱼、鸟和瓦当斗拱等雕刻。墓门两侧刻有“凯风”、“迎谒”、“话别”等画像。前室两侧及后壁刻有“荆轲刺秦王”、“朱雀”、“宴乐”、“挽马”、“佛像”、“兽首”、“垂钓”、“门卒”、“挽辇”等画像。在这些画像上方刻有48个纹饰各异的瓦当和一些装饰图案。其中刻于墓道门坊上的浮雕佛像,高37厘米,是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
  墓有三个后室,在甬道门侧壁刻有杨枝高及商承祚先生考察墓后的题记。三个后室的结构相同,各有棺室、耳室、壁龛、石灶等,是依照墓主人生前的居住情况开凿的,这是东汉时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思想的表现。
  棺亭内陈列的是独木棺和画像石棺。石棺两侧分别刻有“西王母”和“双阙”图。墓门前的陈列室分“乐山汉崖墓概况”和“崖墓表现的汉代生活”两部分。展示了乐山汉崖墓出土的铜、铁、陶、石器中的精华和部分石刻画像题记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建筑风貌和思想意识。
  乐山崖墓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加之麻浩崖墓正居风景绝佳、名胜荟萃的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给大佛景区增添了更加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

麻浩渔村
  麻浩渔村位于凌云山、乌云山之间,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船形仿古建筑。它仿照犍为罗城古镇设计,系穿逗木结构,镂花门窗,石板铺地,青瓦覆顶,中部有一民俗氛围浓厚的过衔戏楼。船体建筑近4000平方米,全长113.8,宽28.8米,桅杆部分高15.8米,“船头”枕壁津楼,“船尾”接麻浩崖墓,若依山临江而眺,宛如一硕大的乌蓬船停泊于茂林修竹之中。麻浩渔村集衔市于“”内,形成了“船是一条衔,衔是一只船”的奇妙景观,为秀美的嘉州山水增添了诗情画意,也是游人餐饮购物、品茗休息的地方。

乌尤山
  乌尤山即古离堆,总面积236.7亩,海拔444.24米,与凌云山相对,约距一华里。乌尤山同凌云山一样,自唐以来就是蜀中游览胜地。它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叠。古人曾赞道:“何处飞来缥缈峰,独立江心四曲。环水有山不见山,一丛云树插天绿”。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耸立其中,古称青衣中峰。相传在远古时代,有青衣女神在山上种桑养蚕,人们为感激其教民蚕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乌尤山又名“离堆”,是两千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业绩之一。《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当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汇流处,沫水自西而来,惊涛拍岸,水流湍急。为了分洪减煞水势,通正水道,李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连接处开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也有人称其为“青衣别岛”,并与普陀山相提并论。“乌尤”二字的由来,一说因山形似乌牛突出而被古人称作乌牛山,到宋朝时,诗人黄庭坚觉得“乌牛”二字不雅,遂改名为乌尤山,取意此山竹树茂盛,墨绿犹甚。另一说称山中原有唐时铜铸观音菩萨的化身“面然”,也称“乌尤大士”的佛像,因名“乌尤”。
  登乌尤山,水陆两便。陆路可从凌云山经麻浩东汉崖墓,过濠上桥登山;也可直接从乐山乘车抵乌尤山麓,再漫步登山。水路则可在乐山港或对岸码头乘船,先在江上观赏大佛、凌云山和乌尤山的胜景,再抵乌尤坝码头,然后拾级而上。
  穿过山门,迎面有一块石碑,上刻“”(离堆)二字。沿石阶而上,空气非常清新,使人心旷神怡。石阶两旁竹木凝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缭绕在浓荫之中,十分幽雅恬静。行到半山有止息亭。亭内石壁上刻有晚清名士赵熙的题词:“登山有道,徐行则不踬,与君且住为佳。”饶有风趣,耐人寻味。由止息亭向前,过普同塔,登完石阶,便到乌尤寺寺门了。寺门左侧数十步有一牌坊,上书“万松深处”四个大字。由牌坊前向左下行,半山处有化城亭,再往下便是连通乌尤、凌云两山的濠上桥,也就是同凌云相通的陆路了。
  乌尤山景色幽美,无论是三江春涨,还是烟雨秋波,皆清秀俊美,四时滴翠,极富诗情画意。清代张船山有诗赞美: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山上除千年名刹乌尤寺外,还有旷怡亭、尔雅台、景云亭、结茅亭等名胜古迹。1980年乌尤山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巨型睡佛”被发现,乌尤山恰好是睡佛的头部。

乌尤寺
  乌尤寺坐落在乌尤山顶,原名正觉寺,修建于唐代,北宋时改名为乌尤寺。现存庙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完整的寺庙,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乌尤寺的创建人是唐代僧人惠净,结茅山中,十年不下山。现后山顶上建有结茅亭。亭壁上刻着“唐惠净上人结茅处”八字。唐代诗人岑参在嘉州做刺史时,曾上山访问惠净和尚,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寄兵杨郎中》诗,有“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之句。这说明岑参惠净时,寺已建成。
  乌尤寺的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小小乌尤山头。依山取势,布局巧妙,在我国寺宇园林建筑中别具一格,且寺之周围竹木扶巯,楼阁亭台错落其间,更显得格外清幽。游者到此虑涤心情,有超然之感,始信人间别有天地。现寺中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观音殿、乌尤殿等。
  入寺门为天王殿,重建于清代。殿中塑四大天王。造像威武,虎虎有生气,令人望而生畏。
  穿过天王殿,迎面为弥陀殿,新建于1920年。殿中塑阿陀佛像。高5米多,佛身后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陀佛成佛前所发之四十八愿。此限于地形,仅建一间,然倚崖屹立,仍显巍峨庄严。
  弥勒殿之右临江边有青衣亭。由此过二山门,便是正觉禅林,也就是乌尤寺的主要殿宇所在,包括弥勒殿、大雄殿、如来殿、观音殿、钟鼓亭及方丈室。
  弥勒殿、大雄殿、如来殿成东西走向三级前后排列,最前为弥勒殿,于清代末咸年、同治年间重建。弥勒殿后面是大雄殿,是寺内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殿宇仿单檐式建筑,高广合度,结构严谨,通檐外排列四根两人合围的楠木摆柱,上覆碧瓦,下介朱槛。两相辉映,富丽堂皇,雄伟庄严,门上雕刻的花卉构图大方,工艺精湛,皆出自当时名家。门楣正中高悬“大雄殿”金匾,字径一米,是清代书法家黄云郜所书,笔势雄健庄重,骨韵兼胜,为近代书法所鲜见。正中檐柱楹联,为近代诗人赵香宋撰书:
  遍飞曼陀罗花,唯我独尊,天上地下;
  此即宝庄严土,出门一望,山虚水深。
  寥寥28字,切人、切事、切地。既高度概括了释迦牟尼毕生之史事,又形象描绘出乌尤寺踞山临水的地理形势,可谓千锤百烁,字字珠玑。殿内供奉着慈祥肃穆的释迦牟尼佛像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像。这三尊佛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贴金,高约三米,重修大殿时由浙江杭州运回。佛龛后为西方境,中立阿弥陀佛,左右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佛教称之为西方三圣。其中阿弥勒佛像用铁铸成,形象庄严,为寺中造像之最。
  大雄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钟亭内悬钟为明代永乐年间所铸。
  大雄宝殿后是如来殿,原名无量殿,清初重建时改名如来殿。现存殿宇为同治年间年所建,距今百余年。如来殿系双层建筑,顶层为藏经楼。门窗檐花雕刻,系大佛、乌尤的风景图案,玲珑剔透。特别是四根檐柱上雕刻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四川民间的艺术水平。如来殿共有造像47尊,正中5尊是五如来像,沼后壁一字排列,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殿内两旁分列着42尊造像,上面是二十四尊护法天神,下面是十八罗汉像。除二十四尊天神像是木雕外,其余作是夹和泥塑成,造型虽出于民间一般艺人之手,亦可窥见清代雕塑风格之一斑。
  如来殿右侧西廊尽头是观音殿,重建于1925年。殿内塑观音菩萨像,高约3米,造型优美,仪态大方。如来殿左侧东廊尽头为住持居住的方丈室,重建于清代末道光年间。
  出正觉禅林,右行数十步是罗汉堂。罗汉堂原为乌尤殿,清宣统元年扩建,因塑有500罗汉,故名罗汉堂。“文化大革命”初期,500罗汉毁损殆尽,1986年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由寺僧主持修复,于1989年竣工。新建的罗汉堂建筑面积为1189平方米。“罗汉堂”三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堂正中塑有四面观音,金光闪烁,令人敬仰。殿内500罗汉每尊高1.35米,宽0.66米,一尊一貌,喜怒哀乐溢于其表,各有神韵。

旷怡亭
  旷怡亭位于罗汉堂右侧,原是明代以前尔雅台的故址,明成化年间改为旷怡亭。现存怡亭是1925年重建的。
  旷怡亭悬于峭壁之上,为竹树丛荫所环绕,凭栏面江,景色悠远,是旷览江山胜迹,怡悦心志的好地方,故名旷怡亭。亭内左边悬匾上刻苏东坡手书的《赤壁怀古》,笔墨飞舞气势磅礴,右边悬匾上刻着赵熙撰书的《如此江山》,描绘了乌尤山的幽雅和雄奇。亭门柱上悬一对联:“苏和仲促山高月小,范希文心旷神怡”,是赵熙集苏轼《后赤壁赋》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语句而成,字是近代佛学大师江西宜黄欧阳竟无先生所书,文义书法,堪称双绝。
  旷怡亭周围桢楠挺拔,竹木相映。这里可览乐山城廓,三江汇流。水光山色,荡人心目,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尔雅台
  尔雅台在乌尤山西面的悬崖绝壁处,是汉代文学家·犍为郡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宋代文学家·苏辙在《初发嘉州》诗中写道:“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辩鱼虫,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黑,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说郭舍人长年勤奋写作,洗砚的残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鱼头。这样一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郭舍人的敬仰心情。
  尔雅台原址在现在的旷怡亭处,1921年重建时迁至现址。尔雅台原为三层,整体相连,曲折有趣。解放后维修时拆去第二层,保留了顶层和底层。顶层后又改名为听涛轩,尔雅台仅余一层。
  尔雅台临崖而立,视野开阔,西望峨眉,下瞰三江,景色绚丽。台内正中壁上榜书“汉犍为舍人注尔雅处”,下面嵌着赵熙《尔雅台记》碑文。尔雅台名闻遐迩,是乌尤山著名古迹之一,历代名人留下了不少关于它的诗文。1939年,郭沫若登临尔雅台,作《登尔雅台怀人》七律一首,怀念战斗在抗日前线的朱德同志,盼望抗战胜利:

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
归来我独怀三楚,叱咤谁当冠九军。
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
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燕云苦忆君。

  1944年,朱德同志步原韵《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

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
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
北国翻新看后劲,乐邻殒越可先闻。
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这两首诗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为古老的尔雅台增添了光彩。
  从尔雅台右侧拾级而上是听涛轩。游人到此,听滔滔江水,汽笛长鸣,览物怀古,感慨油然而生。

景云亭
  从尔雅台经听涛轩至山顶花园,西北角最高处有一座八角亭,这就是取意“风景这边独好”而名的独好亭。独好亭又名景云亭,语出“内景秀美,景星庆云”之意。亭内有一对联:“万象凌空乌尤胜处;三江环翠海上蓬莱”,生动地描绘了乌尤山的秀丽景色。
  景云亭是观赏乐山风光的最佳景点之一。登亭向西北眺望,嘉州古城尽收眼底。三江绕廓奔腾而下,凌云山峰拔江而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惊险壮观的场面,自然使人想起乌尤山临江绝壁上的四个巨大的古代刻字──中流砥柱。真正是江山这边独好。

东方佛都
  东方佛都位于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身后的群峰之间。
  东方佛都占地300亩,于1992年开始规划,1993年设计动工,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集宗教艺术、雕刻艺术、园林艺术为一体、荟萃了国内外佛教艺术珍品仿制大小佛像三千多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东方佛都大门用赭红条石砌建,广阔方正的门额上书“东方佛都”四字,为著名艺术大师刘开渠所题。门分三洞而入,取佛教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之义。门洞间四尊高5米的敦煌菩萨浮雕形象端丽丰美,门廓西侧古印度风格的佛教故事浅浮雕神韵飘然,墙后六座小乘教缅式佛塔与之烘托,别具一格,肃穆庄严。
  进入大门是一片阔的园林,凌云河潺潺流水环绕其间。举目西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横亘山腰的巨型卧佛,整整占踞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峰。这尊巨佛以大足石刻卧佛为蓝本,利用自然山体的延伸雕凿而成,头南足北,长达170米,佛像慧眼微闭,文静安祥,佛身中段保留着原有的一片自然植被,象征袈裟衣掩盖佛体,显现释迦牟尼涅槃升华之态,给人一种气势磅礴、超凡脱俗的感觉。
  凌云河上一架飞虹,称为凌云桥。过桥南端依山傍水处是一铺五尊“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佛像龛”。主尊卢舍那大佛高13米,丰颐秀目,结跏趺坐,俨然帝王风姿。整窟造像同原作近似逼真,体现了唐代造像艺术的杰出水平。
  沿凌云河岸向北,入大佛湾内。中外名佛聚会,高低错落,或露或隐,或坐或立,组成一个庞大的大佛雕像群,远观气势,近看精细,令人叹服。湾口南建有一座12米高汉白玉千佛塔;湾口北为青铜铸造的印度舞王湿婆;第一平台中部为降伏魔女群雕,喷水池中为石雕释迦牟尼像,前立铜塑三魔女,生动表现了释迦牟尼降伏蛊惑三魔女成道的佛传故事。拾阶而上,是一个占地30余亩的圆形平坝,正中石雕莲花坛象征轮回,为大佛湾的中心。环绕大佛沿崖仿造中国大佛12尊,正对虎头峰半腰170胡石梯之上是山西大同云岗大佛,与原作等高为13.7米,大佛居高临下,超凡绝尘,好一副北魏皇帝神姿。其下沿湾从南向北依序排列着:长14米的唐代四川安岳卧佛;高12米的宋代四川南部大佛;高8米的北魏一佛二菩萨;高6.4米的宋代杭州飞来峰大肚弥勒佛;高9.2米的北魏敦煌莫高窟坐佛;高8米的唐代甘肃永靖炳灵寺大佛;高9米的唐代夏固原须弥山大佛;高8.5米的隋代甘肃天水麦积山大佛;高7米的南朝浙江新昌大佛;高8米的北魏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双佛;高9米的宋代四川荣县大佛。众佛形神各异,特点毕现,展示出中国佛教艺术各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
  在大佛湾北侧山坡的茂林修竹中,荟萃有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国佛教造像10尊,艺术墙一座。分别是巴基斯坦三世纪的湿槃像;日本九世纪的十一面观音;缅甸十世纪的立佛;日本1252年的镰仓大佛;印度八世纪的弥勒菩萨;柬埔寨十三世纪的人面塔观音;柬埔寨十二世纪末蛇王佛陀;斯里兰卡五世纪的阿乌卡那大佛;印度九世纪的山林仙女等。红砂石艺术墙浮雕构思巧妙,综合了古印度和中国西藏弥勒菩萨、莲花佛陀、蛇王佛陀等题材精雕细琢,鬼斧神工,别具情调。
  经千佛塔向南,在巨型卧佛双足下面,是一个占地800平方米的三孔相通的巨大岩洞,这里是东方佛都的又一精华所在──佛教艺术精品陈列馆。精品馆结合现代展厅风格和古代石窟艺术的特点设计建成,馆内重塑出早年被外国帝国主义列强掠夺而至今散落异国他乡的我国佛像珍品计36尊。佛像选用汉白玉、铜铸、彩塑、石记刻等不同材质复制,供列于一排排石座之上,精美绝伦,再现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观后令人深思,激人奋发。精品馆四壁为浮雕画廊,菩萨、金刚、飞天、力士、游龙、飞凤、舞妓、神虎、仙鹿、莲花、火焰等图案线条明快、异彩纷呈,记载着佛的教义和传说,给人美的享受。
  东方佛都以其规模宏大、设计新颖、雕刻精美而取胜,无愧为我国的一座新兴的佛教艺术宝殿,他将同乐山大佛相映生辉,共放光华,展示出东方佛教文化的深远造瀚。

巨型睡佛
  “巨型睡佛”又称“隐形睡佛”,位于乐山城东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联禁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巨型睡佛之“佛头”最为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同“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令人颇为观止的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似乎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巨型睡佛”这一自然景点,古往今来目睹者何止千万,同一角度取景恐也不下万千,“而得景的司者,其有几人!”说到巨型睡佛的发现,还真有点传奇色彩呢!
  1989年5月11日,广东省顺德冲鹤乡农民潘鸿忠游览乐山大佛、乌尤山之后,返航市滨回首对岸,见山青水秀、云影波光相映成画,这位农民随即举起相机摄下这一幅风光。回乡后欣赏旅游照片,偶然之间被这张照片所吸引,仔细观察,顿感叠翠山形宛如一“健男仰卧”,再细审头部,但见眉目传神,不禁惊呼“今又一佛出世也!”事后,潘先后请500余人鉴赏,都说像极了,于是,潘将其发现经过和初步推想撰成跋文《乐山巨佛发现记》,并补书于“巨佛”照片上。事隔不久,此消息不胫而走,加之新闻媒介的广泛传播,“巨型睡佛”随即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海内外寻奇探胜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巨型睡佛”的形成,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古人匠心?是建造凌云大佛的海通和尚识破“巨佛”玄机,还是历来人工通水、筑路、植树之偶然形成?迷离扑朔,引来无数猜测,不同观点的争论也频频见诸报端,一时众说纷纭,为“巨型睡佛”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巨型睡佛”与凌云大佛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惟妙惟肖,堪称天然绝妙的奇特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赏“巨佛”的最佳位置是在乐山城东乐山港码头一带,在此处往南眺望,但见碧水云天之处,巨大的“”体“横空出世”,安祥自如平卧江面,雄姿健影妙趣天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水上游览观光

游客朋友们
  乐山大佛欢迎您,嘉州山水欢迎您,欢迎您来乐山旅游观光!欢迎您乘船游江观佛!
  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青青的山粼粼的水,给乐山增添了许多灵气和秀色。早在宋代,就有“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之说。乐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正是这片丰腴的沃土,不仅孕育了具有盛唐风貌的乐山大佛,开拓了佛教圣地峨眉山,而且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旅游网点。令闻者神驰,游者驻足。
  让我们从乐山港码头(或城南码头)乘船离岸,投入岷江怀抱顺江而行。沿岸景色秀美,景点相接,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可令游人展卷长读而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游船驶入江心,你可江面观看乐山古城新貌,据《乐山县志》载“嘉州古城,北周始创,历代治此”,用红砂条石砌就的嘉州古城墙,坚实牢固,形成“江为护城河,城为防汛堤”的特点,留下古朴遗风,是乐山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与嘉州古城隔江相望的凌云山、乌尤山,集嘉州山水之精华,汇乐山风光之秀色。由乌尤、凌云、东岩三山联襟而成的“巨型睡佛”更是绝妙的一大自然奇观。“巨型睡佛”头南足北仰卧在岷江之滨,直线距离约1300米,细细瞻仰,联山巨佛惟妙惟肖,不仅有头有胸有腹有腿有脚,而且有鼻有唇有颔,甚至还有上翘的眼睫毛,真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坐东向西的乐山大佛竟然不偏不倚地端坐在巨型睡佛的腋部深坳,真真应验了“心即是佛”的寓意,形成“佛中有佛”的绝妙奇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巨佛景观不是随处可见的,观赏巨佛的最佳点是在乐山迎春门“观佛楼”,登楼眺望,但见青山碧水,波光塔影之中,巨型睡佛“横空出世”,给人一种江山如画的享受,一种妙趣天成的文化熏陶。
  游船驶入三江口,远眺峨眉影,雄秀奇丽,气象万千:近瞰凌云乌尤,雄伟秀丽、清幽雅致;回望乐山古城,三江环绕,高楼林高。船过九龙滩,江水湍急,波涛滚滚,船舷如箭,惊心动魄,让你感受这大江东去,浪淘风流的意味。
  凌云山原名“青衣山”,又名“九顶山”,山上茂林修竹,掩映着朱楼画檐;丹崖峭壁,雕凿着大小佛像;山下三江汇聚,有“上朝峨眉,下朝九顶”之说,凌云风光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唐代李白、杜甫、岑参,宋代苏辙、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明代杨升庵、汤显祖都曾登临留住、仰慕咏吧。无怪乎当年苏东坡写下“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句,表达出诗人无限钟爱嘉州山水的情怀。
  翘首仰望,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就在眼前,雄踞凌云山栖鸾峰西壁的“乐山大佛”,堪称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大佛通高71米,脚踏三江,背负九峰,坐东向西,正对峨眉,千百年来任凭风侵雨袭,大佛依然临江端坐,雍容大度,慈祥端庄。佛像建造不仅比例匀称,神态生动,而且造像工艺独到,大佛从头到脚巧妙地隐蔽着科学的排水系统,对佛像至今保存完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坚韧毅力。据记载: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见江水凶险,常沉船没舟,便发下宏愿,凿崖造佛,以镇水势,普渡众生。大佛工程开始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贞元19年(803年),历时90年。相传海通和尚为弘扬佛法,四处募资付出毕生精力,他大义凛然搞吏索财而“自抉其目”的献身精神,更是众口皆碑。乐山大佛历经沧桑,几遭劫难,多有病害,历代均有过维修,多次得到海内外人士大力赞助支持。如今,乐山大佛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意味着乐山大佛已进入世界级品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为全社会人民所保护和共享。
  在乐山大佛两边崖壁凿有石刻龛窟,其中“西方极乐图”雕刻精细,成为繁荣佛事的瑰丽珍宝。凌云绝壁之上,一条开石凿成的九曲栈道临空而就,人行栈道之上,足下危崖绝壁,叫人惊心动魄。在大佛左侧悬崖上,凿有一条长500米的凌云栈道,攀崖穿洞,架虚构空,藏奇露险,斗折蛇行。这里既是听涛、沐风、观景的游览道,又瞻佛拜佛的首选通径。
  依山取势而建的璧津楼位于凌云山后的半山腰上,仿明清寺庙建筑风格,三层楼阁,朱檐碧瓦与苍崖丹壁交相辉映,成为游人临江观景的好地方。
  船过壁津楼,你可看到麻浩河上濠上大桥。此桥为乌尤寺方丈、已故著名高僧遍能法师发起募资建造,由两段风雨廊连接中间的高拱桥构成,造型独特,似一道彩虹横跨凌云、乌尤二山,黄瓦朱梁装点青山绿水,更显风光妖娆。
  在濠上大桥桥头,是乐山汉崖墓博物馆所在地,该馆又红又专麻浩崖墓为主体,保存着东汉时期的崖墓群,为乐山最集中、最具代表的墓葬,1988的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渔村是一座仿罗城古镇的船形建筑,头枕璧津楼台,尾衔麻浩崖墓,全长100余米,古朴典雅,造型逼真,“船是一条街,街是一只船”,麻浩渔村为秀美的嘉州山水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成为游人餐馆购物、品茶休憩之地。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这离堆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也是巨型睡佛的头部。乌尤山因其形如乌牛卧水,古称乌牛山,北宋诗人黄庭坚取其山色苍翠沉绿,而更名乌尤山。乌尤山三面环水,孤峰卓立,秀色如黛,宛如一块碧玉浮于江中,清代张船山有诗赞美: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此乃乌尤山美景的真实写照。乌尤山桢楠挺拔、竹木扶疏,格外清幽,临江崖壁上镌刻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每字长4米,宽3米。笔力遵劲,气垫磅礴,为明代嘉定人彭汝实所书,至今仍清晰可见。
  船至乌尤山码头掉头返航,在宽阔平静的江面上缓行,蓝天白云,青山绿野倒映水中,情趣盎然。左岸杜家场田原风光质朴雅致,自然恬静。自古视为祥瑞之地的凤洲岛更是景色宜人。人说乐山城宛如一只展翅凤凰,“洲涌其前,如相扑然”,于是称之“扑凤洲”。又因位于大佛之前,又名“大佛坝”、“佛前坝”。近年来,凤洲岛不仅成为乐山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成为外商投资开发的首选热土。拜佛台面对大佛,现已成为海内外游客观佛拜佛的圣地。1994-1997年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开幕式就曾经在这里隆重举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客朋友们:您既可在江山多娇的自然景观中得到陶醉,也能在展示历史长河的人文景观中深受启迪:您既可身临壮美秀雅的境界中去开拓视野,又可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奉行佛事,领悟佛理和人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游客朋友们:祝愿您们旅途愉快,一路平安,乐山乐水乐开心!

相关标签乐山·地理|乐山·服务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