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0-11-18 21:24|查看: 375|评论: 0|来自: 《民族学刊》2010年第2期

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的变异及选择性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性

传承就是继承传统。如果没有传承,也就不可能有传统。羌族的男声二声部民歌酒歌(以下简称“酒歌”)虽然经过了长久的岁月,但是它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性。不论是文学层面(歌词形态),还是音乐层面(旋律形态)都保持着羌族独特的传统性。羌族民歌一般都是通过口头传承的形式继承下来的,如果在传承过程中失去了传承者,那么其艺术形态也就随之消失。因此,目前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羌族民歌的艺术,对羌族口头传承的民歌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实地调查和整理是十分迫切的工作。

在调查资料中,除了对调查对象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等内容做具体的记述以外,对民歌的录音资料进行细致和准确记谱也是必要的。羌族民歌乐谱的记录对后人学习和传承羌族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谱工作对于研究民族音乐学的人来说,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复杂的一项任务。准确的记录乐谱是确保音乐传统性得以连续传承的唯一手段,同样记谱也是音乐能力的体现。因此记谱和演奏、演唱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由于不同的民族音乐学者对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音乐听辨能力和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每个民族音乐学者记录的乐谱也会存在相对的差异性。在这里笔者认为把录音资料和记录的乐谱一起作为参考资料,是后人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较合理的方法。

笔者曾多次赴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特别是对松潘县镇坪乡新民村的羌族酒歌进行了系统的录音以及后期的记谱。[1]现在新民村的酒歌由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代人传承,即老一辈的传承者有王志祥(1944年生)、白马吉(1941年生)、王德刚(1944年生)等人,年青一代的传承者有尤春贵(1969年生)、冬云寿(1963年生)等人。这两代人传唱的酒歌都是在逢年过节时按照迎客、送客等仪式的内容和需要进行演唱。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变异性

变异就是指在传承过程中赋予歌词新的内容或者吸收新的旋律形式。类似酒歌的口头传承艺术在歌词或者旋律方面总是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歌词的变化主要是引用具有时代美感的用语,旋律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不同演唱者的声音和音域的变化。酒歌的演唱者要比单旋律民歌的演唱者拥有更宽的音域,同时要和其他声部默契配合,并准确地演唱出各自独立声部的旋律。这些必须条件和严格的演唱过程势必会产生变化。

下面以《乐谱1》[1](P.29)和《乐谱2》[1](P.62)为例进行分析。

歌词译意:

今天就是日子好,

我们就会好朋友,

要唱三句酒歌。(表示欢迎客人)

歌词译意:

敬一碗甘甜的美酒,

让我们友谊天长地久。

通过对《乐谱1》和《乐谱2》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第一,在歌词方面,老一辈传承者王志祥、白马吉演唱的酒歌(《乐谱1》)和年轻一代传承者冬云寿、尤春贵演唱的酒歌(《乐谱2》)的歌词内容和旋律形式不同。上述两首乐曲的歌词虽然都是在迎客仪式中演唱的内容,但是《乐谱1》中使用了三句歌词,而《乐谱2》中只使用了两句歌词。特别是年轻一代传承者演唱的歌词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

第二,在旋律方面,《乐谱1》第一声部(乐谱上面标记的声部)的音域和第二声部(乐谱下面标记的声部)的音域都是由两个八度音程(bd1~bd3)构成。即,《乐谱1》中的两个声部音域是相同的。西方二声部的音乐中,上声部旋律使用的音较高,而下声部旋律使用的音较低。由此看来,羌族二声部音乐和西方二声部音乐的音域构成形式是不同的。《乐谱2》的第一声部音域是大13度(be1~c3),本声部中出现了整个旋律中的最高音c3。第二声部的音域是大10度(be1~g2),相对第一声部而言,本声部的音域较窄。即,《乐谱2》中的两个声部音域不相同。

从以上两个谱例中看,新民村的两代传承者中,老一辈传承着演唱的酒歌音域较宽,而年轻一代传承者演唱的酒歌音域较窄。这主要是演唱者自身的演唱能力存在差异性。根据笔者对新民村年轻一代演唱者的调查,发现这个地区年轻人的演唱音域普遍较窄。因为人们喜欢具有较宽音域的音乐,所以,现在选择酒歌的听众(观众)在逐渐减少。


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选择性

在羌族的现实生活中,根据不同仪式的需要,酒歌的演唱由羌族的村民根据不同情况而选择。酒歌的创作和传承虽然都是个人,但是选择酒歌的是一个共同体。也就是说,在选择酒歌方面,听众(观众)起着主要作用。演唱者不论赋予怎样的变化,如果听众(观众)不选择,那么也就无法成为传承的艺术。

现在,在新民村由老一辈和年青一代的传承者演唱的“酒歌”仅仅有20几首。[1]虽然乐曲的数量不多,但是酒歌却得到村民们(听众)的喜爱。大、小节日的时候,根据迎客、送客仪式的需要来选择演唱。但是传承者的制约性和听众的选择性问题依然存在。

正如以上内容的分析,羌族的传承艺术多声部民歌是怎样的,将来发展如何,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当问起这些问题时,其回答可能有多种,但是,笔者认为问题核心就在于,人类的生活和音乐绝对不能分开。换句话说,我们怎样装饰生活,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音乐。我们怎么对待音乐,就等于我们怎样对待生活,即怎样对待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羌族二声部民歌酒歌音乐的问题归结于通过何种途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发生变化,又形成怎样的选择三个方面。

§ 参考文献

[1]金艺风,汪代明,沈惹晓贞,崔善子 编.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P092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金艺风(1959~),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曲与音乐理论。四川 成都 610041

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22:13, Processed in 0.436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