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文化艺术收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10-1 14:35|查看: 306|评论: 0|来自: 大洋网-广州日报

故宫博物院:宫院分离消亡还是新生

每到节假日,故宫里就人满为患。(CFP供图)

◎ 文/图:记者 金叶 (署名除外)

9月17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其中提出故宫应考虑将“宫”与“院”分离,新建博物馆专门展示馆藏文物的建议。消息一出即激起轩然大波。有人斥责“宫院分离”的想法太离谱,因为“文物离了故宫便成孤魂野鬼,故宫离了文物便成行尸走肉”。但也有人高声叫好,认为故宫早就对担当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院这一职能不堪重负了,古建筑群和文物分开管理对双方都有好处。“宫院分离”,对于故宫究竟意味着“消亡”还是“新生”?且听各方人士陈述他们的想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宫”“院”若分离 故宫会“消亡”

按照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故宫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宫的真实性、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状,要尽可能地保护文物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要求将文物作为一个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还要包括可移动文物。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180万件文物藏品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共同组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故宫院藏文物只有与其原有场所相结合,对参观者才更有意义。因此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密不可分,这就是“宫”、“院”一体的天然性、有机性和特色。

这种“宫院一体”的特性具有重要的遗产特色、文化标志,也是故宫之所以吸引全球目光的魅力所在。虽然由此也会产生有限的可利用空间与日益增长的观众参观需求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但将“宫”“院”彻底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是在泯灭故宫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最终会使故宫在某种意义上消亡。

我认为,调和“宫”与“院”的矛盾的关键,是既保证故宫完整性,又能够增大展示空间、拓展保护空间。基于这一宗旨,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建立新院区的可行性研究。新院区重点功能:一是为故宫大量珍贵文物提供充足的修复空间,以使这些国家珍贵文物能够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科学保护,也才能更多地与观众见面;二是为在紫禁城内不好展示或无法展示的特殊文物,如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建设现代化的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空间;三是为数字化展示提供更好的空间,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动手性和互动性,四是故宫文化创意的研发和展示功能;五是宫廷园艺的培育与展示。新院区的建立将为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古代宫殿建筑群,为科学、有机地将古建筑与宫藏文物一体展示,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这才是在紫禁城外建设新院区的目的所在,是维护和强化“宫院一体”的科学途径,绝对不是“宫院分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
“宫院分离”对古建筑和文物都有好处

我觉得北京政协的提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宫里的文物,和故宫整个建筑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故宫现在的展示条件比较有限,一百八十多万件文物,目前真正展示出来的很少,大部分都保存在库房里,而且库房的保存条件也不是很好,天气不好,刮风下雨,库房都不能开。如果你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库房,外面的条件再不好,你博物馆里的文物都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因此就对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也不现实。因为故宫建筑的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改建有一定难度。

故宫现在的客流量也着实太大了。陈列文物的宫室,很多都不让进。你只能远远地、或者隔着玻璃看一下。所以对于游客来说,转完一圈故宫,让他留下印象的通常是那几个殿,那一片黄顶子,注意力通常不会放在文物上。

因为这个原因,故宫里众多文物的价值也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在这方面,台北故宫可以给我们一点借鉴:它不是一个“宫”,是一个“院”。但也正因如此,台北故宫非常重视文物价值的挖掘和展示。你去那儿参观,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物上。就像台北故宫知名度很高的“翠玉白菜”,北京故宫也有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因为你的注意力没有放在那儿。

考虑到以上几个原因,我认为北京政协的提议,从博物馆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进步,是一件好事。选一个合适的地方──也别太远,交通什么都很方便的,设置一个故宫文物的陈列室,既可以对故宫庞大的客流量进行分流,对故宫古建筑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让观众有机会更好地去欣赏、了解故宫的文物。

我个人认为,不要把“宫院分离”想得太严重了,不见得文物一定要放在宫里才有意义。现在故宫里的大部分文物都待在库房,倒是近在咫尺了,但是你看不着,这是不是一种更远的距离呢?

从世界趋势来看,目前很多大型博物馆都在走文物异地存放的道路。而且说实在的,上世纪50年代,故宫的好多文物都调拨给其他博物馆了。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多大的事。


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
身处独特语境之中 遗址博物馆才有感动人的力量

文物是有它的生存环境的。如果离开了这个背景,总免不了让人有物是人非之感,特别是对于遗址性质的博物馆来说更是如此。博物馆当中的文物当年是谁、在什么环境下如何使用的,这些信息都和它所处的遗址息息相关。只有身处这个独特的语境之下,才会有令人感动的力量。良渚博物院在业内有非常不错的口碑,我认为和它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原则有关系。

良渚博物院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南侧,和良渚遗址只隔了一条河。它的设计者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虽然它的外形非常具有现代感,但是在设计之初,它已经考虑到要和良渚遗址如何融合的问题。它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如果你从上往下俯视,会看到博物馆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高低错落有致、内部相互连通的空间形态,使整个博物馆好像是静卧在湖中岛上的远古良渚器物──玉锥。新馆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望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又与良渚文化独特的象牙黄玉质相似,充分体现出了良渚玉质的特征。而馆内设计的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的创意也来自良渚玉器。将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与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合理搭配、巧妙运用,庭院周围设计有供观众休憩的美人靠以及源自玉琮、玉璧等理念的建筑小品──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座建筑,你不能将它放到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地方,因为它是和良渚遗址的山山水水相适应的。

博物院内陈列的一千多件文物,几乎都来自于良渚遗址。离开了这个遗址,博物院的魅力会大减。说得严重些,甚至是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关于博物馆旁边的大片遗址,有关部门正计划在它的上面做一个遗址公园。具体如何建设,目前还在探索阶段。首先,博物院必须依托于良渚文化核心遗址群而存在,同时,良渚遗址又可算是博物院最大的一件“文物”。它们比邻而居又相互融合,将五千年前先辈们非凡的创造力和规划能力,以最完整和最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工艺大师制作的一支毛笔价值百万元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6:21,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