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新闻存档国内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4-1-21 09:16|查看: 183|评论: 0|来自: 京华时报

逄自立:“官方背景”别成非法集资的幌子

本报特约评论员逄自立

以“官方背景”示人,在“借”官方信誉保证和无风险暗示下,从来相信政府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放松警惕,落入了圈套。

辽宁省西丰县一家成立仅4年多的私人博物馆,打着“研究、考古、鉴定”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诈骗活动。近日案件告破,截至目前,登记涉案人员466人,涉案金额10844.945万元。

尽管5名嫌犯已经被抓,尽管当地政府表示受害人中特别困难的群众可以领取一定补助。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多数集资人的血汗钱将化为乌有。这样人财两空的悲剧,这些年在各地频繁上演,不仅给当地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平头百姓,更是灭顶之灾。

细看这些非法集资活动,本身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许以高额回报,然后再把募集来的钱拿去投资套利或是挪作他用,只要积累一定信誉,便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模式各地皆然,并无本质不同。

可问题就在于,如何积累信誉?老百姓对自己的血汗钱从来看得很紧,断不会随意交给陌生人,而之所以屡次陷入这种圈套,无外乎是受到了某种“正向激励”和所谓的“安全保障”。

在西丰非法集资案中,当事人一家不是人大代表就是当地干部,每有领导前来视察,私人博物馆也是必到之地。以如此“官方背景”示人,无异于昭告天下:“我这是领导都认可的合法买卖,您就放心来吧。”于是,在“借”官方信誉保证和无风险暗示下,从来相信政府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放松警惕,落入了圈套。

这提醒我们,在查处案件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些来“捧场”或者无意被当成“幌子”的领导干部,到底有无参与非法集资的非法活动。通过公安、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合力,让政府工作人员远离非公务行为特别是经济金融行为。只要斩断了非法集资的“官脉”,这类活动其实就已经是半死状态。

而对于广大受害群众来说,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就算是有所谓“官方背景”加持,也不等于钱进了保险柜。有地方统计,在非法集资案件,被害人多为老年人。

这警示我们,在高额回报面前,一定要保持些定力,不要看见别人“赚钱”就跟着一哄而上。理财是一门综合学问,自己如果没研究清楚,那么就不要轻易参与其中。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小心驶得万年船,细水长流才安全,想一口吃成胖子,往往就已经着了别人的道儿了。

原文标题:“官方背景”别成非法集资的幌子)

傅达林:司法改革重在落实审判独立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08:31,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