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5-17 09:55|查看: 232|评论: 0|来自: 《剑南文学》2013.1

从《华阳国志》看巴蜀地区民俗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专著,由两晋时期著名史学家蜀郡江原县人常璩撰著。此书客观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1]的社会风尚、服饰、饮食、建筑、宗教、祭祀、丧葬、神话、歌谣俗谚等情况,是研究当时民俗极为丰富珍贵的参考资料。

一、社会风尚习俗

“俗尚不同,情性亦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蜀两地之民风同中也有相异处,自古而然,今犹可见。巴人民风古朴,《华阳国志·巴志》称巴人“其人性质直,虽徒他所,风俗不变”。同在巴地,由于生存环境不同,民风也有所差别。《华阳国志·巴志》称江州(今重庆市)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巴东郡之南浦县(今万州区)“主夷,人多劲勇,少文学,有将帅材”。在蜀的北面,受邻地秦人影响,民“多勇憨”、“刚勇”。而在蜀南部之江阳郡,其民“俗好文刻,少儒学,多朴野”。不同历史时期蜀地民风也不尽同。《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地“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可知蜀人精于思辨而又勇敢彪悍,不畏艰险。汉代蜀中文学的豪爽、飘洒也与蜀地民风习俗有关。

二、物质民俗

1、饮食民俗

饮食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阳国志·蜀志》提到蜀人饮食上“尚滋味”“好辛香”。巴蜀地区讲究饮食滋味,无麻辣不欢的习性可以说是自古皆有,根深蒂固,即便是客居异乡多年的巴蜀之民这一特性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菜式繁多的川菜因了巴蜀人的这一特点自古而今上演着层出不穷的变化。

我国传统的饮品是茶,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身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指出中国的茶叶文化,最初源自巴蜀。后世也广泛认为《华阳国志》是最早明确记载各地出产好茶的可靠文献。如《蜀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巴志》“涪陵郡,惟出茶”。《华阳国志·巴志》还记载了“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可知当时巴地茶叶曾用作朝廷贡品。此外,饮茶风尚据考也始于巴蜀。

2、居住建筑民俗

我国南方滨水而居的各族群主要居住形式为干栏式楼居。《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由于江州(今重庆)地势不平,比较险要,故此地民居“皆重屋累居”。此处的重屋累居就是干栏。杨东甫师认为初期的干栏“十分简陋粗糙”“还带有原始的‘巢居’遗习。”[2](P39)

难怪杜甫进川会留下了“野人半巢居”的诗句。董其祥认为“巴族巢居,干阑式建筑普遍分布于巴人活动的地区。”[3] 长江流域自古多雨潮湿,早期的干栏,仅仅是为了抬高居住面以隔湿防潮,后来逐渐以楼上居人、楼下养畜的方式为主。这种“干栏”式建筑便是后来土家吊脚楼、蜀南竹楼的原型。这是一种用石柱或木柱支撑在水面或地面上的楼房,至今在四川重庆仍处处可见。

古代长江沿岸的巴人多以渔猎为主,故又有水居形式。《巴志》“结舫水居五百余家……”。结舫,即合并船只组成水上邑落,这逐渐成为巴渝渔家习俗。

三、风俗民俗

1、巴渝舞

巴人“勇武”,自古敢于抗争。《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汉高帝灭秦,巴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今所谓‘巴渝舞’也。”巴人能以这种歌舞战胜殷人,那么它必不是一般的、用以娱乐的歌舞,这种歌舞也许有着鼓励士气、威慑敌人甚或一定的巫术作用。

2、祭祀习俗

巴蜀民众“俱事鬼神”,自古普遍迷信鬼巫。巴蜀民祭祀古蜀王由来已久。《华阳国志·蜀志》云:“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杜宇又被称为杜主,在巴蜀大地上很早就有杜主祠庙,后世因其提倡农耕教民务农而作为农神长期祭祀,祠庙甚多。或可猜测巴蜀各地常见的“土主庙”,就是杜主庙的误写。

此外,《华阳国志》还有关于古人竹崇拜的记载。竹是中国乃至东亚古代众多的图腾崇拜之一。正是在此等远古图腾的基础上,产生了灵竹崇拜的民俗心理。人们认为竹能驱病、退兵、求雨、求晴,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效能[4]。

3、丧葬习俗

巴蜀地区由于文化、地理等原因,丧葬习俗也独具一格。巴族临水而居,死后多以楠木制成船棺。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岷江流域蜀人的生活和交通,另一方面可能也同用船棺送魂归葬有关。巴人船棺今仍可见。

石棺冢,又名石棺葬,蜀民采用石棺葬的作法源于对大石的崇拜,应为宗教信仰的产物。《华阳国志·蜀志》载:“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刘琳说“茂汶理县发现不少石棺,用大石板构成,当为战国末至武帝前的丧葬之俗。”[1] 坚固稳定的大石似乎宣示着一种永恒。蜀每代王死后,都在墓前树立巨石,这些巨石一般都高三丈,重千钧,从而构成了巴蜀地区的大石文化遗存。

4、图腾崇拜

《华阳国志·巴志》记: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於高楼上,射虎。”可知,战国末期,巴蜀白虎横行,在今万州一代,夷人射死许多白虎。汉初,夷人跟从汉高祖平乱,有功。汉高祖又鼓励夷人射虎。故后人称白虎复夷。东晋时称白头虎子也。射虎时,渝东夷人,常头缠白布御寒,与白虎色同。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逐渐形成了白虎崇拜的习俗。

综上所述,从《华阳国志》中我们看到了巴蜀先民在社会风尚、饮食、居住建筑、宗教、祭祀、丧葬、神话、歌谣俗谚等方面的实录。可见,重视研究民俗这一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含量的鲜活的民族文化载体是很有必要的。


§ 参考文献

[1]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 杨东甫.说“干栏”[J].文史知识,1996

[3] 董其祥.巴史新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4] 翁敏华.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 联系方式

重庆三峡学院

“满族说部”研究断想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6 23:21,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