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9-15 22:16|查看: 469|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莫言访台高雄佛陀博物馆 称获奖像放下沉重包袱

新华网高雄9月15日消息(记者:齐湘辉、陈键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的梦想,但不是终极梦想。对作家来说,终极梦想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陆知名作家莫言15日造访台湾高雄佛陀博物馆,坦言得奖后“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受台湾高僧星云大师邀请,莫言15日在高雄佛光山举办的“星云人文世界论坛”发表“文学家的梦想”专题演讲。这位“讲故事的人”,藉由一则则故事,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向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经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莫言说,由于儿时经历过饥饿的年代,自己童年的梦想虽多,但都与食物有关。

莫言曾说起过开始写作是梦想过上“能一天三顿吃上饺子”的好日子,虽语带诙谐,但他毫不讳言“仓廪足而后知礼节”是自己一直深信的真理。从处女作发表到获得诺贝尔奖,莫言用了31年,他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时,内心的激动不亚于听说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

在被问到将来的梦想是什么时,他说,当然还是从最擅长的做起,“我写小说比较擅长,读者对我的期待是下一个作品”。

“现在我想写我自己。”他说,自己早期的作品是在批判社会和人性,“我的眼光是拿望远镜向外看,寻找社会的缺陷和错误。五十岁以后,我想应该向内看,看内心,看清我自己,反省自己。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才能理解别人”。

莫言还与两千多名慕名而来的台湾读者分享了得奖的感悟。“这个奖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也不是对一个作家的终极评价。得奖的作品也可能湮没无闻,没得奖的作品也可能有如高山般矗立。”他说,得了奖后,最大的好处是没人再追问他想不想得诺贝尔奖的问题,这让他“放下了一个包袱”。

莫言认为,过分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心会对艺术创作造成伤害,以获奖为目的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莫言新书《盛典》的台湾版近日在岛内各大书店上架,这部作品记录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心路历程,全书共16万字,按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他获奖期间的活动、演讲、受访及感想,包括日记13篇、演讲实录7篇、受访实录8篇,还精选了60多幅照片。

海娜号部分游客与海航人员发生肢体冲突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8:09,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