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3-15 19:28|查看: 362|评论: 0|来自: 大河网-大河报

专家谈河南原阳麋鹿基地困境建议改善湿地环境

麋鹿

麋鹿

麋鹿集体加餐胡萝卜补充营养。适宜麋鹿生活的环境是湿地、沼泽,可它们栖身的几十亩沙地上,只有一个很小的水塘。

⊙ 记者:李岩实习生赵方园文洪波图

阅读提示

2002年12月,随着30头从北京调运的麋鹿(俗称“四不像”)入住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这个在中国消失百年、在黄河流域消失数百年的物种,终于重回故土。加上陆续出生的幼鹿和引进、交换的鹿种,这里的麋鹿种群数量一度达到了50多头。

作为国家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的麋鹿,历经10个年头的繁育,现在河南的生活状况如何?3月12日,记者与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的专职志愿者彭保红、朱玉龙来到原阳县麋鹿散养场进行实地探访,发现这里的麋鹿目前还有28头。

实地探访

珍稀麋鹿群,栖身塘边数十亩沙地

3月12日上午11时,记者与志愿者来到位于原阳县沙圪国有林场内的麋鹿散养基地大门口时,若不是当地人介绍,根本没有把眼前简陋的装设与珍稀的麋鹿繁育基地联系起来──这里的大门,只是两段铁丝网简单拼接而成;大门里边的房舍,只有七八间新近落成的蓝色板房,以及三间破瓦屋;望遍基地内外,除了一个由新乡市绿化委2007年落成、刻着“新乡市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的石头外,也没见到基地的任何标志,更无指引、观赏、科普类的文字介绍。

“麋鹿的适宜生活环境是湿地、沼泽,这里合适吗?”站在门口,两名志愿者对基地的环境不禁忧虑起来。也难怪,基地沙丘地面极为干燥,没有丰美的青草和水草,甚至在基地大门西侧的栅栏边,还堆放了成片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建成的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桥墩紧邻基地西侧栅栏,桥上驶过的大货车,不时打破这里本应有的静谧。

因基地大门上锁,无人值守,记者与志愿者开始围绕隔栅寻找麋鹿。11时30分许,众人行至基地北侧时,方才在基地板房后的水塘边发现了一群麋鹿。从大约200米的距离望去,这群麋鹿不超过30头,有角的公鹿明显少于母鹿。绕隔栅一周,再未有其他麋鹿出现。

根据估测,该处被圈起的麋鹿散养基地总占地面积500亩左右,内部被隔栅又分为了4个区。基地东侧刺槐林面积最大,再除去办公区、鸵鸟散养区,目前实际供麋鹿活动的区域大概只有50亩,中央是个水塘,周边是洼地、岗坡沙丘地刺槐林。

当天下午2时,记者再次来到散养基地,见到饲养员张师傅等人。张师傅说:“这里冬季没有青草,粉碎的花生秧是麋鹿冬季的主要饲料,喂它们就跟喂牛、羊一样,麋鹿皮实着呢!”

棚子旁边,有一个深约2米的地窖,里边堆放了不少胡萝卜。张师傅说,胡萝卜也是麋鹿的食料,一般隔几天喂一次,主要是为了补充麋鹿体内的维生素,增加营养。

虽然还未到惯常的下午5时喂食时间,张师傅还是演示了给麋鹿群的喂食过程。当他提着一筐胡萝卜刚开门进入散养区,机警的麋鹿群就在头鹿带领下,漫步走了过来。胡萝卜刚撒到地上,很多麋鹿就开始争先恐后抢食起来。吃完胡萝卜,麋鹿成群离开,走到水塘边开始饮水。

记者近距离观察发现,28头麋鹿中,现有长角的公鹿9头。

据张师傅讲,他在这里喂食麋鹿多年,跟麋鹿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凑过去抓抓它的角,摸摸它的皮,都没有问题,要是生人,别说摸了,就是靠近都难,麋鹿胆子很小”。

他说,因为现在天冷,基地刺槐林内没长草皮,他们担心麋鹿走失,就圈占了这个小范围的区域喂养麋鹿,等到夏天刺槐林草皮长成后,他们会把隔栅打开,让麋鹿在基地500多亩的林子里自由吃草,不用人工喂食了。

尴尬现状

环境不理想、技术力量薄弱,麋鹿越繁育越少

原阳县麋鹿散养场是按照国家麋鹿散养计划而于2002年建设的一个项目,最初的种鹿共有30头,是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调运而来的。新华社当年的报道《麋鹿重回黄河岸边原阳将建立麋鹿散养护区》说,国家计划在原阳建立面积1.5万亩的麋鹿散养护区,目的在于人工养育后放归大自然,“这里邻黄河,水源充足,将现有的稻田蓄水,就是一片沼泽,麋鹿可在周围高岗栖息,到沼泽地觅食。林场还将在园区内种植紫花苜蓿、东北羊草,使麋鹿冬夏都有丰美鲜嫩的草食。”

除此之外,河南日报、新乡日报等媒体的报道还显示,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历年来还多次从外地引进了鹿种,加上陆续出生的幼鹿,这里的麋鹿种群数量一度达到了50多头。

问及基地目前麋鹿数量,张师傅坦承,因为疾病死亡、交流鹿种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现在确实只剩下了28头,“繁育得确实不能说是成功吧”。

张师傅认为,基地的麋鹿虽然有死亡的情况发生,但“人都会生病,何况是动物”,也不能苛责。他还说,“麋鹿要是生病了,很难治,一般主要是预防,每年定期上级都会送来药品,掺在饲料里喂,可以预防很多疾病”。

原阳县韩董庄镇一位路过此地的村民说,该基地虽然位于黄河北岸,但距离黄河岸边滩涂尚有大约两公里的距离,基地内唯一的水塘,还是2005年前后伐掉刺槐林后开挖的,此前基地里没有水域。

对此,张师傅也表示:“麋鹿现在的活动范围有点小,水也不够多,这个确实需要改善。”

据张师傅讲,角分叉越多,说明鹿的年龄越大。至于这里的麋鹿最大年龄多少岁,他说“不清楚”。对志愿者了解到的“麋鹿平均寿命15岁,2002年从北京引进的30头种鹿如今已经全部去世”的消息,张师傅未置可否。

对自己的技术、学历水平,张师傅及其他3名饲养、管理人员都坦承“不高”,更“谈不上专业”。

在关注麋鹿保护的志愿者看来,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至少存在环境不理想、技术力量薄弱两大问题。“这里并不是自然湿地环境,面积也不够,饲养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是造成基地麋鹿繁育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彭保红说。

对此,张师傅还补充说,投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基地归林场直接管理,林场经费本都不多,别说基地了。现在我们还有几间临时板房住,以前都是搭的棚子,根本没法住人,工资也少得可怜,人都顾不住,麋鹿就更不用提了”。

专家建议

给麋鹿大面积湿地,是当务之急

对原阳县麋鹿基地的现状,彭保红感到失望:“黄河流域曾经是麋鹿的繁衍生息之地,它们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现在终于历尽艰难险阻回来了,却没有发展壮大。要知道,这些麋鹿跟大熊猫一样,是一个级别的国宝啊!”

志愿者朱玉龙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改善麋鹿的湿地生活环境,扩大麋鹿散养面积,配备过硬的技术人员,“改变麋鹿种群萎缩的趋势,别让鹿死人手了”。

就原阳县麋鹿散养基地的情况,国内麋鹿科普专家、北京麋鹿生态试验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耕昨日受访时认为,“要繁育好这里的麋鹿种群,改善湿地环境是当务之急,尤其要扩大面积”。

郭耕说,麋鹿原本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湿地、沼泽环境中,喜食水生植物和沉在浅水中的水草,没有足够大的湿地环境,“成功繁育麋鹿很难”。

“江苏大丰、湖北石首两个国家级麋鹿保护区都是临海、临江的大面积自然湿地,环境都非常好,这对种群的发展是很有利的,这两处也都是从几十头麋鹿起步,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现在都繁育至千头,这些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郭耕说。


☆ 相关报道

“四不像”重生之路

麋鹿俗称“四不像”,就是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角似鹿非鹿,尾似驴非驴。有关麋鹿,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就是一头神兽“四不像”。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到北京南郊考察,在当时的皇家狩猎场发现了麋鹿,引起他的强烈好奇。于是,大卫花费20两银子,买通了守卫皇家猎苑的官员,拿到两套麋鹿的头骨、角的标本。经过巴黎自然博物馆馆长爱德华的鉴定,确定这不但是一个新的物种,而且是一个单独的属。为表彰大卫的发现,麋鹿的外文名字,就叫大卫神父鹿。

1894年,永定河的泛滥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里边有120多头麋鹿散失出皇家猎苑,被灾民吃掉,最后所剩无几的麋鹿也在中国消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贝福特花重金把转运至欧洲各地的所有麋鹿,全都买下,集中养在他的庄园中繁育。至二战时,贝福特怕麋鹿再次毁于战乱,就把麋鹿送到了很多地方,最终成功留存下了18头。1985年,经过中国及国际相关方面的协商,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繁育在北京南海子。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南原阳4处麋鹿繁育基地,麋鹿总数量增至约3000头,占全世界麋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数据显示湖北10%女性曾遭受就业歧视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7:48, Processed in 0.483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