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究人员研究数万对夫妻发现,不少人在配偶去世后3年内离世。 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称为“鳏寡效应”。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人员1991年至2005年随访大约5.8万对夫妻。这15年间,8.5%的男性和16.5%的女性丧偶。 调查结果显示,40%男性和26%女性在配偶去世后3年内辞世。 这项研究首次涉及多种死因,包括癌症、其他疾病、酗酒、吸烟、事故、他杀和自杀。 虽然不少鳏夫和寡妇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去世,但研究人员仍然找到“足够证据”证明,这些人更多是因为丧偶而去世。 英国《每日邮报》14日援引研究带头人、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保罗博伊尔的话 “关键信息是,不论这些人的死因是什么,‘鳏寡效应’都存在。”
研究人员发现,“鳏寡效应”的作用时间因人而异,或长或短。 对有些人而言,“鳏寡效应”能够迅速起效。受访对象中,40人在丧偶后10天内去世,至少12人和配偶在同一天去世。 英国前首相詹姆斯卡拉汉2005年3月26日在英格兰东南部家中去世,享年92岁。他的妻子11天前刚撒手人寰。 美国乡村歌手约翰尼卡什2003年9月21日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享年71岁。他的妻子琼卡特4个月前去世。 研究人员总结,不少人在配偶去世后半年内可能去世,但“鳏寡效应”可以持续10年。
研究人员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鳏寡效应”影响。与女性相比,他们更可能难以承受丧偶之痛。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鳏寡效应”不仅影响老年夫妻,还影响30岁和40岁左右的中青年夫妻。 美国演员布里特妮墨菲2009年12月20日因肺炎死亡,时年32岁。5个月后,她的丈夫、编剧西蒙蒙杰克因心脏骤停去世。 博伊尔说:“(研究结果)清楚显示,社会效应,例如失去伴侣,会影响人的寿命……我们现在有充分证据证明,‘鳏寡效应’的确存在。失去伴侣的人应当获得支持,因为他们内心脆弱。” 研究报告将于明年由《流行病学》杂志发表。(孙扬)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