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21|查看: 219|评论: 0|原作者: 黄大维 卢健|来自: 网易

浅谈中国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是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保存了瑶族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希望通过介绍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况和对其文化遗产价值的评析,旨在引起社会对瑶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注。

瑶族是我国南方的一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山地游耕民族,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我国共有瑶族人口263.74万人,主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起湖南辰溪,南至广西防城,东达广东南雄,西及云南勐腊,广泛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的五岭、十万大山、雪峰山等高山密林地区,自古便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


一: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

村落文化景观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环境制约条件下,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技术,同时折射出建立这些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是建立在土地的持续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联,不仅包括自然要素,而且还包括人工要素。因为其受自然因素、民族习惯的影响和制约甚大,从而具有极大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差异。村落文化景观的特征是人类对自然长时间的干涉和使用中形成的,因此有别于人类有意设计的园林、广场等景观,也有别于鲜有人类改造印迹的自然景观,集中反映了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人们生产、生活、生存的实际要求,如耕种、狩猎、捕鱼、放牧等各种广义上的农业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乡村社会结构等重要信息。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片面的将民族村寨作为文物建筑、文物建筑群来看待。然而,完整的村落构建,不仅仅单单只有村落的建筑,还应包含了风景林、梯田、古道、民居、古墓、及村寨内的其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同时又与民族艺术、民族习俗传统、民族传统技艺等共同形成了民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

(一)悠久的历史源流

瑶族历史可追溯到五帝时期的远古时代,是与炎帝、黄帝并称华夏文明三始祖之一的蚩尤的遗裔。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江汉之区皆为黎境。《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蚩尤与炎黄逐鹿中原,其部落为黄帝所败,部分遗裔汇入南蛮部落,逐渐形成了三苗的部落群体,而三苗正是瑶族、苗族与畲族共同的先祖。黄帝之后,舜、禹继续对三苗发动战争,并因夏、商、周等中原政权的持续影响,瑶族先民由此分化汇入到夷、蛮地区,在闽浙会稽山地区和两湖荆襄地区建立了新的聚居区。瑶人多自称绵、尤绵,绵乃蛮之转音,而自称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反映,可见瑶族是源流于蚩尤、南蛮文化的,是中国古代南方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生活在洞庭湖南部的瑶族先民,秦汉称长沙蛮、武陵蛮,隋唐称“莫徭”,宋称“梅山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地其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即指今天的新化、安化为中心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的湘水、沅水、资水流域与雪峰山区,活动面积将近5万平方公里。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1995年,在广西恭城发现的明清时代的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栩栩如生的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宗教信仰的情况,再次证明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已发展了有别与中原汉文化的灿烂文化。

自宋以后,随着中央政权对南方的持续开发并且实施压迫性的民族歧视政策,瑶族先民不得不离开梅山地区,最终在都庞岭千家峒地区开始分化,通过南岭走廊、湘桂走廊继续向南方纵深迁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生之旅。现代瑶族普遍将千家峒作为本支系的发源地,瑶族后裔向往和崇拜的圣地,其不单指的是个地理概念,更是瑶族人民追求祥和、安定与幸福生活的心理归宿。瑶族各支系在不断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的交流,却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在谋求生计方面,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使自己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繁衍出在南中国广大山区和丘陵接合地带产生了以生态系统来区别的各种不同瑶族集团的亚种族,最终形成了现代各瑶族族群分支。这些各具特色的瑶族族群分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着维系民族生存的基本物质,努力培植和延续自己的种族,使瑶族成为具有坚韧不拔生命力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二)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迁徙和生产生活中发展并流传下大量民间文学、历史文献和口头文学,少量诗歌或神话传说还遗存有汉文手抄本或唱本,不少作品受中原文化影响还融入了汉文化诗歌体裁、道教经文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元素,共同构成了瑶族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瑶族的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汉晋以后,所创作的内容广泛,不仅有涉及到历史迁徙、族群发展、文学宗教、医学和农事的民间作品,还有记叙民族起源、历史迁徙等重要信息的《过山榜》、《祖图来历》、《千家峒源流记》等历史文献,是瑶民族一套完整的“百科典籍”。

在瑶族口头文化中,以创世史诗《密洛陀》、《水淹天》和《盘王大歌》最为著名。其中《盘王大歌》通篇长达数千行,描绘了民族历史和文化生活的广阔画面,是瑶民族文化的恢弘叙事史诗,瑶族人民通过节日祭祀、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以歌唱的形式讲述出来,使民族历史传统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对后世的瑶族歌堂文学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多元性的宗教信仰传统

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南方山区,生产生活受到较大的制约,同时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山水万物皆由神灵主宰,继而产生对山、水、天、地等自然元素的原始崇拜。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盘瓠祖先的图腾崇拜、对诸多自然神灵的自然崇拜、对鬼巫的灵魂崇拜和道教崇拜,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构成了瑶族宗教文化的基本框架,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多元性宗教信仰传统。

其中,对先祖盘瓠的信仰崇拜是瑶族人民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瓠,亦称盘王、盘护、盘古等,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是瑶族的始祖。瑶民把他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并形成特定的祭祀性节日──盘王节。节日期间,除杀猪宰羊,宴请宾朋外,还要诵经作法,祭祀神灵,跳盘王舞,唱盘王歌等。湖南的泸溪县是目前国内盘瓠文化唯一有古迹可考的发源地,县内沅水流域地段至今仍遗存有关于盘瓠先祖的大量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有盘瓠洞、盘瓠山、盘瓠墓、盘瓠庙、辛女村、辛女岩、辛女祠等一批文化遗迹点,是瑶族先民蛮瑶在梅山地区生活与发展,盘瓠文化产生与源流的有力见证。

瑶族对盘瓠祖先的崇拜不仅植根于本民族,同时对汉民族的先祖崇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神话始祖──盘古便是以瑶族先祖盘瓠为原型创作流传下来的。三国时期吴人徐整所作《三五历记》,是我国最早记叙盘古神话的典籍,文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填补了鸿蒙时代的空白,经过历代民间润色与流传,使盘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卵生文化基础。

(四)绚丽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早在古代,瑶族先民就有“好五色衣裳、衣斑布、色斑斓,对襟齐领,椎髻跣足”的习俗,拥有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等特色民族的传统工艺。经过近代学者的初步调查统计,录得瑶族服装的款式就有100多种,头饰也不下 100 余种,这与瑶族内部支各系的不同和经济基础,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瑶族服饰的演化发展过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集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与历史变迁过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原始文化心理结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情况,生活方式的开放程度等信息,承载了对原始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纪念、对图腾文化的信仰。瑶族服饰文化实质上是瑶族文明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外在形式中涵盖了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宗教的、习俗的等诸多的情感元素,彰显了瑶族人民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五)人文、自然景观遗存良好的民族村寨

在瑶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战乱、民族压迫、生存压力等影响,瑶族先民向华南地区不断迁徙,形成了诸多支系的定居区和文化圈。因各定居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交流差别,各定居区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

坐落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海拔800多米高山上的南岗老排,不仅是连南八排瑶著名的八大排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特色最鲜明的瑶族古寨。其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有典型山地农耕文化特色的层层梯田、茂密的林区、陡峭的峡谷,兼具了生产生活、环境美化、御敌防卫等多种功能。据考证,南岗排始建于宋代,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名行祥排。明末清初时期,南岗排最为鼎盛,建有房屋700余幢,人口1000多户7000多人,山寨面积159亩,历史上以其规模大、人口多,被誉为连南八排的首领排。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沧桑,目前南岗古寨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建筑轮廓,并且保存着368幢明清时期的青砖瓦屋,是排瑶村寨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富川凤溪瑶寨,始置于元朝末年,坐落在五岭中的都庞岭余脉凤溪山,距县城富阳15公里,全村有盘、陈、蒋、岑、麦、翟、李等七个大姓,是一个典型的平地瑶族古村落。凤溪瑶寨内木楼民居沿溪顺山势栉次鳞比,建筑古朴典雅,青石街高门楼,天井石条铺花,窗棂雕龙刻凤,照壁楹联意境雅致;寨内陈,岑,蒋,翟四大姓氏的祠堂风格别致,各具特色;朝阳风雨桥和福寿风雨桥横跨凤溪村江上,两桥相依,遥相呼应;富含民族特色的古戏台肃穆庄严。这些古色古香的门楼屋宇,神庙寺观,祠堂戏台,风雨桥等多出自明清时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构成了凤溪村瑶寨独特的村寨文化景观。

除此之外还有江永兰溪勾蓝瑶寨、桂林龙胜金坑瑶寨、隆回虎形山花瑶瑶寨等景观保存良好,文化传统丰富的瑶族古村落,与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富川凤溪古寨一样,都是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交流的艺术结晶。


二: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价值

文化景观自1992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正式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是当前比较新颖同时具备独特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类型。目前,我国已逐渐针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考古研究,还为我国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均已在当地政府和学术界的积极推动下对其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详细评估和科学规划保护,并且作为“黔东南苗族村寨”、“黔东南侗族村寨”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瑶族先民们所创造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技艺和民族历史是在瑶族村寨中传承、发展起来的,是瑶人文化遗产的根基。以湘西盘瓠洞、江永千家峒、金秀大瑶山瑶寨、连南南岗千年瑶寨为代表的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群,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见证了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战胜居住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和适应环境的进化演变过程。这些村寨具有着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变异化和即将消逝等多种具有突出代表意义的特点,同时是村寨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汉民族中原文明与其他少数民族对瑶族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面的影响。

中国瑶族村寨文化景观世遗价值在于:

(一)一种即将消逝的民族的有力见证

瑶族文化因受到现代强势外来文化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进程的影响,正与我国其它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迅速退化乃至消失的危险。传统的民族建筑因费时费力,逐渐被水泥屋瓦所替代;生产建筑、农业设施也因失去原有功能而被废弃和拆毁;村寨生态环境景观也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而遭到破坏;更为可怕的是,大部分瑶族村寨建筑青壮年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行为习惯、模式和传统工艺、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歌舞娱乐、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等非物质文化出现了无人传承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本民族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江永千家峒、金秀大瑶山瑶寨、连南南岗瑶寨、隆回花瑶古寨等正是这类逐渐消失的村寨文化景观的幸存者,为瑶族丰富灿烂的民族文明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见证,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对瑶族文化传统乃至于南岭走廊各民族古村落进行科学保护、发展和利用均有积极意义和影响。

(二)一种具有突出代表价值的文化景观的杰出范例

瑶族村寨文化景观的突出代表价值有: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村落格局。瑶族传统民居建筑或沿溪流岸山脚,或接近山顶的山腰,或接近悬崖峭壁,或沿山势而建,因此对周围自然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比较小,充分借助了原始的风水理论,选址与建设都与山水相协调,借助自然景观来保护居住环境的整体美观,体现了与当地生态和地理环境矛盾与和谐的统一;②富有地方特色和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景观。各地区瑶族分支产生的强烈地域色彩的独特民族文化,同时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偏好上体现出来,形成了有吊角楼式、天井门楼式结构等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③底蕴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瑶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饮食、服饰、节日、传统技艺、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是瑶族村寨人文景观的文化基础,体现了瑶族人民敬畏神灵、敬重祖先、尊重传统和聚族而居的族群特点,反映了瑶族人民尊重并顺应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顽强生存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价值理念。

以江永千家峒、连南南岗瑶寨等为代表的瑶族村寨文化景观是是人文景观、人居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因地制宜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展示出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变迁过程,是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定居精耕细作阶段农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历史见证。

(三)是中华文明农业文化的突出见证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具有同样的历史地位。瑶族自身生息、繁衍和创造出来的独具炫丽的民族文化,是对南方农耕文化的传承,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以江永千家峒、连南南岗瑶寨等为代表的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是农耕文明在南中国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对再现中华民族多元化演进、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瑶族文化景观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详细记录了随着瑶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的情况,传递着瑶族特有的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并作为一种客观历史物证,将瑶族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研究瑶族村寨文化遗产就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反思过程,没有这种载体,人类的精神家园将会变得无根无基。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探索瑶族智慧和文明的轨迹,目的为其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正确、全面的了解瑶族的过去、现在,积极抢救收集瑶族文化遗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有用有益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进一步保存和发展瑶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支流,瑶族文明不仅是创造者更是实践者和参与者,在不断的迁徙与发展中,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既汲取了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又继承了祖先的文化特点,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发展传承的历史见证,同其他民族一道为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对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发展刻不容缓,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其中,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湖南泸溪盘瓠文化遗址群、瑶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江永千家峒遗址群、以南岗瑶寨为代表的瑶族村寨建筑群都应作为瑶族村寨文化景观遗产的重点项目进行研究、保护和申报。


@ 联系方式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 参考文献

<1>玉时阶.试论瑶族文化与瑶族族源的渊源关系.学术论坛,2001(06)

<2>屈卫丹.瑶族文化中心漂移过程考.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1)

<3>陈斌.瑶族宗教文化特点述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04)

<4>吴小华.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古今农业,2010(04)

<5>邓元东,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2011

<7>万国庆.皖南古村落遗产保护的规划思考──以西递、宏村为例.中国勘察设计,2008(03)

<8>任爽,程道品,梁振然.侗族村寨建筑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广西城镇建设,2008(02)

<9>盘淼.瑶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1994(02)

<10>杜晓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今日国土.2006(Z4)

<11>胡玲梅.瑶族服饰与其特定文化内涵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12>赵秀琴.浅析瑶族文化对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本文

源自:丹霞山 )

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 13:34,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