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02|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5-4 10:27:1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南宋“四蜀”考

 [复制链接]
作者: 吴业国 张其凡9 {+ F2 ]0 \! p& m/ m;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R% D* S2 i" n8 t“华阳黑水惟梁州”的四川,古称巴、蜀。秦汉时,为巴郡和蜀郡。唐代,则为剑南道。至宋,分为四路,始称四川。然而,宋代又有“四蜀”之称,其内涵定与“四川”有所不同。在前人有关今天川渝地区的历史地理论著里,对巴、蜀、四川这三个概念都有较为明晰的论证,对于“四蜀”却未曾予以关注。其实,在记载南宋史实的文献中,这一术语大量存在,有必要对其内涵加以诠释。否则,往往望文生义,在文献的理解和标点上得出偏颇的看法。兹撰此文,敬祈校正。
http://www.phoer.net 9 t0 ~3 u$ s0 w1 C
http://www.phoer.net & o/ Z- }4 Y# h
http://www.phoer.net 6 y. b, z/ I9 k5 _
http://www.phoer.net + {! a8 [! C4 Z. @: F: L南宋时期,四蜀之“蜀”,是对先秦巴国与蜀国所辖地域的专称,这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Y9 |& @+ z5 G3 r2 X8 i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4 w) [8 a( Q4 `, Q6 c* ?在论述该问题之前,先对“巴”、“蜀”等概念加以考释,这有助于我们对南宋“四蜀”得出正确的看法。因为,无论是巴或蜀,在古文献中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变化。先秦时期,四川地区称巴、蜀。正如东晋常璩所述:“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即在今陕西秦岭以南的地区,存在着独立的巴、蜀两个方国,并且,成为中原称呼该地区的地理术语。
http://www.phoer.net   h; l* X. M4 U; [6 N
http://www.phoer.net # o. C& O$ K( O“蜀”,首先是地域名,专指四川西部。在这片地域中,其主体民族是蜀族,这个方国或地域被殷人称之为蜀,是源于蜀族。蜀族早期活动地域在岷江上游山谷之中,逐渐发展到成都平原与陕南,长期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在今川西至陕南的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则都被称为蜀人或蜀族。川西的蜀族很早就建立了古老的国家,有了蜀王。蜀国的历史轮廓,据《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从开明以上至蚕丛,未有礼乐,凡四千岁。”距今2500年以前,开明氏在开明九世时从樊乡(今彭州)迁往成都(今成都)。先秦时期,蜀的涵义十分的广泛,成了地域名、族名、国名的代称。
http://www.phoer.net 3 R  @; n. i% X3 D( n/ u  `
http://www.phoer.net , A( x  b2 w- R6 W- X7 W' Q" u“巴”原本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名称,其活动范围包括今重庆、川北、陕南、鄂西乃至洞庭湖一带的广大地区,而鄂西是其中心。在此地域内的民族各有分支且不断迁徙,巴族是其主体,其活动的地区也被称为巴。于是,“巴”就由民族名演变成为地域名,“是司神于巴”、“巴蛇食象”。殷周之际,巴人参与了伐纣战争,后被封为巴子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即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巴地与中原往来的诸侯国就是此时的巴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之国,是当时巴地各族的核心。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邓)杀道朔及巴行人,……邓师大败”。这是巴作为一个诸侯王的军事、外交活动初见于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巴国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汉水流域。春秋末年,巴、楚两国兵戎相见,在“楚主夏盟,秦擅西土”的情况下,巴国的统治中心逐步向南转移,先至鄂西南的清江流域,然后沿清江西上进入川东。到战国初年,其统治中心已在川东,而且不断迁徙,“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今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直至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俘巴王,巴国亡。先秦时期的“巴”,具有多重涵义,主要是用作国名。
http://www.phoer.net - Z1 N6 Y- [' O# u
http://www.phoer.net * B0 G0 P; _/ D# T' a9 r! q8 h周慎王五年(前316年),即开明氏的晚期,秦国按照“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的战略,先灭蜀,接着灭巴。在巴蜀旧地建立了巴郡和蜀郡。在巴国原地设置的巴郡,治江州,“其地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今汉中),南极黔、涪”。辖境大致包括今重庆嘉陵江、涪江、南溪县以东至奉节县,大巴山以南,贵州东北部地区。巴郡之设,汉、晋因之。之后,刘宋设置巴渠郡(治今达县),齐置巴州(治今奉节),梁又设置了东巴州(治今南江)、宁巴郡(治今东林)、巴中郡(治今开江)、开巴郡(治今普光),北周设置了巴县(治今重庆)、三巴郡(治今宣汉普光),唐代设置了巴川郡(治今合川)。所有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充分表明了“巴”作为一个地名在古巴国范围内使用之广。正由于“巴”作为地名的普遍使用,当唐代不再设巴郡之后,人们仍习惯于将川东地区称巴。“巴”就从行政区划之称,逐渐转化为普遍使用的对特定区域的代称。8 Q2 y! C; w0 l, S! [) ]( G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g% @! ]! k4 D: c- a$ f% K蜀郡的建置从秦代一直延续到唐代。秦时,蜀郡的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辖有今四川西部江安长江上游以北,涪江上游地区及陕西西南部。汉初,分巴、蜀增设广汉郡(治今金堂),武帝时,在西南夷设置犍为、沈黎、汶山、牂柯、越嶲五郡,属益州部。所以,西汉时期的蜀郡是小于秦时的。东汉时,仍称益州。三国时属蜀。从晋代起,将这里分为梁、益二州。唐、五代时期的蜀地,如南宋祝穆所述:
http://www.phoer.net : A# O+ O9 u7 N) Y, t, a1 v- ]7 q9 J/ y% M" } http://www.phoer.net
唐改蜀郡为益州总管府,又升为大都督府,置剑南节度使,改益州为蜀郡;明皇幸蜀,驻跸成都,及还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剑南东、西川各置节度使。五代孟蜀继有其地,而知府始于前蜀。  F$ r3 }5 y0 g( G/ ~3 U9 v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h) F) O5 c2 R. m: o+ t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将巴郡的范围纳入其中,是为东、西川,使蜀地的地域范围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加。五代以后,蜀地先后为前蜀、后蜀政权割据,不再是行政区划的名称,据有唐代以来的东、西二川,其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最终包括整个巴蜀,即先秦巴、蜀和秦汉以来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 j0 s3 w, S+ F7 q. p http://www.phoer.net
3 G% W+ n7 _7 j9 V% M; j http://www.phoer.net
至此,“蜀”由方国至行政区划,再至五代的割据政权,地域上最终囊括了整个巴蜀。有宋以后,则成了“四川”的代名词。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红头花色 金牛古道演变考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5-4 10:27: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http://www.phoer.net 0 E. H3 a! O% u; I" x+ ^6 @4 }4 _  T& s% x5 a http://www.phoer.net
两宋时期,“蜀”逐渐有了新的意义。这包括地域范围的增益,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职官设置的变化和之间地位的升降。因之,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四蜀”一词被广泛使用。地域上,南宋“四蜀”即为北宋以来四川之地,略有增益。南宋四川的行政区划继承北宋“川峡四路”,其地域范围“盖《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为多。……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囊括了先秦巴、蜀两个方国的地域,相当于今川渝、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等地区。绍兴十四年(1144年)有所变化,包括成都府路(治今成都)、夔州路(治今奉节)、潼川府路(治今泸州)、利州东路(治今汉中)、利州西路(治今略阳),共五路。其中,利州东、西路是分利州路而置,东路治兴元府、西路治沔州。这是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且分合不常,时人仍惯称蜀地为四路。潼川府路即北宋元丰时期的梓州路,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十一月,升梓州为潼川府。另据《宋史·地理五》,南宋较北宋多领同庆府、阶州、西和州、凤州、金州、天水军。除金州原隶京西南路、西和州原隶熙河路外,其余旧均属秦凤路。即将原来北宋陕西地区和京西地区的一些州县划属四川。可见,南宋“四蜀”所辖五路之域,是沿袭了北宋“川峡四路”之地,且有增广。- L: M4 B  K% {0 M/ |4 ` http://www.phoer.net
$ m5 J5 N/ E+ P0 s" V# a2 ^! u http://www.phoer.net
近来,有学者注疏“四蜀”一词为:今四川省旧分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部。总称四蜀。其实,这里的龙安即为石泉军治所,它和雅州同属于南宋成都府路。正确的注解应为:今四川地区旧分成都、夔州、潼川、利州等四部,总称四蜀。$ ]( a  n* x; I4 w8 l7 \ http://www.phoer.net
" K) E5 }5 ?& w8 l2 ? http://www.phoer.net
赵宋南渡,先后和女真、蒙元对峙。为了加强西部四川地区的防卫和统治,在蜀地职官的设置上体现出很大的能动性,以便宜行事。南宋制度的特点之一,“轻言而遽改,忽行而骤废”,“如宣抚司则再置而再罢”。关于蜀地最高职官,即制置司、宣抚司和安抚司先后更替,在绍兴十年(1140年)以后的情况更是如此:
http://www.phoer.net 3 B9 U% C: J& z0 i+ {' X- X! U. y" ?/ k: l. G3 g: v/ L5 @ http://www.phoer.net
(绍兴)五年,兼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十年置宣抚,罢制置司,知府带本路安抚使。十八年,罢宣抚,复制置司;干道六年,又罢,并归安抚司,知府仍带本路安抚使。淳熙二年,复制置司,罢宣抚司。开禧元年,置宣抚,罢制置司。未几,两司并置;后罢宣抚,仍置制置大使。嘉定七年,去“大”字。
http://www.phoer.net 6 W( E- w$ q* U0 r
http://www.phoer.net : Y  j" x: Y1 n& ^9 g* b即在蜀地最高职官的设置上缺乏稳定性,直至嘉定三年(1210年)。首先,在建炎三、四年间(1129-1130年),由知枢密院事张浚任宣抚处置使,总揽整个四川地区的军民之政,是为四川宣抚司之始。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十月,为统一事权、便于号令,在整个四川地区,始置安抚制置使,以填补张浚离蜀以后的局面。安抚制置使是某路安抚使兼制置使的合称。由资政殿学士席益,出任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总辖四路数十州兵马。若宣抚司和制置司都不置,则由成都府路安抚司负责整个四川的兵民之政。在嘉定三年,最终由制置司统领。这些蜀地最高职官的具体职责:“掌节制御前军马、官员升改、放散、类省试举人铨量郡守、举辟边州守贰”,“监、帅司并听节制”。即掌领蜀地的民政和军政,但不包括财计、茶马等事务。蜀地的财赋,在张浚时期由赵开(1066-1141年)总领,后由户部的派出机构,即都转运司筹办,绍兴十五年(1145年)以后设四川总领所筹措。官司所在地为利州,具体负责整个四川地区的军马钱粮,所以关系到“四川的根本大计”。而民政由各路分监司具体负责,其中,提刑司负责的茶盐禁榷收入,经常被四川都转运司(即漕司)或总领所(即总司)挪用,以补充屯驻四川御前大军的军需。: _4 w0 D9 @9 `" Y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b4 K' y  N7 x" D4 ?; v1 M而且,宣抚使在绍兴四年(1134年)张浚返回临安以后,罕有除授,事权常归宣抚副使,职权范围缩小,专掌蜀地御前大军,这些专掌“军旅大事”的宣抚(副)使,常由执政大臣为之。地位居于安抚制置使之下:“及(席)大光入蜀,朝廷以吴玠已为宣抚副使,乃除大光成都等路安抚制置大使,位在宣副之上。”此后的宣抚司作为蜀地军事防务的常设机关,有随军、激赏、抚养、降赐等军资四库。一应钱粮先经各路监司筹措后,再由随军漕司或四川总领所转运。
http://www.phoer.net , D! Z' Y: s; _5 C* R
http://www.phoer.net " j3 H) R; }% I/ S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作为制置使下属职官,专理军政,体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而且,其数量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增减而有所变化,这是基于军事上的需要。南宋在蜀地置四路帅司,源于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设帅府、要郡、次要郡控扼边地的建议。每路以“文臣为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总一路兵政,许便宜从事,武臣副之”。早在张浚宣抚四川时期,便在蜀地四路分别由安抚使统属各帅府路的军政,沿置到宋末。都统制具体统领宣抚司所属的中央驻地方御前大军,全称“都统制军马”,即节制军马之意。绍兴四年(1134年),张浚离蜀后,“玠升宣抚副使,其弟璘为右护军都统制”,与川陕宣抚司都统制、枢密院都统制,分驻兴元府(今汉中)、兴州(今略阳)、金州(今安康),统领川陕屯驻大军,隶属于宣抚(副)使,是为“川、陕三大军”。直到开禧三年(1207年),川陕宣抚吴曦之乱平定后,“安观文又奏分兴州十军为沔、利二军,沔州除都统制,利州除副都统制”,即宣抚司于嘉定三年(1210年)遭到制置大使安丙的废罢,将原有驻兴州的右护军分驻沔、利二州,这样就增置了一个都统制,宣抚使的军事职权由四个都统制司负责,分驻兴元府、金州、利州(今广元)、沔州(即兴州,今略阳)等地,专掌蜀地四支御前军。同时,四都统制必须对四川制置使负责。至此,蜀地职官的设置最终稳定下来。
http://www.phoer.net & U! F9 F: @# J9 s* q$ d' B. H( S# R/ I. o http://www.phoer.net
以上蜀地职官中,制置司在绍兴五年(1135年)设置以后,常居于最高的位置。“席大光在成都,得旨位宣抚副使上,凡监司不法,许举案”,由于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制置使得以按察各路的监司、帅司和整个蜀地的宣抚司。其次,对于罢去宣抚司后的戎司(即都统司)也拥有节制权。四川地区原本存在戎司和制司,前者管理边防;后者负责蜀地军民。在安丙撤消宣抚司以后,制置使节制着都统制的兵权。“四川关外三大军,自宣抚司废后,得旨听制置司节制”。同时,统领驻守川陕中央军的都统制,不断侵蚀着地方四安抚使的兵权,其地位日益上升。在此情景下,四帅府路帅臣的重要性不断的下降,出现“兵事皆属都统,民政皆属诸司,安抚使特虚名而已”的局面。即,在蜀地各官司当中,一方面,是宣抚司遭到废罢和四帅司地位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制置司和四都统司地位的不断上升与加强。可见,南宋时,“四蜀”首先是一地理名词,并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在设置以后,纵有地位的升降。然而,基于军事上的需要,不因蜀地最高职官的变化反复而撤消,体现出很大的稳定性,其设置不因行政区划的改变和所辖区域的增减而有所变动。因而,“四蜀”成为时人对蜀地的习惯称呼,并诉诸笔端。此种情况在文献中普遍存在,如八闽、三吴、三秦等。兹不赘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5-4 10:28:06|只看该作者

http://www.phoer.net 2 A+ P, y- o& l+ H: A1 K0 n2 s' k( L. q2 a! J4 }4 V http://www.phoer.net
检之记载南宋史实的《宋史》、《宋史全文》、《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渭南文集》、《鹤山集》、《蒙斋集》等官私著述,可以发现,“四蜀”一词被普遍使用。今以官方著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宋史》为例,辑录并探讨其出现的时间跨度和标点问题。) g: I" \+ G# R& ~ http://www.phoer.net
. W7 |1 ]7 ]! t http://www.phoer.net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华书局1995年7月点校本), P8 l! B) l7 ^, l- L& Y9 Q http://www.phoer.net
- h3 ?7 x. V) Y& X# m) M http://www.phoer.net
1.卷3,绍熙五年(1194年)是夏。(第36-37页)
http://www.phoer.net , V3 I, N; _* T2 x% Q# c# `: L; F, X9 e http://www.phoer.net
革两川牒试弊。……旧例命官锁印赴漕试者与避亲举人同试。王巽泽为益漕,始令分场,以革假手之弊。于是四蜀皆然。
http://www.phoer.net ( v6 Z6 W5 \) F& k4 z
http://www.phoer.net - N2 [) j% w5 H, z按:南宋时,四川远离东南,实施独立的类省试制度,由监司负责。据《宋史·选举二》所载,王巽泽革假手之弊是绍熙三年(1192年)的事情。
http://www.phoer.net " ~( n' t  `7 d% F9 _3 _: ?2 \8 `( d http://www.phoer.net
2.卷4,庆元二年(1196年)九月丁亥。(第73页)
http://www.phoer.net ) ~5 L9 ~+ G* F
http://www.phoer.net . w) D  N8 |0 E. F5 \: M至是,复分为东、西路。……后郭杲代为帅,而吴曦继之,开禧用兵,又以曦兼四川宣抚,比曦之反,凡所出伪命,尽以宣抚司号令行之,由是四蜀一切禀承,无敢异者。至安丙为制置大使,乃复合为一路。
http://www.phoer.net % t8 O1 {- N5 l/ x, e! F8 X2 Z' P+ O6 ]2 b' A* D http://www.phoer.net
按: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利州路在绍兴十四年(1144年)始分为东、西二路,后屡有分合,至安丙时期稳定下来。期间,宋人习惯于把蜀地看作北宋以来的四路,包括吴曦宣抚四川时期(1206-1207年)。
http://www.phoer.net . c2 Y7 d) R9 \5 k2 X
http://www.phoer.net 2 S/ E3 c3 e" p3.卷6,嘉泰元年(1201年)秋七月己巳。(第112页)
http://www.phoer.net # t* x: N9 h$ ~/ Y
http://www.phoer.net 0 d8 x/ [2 k8 \4 o1 V- L己巳,吴曦入蜀。为兴州都统制兼知兴州。此开边之始也。吴氏世职西陲,威行四蜀,列圣皆留其子孙于中朝,所以为虑者甚远。
http://www.phoer.net ( _! h4 f, m' B* i* w
http://www.phoer.net ; b" l; r, |. M* r. i( t5 Q' A按:吴曦(1162-1207年)信王璘孙,挺子。开禧二年(1206年),为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按兵不动,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地于金,求金封蜀王,旋被杀。# ]; Z+ C/ q$ k# U& C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C. B; S% t9 ]《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http://www.phoer.net ' r$ l; M5 K! D4 j; r- d
http://www.phoer.net , r' K3 E+ ~: B. u2 v: h! M1.卷156《选举二》,第3634页。
http://www.phoer.net / K3 k+ m3 Z+ s1 B6 B% z0 Z% F# X, Y" R. r# b$ e! L8 V! B& {& [ http://www.phoer.net
绍熙元年,仍按射,不合格者罢赐帛。旧命官锁厅及避亲举人同试。三年,始令分场,以革假人试艺者,于是四蜀皆然。
http://www.phoer.net 1 K' B- ^8 x! m" q  G8 V" u# X/ q% M: U http://www.phoer.net
按:绍熙为光宗年号,三年即1192年。! v# O) Z- Q! D9 a6 h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8 J9 s6 B: i1 r. A5 a. P2.卷370《刘子羽传》,第11507页。
http://www.phoer.net / ^; y- |9 U' H! e# z) L# ~+ G( S3 v7 Z http://www.phoer.net
自金人入梁、洋,四蜀复大震。张浚欲移潼川,子羽遗浚书,言己在此,金人必不南,浚乃止。% A/ Q/ t  d. G' w* i) d& n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f) q6 w# u( C1 `按:建炎三、四年间(公元1129 - 1130年),张浚任四川宣抚处置使统筹蜀地军民之政,刘子羽任宣抚司参议官,辅佐张浚,直至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同返行在临安。金人陷梁、洋二州在绍兴三年(1134年)正月。
http://www.phoer.net " O+ Z& _7 B7 Y: X7 y3 o4 W( a; ~% d; x" p- |/ @ http://www.phoer.net
3.卷391《留正传》,第11973页。# ~2 ?# W5 o0 ^! f8 i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s  K# F" r4 `1 s4 w& w4 ~% X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平四蜀折租价,岁减酒课三十八万。
http://www.phoer.net 7 }5 t8 M$ O) e" m& r2 p8 ?; h0 z& A" ^ http://www.phoer.net
按:留正淳熙九年(1182年)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至十二年召还。4 V1 r, G' b) a5 R" k.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v& V9 C8 T8 t  D4.卷396《赵雄传》,第12073页。; V/ D  [) C# q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1 p% z$ X% ~# V) R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1163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辟幹办公事,入相,荐于朝。% v8 ^1 m0 _6 C7 {/ L0 L http://www.phoer.net
$ x& Z: l( Z5 C http://www.phoer.net
按:虞允文(1110-1174年)在干道元年(1165年)出任四川宣抚使,六年病卒于任上。
http://www.phoer.net 4 i3 S$ K7 z2 u) o+ @
http://www.phoer.net ! L9 v3 z$ `9 }5.卷402《李好义传》,第12198页。
http://www.phoer.net - q2 Z7 c( A% C' w$ d4 N* b6 O9 L" c. |6 R. A& X7 a" f, a http://www.phoer.net
会曦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贵语其徒曰:“程宣抚朝廷重臣,不可杀。”好义知其赤心,可以所谋告之。……好义戒言曰:“此事誓死报国,救四蜀生灵,慎毋泄。”# b) P% N! g1 _) i$ k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t& a6 ?% `4 t& S" ?6 X按:此事发生在吴曦之乱发生至平定期间,即开禧二年(1206年)十二月癸酉至三年(1207年)正月乙亥,共41天之内。
http://www.phoer.net   f' W- t, B! L# A) z! S5 \3 z6 L http://www.phoer.net
6.卷406《崔与之传》,第12260页。. @1 W6 B6 `$ J9 m" c http://www.phoer.net
! c$ w8 j/ k2 ?( ^& r/ t http://www.phoer.net
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丙卒,诏尽护四蜀之师,开诚布公,兼用吴、蜀之士,拊循将士,人心悦服。
http://www.phoer.net ; M- |) Q  g6 D) a- ?2 D$ }$ N$ O1 a, D* q/ W% ^ http://www.phoer.net
按:崔与之在嘉定十三年至十七年(1220-1224年)继安丙任四川安抚制置使。5 L  V9 j% l3 U" ` http://www.phoer.net
3 `8 E4 k" ]# |% e http://www.phoer.net
7.卷413《赵希錧传》,第12398页。/ @8 ~. z8 @# V( E% f4 y3 }! Y9 w http://www.phoer.net
, A$ [: L8 H9 E& B1 L: m8 k http://www.phoer.net
改知玉山县,未行。召对,希錧首言民力困于贪吏,军力困於偾帅,国家之力则外困於归附之卒,内困於浮冗之费;次论四蜀铨科举之弊;次论大宁盐井本末。宁宗嘉纳之。( v2 W' P* g9 ^4 p7 l- V$ y% Q-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o% v1 K& v/ q- `4 R$ C' a& u按:赵希馆生于孝宗时期,历孝、光、宁、理四朝,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论四蜀科举在宁宗时期(1195-1224年)。- U! ]% _: u( t* c* K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t/ b; s! }8 `( @9 h* W% c从上述辑文中,“四蜀”一词最早出现于绍兴三年(1134年)正月,即《宋史·刘子羽传》的记载。检阅元人汇辑宋代史实的《宋史全文》一书,可以发现“四蜀”一词,首次出现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有关蜀地常赋岁入的记载,最晚是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恢复余玠(? -1253年)职官的有关文字,时间跨度几乎涵盖整个南宋②。《宋史》主要取材于宋代官修典籍,即国史、实录、会要等;《宋史全文》则源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和《两朝中兴圣政》等宋代人著作。考之时人文集,蜀地常被称为“四蜀”。淳熙十六年(1189年),张郯反对在两淮地区的大量发行楮币,相比之下,“四蜀全盛之地,故能流转”。前引《宋史·赵希錧传》赵希錧论“四蜀铨注科举之敝”也见诸神道碑。端平入洛(1234年)丧师以后,面临蒙古兵进逼的形势,袁甫指出,应加强“两淮、荆襄、四蜀,冲要之地”的防备。足以证明,在南宋时期,“四蜀”已经成为时人对四川地区的普遍称呼。
http://www.phoer.net : E4 k3 A5 n; |4 l5 S+ Q* ~, ]/ X$ F http://www.phoer.net
鉴于此,点校“四蜀”时,要在两字下方标注专名线。一如前文,南宋“四蜀”即为蜀地四路或四安抚使司、四都统制司。在其之上,则由宣抚处置司、安抚制置司加以总制。“蜀”是对先秦蜀地的通称,即为北宋以来的四川,同先秦巴、蜀与秦汉以来巴郡、蜀郡的区域是一脉相承的。“四”具有四路、四安抚使或四都统制等多重涵义,系量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关系,量词对于后面的中心词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地域和内涵的名词。故而,要在其下方标注专名线。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56《选举二·科目下》、卷370《刘子羽传》等对“四蜀”一词专名线的标注,当以卷391《留正传》、卷396《赵雄传》、卷402《李好义传》、卷403《崔与之传》、卷413《赵希馆传》为准。! T/ \# I" Y7 ~( M3 g! A http://www.phoer.net
4 W5 c5 b& m3 E: [ http://www.phoer.net
另,在中华书局本《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汝企和先生对“四蜀”的点校应予校正。5 F( H$ z  J3 D5 J: G  U) S) u! Z& ] http://www.phoer.net
; q7 t$ g9 P2 U0 Z http://www.phoer.net
[后记]本文启发于暨南大学张其凡教授“史源学实习”课,并承业师王棣先生悉心指导,谨致谢忱!为荷!/ Z! y2 E4 E' k6 W. Z http://www.phoer.net
6 M# o1 s9 i: X7 m/ } http://www.phoer.net
吴业国,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z! m" c0 }: O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H* B& X- r% |# `源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15:07,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