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旅游 Previous绵阳市  七曲山大庙 2007-07-23旅游Null
Previous上一篇
七曲山大庙 Qiqushan Grand Temple ⊙雷康/编


  七曲山大庙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将大庙认作“家庙”。七曲山大庙还以古柏闻名,飞贯其中的川陕大道两旁,古柏挺秀、郁郁葱葱。主峰层林冠盖,四季常绿,疏条交映,幽雅静谧。山中一株“晋柏”虬枝粗干,宛若苍龙腾空,有“树王”之称,为古“翠云廊”之奇观。
  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开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扩建成了一座大庙,有宫殿楼阁23处。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为明清遗物。
  近年来,不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陆续到七曲山大庙寻根。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远近乡民络绎不绝地来到大庙朝拜。

七曲名山
  梓潼大庙是供奉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殿堂,大庙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七曲山上,因此七曲山又叫大庙山。
  七曲山为剑门群峰余脉,海拔860米,因山道曲折而得名,山下潼江之水蜿延九曲,犹如白练,此地又有七曲山九曲水之美誉。
  古蜀道自秦岭入川,通过嘉陵江畔清风明月两峡,穿越剑门天险,历经“百步九折萦岩峦”之险阻,到此已是“陂去平来”。《华阳国志》所载“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代诗人·李白亲游梓潼后在他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就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诗句描述了这个事故。也许正是“五丁开山”之功,从此沟通了秦蜀之间便利的交通往来。“五丁”功不可没,数百年前,人们就在七曲山大庙南麓的“五丁遗剑处”建有“五丁庙”以资纪念。
  相传早在大禹治理蜀水时,由于开江导河后把泥土堆放在这里,久而久之就堆成了一座山,名泥陈山。西汉时期,泥陈山改名为梓潼山,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逃往四川(史称“幸蜀”)沿梓潼山而行,其路逶迤曲折,玄宗侍臣写有“细雨霏微七曲旋,郎铛有声哀玉环,爪牙重厚纲纪乱,长途登涉路茫然”的诗句,后人便以诗中“七曲”二字冠将梓潼山改名为七曲山,有人后来写诗道:“自从天子游幸后,此山此名天下知。
  七曲山向以古柏闻名,现存古柏占地四百余亩,旧时号称“四万株之松斋”。这些古柏主要为明、清两代所植,特别是乾隆年间邑令潘悖父子弃官回梓倡导植柏,功效尤为卓著。如今,这片古柏郁郁苍苍,青葱翠绿,层林冠盖,蔚然生秀,实为蜀中之少见。庙内晋柏石栏有一古柏相传是文昌帝君张亚子所植,为古柏之冠。对七曲山成片的古柏,专家学者视为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和“古柏博览馆”。因此,历来均受到大力保护。
  七曲山主峰东西两侧有元、明、清三代所建的古建筑群,共有殿堂楼阁二十五处,占地万余平方米,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大庙。大庙建筑依山造势,结构严谨,红墙黄瓦,宏伟壮观,真是“路从古柏荫中转,楼向云峰缺处开”。
  道家认为,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是道教宫观造址的理论依据,而大庙正是按照道观“林掩其幽,山壮其势,水秀其邃”的原则修建在风光如画的七曲山上,正是人们憩息安静,修身养性的理想之所。七曲山大庙,庙因七曲而冠名,七曲因庙而闻名。由于大庙古建早已闻名于世,它已成为研究我国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海内外不少古建学家纷至沓来实地考察,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来过这里,并著专文介绍。
  七曲山大庙还保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泥质塑像、石雕艺术、古代壁画、历代匾对、汉砖汉瓦、珍稀古树、名人字画、铁铸造像、木刻精品、宋代铁鼎等等。这些文物中,有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均为少见,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彭聚星于光绪三十一年所书“七曲山”碑被文物专家鉴定为书法珍品,又如文昌正殿和桂香殿内数尊高大铁铸造像也被称为七曲山的“镇山之宝”。还有古庙古建中的石雕木雕之龙的形态就有上千种,雕刻精细,造形生动,体现了古建筑学家们的高超艺术。如今,这些珍贵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七曲山大庙是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天然融合的大园林景区,它以其雄奇秀美而吸引人,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赏,清代诗人·严祖馨嵌刻在大庙的诗作全景式地描绘了七曲山大庙的风光:“绝顶拜文昌,山盘七曲长,桂风生石洞,风雨过藤床,孤嶂晨僧出,一声清馨凉,春阴无限好,都在晓峰旁。”真乃一幅天然画图,正是:自从七曲建大庙,此山此庙天下知。
  正是因为七曲山大庙闻名于世,古代许多名人如魏征、杜如晦、李白、唐玄宗、杜甫、李商隐、唐僖宗、文同张献忠、李自成、噶尔图、王士祯、曾国藩、何绍基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脚迹,留下了诗篇和故事。

古今大庙
  七曲山是一处风水宝地,是梓潼人自古建祠修庙的灵山,文昌帝君张亚子在这里“发迹”,在这里成神。因此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由小庙到大庙,历经数朝不断扩建,最终留存了现在的规模,真乃风雨大庙,辉煌大庙。
  善板祠。据有关资料记载,七曲山最早的庙是供奉雷神的庙,《华阳国志·汉中篇》云,梓潼七曲山“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抒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雷抒”是传说中雷神用以发霹雳的工具,说明“恶子”当是雷神之名,善板祠当是供奉雷神的祠庙,善板祠也就是雷神庙或“恶子”庙。
  蛇神庙。在唐末五代还有一本书《北梦琐谈》,书中又谈到供奉在七曲山雷神庙的神是西州蛇神张生(二十八宿之张宿)所养之蛇,名“恶子”。此种说法为雷神找了一个注脚,大蛇成蛟,蛟为蛟龙,雷蛇当是“同族同宗”,为此,七曲山又修建了“蛇神庙”。
  亚子祠。自从宋代道教把张亚子封为文昌帝君后,便为张亚子编造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把《北梦琐谈》中张生养蛇的故事加工整理,大概因为“”、“”以及“恶子”恐“有渎神灵”之嫌,“恶子”便改名为“亚子”,并冠以张生的张姓,就成了“张亚子”,也就是后来成为文昌帝君的张亚子。于是在七曲山雷蛇二庙的地方又修建了“亚子祠”。有人认为当年的亚子祠可能就是现在大庙正殿的地方。
  张育祠。又有一说,东晋末年,张育曾在梓潼居住,后举兵称王抗击前秦符坚,战死于绵竹。为纪念这位蜀王,七曲山又修有“张育祠”。后来,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张亚子就是张育,因为《明史·礼四》称张亚子因“仕晋战殁”而立庙,只有张育才打过仗,而且死后为纪念张育效忠国家被封为“雷泽龙神”,这里是否可以推断,道家把张育的“”和张亚子的“”(张亚子为救父母而借水淹许州)结合在一起,或亚子之名借张育之姓合二而一,这也算是张亚子“神道”来历的一种推测。
  张亚子祠。张亚子(神)和张育(人)的事搅在一起,人们又把“亚子祠”和“张育庙”合并,称为“张亚子祠”。
  据传,张亚子是越西人,还有学者考察认为他是“羌氐人”,与姚苌(羌人)是私交好友,姚做了后秦皇帝后,下令在梓潼七曲山修建“张相公祠。唐代诗人·李商隐入蜀路过梓潼曾写有《张亚子庙》一诗,曰“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诗中的“白玉堂”大概是“张相公祠”的正殿了,但庙址仍然不详。
  灵应祠、七曲寺。唐天宝十五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幸蜀”因“灵应”了张亚子的梦中“点化”,即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当地又在七曲山建有“灵应祠”。后又于唐朝末年,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再次“幸蜀”,路过梓潼乞求张亚子“神佑”,并封张亚子为“济顺王”,敕庙名“灵应祠”为“七曲寺”。
  灵应祠。南宋道教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之后,于绍光十年又封张亚子为“神仁圣武考德忠仁王”,将七曲寺改还名为“灵应祠”,并以王宫格局重修灵应祠。
  文昌庙。在元代延三年,统治阶级为借助张亚子的“神灵”,以达到大搞异族统治之目的,一方面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一方面又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敕庙名,将“灵应祠”改为“文昌庙”,并扩建灵应祠,新修庙堂,保留至今的大庙盘陀殿就是当时元代建筑的唯一遗存,“文昌庙”的建筑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
  文昌宫。明清两代,敬奉文昌帝君不断形成高峰,祭祀之风十分盛行,不仅保留宋元时期的封号,而且“薄海庙祀,钦崇尊奉”,各州府县以修文昌庙的多少而作为“政绩”好坏的标准。梓潼是文昌的发祥之地,自然不干落后,于是地方官员调集数千民工,大兴土木,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八年到清雍正十年是庙宇大规模修建时期。这期间,庙宇建筑扩展到整个七曲山主峰,新建的庙宇将“灵应祠”更名为“文昌宫”或“文昌庙”,即现存大庙的古建筑。新建后的文昌庙重楼叠宇,金碧辉煌,大为文昌帝君宣赫声势,并不断扩大其祭祀规模,文昌香火终年不绝。
  太庙、大庙。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转战四川曾路过大庙,与文昌“联宗”,并将大庙封为“太庙”,张献忠大西政权建立后又曾拨银五万两扩修大庙,张献忠牺性后大西政权灭亡,“太庙”改名为“大庙”,此名沿袭至今。
  民国时期为护理大庙古建筑及文物,县上成立了由政府官员、地方绅士和宗教界人士参加的“大庙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大庙经营和管理,并扩大了庙产,增加了捐资收入,一方面维修部分古建筑,另一方面又先后新修了时雨亭、三霄殿、五瘟殿等。

重现辉煌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七曲山大庙古建的保护,朱德邓小平罗瑞卿郭沫若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相继来梓潼考察,并在1959年和1964年两次拨款维修大庙。在省文物部门指导下,对正殿拜厅按原样全面彩绘,同时县上又新修了大庙晋柏亭。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庙也因“破四旧”面临一次大的浩劫,幸好后来派部队看管,才保住了古建筑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保护七曲山大庙的工作又提到了重要议程,为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县人民政府还发布保护大庙的布告,认真落实各项保护工作。并于1981年划定七曲山大庙重点文物保护区界线,之后又将原住在保护区内的三十余户居民迁出林区。中央及省的领导张爱萍、邓力群、李雪峰、贺敬之、罗青长、谭启龙等同志在梓潼考察期间也多次强调保护大庙古建及文物的重要性,张爱萍同志还为治理古柏虫害亲自指示省上有关部门。同时,中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曾先后多次拔款对天尊殿、关圣殿、晋柏亭、百尺楼、家庆堂等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并恢复原被毁坏的灵官楼、雷神庙以及水观音景区的观音堂、罗汉堂、五丁祠、文昌殿等。为确保大庙古建及古柏林的安全,县上投巨资增修了水电及消防设施。1990年代后期,为加强对大庙文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县上成立了文化旅游局,使七曲山大庙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并使全县旅游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
  大庙历经数百年之后,始得到有效管理和不断维修,如今,大庙一展芳容,每天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且看今日之大庙真是欣逢盛世,重现辉煌。

宏伟壮观古建群
  大庙历经数百年的改建扩建,至今所保存的建筑规模仍是明、清时期的规模。古建筑群共有楼阁亭殿二十五处,占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中有元代建筑盘陀殿;明代建筑家庆堂、天尊殿、桂香殿、风洞楼及白特殿、关帝庙、望水亭、启圣宫、晋柏石栏、观象台;清代建筑正殿、百尺殿、应梦仙台、三霄殿、谷父殿、钟楼、鼓楼;民国时期建筑有时雨亭、五瘟殿;新中国建立后至今恢复重建的有晋柏亭、雷神庙、灵官楼、以及水观音景区各殿。
  纵观整个古建筑群,结构谨严,错落有致,依山造势,风格迥异,各尽其妙,巧夺天工。它集官方和民间营造法式于一体,既有北方古建庄严肃穆的营造手法,又有江南锦秀园林的建筑风格,真正体现了“自然”法则。专家们说,七曲山大庙堪称我国古建筑博物馆,从这些建筑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们高超的艺术才能和精堪的建筑技巧。

  1.大庙景区
  大庙依山而建,庙随山走,山随庙转,虽不像孔庙那样严格对称,但仍有明确的中轴线。在七曲山峰之东侧,以文昌正殿为中心的各殿有正山门、百尺楼、桂香殿、钟楼、鼓楼等建筑都十分规则由东北向西南走向,一字排开,成为大庙的主体建筑。

百尺楼/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文昌宫山门位于百尺楼的底楼,也是七曲山大庙景区的入口。百尺楼又名魁星楼、忠孝楼、星主楼,明代被誉为“西蜀名楼”,后毁于火。今楼乃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楼共三层,高33.15米,总建筑面积916.84平方米,由46根擎天大柱凌空支撑,前临古蜀道,后倚层层宫阙,四周翠柏簇拥,宛如云中楼阁。山门上挂有一匾,上有清代乾隆直隶绵州知州梓潼县事王用绶手书“帝乡”二字,表达这里就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5:13:18

  a.百尺楼
  百尺楼又名魁星楼、忠孝楼、星主楼,始建于明代清代雍正四年被烧毁,雍正十年重建。此楼为歇山式,建面三百余平方米,三重三檐,台基用石条彻成,二楼两侧有回廊直通正殿前院。百尺楼建筑采用通柱手法,用46根通天大柱承托,宏伟壮观,引人注目。其梁架穿逗榫铆,结构牢固。百尺楼层面盖灰色筒瓦,脊饰为万火炉及蝙蝠、山鸟、水兽等,形象生动有趣,雕刻精细。
  百尺楼被誉为“西蜀名楼”,正大门上挂有一匾,上有清代乾隆直隶绵州知州梓潼县事王用绶手书“帝乡”二字,它告诉参观者这里是文昌大庙的皋门,皋门是古代天子的廊门,张亚子既为文昌帝君,自然规格很高了。
  百尺楼二楼正中塑有一魁星站像,高4米余,面目狰狞,赤身凌空,手握朱笔,独占鳌头。魁星(奎星)为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之奎宿,被古人定为主管文运之神。此神被历代读书人视为神明而顶礼膜拜,为的是以求保佑文运亨通而金榜题名。
  如今,百尺楼拜魁星的习俗久盛不衰,每年高考前夕,赶考的学子蜂涌而至,虔诚敬神,以求得登上名牌大学的殿堂。高考录取之后,这里又是一轮拜神的高潮,只见香烟袅袅,铁磬声声,面面锦幡,挂满殿堂,在读书人的心中,仿佛这里是他们走向辉煌的起点。
  b.文昌正殿
  文昌正殿是大庙的中心殿堂,又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始建于明代清代雍正四年火毁,雍正十年重建。正殿平面呈正方形,建筑为单檐歇山造,穿逗台梁大木结构,建面五百余平方米。明间及次间为殿堂,两稍间系走廊,殿堂两侧与次间用规格条石和青砖彻墙,左右两廊均安置古朴棂栏,这在一般古建筑中十分少见。
  正殿前的拜厅屋基置须弥座,座腰为浮雕带状龙凤图案,正中及两侧有三道七级台阶(踏道)。拜厅雕梁画栋,异彩纷呈,上有数道匾额,其中有乾隆四川总督提军所书“紫极敷文”等名匾。拜厅还挂有多幅对联,其中如“列天上星斑两字传心唯孝友;掌人间禄籍千秋大业在文章”、“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圣地;十年木百年人众生芸芸仰文昌”等等。在拜殿两墙的石壁上,还精刻有《文昌帝君化书》和古诗词。
  正殿内有高大铁像9尊,文昌坐像正居高台之上,高4.7米,身为帝君便为帝王之像,短颈粗体,方面大耳,头戴冠冕,身着龙袍,全身鎏金,神态安祥,手持牙笏,庄严肃穆。因为这里供奉着文昌主神,正殿在七曲山大庙二十五处殿宇楼阁中尚属第一大殿,由于张亚子成神并登上“帝君”的宝座,千百年来,七曲山因文昌而扬名,大庙因文昌而辉煌,自然这座文昌铁铸造像就成为人们心中神圣的偶像了。因为文昌不仅是“忠孝仁义之士”、“全忠全孝典型”,而且也是官运、文运、财运的佑护神,于是这里的香火特别旺盛,“神气”十足。
  两旁侍从按官位排列呈八字形,形神兼备,体态各异,老臣慈祥,少臣飘然,他们侍候帝君毕恭毕敬。侍从中,文昌左右两尊侍从特别引人注目,相传右侧手捧玉玺者为“天聋”神,造型为张口结舌,憨厚质朴,表现为聋子形象;左侧手执铁如意者为“地哑”神,造型为目光炯炯,欲言不忍,表现为哑子形象,天聋、地哑分别表示治政治兵。对于天聋、地哑之神道书上也多有记载,说“梓潼帝君每出驾白特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认为天聋地哑乃在为科举时的保密,免生事端。当然,官场的用人之道奥妙很深,如果文昌两旁均为精明通天之人,它绝对不会陪文昌站到现在,因为“天机”随时都有可能泄露,随时都有“下课”的危险,只有装聋做哑者,才逗人喜欢,古人也真想得周全。也有文章认为文昌重用天聋地哑,意在“教人归真守朴,莫聪明外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文昌及其余8尊铁像的后背均有铁铸铭文,系明代崇祯元年四川龙安府平武县寓江村信使任宪、任寅苏、任加灿等人出资贡献,并由陕西金火工匠薛姓所铸。
  在铁铸造像前,还置有宋代淳祐年间铸造的五角铁鼎一座,鼎脚造以兽形,为文物珍品。此鼎应是宋代七曲山灵应祠内之祭器,后庙毁搬迁。此外,殿堂左右壁上嵌刻有文昌乘白特怪兽行云图,题为唐吴道子所画,据行家鉴定,是后人假托,但至少也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作品,仍为重要文物。
  正殿两边还有钟楼和鼓楼,均为六角攒尖顶式,盖绿色琉璃瓦,清代雍正十年建。过去庙会正会期间,祭祀文昌的钟鼓之声远在七曲山下的梓潼县城都能听到。

桂香殿/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文昌殿后是桂香殿,为明代初年蜀王府建,建筑面积312.46平方米。出桂香殿,右为关帝庙,左为幽静古朴的风洞楼。邑中故老相传,言此洞极深远,出洞后即是陕西省地界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3:45:26

  c.桂香殿
  桂香殿位于正殿之后,是中轴线上第三座殿堂,此殿据说为明代蜀王府所建。所幸的是,百尺楼和正殿在遭遇清代雍正四年的大火时,没有殃及,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桂香殿建筑为单檐歇山式,盖绿色琉璃瓦。殿基呈长方形,建面三百余平方米。平面柱子排列整齐,殿内四根二人合抱的大柱,由于建筑师巧妙地施以侧角,用以杈墨,当你围绕殿内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看,你就会发现四根柱子往不同的方向倾斜,其实这是误差所致,这种营造手法,在古建中十分独特。此殿脊饰颇为精细,特别是正脊两端鸱吻造型,体态粗巨,张口卷尾,生动逼真。
  殿内正中有文昌铁铸坐像一尊,头戴官帽,神情自然,据说是唐宋时封为济顺王或英显武烈王时的形象,又说这是文昌张亚子修身养性、吟诵经文之时的形象。坐像左右两旁各为一尊高二米多的铁铸造像,是文昌侍从。两尊铁像一人捧印、一个持卷,和蔼可亲,造型极为生动。身临其境,犹如置身于科场之中。
  除此之外,文昌坐像前还放有四足日月铁鼎一只,为明代弘治十年所造。还有近两米高的铁铸镂空花瓶,其工艺十分考究。殿内三尊铁像虽无铭文,估计可能与铁铸造像及日月鼎同一时期所造。
  在殿内左侧的墙壁上仍保存有清代大型壁画《文昌骑鹿》图,旁边还嵌有乾隆年间石刻阴骘文碑。
  桂香殿前庭院,还有引人注目的四株古老的丹桂,相传为明代初年所植,至今枝叶茂盛,每到秋风送爽时节,桂花似火,争芬吐艳,香飘天外,沁人肺腑。自古以来,人们把桂树视为吉详、高尚的象征,古神话嫦娥奔月就有月中玉桂。古希腊人用桂枝编成帽子授予杰出诗人,称之为“桂冠”。中国古代则把科举及第称之为“蟾宫折桂”。清代还特意把科考的皇榜定在桂花绽放的金秋,并把“金榜”称为“桂榜”。所以,桂香殿以桂为名。因此桂香殿前四株丹桂的设置,更增添了浓烈的文运气氛。古人多称这里为“洞天福地”,正如门前的对联写的那样:“小住为佳有数亩绿云一庭丹桂;大观在上看千门紫气万笏青山”。
  d.瘟祖殿
  瘟祖殿最早建于明代,后被毁。乾隆三十一年梓潼县令募捐重建,光绪二十一年,梓潼知县桂良才再度改建,为悬山式建筑。其营造样式典雅华丽,屋顶脊、带、吻造型别具一格,其中兽吻均嵌瓷片,光彩照人。垫瓦底部皆绘竹、菊、兰、梅为装饰图案,梁架下雀替全用精雕图案花纹,殿堂正间施以镂空半罗罩,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具有南方园林建筑的风格。
  瘟祖殿是大庙供奉瘟祖神的地方,殿内瘟祖神像面目狰狞,充满杀气。瘟神是我国古代民俗神之一。据《三教搜神大全》称:“昔日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一人执皮袋、一人执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此何神?主何灾福?太史奏曰此乃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他们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帝乃立祠,召封为五名力士为将军。后匡阜真人游至此,即收五瘟神为部将也。
  瘟祖殿内左右两壁上,现存有民国时期的石刻碑文《文昌孝经》,“”从我国古代以来就是人们一种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早在殷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提倡“惟忠惟孝”,把“”作为“”的基础,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昌因为是“全忠全孝”之典型,在南宋末期,道家以二十四孝为据,揉合儒道之意编写了这部“文昌孝经”。

白特殿及风洞楼/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白特殿及风洞楼依崖而建,重楼叠阁,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殿堂外形为重檐卷棚顶,前檐制作望柱,后檐以山作壁,具有独特的南方园林风格,因殿内后壁有石洞『俗名风洞』而得名。白特殿在风洞楼之下,因石洞前有文昌帝君的坐骑白特而命名。相传文昌年轻时乘白特『又称“四不像”』由风洞去长安求学,与姚苌为友。《历代神仙鉴》追封白特为鸣邪真神,风洞上方有石刻文昌传说图四幅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3:02:42

  e.白特殿及风洞楼
  白特殿及风洞楼为明代洪武八年所建,一楼一底,上为风洞楼,下为白特殿。重檐卷棚顶,覆盖筒瓦。建面百余平方米,抬梁式木结构。前檐作望柱,后檐以山为壁,壁正中有天然岩洞一个俗称“风洞”,相传为文昌通往陕西读书早出晚归之路道。
  白特殿因文昌坐骑“白特”而得名。殿正中塑有文昌帝君头戴斗篱身披风衣骑白特怪兽的神像。殿内有明代冯梦龙所撰对联一副:“三清李白骑青牛西出阳关,梓潼帝君乘白特下临凡界”。
  文昌坐骑白特,形象为马头、骡身、驴尾、牛蹄、通身雪白的怪兽,相传是由文昌少年所骑竹马变为“白特兽”的。竹马怎么会变为白特的?传说故事很多,如张亚子早年常骑白马从风洞中往返于京都长安,与姚苌(后秦皇帝)同窗共读,闲歇时白马就变为竹马。一次,张婆煮饭不慎用亚子的竹马拨火,忽然一声怪叫,竹马跳出灶堂,张婆惊吓定神一看,那竹马突变为一头怪兽,即现在的白特。张亚子忙安慰母亲说:“竹马变白马,白马变成了四不像,就叫它白特怪兽吧。”所以后来又把白特叫“四不像”,视为神兽。元明时期,道教还把白特誉为“雪精”,加封圣号“呜邪真神”,并将白特殿作为敬奉白特的专殿。
  风洞楼因楼下白特殿后石壁有一风洞而得名。风洞楼殿基自白特殿后墙延伸,使木楼和地楼同在一平面内,风洞楼原为文昌经楼。
  f.张献忠家庙
  一踏进小小的风洞楼,你会看到屋子中间一壁之隔,前塑有张献忠像,须知,此楼虽小却声名远播,因为张献忠在这里留下了故事。
  据载,明末崇祯十三年十月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从成都、绵竹转折北上,路过梓潼七曲山文昌庙,面对文昌帝君威严又祥和的神像,十分虔诚地仰视着,于是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并封文昌庙为“家庙”(太庙)。
  张献忠死后,清朝政府定他为叛逆贼子,其余党被剿灭。但有梓潼民众仍视他为神,于是,悄悄在文昌庙内较为僻静的风洞楼精心塑起了一尊张献忠神像,此像绿袍金脸,威风凛凛,当地官员偶尔一查问,便被告之是文昌帝君化身之神,敷衍而已。同时为了掩人耳目,当地人又将“太庙”改作为“大庙”,以此达到保护张献忠神像的目的。
  乾隆二年(1742年),绵竹县令安洪德路过梓潼,得知风洞楼内一“绿袍金脸”的塑像是张献忠时,惊恐万状,急命人将张献忠泥像打得粉碎。这还没完,又把那些残脚断手之泥块抛于山门外的大道中,让“往来乘畜践而溺之”,并立《除毁贼像碑记》一通。同时,还将当年张献忠钦命的太庙“司香户”裴、贾二姓的后代游街示众三月之久,即令裴、贾二姓永不入庙。
  1987年9月,全国第二次“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绵阳、梓潼召开之际,重新塑起了张献忠像,其像仍为绿袍金脸,并将风洞楼一半作为张献忠家庙。家庙虽然窄小,但它和它所珍藏的“除毁贼像碑”,仍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g.家庆堂
  家庆堂原名启元宫,为明代中叶所建,清代康熙二十五年梓潼知县袁还扑曾集资补建过。补建后的启元宫故名为家庆堂。家庆堂因堂内供有文昌五世同堂合家欢庆的塑像而得名。
  家庆堂殿基呈长方形,建面三百余平方米,殿为歇山式。此殿明间为次间的二倍,柱头排列均称,柱上置以大斗承托前檐,斗拱之分配均为五铺作,殿堂宏伟华丽。盖灰色筒瓦,正脊中央雕有三重楼阁作为宝顶,底部有一弥勒。九脊面均置蹲兽,四翼角脊则各置四灵,以镇四方。所谓“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是也。
  殿内塑有张亚子五世同堂塑像一组,再现了文昌一家欢乐和睦的景象,极具典型的东方式传统家庭的特色,突出了文昌帝君“行孝”的传统美德。
  所谓“家庆”,是指家庭中的喜庆之事。据传说,张亚子被道教封为文昌帝君之后。南宋绍兴年间,皇帝先后为张亚子家十四位成员封圣号,道教也不甘示弱,对张亚子一家老小以及天聋,地哑和白特也进行了全面的追封,还将这些被封成员编入了道家典籍《历代神仙通鉴》中。这样,张亚子本人及父母,而且子子孙孙甚至坐骑都成了神仙,真是“一人得道,众人成仙”,既然有如此多的家族成员成神,当然合家团聚应该欢庆,因此大庙文昌宫中就有“家庆堂”一殿。

八卦井/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天尊殿前院内中心立有一建筑“八卦井”,是道教申文上表焚化处,另有一说是道家观测天象和承接雨露之器,因此这里又俗称“观象台”。天尊殿位于七曲山主峰鳌山之巅,海拔861米,斗拱前檐,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殿内塑元始天尊像一躯,侍神二躯,金仙十二躯,后补塑三清泥像,殿内残存隐约可见的道教十二金仙壁画半幅。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抗日战争时期曾来此地考察。他在其大作《中国建筑史》中论述天尊殿,说它“结构较为宏丽,其斗拱如鹫峰寺兜率殿之制。梁袱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代宣平延福寺大殿颇有相同之处。该殿营造年代当为明初或明中叶所构也。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3:10:15

  h.天尊殿及八卦井
  天尊殿处于七曲山东侧最高处,这里海拨为861米,天尊殿雄踞山顶,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天尊殿为明代建筑,殿基呈正方形,殿堂大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盖绿色琉璃瓦,建面四百余平方米。对天尊殿的建筑风格及特色,我国著名古建学家梁思成教授于抗日战争时期来梓潼考察七曲山大庙古建筑,他在后来所著的清华大学古建教材《中国建筑史》一书中的第七章记述了大庙天尊殿,说“天尊殿在院内最高处,结构较为宏伟,殿广三间,深四小间,单檐九脊顶,其中斗拱之分配,前面为单超双下昂,脊面及两山则在柱头施栌桃梁,如鹫峰寺兜率殿之制,其前面斗拱两昂不平行,第二层尾桃承于平椽之下,内部梁叉手间替木等,梁袱上施蜀柱及十字斗拱,与元代宣平延福寺大殿颇有相似之处,殿营建年代无徵,其结构样式,当为明初或明中叶所建也”。
  天尊殿内正中塑像为原始天尊,左为灵宝天尊像,右为道德天尊像。众所周知,道教是多神教神灵众多,东晋时期道教开始建立自己有序而完整的神仙谱,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撰写的《真灵位业图》将所有神仙分为七个阶次,以第一阶次为最高,而第一阶次的主神即是“上清虚皇道君元始天尊”。可见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是作为道教最高神的地位。
  天尊殿左右各建有配殿,为民国时期所修。左配殿为“三霄”娘娘殿和药王殿。右配殿为蚕神殿、谷父殿和牛王殿。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习俗,由于这些“”距离百姓很近,因此在旧时庙会期间,这里人头攒动,香火十分旺盛,其中娘娘殿前的“撒桃子”便是民俗信仰十分精彩的庙会活动。
  天尊殿前院内中心立有一建筑“八卦井”,是道教申文上表焚化处,另有一说是道家观测天象和承接雨露之器,因此这里又俗称“观象台”。
  i.关圣殿
  关圣殿是由主殿、拜厅和山门三个部分构成的。位于正殿北侧。总建面五百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主殿殿基呈正方形,大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其风格与桂香殿相似。
  殿中泥塑关羽坐像一尊,高5米,头戴王冕,身着祥云绣袍,衣纹流畅自然,腰束玉带,手执牙笏,通体鎏金,其造型古朴庄严。有专家认为,此像为全川现存关羽造像最佳作品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路过此地,视威风凛凛的关羽像为“四旧”,由数十人用力往下推,结果坐像丝毫未动。无奈之下,只好用刀刮脱关羽身上贴金,悻悻而去。是关羽的神灵还是泥像牢固,可能兼而有之。关羽像左侧为关平、关兴、王甫,右侧为周仓、关索、赵累。
  关羽为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作战勇猛,胆略过人,屡建战功,威震华夏。他一生“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尽心辅佐刘备复兴汉业,但他大意失荆州,兵败走麦城,后与周仓、王甫、关索一道被孙权部下所害。
  由于关羽对国以忠,为人以仁,处世以义,作战以勇的品格,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德,更符合儒家的道德思想,千百年来深受普通老百姓、统治阶级、士大夫以及三教九流的推崇,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树为偶像加以崇拜,并不断神化。到了元朝时期,关羽被封为“武圣”,明代又加封关羽关圣帝君”,因此七曲山大庙既有文昌“文圣”,又有关羽武圣”,文武二圣护国安邦保一方平安,而且“文圣”金袍金脸,“武圣”也一反“枣红脸”为金袍金脸,文武二圣长期受到人们的敬仰。
  拜殿系清咸丰十年冬月重修,卷棚顶,置装饰斗拱十朵。明间悬“天大将军”匾,系1982年补书。左侧有“修七曲山关帝庙碑记”一通,邑令张香海书,清代咸丰十年立。右侧立有“峻极于天”石碑一通,清代同治三年立。拜厅对联有:“秉烛非避闲此夜心中唯有汉;华容岂感德当年眼底已无曹”、“上焉者义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矣哉圣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2.望水亭景区
  在七曲山主峰西侧,在浓郁古柏掩映中的亭台楼角把七曲山装点的更美更好看。这里有唐明皇“应梦”的应梦仙台,有树王之称的古晋柏,有文昌张亚子诵经修道的盘陀石,还有望水亭、雷神庙、灵官楼、文昌文化广场、帝乡街等。伴随着动听的传说故事,领略古建文化的风韵,这里又是游客的一个好去处。
  a.灵官楼
  灵官楼是横跨川陕公路、连接七曲山东西两边古建筑的通道楼,雄踞关口,形势险要,气势恢宏。登灵官楼,上有苍松翠柏,下有车水马龙,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原楼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964年因建设工程道路改造需要经批准拆毁,2000年重建。
  灵官楼内塑有一赤面三目、身披金甲、手执神鞭、形象威严的灵官,此灵官,又称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护法镇山神将,本名王善(一说叫王恶),是湘阴城隍,后因城隍庙被烧无家可归,便成了“夜游神”。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对“灵官”十分崇拜,特下令在京师建造“天将府”,王灵官才算有了新居。灵官曾被封为“王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视为火神。由于灵官能“镇邪”“镇火”,又是忠实的守护大神,因而旧时在很多庙宇中都建有“灵官楼”或“显灵宫”。
  过去民间演戏,总要先演“灵官镇台”,王灵官手拿扫帚向四方扫去,以此表示将妖魔鬼怪一扫而光,使四方清净,万户平安,于是王灵官成了老百姓的守护神。
  b.盘陀石殿
  盘陀石殿位于七曲山顶峰西侧,与百尺楼隔楼(灵官楼)相望,殿内因有一圆如磨盘的大石故名曰“盘陀石殿”。
  此殿为元代所建,是大庙现存古建筑年代最早的殿。盘陀殿单檐歇山造,覆盖黄色琉璃瓦,台梁木结构,斗拱古朴,建面七十平方米,是我省古代建筑较为完善的遗存之一。此殿建筑特色曾由我省古建专家李显文实地测绘和研究之后,著文在《四川文物》发表,认为“盘陀殿是一座具有早期木结构建筑特征的殿堂,总体造型比例均称,梁架结构简练,斗拱古朴,建造年代应该略早于阆中永安寺大殿(元代建筑),即是一座元代早期的建筑”。
  殿内盘陀石呈黑灰色,椭圆形,盘陀石上塑有文昌坐像及侍从书童各一尊,文昌坐像身着便装手持经卷,神情安祥,如一普通人。相传张亚子从越西来到这里,常给人治病,劝人行善,后来就得到了元始天尊所赐《大洞仙经》一部,每天斋戒沐浴诵读此经,坚持数年修身养性矢志不渝,终于领会了《大洞仙经》之精妙,最后在此盘陀石上得道成仙。
  盘陀石拜厅为清道光二十年重建,卷棚顶,木结构,覆盖小青瓦,厅内悬挂“星极合灵”匾,左右石壁上镶有嘉庆道光年间植柏碑记二通,均保存良好。门前一联曰:“在天垂象光照日月,过化成神泽庇人民”。
  c.晋柏石栏
  晋柏石栏在盘陀殿后,明万历年修建,清道光年重修,北、西、南三面用高二米的石板砌成,东面悬于半空一石门,门柱有一联曰“如佛子身不生不灭,同孔坛杏有干有年。
  晋柏石拦内有晋代所植古柏树一株而得名,此树相传为文昌张亚子所植,因此人称“晋柏”,是七曲山大庙数万株古柏之王。晋柏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虽早已干枯,但却苍劲奇古宛若虬龙凌空,其“霜皮溜雨藓同碧,老干拂云铁更坚”的雄姿犹在,“晋柏穿云”已成为梓潼自清咸丰已来的著名八景之一。
  对晋柏,人们一向认为是文昌张亚子的化身,视为神树。许多文人学仕作诗撰文赞尝有加,并不断加以神秘化。如明代诗人·赵彦在《晋柏记》碑文中称:“七曲山来自汉阳三百里许,至七曲山脉稍露,为盘陀石,石脑后有晋柏,高五丈余,围计高之一,巅如龙如凤,根如石如距,其腹坚实,而肤益肥润,是文昌亦,故旧来访余先槁晋柏,观此树则知此柏与文昌而生,可与泰山尧山御史台诸柏同名于世而不朽矣。
  自古以来,梓潼人植柏爱柏之习俗相沿成风,对晋柏更加倍爱。几百年来,曾采取过几次大的保护晋柏措施,第一次为明万历年间民众集资“列石为栏,防其有于此柏。”第二次是清道光年间由梓潼知县“急合同人,集金百余”,再次重修,并立望柱加固石栏“高丈余,围六尺有奇”,刻十六字铭:“如佛子身,不生不灭,统神州地,惟梓惟桑。”第三次是1984年冬,由县文物管理所投资,新建晋柏四周石保坎并加固石栏,同时又设架杆将晋柏支撑牢固,使其永立仙山。

应梦仙台石门枋/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建川陕公路时,将七曲山大庙分为两半。上面所述的一大半为大庙的主体部分──大庙景区,穿过高架公路上的灵官楼,便进入了大庙的另一小半──望水亭景区。沿石级而上,即盘陀殿,为元代建筑。殿内有一块大而不平的巨石,传为仙迹。殿后石阶上,有一石门枋,匾额上书“应梦仙台”,枋联云:“仙去多时,大梦至今犹未醒;神游何处,青山不老可重来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4:51:22

  d.应梦仙台
  盘陀石殿左侧是应梦仙台,应梦仙台是由石坊和应梦仙台殿组成,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石坊在应梦仙台殿之下,古朴典雅,虽年久部分雕刻剥蚀,但横额“应梦仙台”四字却仍然醒目。由石坊至应梦仙台殿置有踏道28级,踏道两边的石栏望柱均雕饰猴、佛手、仙挑等饰物。
  应梦仙台殿为六角攒尖顶式砖木结构,建面五十余平方米,门有对联一幅:“仙去多时大梦至今犹未醒,神游何处青山不老可重来。”殿内一古式石床,靠壁及两头有床栏,正面床脚雕有花纹等饰物。正中墙壁上刻有“漏澈华胥”四字,“”为古代的计时器,“华胥”是指处在美梦之中的意思,“漏澈华胥”是说睡在这张古石床上可以通夜做着美梦,两侧墙上还绘有壁画“玄宗应梦图”。
  据记载,七曲山大庙古建群中“应梦仙台”一景是根据唐玄宗“幸蜀”的传说故事而建的,相传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幸蜀”过此,梦遇张亚子告诉他“安史之乱”平息请他启驾返回长安,这当然算是一个天大的美梦。但唐玄宗仍然不全信,等他到了成都天回镇时,果然探马报之安史已被平息。后来,唐玄宗返回时路过梓潼七曲山见一小庙内张亚子塑像酷似他梦中点化之人,于是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其实唐玄宗在逃难之中前无接驾,后怕追兵,美梦当然不美,正如后人有诗评论道“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但只因这是大唐皇帝老倌的故事,不美也要说成美,所以此地就有了应梦仙台一景。
  e.望水亭
  自正殿西行一公里处的孤峰之上有一亭名望水亭,此亭翼然凌空,地据险要,山下为潼江环绕。望水亭名为亭,实则为正八边砖木梁结构,除正门外其它几面墙都无窗户,像一个封闭的城堡,可能此地位居山峰之处,为抵御大风而设计成此亭,据记载望水亭系明代建筑。
  根据民间传说文昌张亚子为救母借水淹许州时,在此施法放水收水的,后建亭以纪念。望水亭又是七曲山大庙观景的最佳位置之一,站在亭前西望,山下潼江如带,九曲绕山滚滚东流;北望剑门七十二峰雄踞川北形成天然屏障;南望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清咸丰梓潼知县张香海曾作诗《望水亭远眺》:“蓬莱如可到,佐酒望水亭,远水兼天净,高山拥县青,汀烟轻冉冉,楠树色冥冥,剑阁星桥北,江猿吟翠屏。

雷神庙/七曲山大庙/梓潼县/雷康 摄
雷神庙位于七曲山西北峰最高处。一楼一底仿古建筑,建筑面积80平方米。站在此庙,可俯瞰七曲山大庙全景,古柏森森,群峰凝翠
地点七曲山大庙·梓潼县·绵阳
时间2007-07-22 14:31:27

  f.雷神庙
  雷神,是人类信仰最古老的神,是先民在远古时期崇拜的图腾。因为雷电暴雨给原始人类造成了灾难,人们无法理解,十分恐慌,所以才产生了对雷神的自然崇拜。古人还把雷神视为司命之神,旧时民间都有祭祀雷神的习俗。
  早在晋代,梓潼先民就在七曲山建有善板祠,把张亚子作为雷神供奉。为恢复原貌,几年前,又重新修建了雷神庙,庙位于七曲山西北峰最高处。一楼一底仿古建筑,建面八十平方米。站在此庙,可府瞰七曲山大庙全景,古庙古柏宏伟壮观之景全收眼底。
  雷神庙内塑有风神、雨神、雷神、电神、蛇神、树神,殿内文字介绍有上述诸神动人的传说故事。

  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这就是饮誉海内外的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虽历尽千古沧桑,仍枝繁叶茂。它们的姿态奇异: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于是人们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风的树腔。传说刘禅亡国后,被俘去洛阳途中曾在树身下躲过雨,故人们称此树为太子柏,又称阿斗柏。最为珍奇的是应梦仙台侧那株晋柏,周身无皮、无枝、无叶,却老当益壮,相传为张亚子所植。

  3.水观音景区
  在七曲山南麓,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景区,它是位于传说故事“五丁开山”中的壮士“遗剑”之处,因建有观音庙,人们俗称此地叫“水观音”。
  相传文昌张亚子为救父母,在二郎神的帮助下三箭射穿白杨洞借得涪江之水淹许州,将其父母救出。此时,观音菩萨见大水将要淹及良民百姓,便把滔滔洪水收进了宝瓶,张亚子救出父母之后见水退去,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施的法术,后人便在此地建有观音庙,以报观音之恩德。
  景区地处险要陡坡,林木葱浓,古道曲折,背靠高山,下临潼江,古蜀道自广元剑阁而下,到此地已是“陂去平来”。现存有古建送险亭一处。
  景区的庙宇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折毁,现有建筑是八十年代由民间集资修建的仿古建筑,主要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罗汉堂、三十三观音堂、孝感堂、太岁殿、五丁祠、文昌殿、五妇庙等,这些建筑虽为民间所建,但其布局及建筑样式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山古柏,翠云蜀道,红墙黄瓦,蓝天碧云,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旅游去处。
  a.罗汉堂
  罗汉堂为迷宫式建筑,建面八百平米,有泥塑罗汉1008尊。按佛教教义,凡人都要经生、老、病、死的苦难,但若皈依佛门潜心向佛,修到了罗汉或金刚的地位,便可以到西夭极乐世界去,永远不再被生、老、病、死四苦折腾,所以凡有佛教建筑的地方大都有罗汉堂一殿,只是大小规模不同,有18罗汉、也有500罗汉、800罗汉。水观音景区的罗汉堂却拥有1008尊罗汉,据说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对于众多的罗汉,此处沿用了迷宫式的建筑手法,以适应游客“数罗汉”的习俗。据说不管你从任何一个罗汉开始,数到你的年龄数为止,从罗汉的面部表情可以预卜你的运气。
  b.孝感堂
  孝感堂位于罗汉堂后,仿古建筑。堂内有根据汉代刘向所写的《孝子传》记载二十四孝故事泥塑群,如“王祥卧冰”“孟宗哭竹”“吴猛喂蚊”“董永卖身”等,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传奇色彩,但是这些都成了千古佳话,在旧社会几乎是家喻户晓。原因何在?因为它宣扬的是“孝道”。认为任何人都要经历老和病的困拢,当你自己进入老年,或因病魔绵床卧枕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怀、体贴、照顾,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老人们都幸福愉快地走向人生的最后旅程,因此提倡孝敬老人是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风尚和社会责任。
  c.太岁殿
  太岁殿中供奉着六十位太岁。我国从夏代(公元前2100年~1600年)开始使用夏历即农历,因以月的盈亏为计算法又称阴历,古代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年的推算是用天干地支排列组合为六十个甲子,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俗称花甲,每六十年循环一次。因此人们又将六十花甲尊崇为六十个值年太岁,此太岁殿便是由此而来。
  据说,对于这种有趣的天干地支,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的上古轩辕时期的大尧氏,干支记年的办法和现在记年的办法比较起来,虽然麻烦的多,但它却一直沿用到现在,它是我国古代先人科学智慧的结晶。
  d.甘露亭(水观音亭、剑泉)
  甘露亭原建于清道光年间,现为一楼一底的仿古建筑,建面二百平方米,一楼为横跨古蜀道的过殿楼,山墙石壁有一小洞,终年泉水不断,下有一石井,井中泉水清彻见底。井旁一石莲台,上有石刻水观音一尊。
  相传泉井是“五丁开山”时五丁遗剑之处,又叫“剑泉”。井中清泉甘冽爽口,喝后可解长途跋涉的疲乏,身爽心舒。古时,佛教弟子为了弘扬佛法,在此彩塑了观音菩萨像,把剑泉中的水比作净瓶中的甘露,于上面盖一横跨驿道的过街亭,名曰“甘露亭”,成为过往人们饮泉解乏休憩之地,由于此亭座东向西,修造匠工精心考究在西面最适合的地方,安上了雕花窗棂,每当夕阳衔山,余晖通过窗棂射入泉中,清泉微漾,泉中金光闪烁,蔚为奇观。清代文人将这一景观叫做“剑泉晚照”,推崇为梓潼八景之一。甘露亭上下均有观音菩萨像,又据说此处所供之观音名为观音菩萨化身之一的水月观音,后人便称此地为水观音。
  e.观音堂
  观音堂建于甘露亭左侧,又名三十二观音堂,殿内为一小院,四廊内塑有三十二位观音,形象生动,工艺精美。
  观音,原名观世音菩萨。唐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简称观音菩萨。菩萨是佛教中仅次于佛的尊号,观音与文殊、普贤,地藏王同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观音又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地藏王为右胁侍),同称“西方三圣”,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的德性,具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即为遇难者解难。
  据佛经载,观音还以种种化身普度众生苦难,如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千眼千手观音、如意观音、水月观音等等。此殿堂所塑三十三观音即是观音化身的一种,三十三观音包括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多罗观音等,据说每位观音能解人的一种苦恼。

位置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城北9公里的川陕公路边,古称“尼陈山”,地理坐标北纬31o41'51",东经105o11'34",主峰海拔861.5m。距省会成都150公里,与绵阳相距仅45公里,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描写寺庙诗句
  清代诗人·严祖馨嵌刻在大庙的诗作全景式地描绘了七曲山大庙的风光:“绝顶拜文昌,山盘七曲长,桂风生石洞,风雨过藤床,孤嶂晨僧出,一声清馨凉,春阴无限好,都在晓峰旁。

名称来历
  唐代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经此山时,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更是被道教誉为“天下第九座名山”。

相邻景区
  “两弹”城──中国研发原子弹、氢弹的原核工业部九院院部旧址。

寺内宝物
  文昌正殿和桂香殿内数尊高大铁铸造像。

历代高僧
  海灯法师。

现任当家
  。

沿途路况
  。

租车前往旅游价格
  。

寺庙电话
  。

门票
  人民币60元。
纪实
  1. 2007-07-22日(下):七曲大庙柏森森
相关标签绵阳·地理|张献忠|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阴骘文|关羽|关圣帝君|道教
下一篇Next
《巴蜀网》对该旅游景点的综合推荐值为:5panda.com5panda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