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7-11 15:45|查看: 204|评论: 0|原作者: 李学江|来自: 宁夏大学学报

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社会的影响

导语: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阿拉伯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游牧生产方式、商业的发展、半岛边缘地带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频繁外迁以及民族性情、宗教信仰等,都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关键词:地理环境;蒙昧时代;阿拉伯社会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结构、水文状况、植被种类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研究蒙昧时代阿拉伯社会决不能忽视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笔者仅从经济、政治、人口迁移、文化几个方面阐明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社会的影响。

一 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

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东邻波斯湾,西傍红海,南临阿拉伯海,西北界叙利亚,总面积三百二十一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面积的四分之一。阿拉伯半岛地势由西向波斯湾和两河流域低地倾斜,可划分为平原、山地和沙漠三个区域。平原主要分布在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沿岸,面积狭长。西部红海沿岸平原,宽窄不一,有的地方宽达60-70公里,有的地方则十分狭窄,以至于沿岸的高原与海岸直接相连。阿拉伯海沿岸由西而东,分布着亚丁平原、保护地平原、哈达拉毛平原、马赫拉平原和阿曼平原。波斯湾沿岸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宽度有时达150公里。阿拉伯半岛上山脉绵延起伏,西部的赛拉特山脉海拔1219米至3760米,有很多山口,将内地与沿海平原联系起来。南部的山脉像一道屏障把沿海平原与内地沙漠隔离开来,山势平缓,不如西部山脉陡峭。半岛东部也有山脉分布。这些山脉阻挡了红海、印度洋的湿润空气,使得阿拉伯半岛内部雨水稀少。纳季德高原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平均海拔760米,是半岛上地貌最为复杂地区。高原上有一连串的山脉贯穿其中,分布着平原、沙漠、谷地和绿洲。阿拉伯半岛沙漠地域广阔,“阿拉伯”一词的原意就是指沙漠[2],由南而北有鲁卜哈利大沙漠、小内夫得沙漠、大内夫得沙漠,沙漠面积约占半岛面积的40%。

阿拉伯半岛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沿海与内地气候差异较大。夏季除沿海平原较为湿润外,大部分地区炎热干燥,沙漠地带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沿海地区温度适中,而高山地区气温较低。除沿海的也门、阿曼雨水较充沛外,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中部最为干旱,沙漠地带有时连续多年滴雨未下,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降水不足100毫米。因降水稀少,阿拉伯半岛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常年河,更没有河流网,只有一些被称做“瓦迪”的干沟。这些干沟有雨成河,无雨为谷,水资源主要依靠地下水供给。

从地理位置上看,阿拉伯半岛处在亚、非、欧三洲之间,地当交通要冲。红海和阿拉伯海历史上是印度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往来的海上交通线。红海沿岸的陆路交通最为繁忙,半岛西南的也门,曾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这种地缘优势为阿拉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整个半岛的动植物资源有其自身特点。枣椰是收稿日期:2000-01-02


⊙ 作者简介

李学江(1963-),男,宁夏永宁人,宁夏大学政法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半岛上较为重要的植物,品种繁多,有树王之称。椰枣也是阿拉伯人重要的食物来源。阿拉伯半岛南部自古就是乳香、没药、肉桂、桂皮等香料产地,“从那里吹过来的是甘美得出奇的气味”[3]。阿拉伯半岛还生长怪柳、相思树等植物。沙漠地带植被稀疏,动植物种类不多。阿拉伯海湾盛产鱼类、珍珠。阿拉伯半岛出产金银、宝石,其中以宝石最为著名。

二 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经济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4]恩格斯在谈经济关系时肯定了地理基础的重要性[5]。阿拉伯半岛沙漠广布,平原绿洲面积狭小,即使在平原地区,由于炎热和过分干旱,分布着大片盐碱沼泽地,生长着很多适于畜牧的青草和灌木。这样的自然环境使阿拉伯人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为主,纳季德的马、哈萨的驴、阿曼的驼都是闻名于世的阿拉伯特产。“阿拉伯人”最早指的就是游牧的贝都因人[6]。畜牧业是蒙昧时代阿拉伯半岛主要的经济形态。半岛腹地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畜养骆驼、马、羊等家畜。骆驼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是衡量贫穷还是富有的标准。骆驼的皮毛可制衣,织帐篷,驼粪可以作为燃料,驼的乳汁成为贝都因人食物来源之一,“新娘的财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的”[7]。骆驼也是沙漠上最好的交通工具,游牧人的贸易运输主要依赖骆驼。游牧生活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干旱时常使牧草难生,人畜饮水困难,给游牧部族带来灭顶之灾,因而游牧部族常以劫掠作为生活的补充。对于贝都因人来说,劫掠与游牧同等重要。

游牧方式在阿拉伯根深蒂固,艾哈迈德·爱敏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一书中指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希贾兹地区游牧的贝都因人,“尚占居民总数六分之五,居于乡村城镇者,仅六分之一”[8]。拿平原面积较多的也门来说,土地95%以上为牧场,牧业在20世纪60年代的也门经济中仍占有绝对的优势。

由于降水不足,平原面积狭小,阿拉伯半岛发展农业受到限制,只有条件较好的也门平原、西部沿海平原以及腹地绿洲有少量农业分布,种植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相对畜牧业来说,农业比重极小。

阿拉伯半岛的物产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蒙昧时代阿拉伯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半岛出产的乳香、没药、金银、宝石都是希腊人和罗马人感兴趣的,吸引了大批商人。西南部的也门,位居交通枢纽,为东西方贸易集散地。各地商品从这里经半岛西部红海沿岸北运至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各个港口,向地中海沿岸各国出售。这里市场繁荣,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非洲的奴隶、象牙、黄金、鸵鸟毛,产自中国的精美丝绸以及印度来的香料、布匹等。一些埃塞俄比亚商人、印度商人、叙利亚商人在此经商或定居。红海沿岸的南北通道上活跃着阿拉伯商队,运送着南来北往的货物。商道上兴起了麦加、麦地那等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麦加位于南北交通线上的希贾兹地区的一个“没有庄稼的山谷里”[9]。这里干旱少雨,无农作收成,因此麦加人多重视商业贸易,经商为主要的生活来源。麦加是商旅、驼队歇息之地,有渗渗泉水可供饮用。麦加也是贝都因人精神寄托的圣地。每年“禁月”,贝都因人都要到麦加祭拜各自部落的神灵,并在这里交易物品。穆罕默德时代,麦加商业贸易已有相当的发展。伊斯兰教兴起前,麦加已成为半岛上最著名的商业城市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早年经商,走南闯北,见闻广博,练就了一双审视阿拉伯社会的慧眼,为伊斯兰教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教起源于商业兴盛的麦加,重视商业成为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阿拉伯民间谚语中许多内容是崇尚商人的,把泛海经商与“君主施仁者、抗拒敌人”并列为三种“大智大勇者所为”。《古兰经》鼓励经商,说“真主准许买卖,而禁重利”[10]。《圣训》说“诚实的商人在报应的日子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11]。伊斯兰教重视商业、倡导贸易与基督教鄙弃商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商业语言在《古兰经》中大量出现,表明了麦加贸易活动的广泛影响。《古兰经》麦加篇中浓厚的商业色彩,恰好反映了初兴的伊斯兰教所处的客观物质环境[12]。

蒙昧时代阿拉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游牧和商业构成半岛经济的两大方面,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正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伊斯兰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英游牧民族”[13]。

三 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政治的影响

地理条件对社会政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蒙昧时代阿拉伯历史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发展不平衡。阿拉伯半岛西南的也门地区由于盛产香料,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最早出现了国家。公元前750年,这里兴起了赛伯邑人国家,创造了阿拉伯早期文明。公元115年这一带又建立了希木叶尔国家。赛伯邑人在也门马里卜筑坝蓄水,发展灌溉农业。赛伯邑人亦擅长经商,操纵着也门、阿拉伯海的商业贸易。此后农业和商业仍是希木叶尔国的经济基础。半岛西北部的彼特拉,是南阿拉伯到地中海东岸的必经之地,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奈伯特人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奈伯特人修筑堤坝、蓄水池,发展生产,农业具有一定的水平。彼拉特商业十分繁荣,奈伯特商人足迹遍及罗马、波斯湾、小亚细亚、埃及等地。阿拉伯人在半岛北部建立的另一个国家是巴尔米拉。巴尔米拉兴起于公元一世纪,介于拜占廷与波斯之间,处在东西方贸易的商道上,“巴尔米拉的国际贸易,向四方扩张,远至中国;巴尔米拉也是由队商贸易造成的城市”[14]。巴尔米拉手工业、农业发达,精巧的金银制品和长达400米的水坝都是最好的说明。

早期阿拉伯国家都出现在半岛的边缘地带,相对优越的农业条件和居于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地理位置是赛伯邑、彼特拉、巴尔米拉建国的必要前提。灌溉农业、商业贸易成为早期阿拉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早期阿拉伯国家的职能之一就是修筑水利工程,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所指出的那样,古代亚洲,一般只有三个政府部门,即财政部门、军事部门、公共工程部门,“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荒废下去,这就可以说明一件否则无法解释的事实,即大片先前耕种得很好的地区现在都荒芜不毛,例如巴尔米拉、彼特拉、也门废墟以及埃及、波斯和印度斯坦的广大地区就是这样。”[15]由于西南部也门地区特殊的交通和经济地位,成为周边势力争夺的焦点。公元前25年罗马帝国军队深入到也门的麻里阿巴,对希木叶尔国家构成威胁。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占领也门,希木叶尔国灭亡。公元572年波斯人又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成为也门新的统治者。战争毁灭了这里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半岛内陆地区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伊斯兰教产生前,半岛上除希贾兹地区的麦加等城市处在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国家即将形成的前夕外,其他地区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在内陆地区,氏族部落是基本的社会组织,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血缘来维持。阿拉伯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半岛内地与沿海、沙漠与绿洲、山地与平原之间的差异,形成了畜牧业、农业、商业等不同的生产方式。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致使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较好的西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高于内地。另外,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使得内地部落信仰各不相同。多元信仰使阿拉伯民族缺乏凝聚力,部落与部落之间一盘散沙。这正是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始终未出现一个统一国家的原因。

四 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早期阿拉伯的历史中,人口频繁迁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阿拉伯半岛干旱少雨,内部沙漠广阔,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随着人口增长,过剩人口只能向半岛以东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寻找出路。阿拉伯人,“每隔千年左右,周期性地向外迁移一次”[16]。

蒙昧时代阿拉伯人口向外迁移,固然与人口增长、土地无法承载有关,但自然环境变迁引起的沙漠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气候近五千年来经历了由湿润到干燥的变化过程,在北部非洲、阿拉伯和印度的广大地区,沙漠面积扩大。距今四千至一千四百年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几次大的干冷与暖湿交替现象。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产生、消亡密切相关。五千年前发生了湿润到干燥的转变,因此人们集中到大河之滨,这就成了诞生古代文明的开端[17]。古文明起始于气候的变干又结束于更严重的干旱[18]。阿拉伯民族每隔千年周期性地向外迁移,正与气候变化相吻合。由于气候由湿润变为干燥,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今天的赛拉特山脉,满目荒凉、寸草不生,但历史时期并非如此,在乌拉和马安之间的地区,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希贾兹塔伊夫的群山原来都是茂密的林木,曾供应麦加烧柴和建筑使用。联系乌拉和麦地那的瓦迪──古拉谷,从废弃的城市和村庄遗址看,这里曾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分布着许多山泉,甚至在一些地方曾有常年的河流。大量材料证实,今天荒凉的不毛之地,历史时期植物茂密,阿拉伯大沙漠地带还留有人们居住过的痕迹[19]。气候干燥使阿拉伯沙漠范围扩大,草场的荒漠化促使阿拉伯人寻找新的出路。全球范围内因气候变迁导致游牧民族迁徙的事例并不少见。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几次南下与气候变化的几个干冷期相对应[20]。匈奴人西迁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21]。因此,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对阿拉伯民族迁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上,从阿拉伯半岛迁移出去的民族有阿摩利人、亚述人、阿拉美亚人、迦南人、希伯来人、奈伯特人、巴尔米拉人、迦萨尼人等,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或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些国家。阿拉伯人口外迁对两河流域文明、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

五 地理环境对蒙昧时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广袤、雨水奇缺、空气干燥、植被稀疏,这样的地理环境对阿拉伯民族性情的塑造影响深刻。阿拉伯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心性未有不驰思于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22]。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阿拉伯人乐观豁达,性情豪放。阿拉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乐观、开朗、豪迈的民族,不像有些民族心理上总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人将穆斯林很少自杀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古兰经》的教诲,其实阿拉伯人所处的艰苦环境早就磨炼了他们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男子汉的美德大部分仍然是那些和沙漠游牧生活有关的品德──‘勇敢善战,忍受患难,有仇必报,保护弱者,反抗强暴’。其他受到赞赏的品德是宽宏、慷慨、忠诚和信实。”[23]游牧民族英勇善战,8世纪后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也是与阿拉伯人勇猛善战分不开的。

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刮一种被称做“萨巴”的东北风。这种风给炎热的半岛带来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因而“萨巴”成为阿拉伯人世代歌颂的主题,留下了大量的诗歌。阿拉伯半岛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语言中也有所反映,阿拉伯语中沙漠、高山、深山、绿洲、草木、肥沃、平坦、崎岖、广袤、宁静等词汇众多,字义丰富,“有一千多个名词,是关于骆驼的各个品种和生长阶段的”[24]。阿拉伯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此,日本学者井简俊彦认为,早期阿拉伯文化属于视觉、听觉文化[25]。

早期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深深地打上了大自然的烙印。在阿拉伯人中,盛行对水、岩石、树木、月亮、星星的崇拜。对水的崇拜是因为水在沙漠中就是生命。麦加城有关渗渗泉的传说,表明麦加特殊地位的确立与泉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阿拉伯半岛有许多奇异的岩石,克尔白天房的黑色陨石被人们视为圣物,顶礼膜拜。崇拜月光是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月光对牧人极其重要”[26]。游牧民族往往认为月光能使水汽凝结为露水,滋润牧草。阿拉伯人视枣椰为圣树,这是因为枣椰树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食物来源,还是农庄村舍的建筑材料。阿拉伯半岛严酷的地理环境、变化莫测的气候,致使阿拉伯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有生命的精灵,它们有的残暴,有的善良,产生了精灵崇拜。阿拉伯人认为,人聚居处由神灵统治,人迹罕至处由精灵主宰,“即使在神灵的概念形成之后,树木、水井、山洞、石头等自然物,仍然是圣洁的,因为这些自然物构成了媒介,崇拜者要通过它们才能与神灵发生直接的联系”[27]。自然崇拜既是阿拉伯人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阿拉伯半岛地理环境的反映。此外,伊斯兰教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拉伯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犹太教、基督教通过商贸通道传入半岛。这些宗教中的部分内容被伊斯兰教所吸收。在此基础上,结合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现实,伊斯兰教便产生了。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24

[2][6]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3]希罗多德.历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44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7][14][16][24][27]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86,11-12,23,113

[8][22][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8

[9][10]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4章37节,第2章275节

[11][巴基斯坦]赛·菲·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5

[12]哈全安.麦加贸易与伊斯兰教的兴起[J].史学集刊.1994,(1)

[1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6

[1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

[17][日]安田喜宪.五千年前的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J].世界科学.1991,(2)

[18][日]铃木秀夫.3500年前的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J].地理译报.1988,(2)

[19][巴勒斯坦]穆斯塔法·穆拉德·代巴顿.阿拉伯半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

[20]徐蕾如.我国历史时期几次气候变动对社会的影响[J].大自然探索.1990,(1)

[21]吴兴勇.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J].史学月刊.1991,(3)

[23][美]西·内·费希尔.中东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25][日]井简俊彦,秦惠彬译.伊斯兰教思想历程[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2

[26][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1

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22:05,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