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财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7-18 20:00|查看: 100|评论: 0|来自: ◇财经

破解反倾销迷局:以新取胜

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双反补贴调查都是针对中国企业,面对势不可挡的双反调查,我方胜算的案例屈指可数,对于具备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及时调整策略自然为上策。

⊙ 作者:王海

全球宏观经济阴晴不定,尤其是欧债问题悬而未决,成了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发达经济体的贸易赤字亦如影随形,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渗透全球每个角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形之手”频频试图扮演贸易失衡终结者的角色。不难想象,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双反补贴调查都是针对中国企业,并且面对势不可挡的双反调查,中国企业胜算的案例屈指可数,应验了这句流传已久的谚语──“依靠别人得来的苦面包注定难以下咽。”屋漏偏逢连阴雨,美国商务部今年5月17日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产品做出反倾销初裁决定,惩罚性的关税为31.14%~249.96%。

对于具备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而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企业策略自然为上策。

以“硬”克刚

目前来看,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主要为美国和欧盟世界两大经济体。尽管中国入世已经10年有余,但是欧美经济体仍然抱有“傲慢的偏见”,拒绝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视“中国”为另类市场经济体的典范。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即便是中国企业的成本数据被翻了个底朝天,仍然难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厄运,“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成了最终裁定倾销幅度的关键变量。

通常而言,“正人先正己”的逻辑可能更有助于应对中国企业未来面对的挑战。我们知道,应诉企业的销售价格与产品成本是影响裁定的关键影响变量。相对而言,销售价格比较容易确定,这里有必要提示一下,如果销售价格中包含了立案国境内的工程与劳务,那么两者的差价才会作为销售价格。自然而言,剩下成本数据就成了问题求解的关键要素了,这也往往是“控辩双方”激辩的焦点。

对于企业而言,不但需要及时完成并提交调查问卷,同时还需要协助相关的现场调查。实际上,在“举证责任倒置”机制下,应诉企业必须担负成本数据可靠性的举证责任。换句话说就是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证”,其中包括外部证据以及内部自制的证据。对于第三方提供的证据,比如发票或者合同等,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认可。但是内部自制证据也就是成本分摊标准、结转及分类确认等,则需要企业内部标准或者制度的佐证。对于管理基础相对较薄弱的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证伪”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否则对于“无中生有”的调查官员而言,宁可信其“有”也在情理之中了。

面对这样尴尬的处境,中国企业有必要积极汲取应诉企业的经验,反思中国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等基础工作,改进、完善和夯实成本核算基础规范工作,实质性提升产品成本数据的硬度,力争避免“成本数据”方面的短板而败走麦城。谈到成本问题,实际上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企业成本对象核算的范围仍然没有超出传统的定义范围,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及SG & A费用(销售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尽管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企业需要本着“小改进、大完善”原则完善和夯实这些基础工作,包括清晰界定核算对象、完善产品树状结构图(BOM),明确内部核算流程以及分摊标准、定义会计政策等等。

毋庸置疑,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注重管理的细节,成本细节自然不能熟视无睹,这不但有助于提升成本数据的“硬度”,同时亦有助于市场定价的合理决策。否则在反倾销过程中,以“柔”克刚无法创造完胜的奇迹。

以“和”为贵

想必有参与应诉反倾销经历的人大都感同身受,甘苦自知,而结果亦往往事与愿违,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此避免短兵相接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项。

机械化和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利欲熏心”的动力驱动使得企业的产能过剩成了一种常态。自然,逐鹿海外市场就成了一种选择。但逐鹿海外市场打破了原来的市场格局,利益集团的积极游说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素材和动力,光明正大的贸易救济则应运而生。

在理解了贸易救济的本质背景下,未雨绸缪的智慧对于从根源上解决贸易救济大有裨益。为此企业在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有必要养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要低头拉车,同时又要抬头看路。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研究行业及市场的动态,重视搜集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和市场占有率动态变化,分析竞争对手成本结构和市场报价等情况。通过这些数据来研究竞争对手的博弈策略,进而提前应对。

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为了规避“双反”而进行境外拷贝的绿地投资,但企业如果仍然保持“低价”的惯性,那么“反规避”调查(Anti-circumvention investigation)或者反不正当竞争的调查同样仍然会成为无休无止地纠缠企业的幽灵。因此转换发展的思路可能更加有助于破解这样的迷局。众所周知,商业竞争并非仅仅是“你死我活”二选一的单项选择,而竞争者的参与和良性竞争对维护行业的良性和持续业态平衡举足轻重。摒弃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激进市场策略可能会有助于构建双赢的局面。

以“新”取胜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素禀赋同样如此。世上流传已久的“资源诅咒”假说即是例证。通常而言,自然资源禀赋或者人口红利会对创新产生挤出的效应。相对于如火如荼走出去趋势,赔本赚吆喝的现象常有发生。相对日韩企业而言,中国部分出口企业仍然热衷于贴牌生产,沉迷于挣快钱和走捷径的发展模式。众说周知,加强研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不二法宝,但是言易行难,期待中国企业一夜之间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无异于痴人说梦。最近西班牙一报纸公然指责中国,大意是“中国人什么都能造假,眼镜、皮包、手机等等,但造不出我们高尚的灵魂,如果中国人能把我们的道德也仿制一下,他们就不会成为现在被人指责和贸易失衡发泄的对象”。尽管指责有失公允,但是这为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和赢得温情的敬意敲响了警钟。总之缺乏创新和一锤定音的产品注定无法赢得市场,尤其是在“世界是平的”的大背景下。

商业发展历来都是遵循着自身的轨迹和定律,中国的商业亦不例外。中国目前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自然其有自身的逻辑,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红利以及环境成本等诸多隐性成本将会逐渐纳入企业运营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内。否则环境成本及过度压抑的要素成本有可能击溃已有的瞩目成就。在目前这种不可持续基本已成共识的背景下,企业生存环境将会变化,尤其是成本要素亦会进一步拓展外延。那么原本依靠“资源禀赋”和“人口红利”取得的竞争优势可能会一去不复返。“苹果”风靡全球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真功夫细活是应对和化解双反的“捷径”。

在非洲的大草原,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不然我可能会被咬死;此时狮子也睁开了眼睛,它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一定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要快,否则我可能会被饿死这则流传已久的寓言故事,至今仍然充满了企业发展的智慧。

(作者为清华同方威视技术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财务部部长)

财政部决定第二次续发行300亿记账式附息国债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5 15:13, Processed in 0.358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