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35|回复: 6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虎 发表于: 2005-4-3 01:01:2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植物·微生物山水新津皆是情

 [复制链接]
山水新津皆是情

⊙ 韩蓁/文
  我不是新津人,但我对新津印象却非常深刻。这倒不全是因为我是新津一衣带水的近邻和我有着众多的新津朋友,而更为重要的则是新津的山,新津的水。“山不高而逶迤,水浩淼而生烟”,从儿时到现在的几十年间,我的许多故事许多感受都同新津的山水连系在一起。岁月流逝,但往事不能如烟,相反地却更为分明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龙神,在观音寺下水入海……
  小时候,我曾经有张花花绿绿的龙神供奉在我家堂屋的墙壁上,荫护着我的成长。六岁那年正月初上,奶奶说,该给你送龙神了,送了就不再担心有病有痛了。记不清走了多少路,拜了多少座庙宇,我的龙灯队一行数十人终于辗转来到新津九莲山观音寺,这是龙神下海入水之前必须谒拜的最后一座庙宇,四里八乡的龙神都得上这儿寻找最后的归宿。当我们拜完菩萨挤出烛火辉煌的佛殿,从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中穿突出来,赶至婉蜒曲折、纷繁热闹的南河岸边时,那上百条绸龙、布龙、纸龙、背兜龙己被变成熊熊火炬,在阵阵锣鼓和呢喃不绝的祷告声中,化成黑褐色的尘灰飞屑,融入到流势舒缓的清泠泠的河水中。父辈们由此卸去了身上的负载,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的记忆却难以忘怀。
  自此之后,九莲山观音寺就扎根于我的心窝。此后几十年间,无论是风雨阳光,顺境逆境,总喜欢到观音寺行行走走。说寄托思念也好,称寻觅清静也罢,总之浮躁的心境会平静下来,失落的勇气会重新找到。
  观音寺座落于风光旖旎的九莲山麓,背负群峰,面临邛水,殿阁巍峨,风光秀丽,给人一种凝重而神圣的感觉。寺庙初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有一百零八重殿宇,“地接邛蒲,有负屏山,唐安雾邑,环带左右。”“八津朝楫,九峰拱卫,七星盘旋。”如此恢宏雄伟的寺庙后来竟毁于元季兵燹之中。明代宣德年间,主僧碧峰、福宾云游于此,闻香掬水,了其胜概,使欣然住下来筑寺治庵。到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庙成,共建殿宇十二重。其后又几经损毁,几经修葺,历经清代、民国、共和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总算保留下了毗卢殿、观音殿等几处殿宇。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列为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国家10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之一(四川仅此一处),进行维修和保护。
  观音寺最负盛名的是观音殿和毗卢殿。
  观音殿里主供观音三大士和五百罗汉像。整个殿堂庄严肃穆,流光溢彩。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面颊丰满,神态端庄,给人以亲切慈祥之感。两侧的罗汉群像则充满了生活气息,或蹲或坐,或笑或嗔,或托腮沉思,闭目养神,或打坐参禅,嬉笑剃度……重现世相百态,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转过观音三大士像,即到了一个看似狭小而却十分广大的空间,在一壁宽大的庙墙上,展现出波涛滚滚中的南海普陀山以及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全貌。这是一幅巨幅深浮雕像。正中脚踏鳌鱼、手持净瓶、神态飘逸的菩萨塑像即为有“东方维纳斯”之称的飘海观音。该塑像高2.48米,背景是莽莽苍苍的普陀山和波涛汹涌的南海。鳌鱼的头和尾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呈“之”字架构。这种雕塑手法既丰富了构图,又增强了观音塑像的稳定性。古代雕塑家的聪敏机智和精湛技艺由此可见一斑。在飘海观音和鳌鱼的四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多起驾驭各式水兽的善男信女浮雕,形成众星捧月和互相呼应的态势,与主像飘海观音成其一个整体,更加突出了飘海的主题,展示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人神飘海画卷。
  毗卢殿的明代壁画共12幅,分布在殿内左右两侧,为明宪宗成化四年绘制,计94平方米。其画法采用的是我国传统工笔重彩技法,以天然矿物质为颜料,用石青、石绿、朱砂、黄丹、生漆、佛金和珍珠粉彩绘而成。线条空实明快,色调典雅柔和,人物栩栩如生,神态飘逸。尤其是那幅“清净慧菩萨像”
  更为引人注目。菩萨手执如意,微目沉思,短袖天衣,璎珞杂饰。肌肤以珍珠粉晕染,透视出女性光洁圆润的形体特色和秀美恬静的内在品质。菩萨身披的雪白细纱,呈雪花形和菱形,柔软透明,细若蛛丝,薄如蝉翼,流畅而极具韵味……观之令人心动神痴,不忍离去。这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珍品,前来观仰拜谒者成千上万,数不胜数。有一外国朋友欲以上亿美元的价格买走它。但新津县文馆所所长、著名的文物专家颜开明先生却这样对他说:“这是我国和世界的文化瑰宝,你就是出再高的价也无法弄走的。它的价值能用金钱来衡量么?”
  颜先生是新津人,教书那阵子就开始了历史文物和佛教文化的研究。后来调到文管所,便把整个身心都扑到历史文物的管理和研究上。他毅然拼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搬到了观音寺里住进了一个十来平方的小屋。古佛清灯,浩帙繁卷,伴随他从青春年少走到霜染两鬓。寺里来了客人,无论是高官显贵,专家学者;还是海外同胞,国际友人……都要请他解说。他的解说独树一帜,独具特色。集佛经教义,人生哲理,世间万象为一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和无穷的回味。人人都能听懂,个个都能从中吸取教益。许多听过他解说的人都这样说:“听颜先生的解说无疑是一次享受。”此话一点不假。每次到寺里,我总要同颜先生攀谈一阵子,在率真的文友交流中我往往获益匪浅。新津人因为有观音寺、老君山、纯阳观等著名寺庙而骄傲自豪,也因为有颜先生这样执著、勤恳的学者而深感荣幸。

龙舟,留在南河上的记忆……
  新津素有“四川威尼斯”的美誉。西河、南河、杨柳河、金马河和羊马河五津在此汇聚,形成浩浩岷江滚滚东流。一到六、七月间洪水频发,往往洪波涌荡,水天一色,无桥梁可通,无舟船可渡。故有“走遍天涯路,难过新津渡”之说。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几个年轻老师第一次去成都,从我们老家沿南河小道徒步三、四个小时到达新津,就听说“三渡水”已经停渡。三渡水是新津去成都必经之地,需要连续渡过金马河、羊马河和西河,才能去旧县(即现五津镇一部分)乘车。那天虽然骄阳高照,酷热难熬,但三条河却早已连成一片,浊浪滔滔,无边无际。成千上百的旅客呆在岩岸上望水兴叹。后来水势消减了一些,那三两只渡船才开始来回摆渡。我们一行人在岸边等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挤上船,再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渡船击水挣扎战之后才到达县车站。及至赶到成都时,我们带给亲戚朋友的时鲜蔬菜腐烂得早己不能吃了。初次出行,新津的水就给我们烙下了难忘的记忆。
  新津的水曾经使我们难堪和尴尬,但更多的却是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快愉。每年五月初五闹龙舟,就使得附近几县人倾巢出动,万人空巷。那时,漫长曲折的南河两岸,总是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宽阔秀美的南河上,龙舟竞发,战鼓齐鸣,号子声声……千百条翻动的桨,千百个矫健的身影,千百只飞窜的醉鸭,千百处红红绿绿的浮标……再加上那些潇洒游曳的花船,此伏彼起的助威呐城,昂扬激越的鼓号音乐……直把赛龙舟这一古老的民间竞技活动喧染得淋漓尽。
  新津南河赛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初年。每年端阳节这天,新津人除了向五河中抛撒粽子面条用以祭奠诗人屈原之外,必定要举办划龙船和抢鸭子活动。往往这天也是大晴天。当日早晨,县知事坐阵花船上,率领众龙船向伏龙观(即今石厂湾附近)焚香祭拜,祈求降福百姓,全县平安,然后展开划龙船比赛。“抢红”(即取得优胜)的龙船由县知事亲自颁奖。之后才开始抢鸭子活动。这一传统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文化大革命才告一段落。改革开放之后曾举办过几届,在划龙舟、抢鸭子等传统项目之外又添了水上射击、航模表演、水上焰火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融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民间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我己记不清楚去观看过多少次新津的龙舟会,但我却清晰地记得,头几回去大都是步行,要坐船渡河,要攀山越岭。三十来里路要走三四个小时。往往鸡叫头遍就起床,草草吃过早饭之后,揣上两个玉米馍馍,汗流浃背地赶到新津时,南河两岸已是人头攒动,难以插足了。收肩缩背钻进人缝里,像鸭似地伸长脖子从高低错落的古城墙看下去……往往一站就是半天一天。后来就骑自行车,再后来就坐汽车……总之没有拉下过一次。
  近几年,龙舟会不在新津办了,移到了别处。从媒体上看得出那些龙舟会办得比先前新津的还要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然而我总觉得它似乎缺少点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是平民的质朴?是文化的清纯?还是历史的厚重?或者是兼而有之?!
  每年端午节,新津县城和南河两岸虽然平静了许多,沉寂了许多,然而在我的心里却越发加重了对历史缅怀的惆怅和沉重。沉默数年之后,总算等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前些天,新津的朋友陪我在南河步行桥上散步,闲谈中他忽然兴奋地对我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新津的龙船会还是要办的,”
  他指指雾霭空蒙的三渡水方向,眼里闪烁着自豪和激动的神采,“那里正在修一个大水坝,把水闸起来之后,南河水位可以提高两三米……这划龙船就没有问题了。”
  为此我激动了好些天。
  我怀念新津水上的龙舟,也难忘新津水上的故事。美丽的山水产生美丽的故事,都江堰上的“夫妻桥”,桂林山水中的“刘三姐”……而新津岷江上的聂龙和望娘滩的故事比起它们来一点也不逊色。贫苦勤劳的少年聂郎在官府和土豪劣绅的残酷压榨下,由人变龙,奋起反抗。后来龙归大海,聂龙辞别慈母,一步一回头,在波谋汹诵的江心涌起了十八个沙洲,人们后来把这沙洲叫着“望娘滩”。这个神奇凄惋的故事虽然传承了两千多年,然而至今还激活在现代人心中,激励人们与邪恶抗争。在新津城边五河交汇处的宝资山上现存有一奇观:由石塔、古井、阶梯和山势林木组成聂龙全像。远远看去,真有如鲜活的游龙。更为奇特的是,两眼古井相距十多米,井深难测。向一眼井中投入石子,则可在另一眼井中听到回声。如此奇异景观谁不想去一睹为快,一试为乐!在猎奇访古之中回眸历史,追念先人,会更觉天之高远,小之浩淼。

庙会,从老君山上延伸……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前后,我都要为去成都犯愁。我去成都要走新蒲路,而新蒲路要经过新津老君山下。这些日子是老君山老子庙庙会,山上山下,人潮如海,香客如云。堵车是必然的事,往往一堵就是半天一天,令你口舌生烟,寸步难挪。因此事前就得计算好,或提前或挪后,不然误了行程不说,还困你在车上几个时辰不得伸展。
  老君山是川西名山,又名稠梗,是老子隐居之所。其峰高耸,亭亭玉立,群山环卫,云雾缭绕。为新津著名十二景之一,曰“稠梗出云”。山上有明清古树三百来株,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伫立远眺,蔚为壮观。山腹中有伯伶仙洞,壁奇岩诡,清溪潺潺,曲折幽深。洞边有仙草,名叫稠梗,凡人食之可以成仙。相传轩辕皇帝就是在这里食稠梗而成仙的。
  老子庙位于山顶,始建于汉,鼎盛于唐宋,毁于明。直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全面修葺,成其为川西著名宇观。该庙把建筑布局、建造技术和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十分的自然和谐。建筑群自下而上纵向发展,随山势逐步升高。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分区明确,配置适中,给人以庄严肃穆而又清新舒适之感。这种格局在川西实为少见,对现代建筑仍有着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当然极负盛名的还是老君山老子庙的庙会。该庙会起于何时无从查考,但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有个老君山庙会了。先是随奶奶去朝拜,后来就自个儿行走。如同去看龙船会一样,似乎少有不去的时候。一旦置身庙会那个茫茫人海,我这个喜欢清静闲适的人也不由得要激动张狂起来,烧香化纸之余,少不得要去逛地摊,品小吃,观看民间技艺表演。前些年的老君山庙会还重在于朝山拜佛,随喜功德。而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逐渐延伸扩展成民俗展示会和物资交易会。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许多民间传统小吃,如麻辣豆粉、炉桥面、胀死狗、蒿蒿馍馍、糖面糍粑;看到不少的民间杂耍,如莲花闹、踩旱船、西洋镜、跳猴戏、柔术与钻圈;还可以看到一些己经濒临绝迹而又十分希罕宝贵的民间艺术。在曲折的盘山路上,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我惊奇地发现一个须发皆白而又精神焕发的老人,他肩扛一个粗大光洁的草把儿。草把儿上斜斜地插着风车车、竹节蛇、叫蜞蚂、小灯笼、拨浪鼓、翻花、跟斗猴儿、笑头和尚……真个是琳琅满目,光怪陆离。这些都是传统的手工制作,竹制纸扎,决非那些大宗的带塑带铁的机械制品,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称得上是“生态玩具”或是“无公害玩具”。看的人不少,买的人更多。我和几个同行的朋友一口气就买下了竹节蛇、风车车和翻花好几种。这竹节蛇是用细管白夹竹子为原料,打磨光滑晾干之后锯成寸把长的小节,煮染成金色或青色,将十来节用细铁丝串连起来作蛇身,再用细点的竹节做蛇头蛇尾,用彩墨划出蛇眼和身上纹路花鳞,蛇就做成了。玩时将竹蛇抖动,它就时缩时伸,左右摆动,上下翻卷,僵中带滑,俨然一条真蛇。那翻花更显精致,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变幻多端。这是用韧性极强的白纸经过染色之后,再经折叠刀剪,精心粘合而成。工序不少,价钱却不贵,一元一支。一翻,那花瓣抖擞开来,变出玫瑰花色,红艳照人;再翻,那花瓣变着橙黄,重重迭迭,犬牙交错,宛如团团雏菊;再翻,便露出金黄色的花蕊,在如丝如缕的紫红花瓣映衬下,仪态万千,加倍亮丽;再翻,那花蕊便隐没到花瓣中,花瓣则变得水绿嫩黄,状如丛丛簇簇的叶片……
  山脚下的一处断岩边,一把紫红色的大伞下摆着一个铸糖儿的(有些地方叫做铸糖人人儿)的摊子。这摊子由两张简便的矮方桌拼联起来,中间放一块油光锃亮的薄石板,右边放只熬糖用的小火炉,红火飘忽的炉顶上搁只带把儿的小铜锅,左边设置着转盘,十来个盘格上分别标出桃、鱼、鸟、花、猴、凤、龙等图案。一只“弓”形的箭被人们拨得直转悠。摊子旁边竖一个草把儿,上面斜插着不少“作品”,引诱得不少人围观。
  我找了个缝隙插到摊子前面。那铸画的老师傅和善地笑着问:“你转一手吧?”我说:“行,就转两手吧。”价很便宜,五毛一手,一元三手。我转了三手,头手是只猴,二手为鱼,三手又是猴。老师傅端起糖锅,一边用小巧铮亮的铜勺不停地搅动稠乎乎的糖汁,一边笑着问:“同志,这三样统共给你铸条金龙好不好?”
  我点点头。老师傅说声好,就舀起小半勺糖汁照石板比划一下,手腕猛然一阵抖,一条大写意的摇头摆尾的金龙就跃然于石板上。放下锅勺,拿起薄片型刀具,点点戳戳弄几下,龙就有了鳞片眼睛。再嵌上根长竹签儿,用薄刀一铲,那龙就立起来了。映着阳光,金光闪动,须爪颤颤,俨然一条小活龙。
  在我见过的铸糖画的民间艺人中,这位老师傅的技艺恐怕要数一流了,娴熟敏捷,“下笔如有神”;形态逼真,件件作品堪称绝。我同他攀谈几句,知道他已六十有五,是大邑县唐场人,年年都要来赶这庙会的,一来就要驻扎好几天……本想与他多聊几句,但观者众多,生意又一桩接一桩。我只得带点遗憾而离去了。
  从这些细微古老的传统技艺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心灵手巧,恐怕还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五花八门,迷彩而鲜活……老君山大庙会,一幅天然无极限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从“沉默四百年”看汉奸嘴脸 川味羊肉煲
2# 四姑娘山
 曹斌 发表于: 2005-4-3 01:33:5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呵呵,只知道新津的胖大姐黄辣丁出名,不料新津的山水更出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垒炕 发表于: 2005-4-4 21:10:49|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去的地方
4# 金佛山
 蓝色妖妹 发表于: 2005-6-11 17:17:56|只看该作者
还有,新津的梨花溪

阳春三月的时候遍山的梨花,让你感受春天里的雪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徐建宁 发表于: 2005-6-20 18:07:38|只看该作者
站长的图呢?
6# 青城山
 燃烧想象 发表于: 2005-6-23 17:00:20|只看该作者
我是新津人,确实很怀念龙舟会,好多年没有办过了.今年闸门修好,明年也许会举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yoy1968 发表于: 2005-8-5 21:43:36|只看该作者
谁能发点图就定好,我在新津太平兵站当兵十年,真伓念那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2:59,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