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在京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亚洲竞争力》和《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三份报告,用数据与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上,新兴经济体11国继续领跑全球经济,亚洲新兴经济体依然是全球经济中少有的亮点,同时,在过去的2012年,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 27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对参与主持上述三份报告编写工作的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姚望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亚洲一体化进程在不断推动,但亚洲几乎也是全球最复杂的地区,面临领土争端等政治问题,解决政治互信问题会是亚洲一体化的突破点吗? 姚望:我们此次有一个可喜的发现:亚洲的领土争端等政治互信问题的出现,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地影响亚洲一体化进程。我们通过对去年与前年做比较,在一些主要的数据指标上,都没有倒退的迹象,一体化进程在加剧。 当然我们也担忧,如果一些区域冲突加剧,肯定会影响到一体化进程。政治互信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缺乏政治互信的一体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不稳固。政治互信的问题是亚洲在解决一体化进程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日报:3月26日,中日韩三国代表在韩国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第一轮谈判,中日韩自贸区在未来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姚望:中日韩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三个经济体,也是亚洲区域中总体发展状况比较好的三个,中国是全球GDP第二,日本是第三,韩国又是在所有新兴经济体中综合指标最接近发达经济体的国家,中日韩三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分量非常重。如果这三国能团结起来,建设一个自贸区,对全球、整个亚洲经济都是很好的示范。特别是中日韩加东盟(即10+3)。10+3建成实际上是整个东亚,会是一个非常壮观的局面,将给亚洲和全球带来巨大好处。 日报:东盟10+3的贸易体系是否会与美国力促的TPP产生矛盾与冲突? 姚望:经济贸易国际合作的网络无处不在,而且多方重叠。粗略统计,全世界自贸区的协定有数百个。这么多自贸协定只是不同的模式与方式,关键问题不在数量的增减,而是实施情况的好坏,它们都代表了建设自贸区来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潮流。 我们比较推崇以东盟十国为主导,东盟十国合作基础比较好,内部协调、自身自贸区的建设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们开拓了很多个10+1,包括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10+X是一个比较成熟并成功的模式,有良好的惯性。我们主张用10+X的模式,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壮大,推行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容易实现。 日报:亚洲的经济体的竞争力有何特点? 姚望:亚洲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强推动力。以东亚为主体的亚洲国家的发展速度整体比较好,在全球发挥了带动作用。 亚洲竞争力,第一体现在亚洲完善的生产体系,作为全球的生产工厂,生产能力很强;第二,亚洲的创造能力不断加强,包括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第三,亚洲的金融合作很成功,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到相互帮助能度过危机;第四,亚洲把竞争力与一体化连在了一起,竞争力体现在一体化分工协作基础上。亚洲各国之间的产业关系与合作非常密切,亚洲是世界的加工厂,每个国家扮演不同的车间;第五,亚洲的消费水平在大幅提升,亚洲服务业市场基础厚重。
日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位置与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性,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姚望:首先,新兴经济体本身是新概念,用新的群体与成熟的群体相比,不现实。新兴经济体肯定不成熟,不完善,需要磨合,不应强求。 第二,新兴经济体是外界冠以的名字,不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发展历史,而仅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得比较好,成为新兴的市场与发展动力。 第三正是因为他们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才有了新兴经济体的名号。同一发展水平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互之间长短板可以相互弥补。比如俄罗斯和巴西是资源大国,印度年轻的人口保证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状况,韩国具有创新优势。并不完全是撞车与竞争。 日报:你认为新兴经济体未来将面对哪些挑战? 姚望:首先是中等收入陷阱,再有是如何创新,如何创造更好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而不是发达国家传统的模式,如何更好地环保、节能、解决社会公平。 第三是相互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合作。事实上新兴经济体存在分歧,这个群体的定义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是共同的文化。如果出现严重的内部争端,会对整体产生不良影响。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