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4-2-27 10:56|查看: 605|评论: 0|来自: 《农业考古》2013 年第 5 期

公共空间视域下的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

一、引言

“一市居民半茶客”,是对历史上巴蜀饮茶风气盛行的写照。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料,宋《梦粱录·鲞铺》中有云:“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现观中国境内,西藏、新疆之民必有砖茶之需,在饮食上才更为合理,所以两地之人与中原才有“茶马互市”的合作,江浙川蜀之地则将其纳入到文化领域,喝茶更多的是艺术审美的代表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云南等地则把茶视为提神解渴之用。四川,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具有大众、通俗的特点。在 20 世纪上半叶,巴蜀之地可以说是茶馆密布,茗坊林立。[ 1 ](P43)茶馆在近百年间浮浮沉沉,兴衰更迭,人们早已淡忘当年茶馆内谈天说地、听书赏戏的热闹情景。现在成都街头的茶馆,除却名气大的几家能以民俗文化特色吸引顾客外,其他的茶馆都走向了萧条。成都茶馆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文化的代表,它还是本区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本文拟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出发,追溯茶馆兴起的缘由,在重新挖掘茶馆公共空间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本土茶馆文化的民俗特色,以文化消费为先导,探索成都现代茶馆经营的转型。

二、从公共空间新生物到“熟人社会”──茶馆的兴起

饮茶在东汉两晋时期即有,唐时初见兴盛,宋时繁荣,明清时扩展,清末民初至极盛。饮茶习俗在四川由来已久,而茶馆的兴起却是明清以来之事。茶馆的兴起,部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要求。王笛认为茶馆兴起是由于以下原因:“一家一户的居住模式,为实现社会交往得‘赶场’(赶集); 川水含碱度高,唯有烧开才能喝; 百姓自家烧开水成本高,不如买茶解渴实惠; 百姓赶场歇脚形成泡茶馆的习惯。”[ 2 ](P103)突破一家一户的居住模式,在赶场中实现社会交往是茶馆兴起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在四川地区,人们为何要突破传统的社交模式,走向社区外的公共空间──茶馆以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关系? 实际上这与经济贸易的发展、地方权力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四川地区的茶馆,包括成都的茶馆,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时候十之八九都是由哥老会的袍哥经营。哥老会,其成员称为袍哥,所以又称袍哥会。清初,四川经过战争、瘟疫的洗劫,人口锐减,自康熙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开始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四方移民在新的地理空间内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权力组织,这就包括了哥老会。哥老会成员袍哥众多,上至商贾士绅,下至小民流寇,并根据行业等划分成各个分会,是四川地区最具权威的地方组织。各行业的头领几乎都加入了这一组织,他们把持着地方上的权力与信息。

清末民初,社会动乱增加,中国的封建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西方资本主义用武力手段将中国强行拉入了世界贸易体系。成都位于长江的中上游,借水利之便,这一地区很快就卷入了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贸易在民间逐渐形成,集市成为民间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哥老会利用行业信息网络建立了有别于亲戚团体的互助体系,而这一体系在中国的自耕农卷入市场、脱离土地后,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哥老会的影响和推动下,茶馆作为一种新生的公共空间和交往媒介,在四川各地区迅速扩展开来。士绅说理、商人谈事、民众会友、艺人唱戏、商贩讨生,各色人等,齐聚茶馆,其乐融融。一个个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慢慢地在这里形成雏形,而后发展壮大,直至新的熟人社会产生。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在集市中形成的这一张张关系网成为当时人们最为倚重的社交方式之一。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会有生活需要。茶馆的人气带动了各种经济活动的增长,艺人们在此拉琴卖唱或表演曲目,烟贩子卖烟,理发匠理发,修脚师傅修脚等等。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馆的依赖程度增高,就连炖肉熬药都会在茶馆中代为进行。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是相互融和的,正如当年贾瞎子弹竹琴演唱是茶馆的最大特色一样,茶馆的经济行为在得到人们的认可后就成为了定义茶馆的文化符号。随着茶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泡茶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并将在茶馆喝茶视为休闲娱乐和联络感情的最佳方式。

三、茶馆功能的退化与转向

茶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 60多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建国初,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然有所保存。70年代,被视作“藏污纳垢”之地的茶馆被取消,但是用喝茶的形式来增进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市民的习惯,人们依然会在家里或他处喝茶会友。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茶馆行业再次崛起。90年代,茶馆衰落。21 世纪以后,茶馆行业面临信息分享多元化的更大冲击,茶馆被新生的公共空间逐渐取代。

在传统社会中,茶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行帮、会社的办公场所; 二是平民百姓的会客场所; 三是民间曲艺的演出场地; 四是某些小贩的主要营业场所;五是民事纠纷调解场所。[ 3 ](P25 - 36)不断涌现的新公共场所取代了茶馆的功能,专业办公场所为人们提供更为齐全的办公设备和空间,电影院、酒吧、KTV 成为主要的娱乐场所,会客场所也逐渐被餐馆所取代,各种便利店和商场、超市取代了流动性强的小贩。茶馆营业似乎陷入了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艰难境地。这里面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快速、便捷的信息共享渠道,电话、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取代了茶馆信息分享的功能; 另一方面是多种生活方式的涌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老年人有摄影、艺术、健身等各种休闲方式,年轻人倾向于选择咖啡馆、电影院和酒吧来满足他们的日常娱乐,泡茶馆不再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此外,现代文化具有显著的代际性,70 后、80 后、90后等是界定现代人际交往范围的代表性词汇,熟人社会就被这种代际观念逐步消解。传统茶馆中的人群聚集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和阶层性特点,在茶馆中形成的社交网络对于人们来说就具有很高的价值,而现代茶馆最主要的作用是休闲与娱乐。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作为公共空间的老茶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茶馆行业想再恢复当年宾客如云的盛况,就不得不面临转型的思考了。

四、文化消费──茶馆经营的转型

茶馆经营的成功是建立在顾客青睐的基础上的。兴盛时期的茶馆,人们为了分享信息、交流感情、消磨时光而齐聚茶馆,各个茶馆里面包含了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现在成都大街小巷中的茶馆,没有几家会有门庭若市的局面,小型茶馆中有十几个人,已经算得上是生意兴隆,大型的商务型茶馆更是门可罗雀。哈贝马斯认为:公众对文化从批判的态度转向了消费的态度,这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一个因素。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必然趋势。在成都茶馆的未来走向中,必然要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将其经营的转型导向良性发展方向。

第一,本土文化。在成都本土市民的眼中,茶馆现在已然是麻将馆的代名词。麻将是成都市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只要有四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开个麻将桌,稀里哗啦地一搓,时间就不知不觉地过了。这些搓麻将的茶馆俗语叫“清茶馆”,异于那些开在风景优美地方和繁华地段的“大茶馆”,是普通市民常去之处。每当消磨饭前饭后的这些时光,同一社区或是常常走动的亲朋好友就聚于这类茶馆,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搓着麻将,熟人社会中的感情就得以在小小的公共空间中交流。小茶馆与其他娱乐场所相比较,开馆条件并不是很高,有一处干净铺子,板凳桌椅、茶水基本具备,重要的是茶馆老板的关系网络如何和地理条件便利与否。人们去茶馆就是为了找人聊天、交流,巩固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或者是开发新的关系链条。茶馆的顾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交关系网络点,个体要建立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欲将这一关系网络固定下来,就会经常出入同一茶馆,再者,人们也有行为惯性,茶馆的选择就有了固定性。一个能持续经营的茶馆,其老板必定要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常客和熟人是决定茶馆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熟悉本土关系网络和文化与否,对茶馆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茶叶的质量和与茶相关的技艺要求很低,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由此,小茶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势必要考虑本地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态度和平均的消费水平。成都被誉为一座休闲的城市,2012年10月31日,在2012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成果发布会上,成都蝉联“中国最佳休闲城市”殊荣。植根于轻松的城市文化土壤中的小茶馆符合本地人的需要,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旅游文化。大部分来川旅游的人必定会去茶馆泡一泡,感受一下这里古老的民俗。成都的顺兴老茶馆内品茗赏戏之人,过半都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顺兴老茶馆以文化来吸引游客,茶馆内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示,整个布局也以明清风格为主。此外,它还发展了餐饮,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主流思想,饮茶、聚餐符合本地人士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喝酒、看戏也满足了外乡人体验民俗文化的需要,一举数得,顺兴老茶馆在所有经营的茶馆中才能成为翘楚。旅游者对文化多是猎奇的心态,抓住其心理特质才能把文化旅游这一牌子给做好。旅游者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就需要一个场域能够体现当地特色,并且让其快速地对文化有体验感。地理空间不大的茶馆,可以发展某一种特色的当地文化,以吸引顾客,让顾客亲身参与那些民俗文化的展演,对顾客形成了足够的吸引力以后,再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茶馆成为本地人为外来者提供的专业公共场所,在有限的地理空间满足他们对异文化的好奇。虽然茶馆内涵理念是要跟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但是其核心价值就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只要将这一价值体现出来,再融合文化旅游的观念,茶馆经营依然会有转机。

第三,商业文化。在资本主义经济贸易体系下,商业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得以进行,这为茶馆提供了另一市场。茶馆自兴起之时,就是商人谈判的最佳场所。“商人有其固定的茶馆洽谈生意,许多交易都在茶馆做成。粮油会馆以安乐寺茶社为交易处,布帮在闲居茶社,南门边的一个茶馆因靠近米市,便成为米店老板和卖米农民的生意场。那些走私鸦片、武器的黑社会则在品香茶社活动。”[ 1 ](P47)传统的生意涵盖了各个行业,各行自有规矩,交易的场所却都选择了茶馆,一来这里是公共场所,在动乱时期更具有保障性; 二来是这里人情味重,多少冲淡一些商业中利欲熏心的功利性。现在的商业文化中蕴含精英观念更重些,商业会所和一般商务类的消费场所,都注重宁静、雅致的氛围。成都茶馆大部分虽然沿袭了川地茶馆的大众特征,但是其对茶文化中的雅致追求依然不减。在传统的茶馆中,有一些是为某些特定的阶层而专门开放的,像民国时期的二泉茶馆,往来者都是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精英文化的经营方式传承了下来,再结合现代精简、快捷的商务理念,茶馆可以对商业人士进行进一步地挖掘,开拓茶馆经营更宽广的领域。

五、结语

百年间,茶馆经历了兴盛衰落的跌宕起伏,其发展历程是川蜀之地的命运写照和社会缩影。哥老会发扬的茶馆文化开辟了熟人社会的另一种关系网络,为茶馆注入了全新的人文气息。四川形成了与全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在成都,茶馆被视作川地的一大民俗特色,与成都小吃齐名。

然而,茶馆经营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陷入一种暂时的困境。在盛行文化消费的现代消费观中,茶馆迎来了它转型的契机。茶馆经营历史悠久,这一活动既有复杂的社会性,又兼具丰富的文化性。在茶馆经营的经济行为中融入文化特质,重新挖掘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是传承和发展茶馆行业的一条可考量的实用之路。

[ 参考文献 ]

[ 1 ]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

[ 2 ] 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5)

[ 3 ]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与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05,(6)

贾玉英,女,成都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英九办公楼为防冲撞拟提升维安层级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13:35,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