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2-22 10:47|查看: 174|评论: 0|来自: 东南网

鼓浪屿申遗核心建筑因所有者家庭矛盾遭破墙


破墙修复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的“中德记”被破墙开店,此事经本报曝光后,被破开的10余米围墙,已经重新围拢。不过,此事也引发了曾经的主人黄奕住后人的一场口水战


引出纠葛

因为破墙一事,黄家的家族机构“黄聚德堂”负责人与管理“中德记”的黄家后人之间针锋相对,相互指责对方改建家庭建筑的行为破坏了历史建筑,也破坏家族声誉


恩怨难了

这是一段家庭的宿怨,家族内部的事情对外人来讲的确很复杂,一时半会儿很难讲清楚。于是黄奕住的后人提出,双方如果有争议,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记者:汪长福 实习生:卢燕)1919年,“印尼糖王”黄奕住先生回国定居鼓浪屿,买下英国“中德记”洋行园子。该建筑群重新建设后,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

时隔90多年,饱经沧桑的“中德记”再次成为厦门市民热议的焦点,却是因为它位于晃岩路一侧的围墙被破墙开店,相关部门认定这是破坏鼓浪屿申遗核心要素点。

此事经本报曝光后,被破开的10余米围墙,已经重新围拢。不过,此事也引发了黄奕住后人的一场口水战。日前,黄奕住的小儿子黄世华夫妇向本报记者曝出“中德记”等黄氏产业背后鲜为人知的情况。


1
黄氏产业庞大 后人引发纠葛

黄奕住的传奇一生,浓缩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黄世华、郑大明夫妇,说起父亲的创业史,颇有感慨。

祖籍泉州南安金淘的黄奕住,小时候家境贫寒,16岁就到南洋闯荡,后来在印尼三宝垅开始做小生意。经过多年奋斗,他瞄准了蔗糖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印尼糖王”。

1919年,黄奕住回国后,便在厦门从事金融、基建等行业,家族产业庞大。黄世华介绍,根据父亲的意思,他们家族在厦门的产业,并没有逐一分配给后人,而是由家族机构“黄聚德堂”进行管理。目前黄家在厦门的房产,包括“中德记”在内,仍有31幢,产权人都为“黄聚德堂”。

“这些产业的管理,都要经过‘黄聚德堂’董事会的协商,不能由某个人说了算。”黄世华夫妇说,“黄聚德堂”董事会是由黄奕住的后人组成,其12个儿子各为一房、每房选出代表担任董事,黄世华现在是该家族机构的董事长。

黄世华夫妇说,作为家族产业,“中德记”的修缮等问题,应该由“黄聚德堂”进行处理。但是,在此期间,“中德记”引进一家伴手礼店以及围墙被破墙开店等情况,他们并不知情,而是黄奕住的第四代后人黄骥所为。

黄骥对此则表示,“中德记”的修缮和出租经营等事情,都是经过“黄聚德堂”同意的。出现破墙开店的情况后,他也及时和店家沟通,要求对方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昨日下午,记者在“中德记”靠晃岩路一侧看到,破开的围墙已经重新围拢,伴手礼店面也已经关门。

2

黄氏老宅被拆 建别墅惹争议

黄世华夫妇与黄骥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中德记”的管理方面,还在鼓浪屿上的另一处黄氏家产问题上。

黄世华夫妇说,鼓新路42号的建筑群,也是黄奕住先生留下来的家产,同样归属于“黄聚德堂”,其中一栋建筑住着黄骥一家人。不过,这栋原本135平方米的二层建筑,却被黄骥拆掉改建成一座600多平方米的四层别墅。

“他打着‘黄聚德堂’的旗号,以修缮的名义向相关部门报批,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缮,而是改建成别墅。”黄世华夫妇认为,对方的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家族声誉,也破坏了历史建筑。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黄骥,对方表示,黄世华夫妇此前一直在美国,2001年回到厦门,他们居住的鼓浪屿田尾路17号别墅,也属于“黄聚德堂”,之前只有一层,后来也修建了三层。

黄骥表示,黄世华回国后一直和他针锋相对,其实是想控制“黄聚德堂”。不过他表示,这些都是家族内部的事情,很复杂,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讲清楚。他认为,双方如果有争议,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网友微博热议饮水机长期未洗出现浮游物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08:35,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