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05|查看: 393|评论: 0|来自: 网络转载

俄语中的族类概念

俄语中有不少与汉语“民族”概念相关的术语,如族体、命名民族、民族志群体等,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及所指。

“Этнос”(“族体”或广义的“民族”):该术语源于古稀。腊词“ethnos”。俄罗斯学界普遍认为,族体是在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拥有共同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包括语言)和心理特征,以及自认为是同一体并具有区别于其他类似群体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固定在自称(族称)里。在俄语中,该词可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族裔群体,如既可以表示现代的各类大小。厚族,也可表示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各类族裔群体。

在对族体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促使族体及其特征形成的因素是不同的。族体的形成一般发生在共同的地域和经济生活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但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族体会失去其共同的地域特征。而反映族体差别的标志及把它与其它族体相区别的特征有语言、民间艺术、仪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代代相传的文化成分,它们构建着对该族体而言具有独特风格的族体文化,但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成分都并非是必须的族体区别性特征,因为族体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此外,是否具有把“我们”与“他们”相对照而产生的族体自我意识,即认为自己是不同于其他类似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是标示该族体是否独立存在的重要因素。而有关族体所有成员有着共同来源、其祖先有着共同历史实践的想象是族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当然,族体成员在文化上的同一性可以形成心理特质上的共同性。族体自我意识也表现在使用共同的自称上。

有时,一些宗教共同体(如南斯拉夫的穆斯林族)或者在种族特征上具有相似性的群体(如印第安人)以及一些重要的中间混血群体的产生(如巴西人、古巴人等)都能促成新族体的形成。

业已形成的族体借助族内通婚的社会机制实现自我再生产并向下一代传递族体自我意识和文化。一般而言,族体大多具有建立区域政治组织的取向,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拥有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族体原有的文化、地理分布、政治和社会经济条件可能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当他们还保持着区分族体的主要依据──族体自我意识时,他们还会认为自己属于原有的族体。

苏联时期曾主要根据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程度把其境内的族体区分为民族、部族及民族群体几大类,但在学术界,有人坚持泛族体的思想,如认为东斯拉夫人、突厥人等也是一类族体。目前,在俄罗斯联邦的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无区别性意义的“народы”(各民族)一词,在俄联邦官方层面不再区分哪个族体是“民族”,哪个族体是部族等。

“Нация”(民族):源于拉丁语“natio”,与英语中的“nation”有着共同的来源,但在其后的衍变中,该术语在英语和俄语中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术语“natio”最初使用于古罗马,是为了说明当时不同的部落,中世纪早期时这一术语同拉丁语一起被欧洲的一些族体所模仿。19世纪时,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当时的情况也开始使用“民族”一词,但当时它的意思与“部落”、“人民”同义。“民族”概念被广泛使用是在中世纪晚期,但在这一阶段该术语主要具有组织的意义。例如,当时把大学生的团体称作民族,贵族和商界群体也被称为民族。之后,把本区域甚至是本国的人民、部族称为民族。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把“民族”概念同政治思想相结合,其中包括资产阶级民主和人民主权思想。逐渐地,术语“民族”被赋予新的内容,开始与民族语言和族裔特性相联系;之后它又具有了国家政治的含义,即认为民族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总和,同一国籍的人,即是区域政治共同体。根据这一观点,文化、来源和语言是次要的因素或者完全不具有任何作用,本国的所有公民不取决于族裔属性,均是同一民族。这一意义先在法语而后在英语中占优势,而在德语、俄语及其它大多数东欧民族语言中,这一概念的族裔意义一直是最基本的含义。如1914年斯大林对民族的界定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在苏联的族体分类实践中,“民族”指的是那些在人口数量上超过10万并具有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的族体。可见,俄语中的“Нация”并不完全等同于“nation”的现代含义,因为英语中的民族(nation)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构成的,而苏联时期除不存在全苏联层面的同一“民族”外,被确认为“民族”的也非各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的全体国民,而是仅指“命名民族”。但同时,“Нация”这一术语也使用于国家政治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与国家的概念相重合,如俄文中的联合国、国民收入、国家安全、国家委员会等词组中的国家就使用“民族”、“民族的”一词,就是说这些词组中的单词“民族”、“民族的”等术语是“国家”、“国家的”同义词。

总体而言,与西欧不同,在中欧、东欧和苏联,一方面,“民族”被看作是一个新时期所特有的族体类型,在把它与之前的族体类型“部族”区分的特征中,国家性和经济上的共同性(民族市场)的存在、规范语言的建立及普及等被予以强调,但同时并不把是否具有国家属性看作是区分民族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民族现象的复杂性,尽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多样性的讨论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但至今仍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民族概念,民族是现代社会知识中最具争议的和多义的概念之一。

“Националъностъ”(民族):该术语源自“Нация”(民族)一词,主要使用于两层意思。第一,说明个人属于某个特定的族裔共同体,相当于汉语中的“民族成分”,如在人口普查、日常的身份登记时一般使用这一术语。在这种情况下,该术语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总和;当使用于国际话语时,也指属于同一民族所有的人,且不管他们居住在哪里,如所有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乌克兰人。第二,该术语还用于对当代各类族体形式的总称,如在俄罗斯联邦生活着140个以上的“Националъностъ”(民族),指的就是族裔共同体所有形式的总和。

“Народ”( 人民、民族):在俄语中该词是一个多义的术语,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的意义:(1)从广义上讲,指大的主要与居住地相联系的人们群体,包括从一般的人群到整个国家的居民;(2)从社会哲学和历史意义上讲,指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社会各阶级、民族、社会群体的总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3)超族裔共同体,指历史形成的所有族裔共同体的类型,如部落、部族、民族(如乌克兰民族、非洲民族等);(4)在族裔政治意义上,指不同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关系中相互接近的族体(如印度人民,俄罗斯多民族的人民、美国人民等)。

近些年在俄联邦开始广泛使用“народ”的复数形式“народы”,用于说明各类族裔共同体的总和,因为这一概念是“非区别性的”,即是不区分族体类别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说明族裔共同体的总和,都可以使用这一术语,用于指代一定类型的共同体(民族、部族、族群)。

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ъ):在俄语文献中,该词有两种含义:(1)表示早期阶级社会处于部落和现代民族过渡阶段的族体类型;(2)表示现代那些虽已丧失了部落特征,但还没有形成为现代民族的族体(特别是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一些族体)。这些现代族体之所以被称作部族,主要是由于其人口数量少,没有能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也无法以自己的民族干部为主导来全面发展本族文化。在与其他更发达民族有了紧密联系后,他们只能部分地保留自己的文化、语言,而有时则可能完全与大民族融合。

在俄语中,为了说明民族(族体)的不同类型,从上世纪20年代(如在1926年的人口普查中)开始使用“部族”概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该术语主要用于北方、西伯利亚、远东、高加索的校厚族,即那些过着传统生活的族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界围绕把部族区分为族体的基本历史类型之一是否合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开始停止使用“部族”概念,用普遍接受的术语“народы”代替了它。

命名民族(Титулъная нация):此术语是苏联解体后在俄语中才开始广泛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俄联邦境内民族-国家的名称以某一族称命名的民族。如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族是命名民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族是命名民族等。

一些学者认为,居住在各共和国的人们被分成“命名的”和“非命名的”实践,以及因此出现的不平等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相互不信任、疏远及怨恨,并最终使民族关系出现紧张局面。

12下一页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完善民族政策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0:36, Processed in 0.45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