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21|查看: 188|评论: 0|原作者: 戢广南|来自: 天山网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对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央和自治区五部委正在新疆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美好家园”,应当包括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我们既要创造发达的物质生活,还要构建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优良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我们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版图的56个民族组成中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发展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共有共享共建的: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土生土长、“共生”“共建”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共同认可、达成“共识”的精神价值系统;是全民族“共享”的文化精神空间,是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2004年,自治区党委吸纳新疆社科界专家学者的建议,开始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此给予了肯定。在中国、在新疆对每一个公民来说,这“四个认同”都应该是最基本的政治信念。否则,国家将成为一盘散沙,人民会是乌合之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就必须坚守“四个认同”这个原则底线。这是国家稳定的前提,也是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思想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确立自觉的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提高“共生、共识、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资源和当代资源,形成各族人民面向未来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依托,从而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优良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二、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民认同的“国族”

民族认同,简要地说,就是各个民族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定。国家的统一取决于国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取决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认同,从根本上体现在民族的认同上,这里的“民族”,不是单一族裔的“族群”,而是整合于一体的国家民族,在中国就是中华民族。

怎样看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华大地许多族群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各有特点,语言文化有差别,但各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又相互影响,具有了高一层次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华认同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感情和道义。这可从以下几点把握:

第一,“中国”的人民,是由多民族构成。历史上汉族为主建立的政权,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而一些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如元朝、清朝),并不把自己看成中国之外的政权,他们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参与其中。近代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梁启超说:所谓中国,是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合成的一个“大民族”。他纠正当时“中国已亡于满洲”的说法,指出满族人在明朝已成为中国居民,清灭明属于改朝换代而非亡国。

第二,各民族族体上是相互吸纳的。因为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国各民族杂居已久,婚姻互通、血统相混。比如汉族最早是在中原,所谓炎黄部落,周边有所谓北狄南蛮西戎东夷,这些族群经过交叉、发展、融合,至秦汉之时,形成了汉族。后来都有大量不同民族的成分,由于各种原因融入汉族。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有所谓“五胡乱华”之说,也反映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元朝灭亡,除了少部分皇室成员逃亡漠北高原,大量在全国各地的蒙古军民(仅云南一地就有十几万人),基本滞留当地,后来都慢慢变成汉族。正因为融入了很多人口,汉族成为中国各民族中分布地区最广,人口最多,方言土语最复杂,民俗风情差异最大的族群。据科学证实,北方汉族基因与北方少数民族基因的共同性,多于南方汉族;同样南方汉族基因与南方少数民族基因更相似。但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共同组成了汉族,主要是文化的共同性而形成的。所以,汉族主要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同样也有不少汉族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如从汉代到唐代,中原地区有大量屯垦士兵留驻今新疆天山南北,特别是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境内有不少汉族,这些汉人也早就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各民族间也是不断融合,如14世纪南疆大约十几万察合台蒙古人信了伊斯兰教,所谓“蒙古人突厥化”,后来成了维吾尔人。所以历史上各民族族体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纳,共同发展的现象大量存在。直至当代,各民族的融合从未停止过。可以说“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理论根据,还有血缘方面的依据,这绝不是出于政治宣传而杜撰。中国56个民族的确是血缘相通的兄弟姐妹。

第三,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在长期相互交往中形成了共识,有着共同历史记忆,许多语言、宗教、习俗也为多个民族所共享。这些文化传统成为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比如:1、中国以汉语汉文为基础为主流,传承不断的历史传统。哪怕在元朝、清朝,汉语也是全国性的主要语言。汉语还是不同民族间的族际交流语,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2、各民族都有大一统的观念。各民族重视统一,追求统一,以中国大一统为最高原则。3、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纳了“胡服骑射”。满族旗袍,后来成为汉族妇女衣饰。汉末西域坐具、胡床等的传入,也改变了中原汉族席地而坐等生活习惯。满族作家曹雪芹用汉文创作的《红楼梦》,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等等丰富了中华文化宝藏。

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论文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中华民族是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民族凝聚力主要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认同于中华民族,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才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中华大家庭的统一要有强有力的统一的民族精神的维系,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所有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使中华民族能够产生强大的内聚力,从而维系祖国的团结与统一。

在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教育中,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出发,从政治上确认了民族平等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同志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丰富了民族团结的内容。他说:“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肯定和宣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论断。江泽民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同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就要把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把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构建以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相匹配的民族认同平台以促进民族团结。

首先,“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离不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对祖国的认同,表现为各个民族及其每个成员确认自己是“中国人”,以此为自豪,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提高中国人的地位、扮演好中国人的角色而努力、做贡献。要捍卫祖国的国家利益,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捍卫祖国的利益,也就是捍卫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的利益。祖国的国家利益与每一个民族的民族利益,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其次,“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离不开“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衍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深沉底蕴的具体表现,是现代化进程中可资开发的宝贵财富,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值得自豪的精神支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表现为各个民族及其每个成员为自己身上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而自豪。

再次,“强化民族认同”离不开“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富民、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是成功的,得到世界公认,我们要坚持正确道路,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越来越多的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思考和参考“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四、正确看待个体民族意识,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走向自觉的正常现象,有其进步性、积极性的一面,能够促进民族发展,是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每个民族成员都热爱自己的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民族繁荣发展,都希望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同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这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是正常的。在一定条件下,民族意识有利于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列宁说过:真理多走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个体民族意识膨胀也容易滋生偏激、保守等消极性的一面。当前新疆各民族的主流思想是认同中华民族的,对中华民族具有归属感的。但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民族意识,本民族的意识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弱。一些人重个体民族权利,轻公民义务,国家认同模糊,甚至走向了狭隘、偏执的个体民族情绪。境内外“三股势力”就是故意要把民族意识狭隘化,把一般的宗教信仰极端化,企图消解中华民族整体性意识,以达到其破坏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的目的。综观世界族际发展历史,如果狭隘的民族意识任意膨胀,走向极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意识”。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个体民族意识。要看到,现代国家的主体是公民而不是民族,每个人具有个体民族意识,但公民身份应该是第一位的。其实,就像地域观念一样,如果时时处处事事以地方划线,你是四川人,我是山东人,他是河南人;总是如此封闭,而且还一成不变,那恐怕内地也要四分五裂了!因此,我国应构建必要的民族意识调控机制,使个体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保持协调。

当然民族差别是客观存在,但一个社会要和谐、要发展,就要求同存异。“存异”就要求:肯定民族差别存在,违背客观规律、强行消除民族差别,是不对的;但人为扩大民族差别,民族差别绝对化,民族意识无限膨胀,也是错误的,还可能被分裂分子所利用。我们反对强制消灭民族差别,但是提倡和鼓励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亲近,增进感情,促进民族间共同性因素增加。

⊙ 作者:新疆社科联研究员,长期从事新疆文化、民族问题研究

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利比亚国家构建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5 21:55,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