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2-12-20 12:59|查看: 304|评论: 0|来自: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9月

巴蜀文化对白居易文学创作的影响

“巴蜀文化”是古今巴蜀地区的文化总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大量进入巴蜀地区的外地文人在带来全新元素的同时,自己往往也受到巴蜀文化的巨大影响。

唐朝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因力主讨淮西而为藩镇盗杀,著名诗人白居易上书言事,“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国辱臣死,此其时也”(《与杨虞卿书》),结果被以越职言事等罪名贬谪江州。元和十三年冬(818年),白居易在好友崔群帮助下量移忠州刺史。受巴蜀文化的滋润和影响,他拓宽了创作题材,与前期相比,其作在创作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发生了变化。


一、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内容

“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天教声烜赫,理合命迍邅”(《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正是贬谪,激发了他们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俗累宁神壹志专力进行文学创作的条件。”[1]加之巴蜀地区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独特物产、气候地理等,都大大拓展了白居易的眼界,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白居易元和十四年量移忠州刺史,三月二十八日到达忠州,元和十五年六月返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历时十五个月,笔耕不辍,共创作诗文一百二十余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抒发感伤忧愁、期待重用的诗篇

贬谪是诗人一段痛苦的经历。诗人或借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长歌当哭,在忠州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除忠州寄谢崔相公》),反映了白居易初接到任书充满了欣喜和希望,不介意忠州的远僻。“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塘峡》)。因景生情,刻画出诗人强烈的归京意识,反映出白居易当时因时间失衡而迅速增长的焦虑苦闷和希求援引急不可耐的心情。其他的悲叹生命、思乡怀归的诗歌还有:“临流搔首坐,惆怅为何人?”(《巴水》);“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郡中》);“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除夜》)等。

忠州非诗人故乡,风俗习惯、语言不同,使他益发产生一种孤独感,如:“前在浔阳日,已叹宾朋寡。……巴人类猿狖,矍铄满山野。敢望见交亲?喜逢似人者”(《自江州至忠州》)、“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其奈山猿江上叫,故乡无此断肠声”(《答春》)、“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寥翁”(《我身》)。这些诗都深刻地反映了白居易被贬谪后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由今昔对比生出的心理反差和精神苦闷。

(二)描写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篇

“挥毫当得江山助”(宋陆游《偶读旧稿有感》)。忠州瑰奇的山水,奇异的民情,为白居易提供了绝好的创作素材。

“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塘呀直泻,滟滪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初入峡有感》)。从峡州至忠州险滩相继,先后遭遇万仞山、千丈泉、阔狭、大石、小石……写出了峡州地带的险要及其景物的壮美。“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初到忠州赠李六》)。“吏人生梗、市井萧疏、百层石磴”,忠州景观历历在目,活灵活现。“水雾重如雨,山火高于星”(《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水雾重湿有如细雨,山火高悬,胜于晓星,写出忠州山区奇妙的景色。其他描述忠州特有景观的诗歌还有:“城暗云雾多,峡深田地窄。”(《东楼晓》);“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西楼夜》);“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桐花》);“梅房小白裹,柳彩轻黄染”《开元寺东池早春》等。

白居易也写下了不少反映忠州风土民情的诗歌。“畲田涩米不耕,旱地荒园少菜疏。”(《即事寄微之》);“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竞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深受当地民歌竹枝词的影响:“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九日题涂溪》)、“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九日登巴台》),并拟写了《竹枝词》四首,抒发听唱竹枝歌的感受。

(三)记录自己执政为民、狠抓地方建设的诗篇

忠州(现称忠县)是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西周属巴国地,秦属巴郡,西汉置临江县,曾包括了现在重庆丰都、垫江、万州等地。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颜,意怀忠信,太宗赐名忠州[2]。巴蜀素以物产丰富而闻名,可忠州当时尚是巴蜀地区较为落后偏僻之地,这正好为贬谪到此的白居易提供了施展兼济之志的政治舞台。他腹怀《策林》理论,“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答州民》),全身心投入到忠洲的建设中,留下了不少的诗篇: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漠漠花落尽,翳翳叶生初。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氓俗苏”(《东坡种花二首》),这首诗写出了自己带头植树种草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阐明了其治郡方略──“劝农”、“均赋租”、“省事宽刑”。

白居易不仅是称职的好官,而且也是策划推销能手。荔枝是忠州的著名特产,他称赞其:“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并且在《荔枝图序》中详细地描写了其产地、特性:“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增,膜如紫绡,瓤内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找道士毋丘元志画了几幅木莲图,自己在画上书写了介绍木莲树的序文和绝句,并挑选了一副送给了京城的朋友,在京城引起轰动。

白居易在忠州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迅速就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在《徵秋税毕题郡南亭》一诗中兴奋地写道:“且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岂伊循良化,赖此丰登年”。

在忠州谪居生活很快结束,离开这生活、战斗并取得辉煌政绩的热土,白居易着实难舍难分。临行前题诗留念:“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留题开元寺上方》)。“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别种东坡花树两绝》)。离开后也常常怀念忠洲:“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忆忠州”《棣华驿见杨八题梦兄弟诗》。

(四)描写自己生活情趣、业余爱好的诗篇

白居易崇尚道教摄生术,喜练气功,“杲杲冬日生,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静”《负冬日》。白居易勤练气功,达到了强身祛病的目的,心态日趋平和:“学调气后衰中健,不用心来闹处闲”(《咏怀寄皇甫朗之》)。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便“今犹未甚衰,每事力可任”(《东城寻春》),并且每天办完公事后,还在郡斋内外种树栽花,同时写下了许多植树栽花、饮酒赞花的优美动人的诗篇,如《东坡种花二首》、《东涧种柳》、《种桃杏》、《种荔枝》、《喜山石榴花开》、《东楼竹》、《东楼醉》、《东楼招客夜饮》、《花下对酒》诗篇等。


二、忠州的经历促使白居易创作风格发生改变

巴蜀是一块文化沃土,这里有以《山海经》和古蜀历史传说为代表的神话传说、发祥于西蜀的神仙(仙道)文化、盛行于巴地的巫觋文化,这里道教、佛教烟火繁盛。[3]

置身其中,难免不受到影响。“不觉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正月十五日夜东林寺学禅偶怀蓝田杨主簿因呈智禅师》)。白居易在早期曾接触过佛道思想,量移忠州后,接触的社会环境让其对宗教境界的领悟更加深刻。如《赠杓直》:“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遥》篇。近岁将心地,迥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秋不苦长夜,春不惜流年。委形老小外,忘怀生死间。”返回朝廷后目睹“朋党倾轧,两河再乱,国是是荒,民生益困”的险恶局势,白居易逐渐向淡泊宁静的艺术情怀和人生态度过渡。其作品题材和风格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居易早年有“行在兼济,志在独善”雄心壮志。“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他刚直狷介,嫉恶如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李都尉古剑》)。“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其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诸如《骊宫高》《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轻肥》《买花》《卖炭翁》等一大批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的作品。

从忠州返朝,白居易受巴蜀地区浓厚庄学禅理氛围的影响,已蜕去早年的锐气,创作多取材眼前常景、身边琐事,抒情咏怀,风格倾向于闲适保和。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表达出自己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人间祸福愚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戊申岁暮咏怀三首》其三)、“年颜盛壮名未成,官职欲高身已老。万茎白发真堪恨,一片绯衫何足道。”(《日渐长,赠周、殷二判官》)、“穷贱当壮年,富荣临暮齿……更若有兴来,狂歌酒一盏”(《有感三首》)政治的严酷、人生的祸福难料,让白居易在道家和禅学中找到了答案,学会了生存的智慧──及时行乐,随遇而安。


§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叶楠.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白居易忠州诗述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毛若,毛晓红.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2010,(8)


∷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度项目(项目编号:XBYJC201002)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唐亮(1969~),男,四川射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刘斌(196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巴蜀文化研究。

《华阳国志》中的神话传说研究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7 20:12,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