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者帮忙举着输液瓶救人
昨日,西三环长江路交叉口东北角,一名男子进入再生水管线窨井维护井内设施时遇险呼救,两名工友下井援救时再度遇险,随后赶到的消防人员虽然将三人及时救出,但其中两名男子因抢救无效死亡。 郑州晚报 首席记者:徐富盈 郑州晚报记者 汪永森 ⊙ 实习生:赵龙翱 文/图
昨日下午6点50分,长江路与西三环交叉口东北角,正在修建的人行道北边一片空地上,站满了围观的人。 中间一条东西向的甬道上,从西向东依次排列躺着3名男子,东侧的两名男子头朝北方,西侧的男子头朝南方,十几名急救人员正对他们作心脏复苏。帝湖派出所民警正在询问情况。 一名裤管沾满泥的青年男子说,正在抢救的三人是负责郑州再生水工程三环管线维护的工作人员,这些天,三环路工程接近尾声,他们到井内检查并安装维护相关设施。 “下午大雨后,他们才开始分头到这里来,打开井盖后进入井内。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先进去,他进去后可能因为井深缺氧,在里面呼吸困难,又无法上来,呼喊救命,一个工友没有多想,下井救工友,没有想到他进去也上不来了。第三个也就进去了。也没有上来,在里面呼救。” 在井外的工友见势不妙,才想到报警求助。
目击者孙先生说,当时雨后路面上水很大,他由长江路由东向西拐向西三环,“看到消防车突然停在这里,几名队员向路北跑,我也赶快跑过来。” 消防队员赶到路北边一个打开盖的窨井边,一名消防队员立即戴上防毒面具,带着绳子从井口下去,半分钟,外边的消防队员向外拉出一个人。“当时我吓了一跳,那个人被拉出后躺下来,最西边的那个人就是第一个被救出来的。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消防队员又从井内拉出来另外两人。”孙先生说,后来他才知道,消防队员第一个救出来的人是最后一个跳入救人的人,“井内缺氧,这连一般的人都该知道的常识,但是,他们没有采取安全措施。”
两名围观者也加入救援队伍,帮助120急救人员举着输液瓶,直到救援行动结束。 两名“举瓶哥”中年纪较轻的叫巩杰,他告诉郑州晚报记者,发现大量人员在路口围观,他也赶过来凑热闹,急救人员需要帮助时,他主动上前举起瓶子。 “我只是一个路人。”巩杰称,自己帮助抢救的这名小伙姓朱,身份证显示老家是封丘的,今年24岁。 半个小时内,他是除了急救人员外,最接近朱姓伤者的人,他一次次招呼围观人员闪避,给伤者留下通风口。 另一名“举瓶哥”邢副东到达现场的时间更早,他下午6时50分赶到时,急救人员正在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 “要是先拨119,可能人能早一点救出来,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邢副东说,这三个人的工友最初求援时未拨打119,急救人员到场无法将被困井下的三人救出,只能等待消防人员。 消防人员赶到后,几分钟内即将三名伤者救出,此时三人已经昏迷不醒。
晚7点27分,急救人员大声叫:“有呼吸和心跳了,快腾开一条路,把人抬到急救车上,回医院抢救。” 记者看到,这名男子头侧的心电记录仪上,显示他的血压为60,心跳为40。4名急救人员兴奋异常:“想不到,想不到。”一边急急整理地面上的东西,“快拿担架来。” 帝湖派出所民警张兵子、刘国安招呼围观的人闪开缺口,又将路边停着的车子搬开,把担架从急救车上取过来,一起把男子抬到担架上,之后快速抬上急救车。 剩下两名男子继续在现场接受抢救,抢救一个多小时后,两名男子瞳孔放大,没有任何心跳的迹象…… 急救人员放弃了抢救,撤出担架离开现场,围观人员也逐渐散开,民警留在现场继续勘察。
下井作业前应充分通风换气 在省直三院,郑州晚报记者了解到,获救民工叫朱运德(音),40岁左右,仍在抢救中。 “主要是缺氧时间太长。”医生说,另外两名男子均因窒息死亡。 他提醒:工人在下井作业前应充分通风换气,并戴氧气面罩,避免在井下发生窒息昏迷情况。 原文标题:可惜!只有一人恢复呼吸心跳)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