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文化艺术文学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2:23|查看: 279|评论: 0|来自: 东方早报

法西斯主义在华的六年试验

导语:放宽历史的视野,1930年代中期以蓝衣社为主导的新生活运动和文化建设运动,有其长期的合理性。

《蓝衣社》

《蓝衣社》

位于南京中山东路307号的江苏会议中心建于1931年,初名励志社,由三幢三层古典宫殿式建筑呈品字形排列而成。励志社系著名建筑师关颂声、赵深设计,是1928年《首都规划》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十八年里,不仅是国民党中央的文娱中心,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俱乐部,负责接待外宾,承办各种文娱活动。

1932年3月1日,三民主义力行社即在此正式成立。对于这个组织的成立,当时的传媒未有任何报道,即便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它也没有在当时的南京政界引起一丝关注。这段历史后来才为人所知:民国期间大名鼎鼎的蓝衣社,正是力行社的外围组织。

在力行社存在的六年当中,很少有人知道其内部运作,但并不妨碍这个组织迅速崛起并成为与CC系、政学系鼎足而立的国民党三大派系之首。直至其结束,力行社社员也不过四五百人,均系国民政府的政治与军事精英。而它的外围组织──中华复兴社、三民主义青年团,则拥有数百万人。正是这些人,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蓝衣社并非一个准确的组织概念,而是复兴社与三青团的通称。这两个团体在1949年后,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特务组织,在当年的政治审查中尤被严加重视。《蓝衣社》这本书的作者,也正是因此才将目光停留于此。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穿插讲述了蓝衣社七任书记的沉浮,以及蓝衣社六年的故事。

1931年12月15日,因与粤系的矛盾无法调和,蒋介石宣布下野。次年1月28日,发生一-二八事变,为因应日本侵略,国民政府恢复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蒋为委员长。刚刚结束军阀混战、实现形式统一的国民政府,此时尚未为抵抗侵略做出有效果之准备。在很多西方著作里,抗战前十年被称为“黄金十年”,然就当时情形观之,国府面临的是一个凋敝不堪百废待举的烂摊子。

黄仁宇在《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一书中一再强调,蒋所面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无现代组织的前现代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直至1949年中共建政也没有任何改变。黄仁宇认为这才是当时中国最核心最需要解决之问题。以是观之,在沉疴难起的1930年代,任何天赋异禀的领导人,都很难对其有切实可行之改造。

从蒋的思想资源看,其集儒家信徒、基督徒、国家主义者、三民主义者于一身,乃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现象。在北伐前,他已认定苏俄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但中国往何处去,他并无有把握的答案。这一问题也困扰着当时的年轻人,三民主义名义上是一切革命建国理论的出发点,但显而易见,三民主义并未提供更多的方法给这些年轻的革命者。

各种思潮纷起,各自的拥趸在报刊上鼓吹自己的那一套,但实际上,却又是一个思潮的空窗期,因为没有一个主流思潮可以为革命者利用并发动民众。三民主义者内部尚且分崩离析派系林立,遑言外界。而救国图强之急迫,又不容许他们坐而论道。许多革命青年,虽然付诸很多实际行动,但也无法形成较为统一之力量。

蒋当时也未有成为中国之领袖的意图,胡汉民、汪精卫的元老地位,他显然还无法撼动。他唯一的资本就是军事力量。自从北伐之后,黄埔系迅速崛起为中国政坛的一股新力量。如何让黄埔系主导改造社会、提振军力之作用,蒋并无切实之计划。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他可以依靠黄埔系的军事力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主角。这就是力行社的筹备。

九一八事变后,力行社筹备处已悄然成型。按照当时严格的社团组织规定,这个秘密组织显然是一个非法组织。早期的成员均是黄埔前四期的学生,有政工干部贺衷寒,有蒋介石侍从秘书邓文仪,有模范师长胡宗南,有留学生康泽。这些人对于南京政权的无能备感忧心却又不知如何改造,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在几次秘密饭局后,达成的唯一共识是,抛弃国民党,成立一个新型的青年组织。

康泽曾留学俄国,与邓小平、蒋经国是同学,他回国后任第二师政训处长,用《曾胡治兵语录》教兵,成为全军模范。可见,留学苏俄的康泽也不认同苏联治军的经验。《曾胡治兵语录》是一个世纪前的产物,传统的治兵之道尚能成为模范,可见中国的军事理论准备此时与世界水平相差甚巨。黄埔七八年的新式经验,仍无法主导军队的政工培训。蒋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遂以德为师,邀请德国人克瑞伯做军事顾问。

贺衷寒1921年被派往苏俄留学,并与张国焘等一同出席共产国际青年团代表会议,前后共七个月。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对贺衷寒也有巨大刺激,西伯利亚铁路沿线数不清的乞丐和娼妓,让他认为,中国革命绝不能走苏俄的路。此外,与张国焘的私人矛盾,也让他对共产党极为失望。1924年他进入黄埔军校,并迅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时人有谓: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

至于另一个后来加入力行社的刘健群,虽非黄埔毕业,却是力行社的理论构建人。刘健群发现,在闽赣交界的大山,青年学生和目不识丁的山民,纷纷加入朱毛红军,是山民被赤化,还是官逼民反?了解之后他得出结论,其实苏区的税负比中央政府还要重,只不过是偏重于富户,而且宣传得力,故而反弹不是很大。他写了一本《改造国民党刍议》的小册子,其中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主义而无策略,有纲领而无方法……应以黑衫党、褐裳队为借鉴”。换而言之,他不仅要剥夺国民党的组织之壳,还有它的立党之意。

在溪口闲居的蒋中正,从邓文仪口中得知这个筹备处的存在,迅速秘密接见了他们。在连续几天的讨论后,力行社正式成立,其目的就是以统一之组织形式改造社会。贺衷寒曾说:“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破坏了一切固有的文化,但对建立一个新的文化又毫无办法,没有张本。中国弄到目前国家不能统一,社会不安定,这班人要负重大责任。”他们的办法就是树立蒋的绝对权威,以抗战军兴为契机,逐渐蚕食国府权力,建立新型社会组织。

在力行社成立的当年5月,德国驻华武官克瑞伯,在给希特勒的一封信中提及,“蒋介石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希望得到我们党组织的全部资料。”此后,力行社的创始人之一丰悌,在此背景下被任命为中国驻德国使馆武官。而丰悌在德国,也的确提供了较多资讯给蒋。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运动,与第三帝国的青年运动大约同时。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提及,在最初的两年,大约有三百万人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其中有五十万少女,他们住进营房过起了集体生活,对自己生活在希特勒时代充满骄傲。凡此种种,使柏林奥运会期间的几万名外国游客充满了惊叹,也使对希特勒德国满怀敌意、异常轻蔑的美国记者不得不承认,“第三帝国的孩子们对他们的国家和自己充满信心。”

在中国,复兴社和三民主义青年团主导了这场运动。以贺衷寒、刘健群为首的力行社首脑,其核心称为“十三太保”,也对中国的未来,尤其是在自己主导的青年运动后的中国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尽管作者将之命名为中国法西斯运动,尽管力行社主导了当时大部分活动,但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以为与德国的法西斯运动尚有区别。

具体到做法,在刘健群的设计中,则是“管、教、养、卫”。首先以极为严格的户口制度控制人口,推行保甲连坐。这样对社会和人群的控制力就会空前增强。此外,以严格的领袖教育和严厉的新闻和出版审查为辅,全面控制思想领域,独尊三民主义。比如见领袖像敬礼,谈及领袖时肃立,将《三民主义》科目列入中小学课程,并禁绝一切异端言论。

且不说这些人对三民主义的理解为何,单就独尊三民主义,就已背离了三民主义。尽管早期他们一贫如洗,不纳妾,不跳舞,不赌博,过着极为严格的清教徒一样的生活,但一旦权力在手并且不断扩张之时,却无法延续早期的理想主义成分。比如,他们在武汉租界,把脏水或者具有腐蚀性的酸水泼在穿西装的人身上,因为要杜绝西化。

1934年2月19日,新生活运动发起的当天,上海就查封了一百多种书籍。因为思想要统一,数不胜数的报刊被停刊,出版社遭查封。威权主义的实现方式通常都是类似的。一个人在幼年时,必须加入蓝衣社的儿童组织,并在学校、所在儿童组织的监视下成长,倘若他聪明、出色并且对蓝衣社充满向往的话,那么他就能优先加入蓝衣社的预备组织,并以此感召其他学童积极向上。

因为蒋的行营设在南昌,在康泽领导的别动队的主导下,江西成为三民主义模范剩1932年春天,以熊式辉设立的农村合作委员会为主管机关,江西合作运动逐次展开。以金融信贷为主要业务,截止1934年底,成就斐然。赤化之地,纷纷恢复了往日的光景。复兴社主导的新生活运动和文化建设运动,也逐次展开。

书中提到,“在完全赤化的瑞金、兴国等地,收容难民,发放贷款,派送种子。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1935年秋,红军抵达陕北之际,集市、家禽与土货交易、耕牛贸易、土地贸易,又在瑞金重新出现。江西民间和过去相比,还富裕了些。”

蒋中正是很满意于江西的建设的。他多少有点将其变化归功于力行社的意味。“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思路,终于有了效果。而蒋的声望与权力,也在这些运动中与日俱增。同时,亦因为此,蒋得以顺利铺开他的战备计划。以给蒋祝寿为名的航空爱国运动,多少也增加了中国的军力。这些变化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二十年里,是颇令普通国人振奋的。

当时抗日之准备严重不足。国府内部迁就日人挑衅已非一日,非不为也,盖不能也。蒋与汪在1930年代前期对待日本的态度大体相同。概言之,蒋的中心思想是“拖以待变”,他从九一八以后,一再强调,中国的抗战是焦土抗战,除非日人占领每一寸华夏土地,否则中国绝不算输。他在日记中一再说,“国际上总有情况变化的时候。”在1930年代前期,他已经意识到,要把中国抗日纳入到更宽阔的视野中看待。

这与国际上的战争惯例绝不相同。后来我们知道,即便首都失陷,中国仍不投降,一再迁都。大规模的抗战准备,其实从1935年后才开始。这本书告诉我们,全国民众的军事训练,正是蒋中正深为信任的蓝衣社完成的。单就这点功绩,恐怕也不能将蓝衣社全盘污名化。到抗战后期,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运动,也是以三青团为核心。

截至1937年初春,据军事委员会国民军事教育处统计,全国共计有五百万人参加了军事培训。这些培训全部交由复兴社和三青团完成。抗战爆发后,军事训练更加频繁。整个抗战八年,全国共征集军训壮丁一千五百万人。邓文仪晚年回忆道,抗战期间,河南服兵役者两百余万人,与1936年复兴社在河南大量增加社员有关。

力行社的解散,与蒋介石的权力巩固极为密切。在西安事变中,南京力行社力主起兵勤王,遭到蒋夫人和宋子文的反对。蒋中正第二侍从室主任、军委会副秘书长陈布雷在其回忆录中曾经谈及此事。尤其是贺衷寒,他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蒋的接班人,居然在关键时刻,要置蒋于死地,这就是少不更事的坏处了。蒋之被囚,其中波折翻覆,非南京中枢所能想见,力行社的领导人们,更难以判断其间微妙之处,开罪于蒋,自是难免。

从更大的原因来看,力行社的先天不足在于,这种改造之办法,只可见效于一时。抗战军兴,情况愈加复杂,秘密组织与军委会、行政院的种种职权之间有着天然冲突,名不正言不顺。其次,蒋在利用其达到巩固地位之目的后,从体制上也无法向其他派系交代。裁撤力行社,将三青团体制化是其唯一出路。

作者最后指出,“从此以后,与家庭、亲族和社群相比,主义、国家、政权成为更重大的话语符号,从此之后,联保主任、区长代替了乡绅和读书人,成为新的乡村领袖,无论他们多么粗俗蒙昧没有教养。农业中国彻底走向了她的尾声。”

从黄仁宇的观点出发,蒋介石意识到社会改造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但他选择了一条更加快捷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非此不足以整饬军备凝聚人心。放宽历史的视野,1930年代中期以蓝衣社为主导的新生活运动和文化建设运动,有其长期的合理性在。后世论者,不可不特加注意焉。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将中国视为一张白纸,可以翻天覆地地改造一切。那是因为他们在破坏这个旧世界之时,没有任何顾虑,无非多几次试验而已,后来发生的资本主义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无一不是这种尝试。而蒋在1930年代中期,他未能完全掌控局势,却必须掣肘于各方利益和遵从派系政治的约束。

《时代》与莫言共进午餐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 13:35, Processed in 1.3104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