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乐山市 峨眉山景区 • 蜀中冠冕峨眉山 2003-9-3 | 旅游 | |||||||
蜀中冠冕峨眉山 ⊙白郎/文 云鬟凝翠、鬓黛瑶妆的峨眉山无疑是蜀中的冠冕之山,作为世界18处自然与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无数人梦想中的胜地。 法不孤生仗境而生,道不虚行遇缘而应。佛法传入四川的准确年代已渺不可考,但从近年出土的绵阳何家山1号崖墓摇钱树上的铜铸佛像、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和麻浩1号崖墓的石刻佛像、什邡皂角乡砖石墓画像砖上的佛塔与菩提树来看,至迟不应晚于东汉。据大邑地方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的精舍里译完《四十二章经》后,退隐于大邑境内的雾中山,创建了大光明普照禅寺(亦名开化寺),四川“四方之寺,惟兹山始”。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高僧法和从中原来四川传法。34年后,净土宗始祖慧远的弟弟慧持法师顺长江入夔门住锡于成都龙渊精舍,次年,他在峨眉山烟岚四染的山半修建了普贤寺,这是这座佛教圣山的第一座正式寺庙。后来,淡然、智者、慧通等大德纷纷来到山中,到唐代时,翠羽修眉遍披佛光的峨眉山已成为宗风大盛慈名远播的庄严佛土。 峨眉山属于邛崃山脉,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人们通常说的峨眉山,主要指的是大峨山。大峨和二峨两山,远远望去宛若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据《水经注》记:“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对如蛾眉焉。”“峨眉”之名由此而来。 菩提青山的掌故 东晋末年一个清凉的日子,在中土澄怀昧道多年的印度和尚宝掌追寻普贤菩萨的吉光来到峨眉山,他激动而澄明的双眸映出清寂的山色,一束灿烂的丹霞打在他的缁衣和芒鞋上,长天辽阔,绣峦若玉,红日高曜于山巅,绿水低徊于云窝,宝掌和尚长叹道:“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他在洪椿坪后面的一座孤峰下搭了间茅房,留下来默修苦行。据说当他出生时,左手握拳,掌心有一颗醒目的红痣,所以7岁出家后得名“宝掌”。不久,宝掌和尚又到位于睹光岩十里处的峨峰下结茅独修,隐身于山青月皓的云水深处;后人在他修行的地方建了灵岩寺,该寺经历代扩建,成为峨眉山乃至西蜀第一大刹,明代最盛时,整座寺庙绵延于十里翠林,据传共有四十八座殿堂,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有“骑马烧香”之说。可惜的是1644年这座庞大的寺庙在张献忠义军刘文秀部同清军的交战中被毁于兵火。 峨眉山在成为佛教胜地前,其空明神秀已十分引人注目,“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它是许多黄冠羽士之徒向往的修习地,在道教中排名第7洞天福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为它写过一本《峨眉灵异记》。据说真人广成子、财神赵公明、大道士左慈、大道士孙思邈都曾把这里当作栖身之所。峨眉山早期最大的道观是乾明道长修建的乾明观,南朝宋文帝时,观内道士发生严重分歧,向来受道士们敬重的高僧明果便入观传扬佛法,道士们大受开启,纷纷改宗佛教,乾明观于是变成了中峰寺。 峨眉山作为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北宋时期已获得普遍认同。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之意,他为普渡有情众生而广修“十大行愿”,所以又被称为“大行愿王”。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2月,白水寺住持茂真大师因弘法有功被太宗皇帝赵光义诏见,在皇宫里,茂真向皇帝的亲信解析皇帝的梦兆时说,皇帝很快将得到一名嗣子。不久,皇后果然生下后来的真宗皇帝赵恒。太宗皇帝欢喜之极,赐茂真大师黄金三千两,派遣大臣张仁瓒携带黄金,随茂真和尚回成都买铜30万斤,铸造高7.35m、重62吨的普贤骑白象铜像。披袈裟佩璎珞的金身普贤盘膝端坐在象背莲花座上,手持如意,头戴双层花叶金冠,巨大的六牙白象卷鼻舒尾金饰雕鞍,站在四朵莲花上。这一气象雍容的普贤铜像从此成为峨眉山的镇山之宝。 所谓“言蜀不可以不言禅,言禅尤不可以不言蜀”,峨眉山是一花开五叶的南派禅宗的重要传承地,晚唐以来的主要法脉为临济宗和曹洞宗。明代万历年间,峨眉山累世灿烂的香火红极一时。万历帝朱翊钧在位48年,据说他的母亲慈圣太后年轻时有沉鱼落雁之容,但苦于膝下无子,后因祷求普贤菩萨而生下太子,所以母子二人对峨眉山格外施恩呵护。上百万斤铜板、铜条、铜枋、铜皮及黄金锻造成的巍峨崇丽的华藏寺金顶大殿,“壮丽宏伟,驾乎诸山。闻者神往,观者叹异”的大佛殿及12m青铜千手观音像,高大精丽藻饰玲珑的伏虎寺须弥座紫铜华严塔,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万历27年(1599年),白水寺安放普贤铜像的木阁毁于一场大火,慈圣太后遂拨重金建造了著名的无梁砖殿,全殿高17.12m,殿顶竖立5座白塔和4只吉祥兽。巨大的半圆形穹隆砖顶覆盖在方形平面的砖墙上。殿墙、殿顶,甚至门楣、额枋、斗拱、花窗,全部用砖筑成,殿内四壁布满了佛龛,内供铜、铁佛像,穹隆顶部彩绘四位抱琵琶、箜篌、芦笙、笛子的华丽飞天。无梁砖殿建成时,恰逢慈圣太后70大寿,万历帝为此亲笔题写了“圣寿万年寺”的寺名,并赐给“普贤愿王之宝”的金印,从此,白水普贤寺改称为万年寺。万历年间,峨眉山大小寺庙达一百多座,常住僧人达1700人以上,山上云集了别传、无暇、通天、无穷、妙峰、楚山、归空等大批高僧,佛事集一时之盛。如当时到洪椿坪楚山大师处“习静”的居士名流达千人之众,由于寺庙里住不下,大家便在寺外的密林中搭棚暂住,早晚餐霞咽云参悟性海,梵呗之声相闻,颂经之声不绝。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峨眉山第一位有史可查的名士是春秋时的一代狂客陆通(号接舆)。公元前489年,大片热烈的秋阳明晃晃地浮动着楚国边城负函,一生致力于匡济天下的孔子带着他的得意门徒颜回、子贡、子路、宰予等人为等待楚王的诏见,在官驿里滞留了数月,不觉间淡淡的秋风已把几片阴郁的黄叶抖落下来,。由于子西等一帮重臣担心饭碗旁落,极力反对任用孔子,一向好谋寡断的楚昭王尚在举棋不定中。一天,来自郢都的隐士陆通站在官驿的门口对着孔子唱了首《凤歌》:“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唱腔中充满了讥讽的意味。孔子尽管知道陆通是在挖苦自己,但觉得言理高妙,很想跟他深谈一番,没想到陆通却旁若无人扬长而去。这件事传到楚昭王的耳朵里,他觉得楚国出了个高人,便派人乘坐驷马高车带着一千两黄金去找陆通,准备接他去江南当大官。不想陆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老婆知道这事后说:“你是楚国的子民,你若不从,就是不忠,若从了不为所用,就是不义。不如远走高飞”。陆通觉得老婆说得有理,便打点行囊逆滚滚长江而上,夫妻俩蛰居于峨眉山深处的凤嘴石旁,从此过着与世无争幕天席地的耕读生活。 拥有一副举世无双的“明月肺肠”的诗仙李白与峨眉山因缘颇深,他25岁出川前曾在峨眉山足足住了半年,那是他青春岁月的颠峰时光。青春总是像一包猛烈而香甜的迷药可以把一个人的灵魂迷住,对李白来说,这包迷药的象征之物就是峨眉山的明月,“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他一生都在感怀这轮青春的明月,接受它丰满而滋润的秘密施洗。李白在峨眉山时,曾住在万年寺的毗卢殿,他常在殿旁的白水池边倾听义气相投的广浚和尚弹琴。公元753年清秋,52岁的李白在安徽宣州近郊敬亭山上的灵源寺,竟出人意料地碰到了阔别30年之久的广浚,百感交集中,广浚取出琴来再次为李白抚琴一曲,那高古幽雅的琴声拂动着超越了灵与肉的至纯之情,捶打着李白的心脏,情难自禁的李白于是写了一首《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峨眉山作为大名鼎鼎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历代都有大批墨客骚人社会贤达前来山中游历礼佛,在这些人中,南宋的范成大是最幸福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峨眉奇观瑞相,这位石湖居士3天内全享受到了。1177年旧历6月19日至7月2日,当了4年四川置制使的范成大在离开四川前游历了峨眉山,在山中呆了14天,下山后写下万言游记《峨眉山行纪》。他在山顶上停留了3天,看到了云海:“云行勃如队仗……混然一白,银色世界也”;看到了圣灯:“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灯出,岩下遍满,弥望以千百计”;看到了日出:“岩后岷山万重……此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凡数十百座。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还看到了佛光:“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 光轮中的物像 峨眉山桫椤是1.8亿年前侏罗纪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木本蕨类,多生长在伏虎寺周围的阴湿地带,它看上去有点像椰子树,树高一般不超过3m,树干古朴浑圆,树顶部长满了修长飘逸的羽状复叶,叶片由无数松针似的小羽叶构成。桫椤和1000万年前遗留下来的珙桐都是著名的植物活化石,被列入中国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最先发现大熊猫的法国传教士戴维于1869年首先在四川宝兴县发现了珙桐,1899年,英国威奇安公司委派美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来华寻找拱桐,并于1903年将其引入英国。美国总统罗斯福入主白宫期间,曾拥有一棵珙桐,叹为稀有,珍爱得得不行,后来由于气候的原因,这棵树日益枯萎,罗斯福于是十分着急地宣称愿不惜重金再购买一棵,一个四川大学的教授听说后,电告罗斯福这种树在峨眉山上很多,罗斯福便派他的儿子远涉重洋从峨眉山上移植了一棵。 珙桐为落叶乔木,通常高十数米,长有圆锥状婆娑树冠,绿叶呈宽卵形,叶子背面长有浓密的白绒毛。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地方都长有这种树,但像峨眉山这样大片密聚的情况还是很罕见,从仙峰到遇仙寺长达七八公里的山路两旁,蔚然成林的珙桐数以千计。 当万物和畅的初夏到来时,珙桐树千花并放,犹如万千白鸽在绿林间翻飞,花序下两片纯白的苞片酷似鸽子的双翅,紫红的花序像鸽头,黄绿的柱头像鸽嘴,难怪洋人把它叫做鸽子花。而峨眉山的僧人却觉得这花长得像普贤菩萨白象坐骑的双耳,所以把它叫做象耳花。雪片般的桐花丛中,常有10cm长的叉尾太阳鸟成群飞来饮露吸蜜,这种高雅的五色小鸟头部长着凤凰似的绿色羽冠,古人视其为珍禽,管它叫“桐花凤”,苏东坡曾在他思乡的诗句里亲切地写道:“故山亦何有,桐花集幺凤”。 峨眉山最具代表性的花是被誉为“花中西施”的杜鹃。佛经把杜鹃花称做桫椤花,据《阿含经》说,比释迦牟尼更早成佛的毗舍婆就是在这种花下悟道成佛的。《中国--花园之母》一书的作者亨利.威尔逊曾于1899年至1918年间五度来华,他在峨眉山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杜鹃,尤其是峨眉山特有的珍品波叶杜鹃。 杜鹃为落叶灌木或乔木,簇生着椭圆形碎叶。峨眉杜鹃共有30种,大钟杜鹃素以花大色丽蜚声海内外,钟形花冠硕大丰满,花色淡紫,紫中透亮,是峨眉杜鹃紫色花系中的上品;问客杜鹃是名贵的高山黄杜鹃,繁密的花朵微带芳香,花冠呈黄色或淡黄色漏斗形;被赞叹为杜鹃皇后的美容杜鹃以最长大的叶、大如锦盘的雍容红花冠压群芳,被赞叹为“杜鹃皇后”。 在雷洞坪一带海拔2300至2600m、面积约70公顷的娑椤坪杜鹃花保护区内,分布着12种杜鹃,均为中国特产。从小灌木、灌木、小乔木到乔木的各种杜鹃均有。每年花开时节,遍野淡黄、鲜紫、雪白、粉红、玫瑰红等各种杜鹃,仪态万千,形成姹紫嫣红的花之山、花之海。 峨眉枯叶蝶是世界蝶类中的珍品,它属于中华枯叶蛱蝶,拟态逼真,身长4cm左右,主要出现在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万年寺、清音阁一带。飞舞时,露出翅膀的背面,前后翅点缀着白色的小斑点,前肢中部横有一条金色的纹线。枯叶蝶的腹面为古铜色,秋天时特别像枯叶,它有一条纵贯前后翅中部的黑色条纹,像树叶的中脉,停在树枝上,很难分辩出是蝶还是叶来。峨眉山另一种著名的蝴蝶是美丽的峨眉金凤蝶,金凤蝶是大型蝶,双翅伸展后宽约9cm,它的全体染上了明洁的金黄色,双翅外缘有黑色宽带,中间有一列黄色新月斑,它飞舞起来就像一朵在空中滑行的鲜花,所以又被称作“会飞的花朵” 峨眉山最惹人喜爱的动物无疑是藏猴,它的别名又叫四川短尾猴,在十几种猕猴属动物中体重是最重的,成年雄猴最重可达40多斤,成年雌猴最重可达30多斤。峨眉猴生活在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其头部毛色成棕褐,腹部毛色成淡黄,颜面初生时肉色,幼年时白色,成年后鲜红,特别是眼圈显得很红。猴群各由雄性猴王统率,自成部落,各有疆域各有家风,顽猴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或在水边树上随意栖止,或抓耳搔腮追逐戏耍。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位叫司马玄空的好汉摹拟山中猴子灵活多变的动作编创了“峨眉通臂拳”。近年来,峨眉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生态猴自然保护区。 而峨眉山最富有诗意的动物当数弹琴蛙。弹琴蛙的正式名称是仙琴水蛙,它于民国年间在峨眉山大坪被动物学家张孟闻发现,这种奇特的水蛙只有5cm长,头部扁平,光滑的背皮棕色中略带点灰色,它的喉部两侧长有声囊,鸣唱时涨成一面小圆鼓,通过空气的振动引起共鸣,发出类似于琴声的“噔、噔、噔”的乐声。万年寺白水池中的弹琴蛙闻名遐迩,传说当年琴僧广浚常在这里弹琴,久而久之,池里的灵蛙便学会了那么一招。 施洗的树 当追随宝掌和尚的双履来到洪椿坪著名的千岁白椿树下时,胸径3m身长28m的大树绿云结盖,虬枝遍披翠玉般的羽状复叶,夏阳像柔密银亮的万朵天花从上面飘下来,照得我满身空旷。远处,黛青的山壑浅浅地游动着许多烟萝,一些烟萝流向树木,一些烟萝流向天空,山光悦鸟性,树影空人心,一种“空绿”,让人不由得想起王摩诘的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白椿树旁,是千佛禅院,寺内的佛像、殿堂、台基、门廊、重檐、雕饰、摆设、漆色,极其幽美而且全都保持着纯正的古味,弥散着佛教寺庙传统的“正气”--庄严、清寂、古朴,在这大破大立崇尚繁华的时代,这样的寺庙已很少了。禅院的三大殿为观音殿、大雄宝殿、普贤殿,大雄宝殿精丽而独具风格,大殿前3.15m高的素面台基上建有6m宽的台阁,温秀如戏台。 如今的千佛禅院,应该是1778年正月初三毁于火灾后峨云大师重修的老寺,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桑,这座古寺的主体风骨和气脉一直没有断,甚至在1968年10月,它一定程度上躲过了1300名披红挂绿的红卫兵上山大破四旧的劫难。 禅院内的石碑上有康熙老儿御笔题写的“忘尘虑”几个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来过这里,不知如何会明白此间的妙处。这真是让人忘掉尘虑的地方啊! 峨眉天下秀,秀在一个“树”字,树是山的势,没有灵动的“势”则山只剩下枯硬的“形”,哪里谈得上“秀”,全由钢筋和混泥土搭建起来的都市,就同“秀”更扯不上关系了。峨眉山的树中,让人百感交集的是桢楠。 桢楠通常又叫楠木,高大端直树形华贵,树冠呈椭圆型伞盖,树叶为披针形或倒卵形,开黄花,木材有香气。峨眉山海拔1500m以下的寺庙向来有栽种楠木的传统,这种身姿高雅的树往往为寺庙增添了许多灵修之气。 峨眉山最大的楠木林有两片,一片是伏虎寺一带的“布金林”,另一片是白龙洞一带的“古德林”。“布金林”是清朝初年伏虎寺寂护长老率徒众按《大乘经》一字一树种起来的,一共种了109000株。“古德林”则是明代别传禅师栽种的,每种一株楠木,别传禅师便朗诵法华经上的一个字,叩一个头,然后再种,一共种了69770株。别传禅师在峨眉山是德行超卓的高僧,四川历史上最大的铜钟圣积晚钟就是他募化来的,重达12500公斤的大钟被击响时,浑厚的黄钟大吕之声可传出几十里外。别传禅师于81岁那年圆寂,圆寂时弟子们鸣钟而泣,钟声停止后,禅师突然睁开双目喝道:“一声吼破太虚空,烁烁禅光横大有”,说完此偈遂恬然而逝。1958年大炼钢铁时,伏虎寺、清音阁等处的近万亩经济风景林被毁,众多楠木遭到严重毁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峨眉山林木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再次来到伏虎寺,但见“布金林”慈云覆映绿荫蔽日,重又现出蓬勃气象,大片浓绿把空气都染绿了。 峨眉山的楠木令人想起欧洲著名的童话《哈默尔思的吹笛人》:德国萨克森州的小城哈默尔思位于美丽的威悉河畔,它在中世纪时是面粉制造中心,由于到处是面粉作坊,老鼠格外猖獗,于是出现了一些以捕鼠为业的人,在这些捕鼠人中有一个吹笛人,他能用美妙的笛声引出老鼠,把它们引到威悉河里淹死。哈默尔思人为了灭鼠,就向吹笛人许诺说如果能把老鼠都淹死,将给他丰厚的报酬。但当所有的老鼠都被吹笛人引出淹死后,哈默尔思人却食言了,他们没有履行诺言,愤怒的吹笛人于是用笛声引出城里所有的孩子,让他们像老鼠一样淹死于威悉河。 哈默尔思的吹笛人正是大自然的象征,他的笛声能助人、也能杀人,至于吹响什么样的笛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态度,对楠木的栽种和破坏,正显明了人们不同的态度。中国传统的根本点是“天人本一”思想,它外化为“天人合一”思想,展示为人与万物平等和谐共处、人与社会与自然一体俱用参赞化育,这种传统的轴心部位隐藏着敬畏与节制。近年来科技经济浪潮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的根本中断后产生的结果。 峨眉山的楠木以及满山的翠色,让人意识到种树对修复传统、改善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此稿件,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此稿件,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