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21|查看: 136|评论: 0|原作者: 王敏 陈勇|来自: 恩施新闻网

濒危土家语如何薪火相传?──恩施民族文化观察

“泥岔,厄阿比兹卡。”

没错,这是土家族语言,翻译成汉语是“你好,我是土家族”的意思。这种曾经在鄂西山区使用的语言,随着土家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交流融合,已日渐式微,成为濒危语种。

土家族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史籍如方志、家谱中均有记载。如《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多杂蛮左,其避居山谷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居住全异,颇与巴渝同俗。”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施之地……乡者蛮夷,巴汉语相混。”土司时期仍然盛行,后来随着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尤其是土司时期主动兴学校、读汉书、学汉语,土家语逐渐消亡。时至今日,人们只能从“革勒车”“舍米湖”“车坝”“讨火车”“梭布垭”“李爸沟”等地名中,觅得土家语的一丝踪迹。

语言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更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坚守者的苦旅

在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有一位痴迷土家语的老师,名叫储永明。祖籍湖南桃源的他,从小听爷爷辈说着土家语长大,对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拯救这濒临灭绝的语言,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储永明行走于湖北、湖南、重庆等地的土家山寨,行程过万里,拜访过的土家老人他自己也数不清了,在民间收集了大量土家语资料。

1994年,百福司镇民族小学正式开设土家语课,储永明整理了8000余条土家语短句和词组编成一至六年级12册教材《土家语言》,一直沿用至今。储永明说,既然是民族学校,就要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作为土家族聚居区,民族语言是必须要教的,这样才名符其实。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学校唯一的土家语教师,他坚持每周轮流给10多个班级上一节土家语课,20年来没有间断。他还将《小燕子》《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古诗翻译成土家语,让孩子们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了解民族语言,增强民族认同感。“学校是传承民族语言最好的阵地,只要是民族学校,都应该积极传承民族语言。”储永明说,在这个学校念书的学生,都会用土家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今年8月,储永明就要退休了,为了让土家语传承下去,从2013年起,他就开始培养该校青年教师宋兴海作为传承人。他说,虽然离开了岗位,但只要学校有困难,传承有需要,他就义不容辞。“民族的东西必须要保存下去,这是民族的根。”

同样坚守着这份信仰的,还有来凤县民宗局退休干部唐洪祥。2013年,他编著的《常用土家语》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选用土家语常用词汇20类,常用土家语句近3000条,土家民歌16首,是我省首部土家语专著。

唐洪祥长期致力于来凤县土家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先后踏访了武陵山区40多个土家族聚集县市,收集土家族相关资料2000多万字。他多次深入酉水流域土家语较为流行的村寨采访调研,不断充实内容,丰富素材,反复补充修正了土家语中的一些词句,形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常用土家语》,为有效保护土家族语言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的困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我州传承土家语言最具有代表性的百福司镇民族小学来说,面临着缺氛围、缺经费、缺传承人的三个难题,土家语言的传承困境可见一斑。

在汉语成为通用语言的今天,缺少语言环境,是土家语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百福司镇民族小学的学生即使学习了土家语言,但缺少学以致用的环境和机会,一旦升入初中,更失去了学习民族语言的氛围,很快便将所学忘掉大半,只零星记得些简单的词语和短语。

在湖北民族学院教授谭志满看来,要保护和传承土家族语言,关键在于土家人要增强民族认知,努力成为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守护者。但同时,不能单靠自然传承,政府应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鼓励等方式,创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如以土家语命名宾馆、酒店、旅游景点,并在其中推广土家语,开办土家语传习所等,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缺少经费,也是传承中难以回避的困难。早在2011年,储永明就完成了《土家语大词典》的编撰。该词典汇集了1万多条土家语词汇,每一条土家语词汇均用对应的汉语、西南官话(用汉字读音表述的土家语)、国际音标进行了注解,是传承土家语言宝贵的资料。然而由于没有经费,这部词典至今未能出版。而他即将编写完工的《土家语法》,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同时,学校每年自费印刷免费发放给学生的校本教材《土家语言》,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缺少固定的传承人。该校于2006年成立土家语研究室,有六七名教师怀着对土家语言的热爱,跟随储永明参与到土家语的收集整理工作中。然而由于升迁、调离等原因,储永明培养的传承人陆续离开了百福司镇民族小学,让他不得不重新培养新的传承人。传承人的流失,让储永明有些无奈,他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支持,一旦确定传承人,就尽量不调动,并给予奖励,让传承人想留下、能留下、愿意留下。

关于创新传承方式的一点思考

3月16日,藏族姑娘边巴德吉在西藏大学演唱的一曲藏语版《喜欢你》爆红网络。视频上载几天,点击量已破千万。消息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凤凰网、腾讯等各大媒体转载。网友纷纷表示,都快被这首歌刷屏刷爆了。没想到藏语版的《喜欢你》也这么好听,别有一番风味。边巴德吉说:“音乐是共通的,即使听不懂藏语,也会被感染。”

现在,那句音译过来的“宁都啦”,不会藏语的人也能随口说出,已经取代“喜欢你”。这一事件不禁引发记者思考,一首歌能因一种语言而新颖灵动,一种语言也能因一首歌而重新焕发生机。以音乐为媒体,或为传承诸如土家语这类濒危语言的有效载体。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2011年,土家族歌手阿朵发布新歌《一人一花》,歌曲开头土家语部分被惊为天籁,许多网友在听过这首歌后表示用土家语演唱非常好听,想要学习。同样受到人们喜爱的,还有《直尕思得》《哈格咂》等融入土家语元素、充满浓郁土家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历经时间的洗礼而成为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土家语言元素创作更多像以上这样符合时代特征、受人们喜爱的歌曲,在歌曲被广为传唱的过程中,增强人们对土家语言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龙船调》《六口茶》等被人们熟知和喜爱的歌曲翻译成土家语,借助经典歌曲的力量,快速引起关注和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学习土家语言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土家语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家认同”,最关键的是什么?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16:4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