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中,我们看到了更详细的改革各方面具体工作,共包括60项各类工作。其中,在第十一条“关于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有关舆论导向方面的论述,得到专家重视。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三中全会继续国办十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后再一次以纲领性意见要求细化信息公开,管理好网络舆论工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已经从传统的网上页面转战到手机终端,朝向新媒体方向进行转化。新的传播方式更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新媒体所具有的强大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民生和社会管理方式,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管理,新媒介的舆情监测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情况,大力发展舆情监测,实现和“新闻传播新渠道”“新媒体发展”“新舆论格局”的实时打通则有利于舆情监测“走基层”成为地方信息管理的助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高出着眼,对政府的“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最关键在于信息分析,如何快速及时准确的掌握网络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宝贵的事件,是整个处置机制中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建立好7×24的舆情监测机制和舆情应对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舆情标配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被动、反应速度慢等制约因素,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推动了信息公开的进程,也对信息公开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权威的新要求。要搭建政府、企业与网民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避免新媒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
地方宣传在新媒体时代普遍面临“找不到北”的困惑,自说自话的空泛式官话越来越多,核心正是舆情认识和监测的不到位,并缺乏后期的舆情预警和舆情应对效果评估,舆情监测正可以补上这一短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撰文《做好“改革舆论场”的政策解读》中提到地方在政策解读方面是一道综合考试题,考验着基层网宣水平,在信息传播的路径和速度都超乎想象的今天,就可能“伪造”出“官方意识”,引发一些媒体与网民集体“上当”,甚至引发“说错话”带来的舆论危机。 对地方宣传来讲,做得好,能确立权威和公信力。而建立由地方上建立的综合舆情监测体系,可以随时了解网络动态。随时掌握并处理网民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议题并配合重点信息的解读,则会成为地方宣传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成为宣传方向上的“源头活水”。 只有科学的舆情监测才能有利于地方的宣传部门对“大政方针”“民生议题”的充分解读。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