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6-5 22:41|查看: 161|评论: 0|来自: 南方都市报

张海英:“毒地住宅”拷问谁的良心

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之中,占据市区优越位置的一些劣势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易地、搬迁改造,退出繁华地段,其遗留的大量毒地亦随之被暴露于城市的阳光之下。近年来,中国有大量毒地被开发为住宅用地,甚至成为昂贵的地王(昨日《财经》)。(来源:南方都市报 )

对于房地产业外人士而言,这条报道所揭露的问题像是“霹雷”,让人难以平静。其实,这在房地产圈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房地产圈内人都知道的“秘密”,难道监管者不知?从这条报道所揭示的城市毒地案例、监管真空、治理困境来看,监管者不是不知道,而是欠作为──仅仅是对个别有毒地块进行修复,不仅没有对全国毒地进行全面摸底,而且制度上很不明确,例如,谁来界定毒地责任,修复毒地谁来埋单,都无明确规定。(来源:南方都市报 )

显然,在有毒土地上开发住宅是违背常识的事。稍有常识的人应该知道,毒地若不到彻底修复,不仅施工人员得不到安全保障,而且业主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有毒物质会通过地下水、释放毒气慢慢伤人甚至杀人。环评应该是防止毒地伤人的有效手段。然而,这样的常识没有得到普遍重视。(来源:南方都市报 )

我国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目的是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对外部的环境影响,如施工的噪音、污水等,至于开发用地的历史情况调查、土壤本身的深层污染检测,在制度上缺少约束和规范。(来源:南方都市报 )

我还注意到,很多房地产项目连流于表面的环评都没有做。去年,山西省环保厅一份检查报告显示,抽查太原市41家较大房地产项目中,有1/4的项目在未取得环评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可见,除了监管不作为外,只重视利润不重视环评的开发商也是“毒地住宅”的制造者之一。

众所周知,居住权、健康权是公民两项最基本的权利。住宅不仅在于保障公民居住权,还应该保障公民健康权。如果住在有毒的房子里,即使居住权有保障,但人的健康权却被伤害了。也就是说,制度在保障居住权的同时,就有责任同时保障健康权。但遗憾的是,立法部门没有把两项权益联系起来,严把每一块土地的环评关。环保部门即使掌握了毒地的部分数据,也不愿公布。即使出台文件要求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进行系统调查,但这样的文件没有任何强制性,即没有威慑力。

而各地国土部门只管征收土地、筹备土地、出让土地,对有毒地块却不重视。每年,全国出让土地的收入高达数万亿元,但却不愿投入部分资金去修复有毒土地。由此,人们不免要问:自己付出高价购买的住宅却是“毒宅”,有关方面只管卖地数钱,对毒地不闻不问,良心何安?□张海英

时言平:补助“黑洞”吞噬教育公平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8 07:16, Processed in 0.327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