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39|查看: 588|评论: 1|原作者: 马宁|来自: 中国西藏网

“陇西走廊”面面观之古道盘点

编者语:“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距今已经有20多年了,作者根据在陇西走廊中的长期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对费老提出的“陇西走廊”的概念进行回应,概括出陇西走廊的概念和内涵,并对“陇西走廊”中的民族与宗教情况进行论述。

陇西走廊连接青、陇、蜀、陕等地,其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这些古道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开辟的,既是民族迁徙的主要通道,也成为战争时期军队的行进路线,发生过很多惨烈的战事,是强者纵横驰骋的战场,也为弱小者提供庇护之所,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供后人评说。

陇西走廊中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白水江等大江大河形成的天然河谷构成了陇西走廊中的若干分支,形成了天然的交通要道,成为各个民族往来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

(一)甘南古道

甘南古道是陇西走廊中最重要的一条古道。根据考古学者实地考察,在洮河下游的临潭、卓尼两县的陈旗、洮砚、纳浪、总寨、新堡、卓尼城关、卡车等地与白龙江上游的舟曲、迭部两县的博峪、南峪、舟曲城关、峰迭、巴藏、曲瓦、坪定、洛大、旺藏、白云、迭部城关等地方的遗址中,均发现了作为原始货币形式存在的海贝、玉壁和石壁等,这是原始先民通过道路进行物资交换的有力佐证。西汉在夏河县甘加滩和舟曲县坪定建立起白石、羌道两县。之后在临潭县设置了洮阳城,这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把甘南藏族自治州分成了两大部分,它的东北部基本上是农业区,西南部基本上是牧业区,无论是汉魏时期的屯田通道、商业贸易、还是唐番的和亲人马,乃至宋代到明、清的茶马交易,无一不是从枹罕(今临夏)、狄道(今临洮)、巩昌(今陇西)、秦州(今天水)和阶州(武都)方向,由东北而西南向白石(今夏河县甘加滩)、洮阳(今临潭阳城)和羌道(今舟曲)推进的。这些道路既是政治、军事的需要,也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此外,明、清时期的甘青古道从西安沿渭河至巩昌(今陇西)经漳县殪虎桥、临潭县铁城四寨、洮州卫,再到旧洮堡,穿过干布塔暗门,经过完科洛至美武,出土门关,接上丝绸之路的南线,经积石关、循化、化隆直抵西宁[1]。

(二)甘川番道

雄踞甘南卓尼的杨土司的先祖从四川迁徙到卓尼的路线则是连接甘川藏区的主要通道。公元9世纪,吐蕃赞普热巴巾派遣大臣噶尔益西达吉前往安多下部的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征收赋税,在此定居,从事牧业,成为当地藏族首领。噶尔益西达吉的后代些地和傲地兄弟考虑到以后的发展,认为仅仅依靠牧业很难得到大的发展,于是带领部属去寻找适合发展农业沃土的征程。他们向北迁徙,走出若尔盖的大草地,度过黑河,经过黄河,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发生分歧,一部分人顺白龙江而下进入迭部沟,另一部分随些地、傲地两弟兄经过碌曲大草原到达作格曼玛(今夏河县美武)、作格道玛(今夏河县美仁)一带,又有五个小部落留下来以牧为生。其他人继续随些地、傲地两弟兄前进到达达高坡(今卓尼县中藏乡石山大族村北5公里)经过整修后南迁到雷马沟,最后在卓尼城安定下来,开创了卓尼杨土司家族世袭19代,先后500多年的基业[2]。这条古道因为连接甘肃与四川藏区,因此被称为“番道”,这条古道直到今天还是藏族民众来往的重要通道。与这条古道相连的从甘川边界的郎木寺、黑错、玛曲、碌曲、夏河至临夏一线则是连接甘川的南北主要皮毛商道。

(三)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是以白龙江、白水江为主干的通道,远古之时即为羌人迁徙的古道,三国时蜀汉姜维屯兵沓中,邓艾伐蜀即过此道。所经地区包括陇西走廊南部的今甘肃临潭、岷县、宕昌、武都、文县等地和四川省的平武、青川、江油等地。东汉前由洮、渭河流域通往阴平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由沓中起沿洮河而下至临洮(今甘肃岷县),再南下白龙江而下过石门(今甘肃武都西)、临江关(今甘肃文县西)、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玉垒)进入四川,这条为沓中阴平道。第二条是自狄道(今甘肃临洮)翻越露骨山,沿岷江南下至石门,循第一条道路南下到阴平,此为阴平正道。第三条由天水经盐官、礼县、西和、武都接前两条路。由于三条路线均过阴平,所以合称阴平道[3]。其中的沓中阴平道从甘南腹地经过陇南山区出走秦巴山地,东至汉中,南达川北,直抵成都的战略要道。它将洮河、白龙江、白水江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飘带。从阴平古道入蜀,必须要经过文县碧口,从碧口入蜀有三条路线:一条由碧口沿白龙江河谷东南行,至青川白水街,到达四川昭化,此为阴平大道;第二条是到白水街后转而向西到乔庄,然后经青溪、南坝,到达江油,这是从陇入蜀的主要驿道;第三条是碧口南进,从碧峰沟经白果、茶园翻摩天岭到青溪,再经南坝到江油,这条路最为险峻,这条道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商人在走,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捷径,也是陇西走廊进入藏彝走廊的第一站。笔者的祖父当年曾一直往返于这条古道,所走路线即为第三条最险峻的路线,将在甘肃文县收到的花椒、纹党、烟土等土特产用马、骡驮着从碧峰峡进沟,翻越摩天岭,在山上住一晚,第二天下山到中坝,出售土特产后贩运盐、铁、布匹、松潘犬回文县出售,获利丰厚。

(四)洮岷叠松道

洮岷叠松道从临洮南行至九巅峡,经过临潭新城、旧城,西行至达子沟,越甘尼梁南出普藏什沟,过洮河,进入车巴沟,翻越光盖山,至扎尕那顺益哇沟南下,经过扎尕那石门、纳加石门等天险,到达电尕寺,再向东经谢协寺、尼石峡、卡坝路,过白龙江南进达拉沟,翻越岗岭,经甘沟进入四川求吉寺,到达若尔盖和松潘。唐蕃之间的多年征战,多经由此道。公元1253年9月,忽必烈征云南,即过此道,后面将要详细谈到。此道也是洮州商人出入的著名商道,九巅峡则是这条商道中的水旱码头,甘南的木材、皮毛都由马帮或木筏从这里运出,而内地的布匹、丝绸、食盐等也是通过这里运入甘南和川北。明万历四十三年,毕自严驻守洮岷道时曰:“番族吾藩篱也,未有藩篱不固而能御盗者。”乃东极汉沔,西尽松迭,南抵巴蜀,北拒祝囊,莫不躬亲阅历;遇有猿蹊鸟道,云栈虹桥,舆不能涉,辄徒步从之。得其罅隙,即为之补冲墙、创要堡。复器使操领,严选番兵,攒军饷,整器械以为备。由是四境肃然,边外莫敢窥伺。设义仓,立社学,恤商,劝农,善政毕举,不三年而化成。会榆塞有急,晋公二阶,饬兵以备边,州人士如失慈母,争请留公不得,乃建祠立碑于迭河之南,今遗迹存焉[4]。此记载清晰地勾勒出了洮岷叠松道的重要性。

(五)唐蕃古道中的陇西段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间人员往来的官道。唐蕃古道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是从鄯城(今青海西宁)至逻些(今西藏拉萨),东段是从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鄯城。根据前辈学者们的研究,东段路线应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金城县(今陕西兴平县)──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扶风县(今陕西扶风县)──岐山县(今陕西岐山县)──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县)──汧阳县(今陕西千阳县)──汧源县(今陕西陇县)──大震关(今陕西陇县固关镇)──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上邦(或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陇西县(今甘肃陇西、武山两县间)──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五里)──渭源县(今甘肃渭源县)──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由此分为二路,一路由临洮县北行至兰州(今甘肃兰州市)──龙支县(今甘肃民和县)──湟水县(今青海乐都县)──鄯城(今青海西宁市);一路由临洮西行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临津关(今临夏炳灵寺一带)──龙支县──湟水──鄯城县。并考证出古道由临洮至西宁的路段以河州线为主道,兰州线为支道[5]。其中从陇西县(今甘肃陇西、武山两县间)──襄武县(今甘肃陇西县东五里)──渭源县(今甘肃渭源县)──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西行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市)──临津关(今临夏炳灵寺一带)──龙支县──湟水──鄯城县。这条路线由东至西横穿陇西走廊,是联系陕甘青的重要商道。1998年7月,陇西县城南门外红星小学(原华光寺遗址)距地表2米处挖出瓷瓶两个,分别装有天然贝币1枚,东魏五铢1枚,异形玻璃珠3粒,红色白点珊瑚1节,琥珀1块,红、黄、白色玛瑙珠5粒,珍珠2粒,青铜指环9枚,还有东罗马狄奥多西斯二世金币1枚,波斯银币7枚,包括卑路斯银币、詹玛斯波银币等。除此之外,该地还发现多枚波斯卑路斯银币[6]。波斯银币的发现,证明了陇西作为丝绸之路贸易中转站和集散地的位置。此外,陇西还发现一批窖藏北宋铁钱。这批北宋铁钱中以“庆历重宝”为最早(1046年)。以“宜和通宝”为最晚(1124年),包括宋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四个皇帝,近八十年的时间[7]。说明了陇西在当时的经济地位。

(六)黄家路

黄家路是最为特殊的一条古道,从西固(今甘肃舟曲县)县城出发,到憨班乡黑峪寺翻越雷鼓山到宕昌县南河乡,出沟到川道,再沿岷江(即小岷江)北行到岷县多纳。其中从黑峪寺到川道50公里的道路是清康熙年间舟曲黑峪寺土司黄顿珠嘉措所修,黄土司将女儿嫁给岷县多纳赵土司,走官道太远,为了嫁娶方便,显示土司的权威,命其子黄大业监工,征调辖区内64族族人在雷鼓山上开凿出一条盘山车道。因此命名为黄家路,成为行商捷径。1949年,西固县长孙铁峰率众起义,面对国民党驻武都军队的进攻时就是翻越黄家路到达宕昌与人民解放军会合的。

此外,还有河间道,河曲道,拉卜楞到河南蒙旗道,岷县到郎木寺道,郎木寺到武都道等。

中华民国时期,先后有两位先生从不同的方向出发,沿着古道对陇西走廊中进行了详细调查,出版著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民国二十三年七月(1935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从成都开始了他的在西北地区的考察旅行,他一路途经江油、平武、松潘、文县、西固、宕昌、岷县、临潭、卓尼、拉卜楞、河州、兰州等地,循着古人脚印,再走阴平道和洮岷叠松道,从长江流域进入黄河流域,历时两个多月,写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用游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物产、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将荒僻的西北地区的人民疾苦公布于众,该书在数月内连出七版,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书。他所走道路正好是进入陇西走廊南部,在北部结束,对姜维屯田位置、邓艾灭蜀路线都进行了考证,质疑上虞思聪《中华最新形势图》中古阴平道的错误与于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三人编纂之中国分省新图(23年本)中岷县武都间“大道线”的错误。对民族关系的理解尤为深入:“东亚国际争夺之重心,已集中于中国,中国各民族的不合理关系,正与人以可趁之机……真正团结民族之方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所谓民族平等的真义,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经济上发展机会之平等。[8]”与范长江的路线相反,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顾颉刚先生偕王树民等人从兰州出发,沿着陇西走廊南下,一路途经临洮、渭源、陇西、漳县、岷县、临潭新城、卓尼、临潭旧城、黑错、夏河、临夏、永靖、和政、宁定(今甘肃广河县)等地,撰写了《甘青闻见记》一书,采用游记的形式对洮岷道上诸地的地理、政治、历史、民族、教育、宗教、风土人情、物产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对西北的宗教民族问题进行了总结:“盖甘肃居民汉、回、藏三方势均力敌,种族宗教既殊,加以交通不便,不明外间情形,不知天地之大,心思恒多窄隘,遂致日以寻仇为事……在如此杯弓蛇影之心理下,无日不作相斫之酝酿,酝酿既久,遭逢一发泄之机会即生大乱矣。西北所以三十年一乱,其故在此,此不可讳疾而忌医也……故回民教育之提倡实为解决西北问题中之根本问题。[9]”二位先生在著述中都感叹这一区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其所行之路也证实了陇西走廊中的存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 李振翼.甘南藏区故道探源[J].甘肃民族研究,1992(4)第106~111页

[2] 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第17页

[3] 张克复.甘肃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第102~103页

[4] (清)田而穟等纂.岷州志[M].清康熙四十一年,第240页

[5] 陈小平.“唐蕃古道”的走向和路线[J].青海社会科学,1987(3)第74页;史丁.唐蕃古道[J].青海民族研究,1992(2)第80页

[6] 牟世雄.甘肃陇西发现的波斯银币[J].中国钱币,2002(1)第49页

[7] 郑子祥.陇西出土一批窖藏北宋铁钱[J].中国钱币,1989(2)第74页

[8]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重庆:新华出版社,1980.第24页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甘青闻见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第83页

⊙ 作者简介

马宁(1978~ ) 男,羌族,甘肃陇南人,人类学博士,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讲师,羌藏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

应提升少数民族的现代技能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eikang 2017-2-2 22:55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忆费孝通先生
http://www.phoer.net/thread-5689-1-1.html
(出处: 巴蜀网)

查看全部评论(1)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8:38, Processed in 0.608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