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兵分三路奔赴抗台第一线,现场目击浙南迎战“苏拉”□ 通讯员:陈朝晖 ⊙ 记者:陆海峰 解亮 吴中平/文 记者:李震宇/摄 216名临产孕妇提前免费住院 本报记者兵分三路奔赴抗台第一线,现场目击浙南迎战“苏拉” ⊙ 通讯员:陈朝晖 记者:陆海峰 解亮 吴中平/文 记者:李震宇/摄 昨天下午,“苏拉”朝着浙闽沿海,正在一步步逼近。 温州最南端的苍南县,前几年屡受台风侵扰,经历过好几次台风正面登陆。平阳也曾经因台风,发生过严重内涝。虽然当地百姓都对台风早有准备,但是“苏拉”可能带来的巨大灾害性影响,还是让人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昨天,早报记者分三路奔赴温州苍南、平阳地区,直击台风登陆最前线的现场。 截至昨天下午2点30分,苍南县已转移6862人,该县160多个地质灾害监测点,都在实时监控中,当地转移工作实施一对一负责,随时根据情况转移人员。
昨天下午4点左右,温州苍南桥墩镇水库旁边的山头上,上百名群众正在村领导的带领下,转移到附近的安置点。这上百名群众都来自于山上的龙井村,分布在5个不同的自然村中。 龙井村村委书记林学举说,整个龙井村的转移工作从8月1日就开始了。最后一个转移的是徐家闸自然村,村里以孤寡老人居多,记者跟着壹加壹应急救援服务队一起前往。 山上的自然村分布得比较疏散,有的地方连车都开不进去,只能走路。记者随车到了半山腰,沿着陡峭的泥路,下车走了近20分钟,终于来到徐家闸自然村。 村里的房子有些破旧,看上去年代久远。“这个村里住的都是些老人,孩子都去外面打工了。”林学举说。 一进村,村干部和救援队员立马分散开来,挨家挨户带着村民去附近的安置点。安置点是村口附近一幢水泥结构的房子,比较牢固,而且地形位置好。 70多岁的蓝香莲是畲族人,祖祖辈辈都住在大山里,如今她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下山生活了,而她却跟老伴守在山上的老屋里。 救援队员一到,她就很习以为常地锁好家里的门窗,跟着队员前往安置点。“每年台风来之前,他们都会带我们转移,我早就知道了。” 林学举说,这两天晚上在安置点会安排村干部值班,供应泡面、火腿肠等应急物资。 截至到昨天傍晚6点,龙井村最后一个自然村徐家闸村转移完毕。
昨天下午3点,记者赶到苍南县城灵溪镇。原以为这里已受到台风的明显影响,但有些意外的是,场面却出奇的平静,大部分时间风小雨小,只偶尔会下一阵大点的雨,时间都不长。 不过,还是有一些场景,能让人感觉到台风逼近,人们早有预防。 比如,很多车子,不约而同停到了桥上。宽敞一点的桥面,双向甚至会停上4排车,而且排得十分整齐,充分利用了桥上的空间。 “这里平时都不可以停车的,也不会有人停到这里来。”一座小桥附近的报刊亭老板说,“不过一到台风天,桥上便成了我们这里停车的香饽饽,大家都会提前把车子停过来。” 原来,灵溪镇也是比较容易内涝的地方,经历多了,当地人也就知道了,不论水淹到什么程度,一般桥上都是安全的,所以一到台风天,大家都会到桥上“抢车位”。
昨天中午12点,温州平阳水头镇。风不大,雨也几乎没有。 水头这地方,除了煤老板和皮革行业名声在外,台风天经常能在那里无奈“看海”,也是出了名的。可能这里的老百姓,对台风天早已谙熟,虽然“苏拉”步步逼近,但风雨未起,生活依旧。 街上的宣传车,还在播报防台知识,当中有一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原来,台风来之前,当地正号召全镇预产期在一个月内的孕妇,最好提前住进平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以防万一。 水头镇党政办温主任介绍,今年之所以想到这一点,主要是前几次水头内涝严重之时,发生了好几起孕妇被困,关键时候出现临产状况,被迫紧急转移的情况。 2009年8月的台风“莫拉克”,曾让水头再次水漫为患,当时至少就有4名孕妇被困,最后是武警战士驾着冲锋舟,一个个把她们接出来的。 为了不让这种危急场面再现,该镇后来编写防台相关预案时,特意把孕妇这个群体,加以重点考虑。 温主任说,得知“苏拉”可能严重影响温州,他们立即按照预案要求,通过计生办等部门,提前梳理了全镇孕妇情况,发现已有216名孕妇,预产期在一个月之内了。 随后,他们通过电话和社区干部上门等方法,通知这些孕妇及其家人,台风来袭之时,最好能提前住进平阳二医,“住院费用由政府部门承担”。 平阳二医对这次孕妇住院计划,也是很支持的,特意留出了不少床位,走廊上也加了床,以备不时之需。 温主任说,这其中有数十位孕妇,预产期已很近了,是一定要提前住院的,因为风大雨大之时,这些孕妇很可能一紧张,就出现临产征兆了,到时候再派人去救,对她们来说不安全,对那些赶去救援的人,也有一定风险。
昨天上午9点多,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洞头鹿西乡政府报警,称鹿西岛上一6个月大的婴儿因患有严重肺炎,出现呼吸道堵塞情况,需要立即送大医院急救。 这时,鹿西岛海域已巨浪滔天,岛上与外界的交通完全阻断了。 温州海事部门研究了台风对海况的影响,以及两艘巡逻艇的抗海浪能力,综合评估后决定,选择一条航行危险性大但耗时最短的线路。 “海巡111”艇吨位较大,让它先前往海况较为复杂的外海接应,接上婴儿,再由速度较快的“海巡1172”艇,在风浪相对较小的青菱屿锚地进行转接,直送温州市区。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海上生命大接力,急病婴儿顺利上岸,并由120救护车接应后送往医院。经救治,这名婴儿的病情已基本稳定。
苍南最南面的霞关,是浙江最南端的滨海集镇,已紧邻福建。 2006年的“桑美”,曾正面袭击霞关,给这里留下了许多悲悯的记忆。 昨天下午6点,霞关海滨东路74号,海鲜排档老板蔡庆燕,搬了把椅子坐在门口,远望平静的大海。海塘边,有人散步,有人围坐聊天,还有人张罗着小店的生意。 忍不住问蔡庆燕,这里的人,怕不怕台风?“当然怕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台风的厉害。”蔡庆燕说。 那为什么大家看上去都这么淡定? 蔡庆燕说,主要是该准备的,基本都准备好了。比如,渔船都去了福建的避风港,因为那里的山多,安全一些;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封窗户的木板,10分钟就能装上;真的风雨大起来,各家该去哪个安置点,也都知道的。 “既然住在这里,就得习惯台风的日子,大多数时候还得正常生活。”蔡庆燕说。 我刚去平阳二医看了看,不少孕妇都已经住了进来,有家里人陪着,正在看电视;而医院方面也全力支持,早早就留出了不少床位,走廊上也加了床。 台风无情,但有这样的细节,却让人感觉温暖。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