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三人谈 叶青专栏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反垄断调查的扩展,进口汽车在国内价格高企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一辆排量为3.0T的新款奥迪Q7,如果在北美购置,只需花7.8万加元,约合人民币46万元,而国内同款进口汽车号称在大幅优惠之后价格仍超过100万元。产生这种“奇葩”的原因,站在不同角度,肯定会有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观点。 一是商务部规定的进口车的垄断制度。2005年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之后,各汽车企业在华设立的投资公司,即是该品牌进口车在中国的总代理经销商。由此来实现对进口车资源、渠道及定价的全面垄断。国外厂家设置最低限价,经销商一旦突破,就会受到严厉处罚,显然涉嫌价格垄断。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外,一个汽车品牌有多个经销商经营,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下很难进行价格操纵,而在国内,从进口汽车销售到零配件服务,只有单一的4S店渠道,很容易形成纵向垄断,垄断带来了高价。 二是国外汽车厂商宣称中国的进口汽车税额高。进口汽车需要缴纳三种税,即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以及依照排量征收的消费税。消费税根据排气量的不同在1%~40%间浮动,其中排气量3.0L到4.0L之间为25%,排气量4.0L以上为40%。税务专家曾做过计算,一辆离岸价27万元、加上运输和保险费用等到岸价为30万元的进口车,如果属于自用性质,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加上车辆购置税(税额为车辆完整计税价格×10%),最终需花费63.5万元;如果进口商要将其出售,还要再加上售卖环节的增值税、利润、车辆购置税及其他相关费用,最终花费约为88.9万元,即接近到岸价格的3倍。一辆国产汽车所承担的综合税负约为40%,而中小排量的进口汽车综合税率也在45%~80%上下。根据中国汽车协会2009年的数据,对一辆进口汽车的最终售卖价来说,生产和运输成本占40%,关税和消费税平均占20%,总代理经销商的利润占去30%,而其他分销商的利润仅为5%。 三是经销商的高成本。因为卖出进口车的总量少,所以单车牟利要很高。而且在售后维修、保养等环节,进口汽车也是高度垄断的。奔驰600做一次保养大约在8000~12000元之间,内容也就是简单的换机油、三滤等常规项目。而进口汽车零配件供应,也由国外汽车厂商高度控制,只能在4S店销售。 四是富家子弟、拆迁户也推动了进口车价。消费高价进口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子问题。路虎、法拉利、保时捷这些高端进口车大多是私营企业家、富家子弟在购买,此外还有拆迁户。2010年北京的豪华车有50%被拆迁户买走,这也促成了他们消费的畸形。 进口车的高价,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商品房的高价。两者同属于“衣食住行”中的大投入。统计显示,139家A股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自2007年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缴税总额高达6429.7亿元,而同期的净利润则为6265.4亿元。房企缴税增长曲线与房企净利润增长曲线保持正相关,房企净赚1元钱,需要向政府缴纳1.02元的税费。房产商开发一处楼盘从立项到完成销售,整个过程向各级政府机构缴纳税费涉及到7大类37项支出,包括房地产开发前期的土地出让金、拆迁管理费,以及后期的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等,这些费用占整个房屋销售金额比例低则50%,最高甚至超70%。 为什么我们的商品房与进口车都要承担如此重税?这值得思考。同类的进口车价格高于国产车,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高得离谱,就不好理解了。进口车因税费而变成豪车,在政府收入增加的同时,一方面是政府负担的增加,有的部门仍在使用进口豪车,这属于财政拨款,官员个人是不会购买的,就像很多官员不需要出高价购买商品房一样。另一方面却是私人购买的成本加大。好在新的“治国理财”之策正在发生变化,减税成为一种趋势。可喜的是,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对《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在收取建店保证金、压库搭售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必要的限制,供应商有价格垄断行为将受到处罚,对此是值得期待的。只有依法加强对进口汽车进行反垄断调查,采取措施对限制竞争的行为特别是暴利行为进行查处,才能使进口汽车价格趋于合理,更好地促进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原文标题:[个论]叶青专栏:为何进口豪车成为车中“豪宅”)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