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21|查看: 262|评论: 0|原作者: 杨圣敏|来自: 《中国民族报》

维吾尔族与中原民族的亲密关系

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分别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维吾尔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久前出版的《汉语维吾尔语对应关系词研究》一书,就例举了773个两种语言中同音同义的词汇。作者德力夏提·肉孜认为,实际上两种语言中同音同义的古代词汇有超过4000之多,这部书例举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德力夏提先生的这项研究成果,既是古代维、汉语言频繁交流和互相渗透的忠实记录,也是历史上维汉两个民族之间亲密关系的可靠证据。

  有人不禁要问,维吾尔语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词汇的音义与古代汉语相通呢?这得从维吾尔的族源及其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中寻找答案。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主要是由原蒙古草原上的回纥人和原塔里木盆地各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今天的“维吾尔”(Uyghur)与历代文献中的“回鹘”、“畏兀儿”等都是原蒙古草原上一个部落的突厥语名称──“回纥”(Huihe)的不同音译。

  回纥源于我国北方古老的部落集团──北狄。大量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北狄就活动于我国中原北部,与华夏诸部毗邻而居,在人种特点、经济和文化上与华夏族有密切联系。

  商周时期,“狄”又被称为“翟”(di)。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翟人被称为“丁零”、“丁灵”或“狄历”。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又相继被称为“敕勒”和“铁勒”。这些词尽管写法不同,而发音却十分相近,这都是同一族称的不同汉文音译。这个族称,来自狄人自己的语言。而在公元6世纪以前,狄人尚没有文字,因此我们对他们的称呼,只能沿用汉文史书中译写的名称。

  公元前11世纪,有一支狄人北迁。北迁的狄人一部分以内蒙古阴山一带为活动中心,后来构成了匈奴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狄人中的赤狄),一直向北,越过戈壁,进入了漠北大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汉文史书中称他们为“丁零”或“铁勒”,又以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其为“高车部”。

  这些“丁零”部落先后受匈奴、鲜卑、柔然政权和突厥汗国的奴役和统治。其中,公元4世纪中叶,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的高车部落,团聚形成一个松散的集团,史书中将他们称为“东部高车”。回纥,就是“东部高车”集团中的一部,当时活动于色楞格河流域。

  在反抗突厥汗国的战斗中,回纥部团结了越来越多的铁勒部落,又得到唐朝的支持,遂日益壮大起来,并于公元745年建立回纥汗国。此后,历代回纥可汗都向唐朝称臣,接受唐朝的册封,回纥汗国始终作为唐朝的属国而存在。回纥还多次受唐朝调遣,派骑兵帮助唐朝平息国内的叛乱,并多年与唐朝联合对抗吐蕃。双方的贸易,特别是马绢贸易,也十分活跃。纵观漠北草原自匈奴以后一千余年的历史,回纥汗国是与中原王朝关系最为密切友好的北方草原政权。为此,唐朝曾相继将宁国、咸安、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这是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和亲公主中,仅有的三位皇帝亲生女儿。

  回纥汗国的疆域大体上是:贝加尔湖、萨彦岭、唐努山一线以南,阴山、贺兰山、河西走廊及北山(马鬃山)一线以北,阿尔泰山以东,兴安岭以西的蒙古草原北部地区。从此以后的近一百年中,以回纥部为核心,在汗国疆域内的铁勒诸部就逐渐融合成了统一的回纥族。

  于是,回纥从漠北草原上一个“其众微小”的部落,逐渐发展为一个囊括了草原上各个部落的国家和民族。随着汗国领土的扩张及与四邻地区交往的加深,随着各种部落、部族与种族成份的加入和融合,它的文化与经济特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从比较单纯、朴素的草原游牧经济和文化,向游牧传统为主,农耕定居为辅的文化类型发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也有来自中亚的某些西部文化的渗入。外来的影响,自然也影响到了回纥的语言和文字。

  回纥在古代使用突厥语,约公元6世纪以后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字“突厥卢尼文”。由于受外来影响,突厥语中的借词不断增加。这些借词的来源有汉语、吐火罗语、希腊语、梵文、藏语、粟特语和伊朗语等。其中最多的是汉语借词,例如大部分丝织品和一部分官职的名称:锦缎、都督、将军、都统等。其他还有面团、墨、茶、包子、罪、龙、蜡、升、法师、密、万等各类词汇。

  除了突厥文以外,回纥部分上层人物还懂汉文。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纥诸部曾请求唐太宗给他们派遣“能属文人,使为表疏”。这以后,他们自己也逐渐学会了汉文。例如,回纥葛勒可汗碑就有突厥文、汉文和粟特文三部分。有些回纥人甚至有很高的汉文水平,还能用汉文作诗。直到漠北回纥汗国后期,他们又开始使用一种新的文字──回鹘文。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天灾、内乱和北方黠戛斯人的进攻下崩溃了。回纥人于是分成几支向西、南几个方向迁徙。西迁的三支回纥人中,有两支分别在葱岭以西和吐鲁番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纥王国,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的东西两端。他们又逐渐推进至整个塔里木盆地,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土著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而讲突厥语,用回鹘文。这标志着回纥人在塔里木盆地统治地位的确立。学术界往往将这称为塔里木盆地的“突厥化”,其实所谓突厥化,主要内涵是突厥语化。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与回纥人相比,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回纥人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就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文化而接受了当地的农耕文化。

  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整个塔里木盆地内,原土著居民、回纥人以及后迁来的居民,在语言、宗教、生活习惯和血缘等各个方面已经基本融为一体,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就形成了。

  由此,了解了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此过程中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维吾尔语中会有这么多词汇的音义与古代汉语相通了。

  其实,在德力夏提先生这本专著出版之前,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对突厥语与古汉语的关系做了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学者赵相如先生对这种关系的一些规律性总结,代表了学界最高的研究水平(见赵相如《突厥语与古汉语关系词对比研究》,2013年社科文献出版社)。但他们以往的研究都没有引起学界和社会应有的关注。比起以往的研究,德力夏提先生的研究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案例,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上古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密切关系。据笔者所知,他的著作已经在国外语言学界引起震动,相信也必将在国内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关注。

(本文略有删节)

以人民为中心是关键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7-27 08:1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