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4-1-8 11:16|查看: 261|评论: 0|来自: 海外网

熊建:逸夫已逝 邵氏永存

在中国内地,知道邵逸夫的人恐怕没有知道逸夫楼的人多。在“邵氏出品”最辉煌的年代,内地观众从正规渠道很难看到香港电影。

但是,邵逸夫的光影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渗透一代大陆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录像厅里播放的小马哥,随身听里的“四大天王”,“无厘头”搞笑的星仔……这些伴随70后、80后长大的娱乐明星,都是在邵逸夫的影视帝国中脱颖而出的。

邵逸夫的电影公司曾经一年拍摄40多部电影,在其退出电影业务之际,总数量已超千部。同时,邵逸夫培养出一批批不同风格的电影导演,由此,我们既能看到张彻钟爱的“盘肠大战”,也可一亲李翰祥“才子佳人”的芳泽。

这样丰厚的供给,一方面极大地繁荣了电影市场,做大了蛋糕;另一方面,也让从业人员的技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数量的巨大,无疑提供了更多试错的机会,让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的细分,则催促电影质量的改善,基础得到夯实。因此我们看到,邵氏的类型片,无论是武侠、风月、玄幻,还是赌片、警匪、僵尸,都为后世开创了可以沿用的模式,形成了系列的传统。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邵氏出品不算佳片。其引以为傲的武侠片,包括打斗场面、剧情设计、故事模式,在今天口味很刁的观众眼里,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筚路蓝缕的创作,怎么会有后来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的灿烂?

而且,邵氏的过往和经验,对当下内地电影市场的不足仍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时下,虽然银幕数量增加、总体票房高涨,但我们经常感到,观影时的视听饱满与走出影院后的心灵空白形成鲜明反差。很多时候,我们去看电影,似乎有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又有一点“被欺骗”的感觉,就好像曾经有人许诺了什么,但最后没有兑现。

为什么会这样?太多影片缺乏对现实的关照,悬浮其上,艺术表达苍白,想象力匮乏,叙事逻辑单调,而资本的无节操渗透,则让观众无法用脚投票──有的影片在排片上占尽天时地利,若不看就没得看。

反观邵氏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与社会发展的脉动保持协律。比如1967年上映的《独臂刀》,时值香港社会动荡,影院内“盘肠大战”,影院外“怒火街头”,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找到逃避空间,情绪得到释放。第二,不悖常理,不拗世情,对“义”的颂扬一以贯之。什么是“义”?就是应该。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爱就全力以赴,恨就咬牙切齿。守着这些原则就能“艺术正确”,就能抓住大部分观众的共同情感。

这些道理并不深刻,充满了电影市场在发展初期特有的粗粝感。不玩花活儿,老老实实讲故事,也许幼稚,也许粗糙,但是如果不经历这个阶段,电影也不可能走向“高大上”。

客观说,邵氏作品中不少也是粗制滥造,但正因为有这些沙子,才能从中淘出金子。中国的电影市场如果没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没有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那么距离成熟只会越来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邵氏出品”的价值仍然存在。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雪龙号脱困历经13小时 继续南极科考征程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2 21:07,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