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3-10-28 10:56|查看: 304|评论: 0|来自: 四川戏剧2013年7月

宋代对巴蜀民族地区的治理

两宋时期,中央王朝进一步加强对巴蜀民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宋王朝继续保持了与巴蜀少数民族的贡奉关系,强化了在巴蜀民族地区的羁縻制度,并逐渐在巴蜀民族地区建立并实行了土官制度,通过对巴蜀少数民族首领封赐官爵,委任其担任朝廷派驻民族地区的行政官员,授权其代表朝廷统治和管理民族地区,加强了中央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影响。

一、宋王朝对少数民族治理政策的确立及行政建置沿革

有宋一代,朝廷基于“蛮夷不识教义,向之为乱,亦守臣失于抚绥”①的思想认识,对巴蜀少数民族实行了“恃文教而略武卫”的统治策略,在以大渡河为界,对川西北、川西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防御为主政策的同时,也在巴蜀民族地区设置州县或羁縻州县。即史籍所载称:“蜀东西、夔峡路及荆湖、广南,皆诱近边蕃夷献其地之不可耕者,谓之纳土,因置州县”。②统治方略上,宋朝也继续沿用唐朝的办法,对巴蜀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政治上,“树其酋长,使自镇抚”。③通过对少数民族酋领封赐官爵,一方面利用这些土著“蛮酋”或外来大姓豪酋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也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承袭官职须奏请皇帝诏准等制度规定,保持和强化双方的封授关系,显示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的统治权力与政治影响;军事上,宋朝在沿边郡州、军、县驻军,并置镇、寨、堡等,招募汉人、夷人为土兵、义军,设险防守,防范和弹压巴蜀少数民族的武装反叛。即如史籍所载称:“泸、叙、长宁沿边堡寨皆有之,每郡多至四五千人”④。“茂州、石泉军旧管土丁子弟,番上把守”。夔州路义军,“州县籍税户充,或从溪洞归投,分隶边砦,司山川道路,遇蛮入寇,遣使袭讨”;⑤经济上,开展茶马互市,繁荣蕃汉贸易,促进民族经济交流。即如史籍所载:“自黔、恭以西,至涪、泸、嘉、叙,自阶又折而东,南至威、茂、黎、雅,被边十余郡,绵亘数千里,刚夷恶僚,殆千万计。自治平之末迄于靖康,大抵皆通互市,奉职贡”。⑥具体的政权机构设置及其沿革: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平东、西两川,并两川为西川路。在巴蜀地区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于路下设府、州、军、监,管理地方政区。开宝六年(973年),分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川、峡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为川峡四路。同时亦在川峡四路民族地区设置了若干羁縻州县和军、监、砦、堡等,以维持和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羁縻统治。如川南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年),改为潼川府路,其所领叙州(原名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即辖有羁縻州30个;泸州(由泸州军节度,今四川省泸州市),辖有羁縻州18个及若干军、监、砦、堡等。川东南夔州路,其所领黔州,即辖有羁縻州49个(北宋时)、56个(南宋时)和南平军等。益州路,嘉祐四年(1059年)改为成都府路,其所领之黎州,即辖有羁縻州54个;雅州,辖羁縻州44个;茂州,辖羁縻州10个(一说为17个)及石泉军等。⑦

二、对川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封赐和管理

黎州以南“东蛮”地区是唐王朝与吐蕃、南诏地方政权争夺的战场,诸部落常依违其间。咸通年间(860-874年),南诏攻占了大渡河南之地,“东蛮”尽为南诏统治。从郑氏的大长和国、赵氏的大天兴国、杨氏的大义宁国到段氏的大理国,都以大渡河为其北界,“东蛮”部落都受其统治,与中原相通较少,但亦有接受后唐封号的。北宋平蜀后,宋太祖鉴于“黎州控制云南极边,在唐为患尤甚”,于是“画大渡河为界”,⑧放弃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驻兵黎州防守,并设羁縻州54个,只维持羁縻统治。因此有宋一代,大渡河以南诸部,虽然一定程度上仍受大理国控制,但又亦屡屡接受宋朝所封的将军、大将军、新都王等封号。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勿邓部百蛮都鬼主阿伏向黎州请求,拟于当年十月派王子入贡,成都府奏其请,宋太祖接受了阿伏的请求,从此朝贡不断。由于邛部川首领为诸蛮之首,故宋朝以他作为经略川西南的有力支柱,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邛部川蛮亦常派庞大使团入朝贡献马匹、犀角、象牙、羚羊、牦牛、莎罗毯、金银饰品等,并在黎州等地以土特产与汉人进行交易。宋朝对邛部川蛮的赏赐非常优厚,封的官爵也很高。开宝四年(971年),黎州定远兵叛,阿伏令所属游击将军卑吠等率众平叛,宋太祖赐其银带、锦袍,赐其众银、帛各百,封其为归德将军。雍熙二年(985年),邛部川都鬼主诺驱和其母热免遣王子阿有等172人以方物、名马来贡,宋太宗授诺驱为怀化将军,并赐其母银器。端拱二年(989年),邛部川蛮遣弟少盖等350人贡御马14匹、马280匹、犀角2、象牙2、莎罗毯1、合金银饰蛮刀2、金饰马鞍勒1具、羱羊10、牦牛6,诏以少盖为归德郎将。淳化二年(991年),邛部川蛮复遣子牟昂、叔离袜贡方物、良马、犀牛,宋太宗授诺驱怀化大将军、少盖怀化将军、牟昂归德将军、离袜怀化司戈,又封诺驱母归德郡太君热免宁远郡太君,弟离遮、小男阿醉、都判官任彦德等191人为怀化司戈。咸平二年(999年),宋朝赐印以“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主”为文,以别于其它鬼主、大鬼主部落首领称号。邛部川蛮每代首领继位都要遣使朝宋,并在形式上得到宋朝政府的恩准与加封。由于得到宋朝政府的支持,邛部川蛮势力迅速膨胀。北宋初年,面对两林蛮的进攻,邛部川蛮还只有求助于宋;但到南宋时,两林蛮便已对其束手无策、战则生畏了。咸平六年(1003年),诺驱卒,其子阿遵嗣立。景德二年(1005年),阿遵遣王子、将军192人入贡。朝廷先后授阿遵安远将军、阿遵叔怀化将军、阿有为归德将军、游奕将军离归为怀化将军、大判官怀化司侯伍彦德、王子将军部的并为怀化郎将,判官任惟庆为怀化司侯。

两林部对宋朝的朝贡开始于开宝二年(969年)。是年,其首领勿儿与部落将军离鱼向黎州宋官请求朝贡,宋太祖许之,赐其贡使器币,并封赐勿儿为怀化将军。双方“自是朝贡不绝”。开宝八年(975年)七月,勿儿、勿尼率60余人贡方物,宋皆赐勿儿、勿尼为归德将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遣王子卑彩、副使牟盖、鬼主还祖等78人以名马贡,并“乞颁正朔”,宋太宗遂以勿尼为归德大将军,勿儿为怀化大将军。太平兴国八年,两林王以其弟牟昂及其子牟盖、摩忙、卑愧、副使牟计等239人贡名马,太宗授牟昂怀化大将军、牟盖等三人为归德郎将,牟计等122人为怀化司戈。雍熙三年(986年)九月,太宗又加勿尼为检校吏部尚书。两林部的贡使团规模很大,如淳化元年(990年),王子离鱼一次率使128人来贡,太宗赐离鱼等为归德将军、保顺郎将、归德司戈、怀化司戈等职。

丰琶(亦作凤琶)部与宋朝的贡奉关系亦不乏记录。宋真宗咸平六年(998年)四月,其王曩娑遣使乌柏等贡马57匹、素地红花娑罗毯2。景德三年(1006年),又贡犀角、象牙、莎罗幔及马130匹等,真宗授曩娑为归德将军,乌柏为归德郎将,副使苏屈等3人为归德司阶,卑愧等13人为怀化司阶,小副使屈直等29人为怀化司戈。其封赐的规模、爵秩并不亚于邛部川蛮和两林蛮。

由于政治上的内附,东蛮内部之间的矛盾亦多依靠宋朝出面调停解决。如开宝六年(973年)夏,阿伏告黎州宋官,黎州加以调停。对黎州西部各族的进犯,宋朝则依靠邛部川的力量进行抵御。如乾道九年(1173年),弥羌畜列陷安静寨,宋黎州守臣以邛部川蛮击退之。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黎州界吐蕃部落侵犯边境,邛部川首领崖靺率众从后掩杀遁走,南宋孝宗对此进行嘉奖。⑨弥羌部落有青羌、弥羌等部。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青羌奴儿结开始侵扰黎州边境长达十余年之久,至淳熙十二年(1175年)为四川制置使留正设计擒杀。嘉定元年(1028年),弥羌蓄卜由恶水渡河,进犯黎州,得到青羌的支持,屡败宋军,宋朝调兵遣将讨伐,至乾道八年,蓄卜始降。⑩

三、对川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川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蛮”、“乌蛮”或“夷人”(多为今彝族的先民)、苗族和僚人等。宋元时期,朝廷加强了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北宋初年,朝廷在梓州路建立的经制州有:泸州(即原江阳郡,治今四川泸州市),领泸川(治今泸州市)、江安(治今江安县)、合江(治今合江县)三县和淯井(治今长宁县境内)、南井(治今江安县境内)二监。据《宋史·地理志五》记载,泸州领有羁縻州18个,即纳州(今四川泸县地)、薛州(今四川珙县地)、晏州(今四川兴文县地)、巩州(今四川珙县西南)、奉州(今四川泸县地)、悦州(今四川兴文县南)、思峨州(今四川珙县东)、长宁州(今四川长宁县)、能州(今四川泸县地)、淯州(今四川长宁县治)、浙州(今四川泸县地)、定州(今四川珙县西南)、宋州(今四川叙永县境)、顺州(今四川泸县地)、蓝州(今四川泸县境)、溱州(今贵州温水县地)、高州(今四川高县南)、姚州(今贵州大方县地)。

戎州,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为叙州,同时改僰道县名为宜宾。戎州辖僰道(宜宾)、南溪、宣化、庆符四县。据《宋史·地理志五》记载,戎州辖有羁縻州30个,其中“建、照、献、南、洛、盈、德、为、移、扶德、播浪、筠、武昌、志”十四州“皆在南广溪洞”;“商、驯、浪川、骋”四州“皆在马湖江”;“协、切骑、靖、曲江、哥陵、品、牱违、碾卫、滈、从、播陵、钳”十二州“皆在石门路”。这些羁縻州,大体上就在《宋史·蛮夷传四》中分别称为南广蛮、董蛮、石门蕃部的“叙州三路蛮”地区。

随着对泸州少数民族战争的胜利,宋朝逐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开发。熙宁八年(1075年),长宁地区夷人首领得个祥献长宁、宴、奉、高(今高县)、薛(今珙县)等十州,隶属淯井监。元丰年间,宋朝平定乞弟,更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政和四年,宋朝建长宁军管辖这一地区,并在今兴文、珙县、长宁、江安、纳溪、泸州、合江、叙永以及贵州的赤水、习水等交通要道建立城、堡、寨,驻兵防守。同时又编排少数民族为“夷义军”,协助官军防守。元丰七年(1084年)底,完成了“随夷情团结”的三部夷义军组织的编排,总共为一万六千多人,分隶三指挥。其中,罗始党生界为八指挥,以归化义军为名;都党十九族团为八指挥,以顺化义军为名;长宁管下山前后九州岛等团为十五指挥,以怀化义军为名。团结为三十一指挥的“义军”,基本上囊括了宋代泸州僚人区域。11到神宗元丰时期,戎、泸二州“夷义军”达三万余人,南宋时期沿边各郡多至四五千人,从而巩固了宋朝对泸州地区的统治。

四、对川东南僚人的治理

宋代,今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县和贵州省桐梓县等地是僚人最集中分布、居住的地区,朝廷为加强对这一地区僚人的统治,设立了南平军。《宋史·蛮夷四》所载:“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僚也。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大小播州,部族数十居之”。僚人逐渐与汉族融合,汉化程度高,被称为“熟夷”。其首领李光吉、王衮、梁承秀三族,各有众数千家,独霸一方;并经常侵夺土地,掳掠汉户,胁迫汉人充当客户,与宋朝为敌。熙宁三年(1070年),夔州路转运使孙固等人决定兴师讨伐,“复宾化寨,平荡三族。以其地赋民,凡得租三万五千石,丝棉一万六千两,以宾化寨为隆化县(今南川县城关镇),隶涪州,建荣懿、扶欢两寨”,由宋朝直接管辖。熙宁八年,宋朝又把邻近隆化县的铜佛坝(今綦江县赶水)也用兵控制,建南平军,辖南川(今綦江县)、隆化二县。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各以地内属,建溱(今重庆市南桐区)、播(今贵州省桐梓县)二州,宣和三年(1121年)废溱、播二州,以其地属南平军。至此,今綦江、南川、桐梓三县之地均归南平军统领,由宋朝直接管辖。12南平军的建立,结束了僚人各部族首领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相互仇杀掠夺的局面,并在消除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废除了豪强酋领强迫辖区内民众“纳身”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实行“以其地赋民”的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宋朝在这一地区统治的巩固,大批迁入的汉人又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速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

五、对川西羌人的治理

宋代,今阿坝州境内除吐蕃部落地外均属益州路管辖,承袭唐、蕃结盟时的划界,宋朝直接管辖岷江上游今汶川、茂县、理县一部分地区,即原茂、维2州地域,其余地域为吐蕃部落地,不在宋朝的直辖之下,双方关系稳定,建置无大变动。13嘉佑五年(1060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今阿坝州境设有茂州和威州,属成都府路管辖。宋代在岷江上游羌人地区的行政建置,基本上仍沿袭了唐代的“羁縻州”制度。据《宋史·地理志五》载,具体的州县行政建置是:

1.茂州通化郡

熙宁九年(1076年),即汶川县置威戎军使,阿伏与两林蛮主勿儿发生矛盾,勿儿率兵攻邛部川,领汶山县、镇羌砦、鸡宗关,南宋时期又增加汶川县。领羁縻州十:珰州、直州、时州、涂州、远州、飞州、干州、可州、向州、居州。春祺城,本羁縻保州,政和四年(1114年)建为祺州,县曰春祺,宣和三年(1121年)废为城,隶茂州。寿宁砦,本羁縻直州,政和六年(1116年)建寿宁军,在大皂江外,距茂州五里,八年废为砦,宣和三年废砦为堡,又废敷文关为敷文堡。延宁砦,本威戎军,熙宁间所建,政和六年汤延俊等纳土重筑军城,改名延宁,宣和三年废为砦,隶茂州,四年又废砦及寿宁堡入汶川县。

2.威州维川郡

本名维州,景德三年(1006年),以与潍州声相乱而改名,领县二:保宁、通化,领羁縻州二:保州、霸州。嘉会砦,本羁縻霸州,政和四年建为亨州,县曰嘉,宣和三年废州,以县为砦,隶威州。通化军,熙宁间所建,在保、霸二州之间。政和三年,董舜咨纳土,因旧名重筑军城。宣和三年,省军使为监押,隶威州。

六、对川东西南夷部的治理

宋初,湘、鄂、川、黔边的“西南夷部”特别是“西南七蕃”的首领先后归服宋朝。为了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宋朝遂在夔州路下设立了黔州(治今重庆市彭水县)和忠州(治今重庆市忠县)。黔州领彭水、黔江二县。忠州在北宋时领临江、垫江、南宾三县,南宾县设石柱安抚司;至南宋时,又增加了丰都和龙渠二县,共辖五县。

北宋继承和发展了唐代以羁縻制度治理西南夷部地区的方法,“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以其首领为刺史”,“推其长雄者为首领”进行土官制统治。

政治上,宋朝通过对西南夷部实行羁縻统治政策,“析其部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陆续在该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羁縻州县,其中,在黔州设羁縻州49个,如南宁州、远洲、犍州、清州、蒋州、知州、蛮州、袭州、峨州、邦州、鹤州、劳州、义州、福州、儒州、令州、郝州、普宁州、缘州、那州、鸾州、丝州、邛州等。南宋时,羁縻州增为56个。14各羁縻州由各部少数民族首领统治,宋朝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为笼络各大姓酋帅,宋朝还以授官封爵的方式,将其迁于内地。对作“乱”而能改“过”的首领,宋朝也采取宽容政策。

军事上,宋王朝加强了对西南夷部的控制。据《宋史·地理志五》记载,宋朝在黔州的彭水县设洪杜、小洞、界山、难溪四寨,黔江县设白石、门阑、佐水、永安、安乐、双洪、射营、右水、蛮冢、浴水、潜平、鹿角、万就、六堡、白水、土溪、小溪、石柱、高望、木孔、东流、李昌、仆射、相阳、小村、石门、茆田、木栅、虎眼等29寨,作为军事据点。同时,还团结溪洞投归的少数民族组成义军、土丁,“遇蛮入寇,遣使讨袭,官军但据险策应”。这些少数民族义军不但维护了盆周沿边民族地区的安宁,而且成为宋朝镇压和讨伐巴蜀其它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军事力量。

经济上,宋朝对朝贡的使臣都赏赐优厚,并在盆周沿边地区开展蕃汉贸易,特别是针对“蛮人数扰边”目的在于“唯欲盐平”这一客观现实,在沿边开展以盐易粟的商业贸易,既满足了少数民族的食盐需要,又解决了沿边城寨的军粮供给。因此,终两宋之世,“西南七蕃”一直与宋朝保持着友好的臣属关系。

两宋时期是中央王朝对巴蜀民族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宋王朝继续保持了与巴蜀少数民族的贡奉关系,强化了在巴蜀民族地区的羁縻制度,逐渐在巴蜀民族地区建立并实行了土官制度。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文化的不同,宋王朝对川西南、川南、川东南、川西和川东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就是:政治上,“树其酋长,使自镇抚”。通过对少数民族酋领封赐官爵,一方面利用这些土著“蛮酋”或外来大姓豪酋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也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承袭官职须奏请皇帝诏准等制度规定,保持和强化双方的封授关系,显示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的统治权力与政治影响的加强。军事上,宋朝在沿边郡州、军、县驻军,并置镇、寨、堡等,招募汉人、夷人为土兵、义军,设险防守,防范和弹压巴蜀少数民族的武装反叛。经济上,开展茶马互市,繁荣蕃汉贸易,促进民族经济交流。通过对巴蜀民族地区的治理,两宋王朝加强了对这里的统治,这有利于巴蜀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 注释

①⑥⑩《宋史》卷四九六《蛮夷四》。

②《宋史》卷四四七《唐重传》。

③《宋史》卷四九三《蛮夷一》。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

⑤《宋史》卷一九一《兵五》。

⑦宋代巴蜀民族地区羁縻州县行政设置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李宗放:《四川古代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01-205页。

⑧《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五九。

⑨何耀华:《康巴、东蛮与宋朝的历史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75页。11刘复生:《僰国与泸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巴蜀书社2000年,第134页。

12贾大权主编:《四川通史》卷四,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13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志》(上册),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14《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

基 金:本文为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领导小组《〈巴蜀文化通史〉──民族文化卷》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温州小驴友死因成谜 尸体被压数十斤木块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30 08:28,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