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巴蜀网 门户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5-7-26 21:45|查看: 268|评论: 0|原作者: 牟本理|来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努力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继“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通篇闪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党中央根据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带领全国人民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大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我国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和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疆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1.跨越式发展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观,是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为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跨越某个经济发展常规阶段,或者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期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与效益的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体制、科技和管理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达到生产力水平的较快提高。跨越式发展既是战略性的发展思路,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就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说,实现跨越可能只需几年甚至不太长的时间,就整体而言,则可能需要更长一点时间。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是非均衡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集中。”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这部分产业为启动力量,带动其它产业的成长。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学说的“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文化的暂时落后并不妨碍后起国家直接吸收和利用最新文明成果,反而为赶上发达国家提供少走弯路的经验。后起国家或地区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低得多。同时,在同样的资金、资源、技术成本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赶上或超越先进地区。

2.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实践。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到的”,“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这一系列论断深刻地阐述了跨越式发展思想,对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率先迈出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步伐,“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取得的成就”,实现了跨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邓小平跨越式发展理论的正确性。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这一重要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实践,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指导,深刻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3.推进跨越式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紧跟时代潮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以跨越式发展来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跨越式发展来支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以跨越式发展来保证。

4.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跨越式发展战略不仅是全国“十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后进追赶先进、经济欠发达进入较发达、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和应具备的条件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可能的。世界近代发展史提供了大量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为我们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上个世纪以来,先是德国、美国对第一个完成工业化国家英国的追赶;后有日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再有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快速推进。其中,日本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最典型的范例。日本战后曾经是一片废墟,而到1968年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老工业城市和一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过50余年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跨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社会、经济的两个历史性跨越。即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从传统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建立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

世界和我国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思路正确,措施得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

2.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基本条件已具备。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将是时代的主题,良好的周边关系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我国加入WTO,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纳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正在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竞争力的增强产生深刻影响,必将引起全球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空前变化,也为我国包括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从国内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将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实质上是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过程,而任何生产要素的配置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实现的。二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市场扩张这个前提。巨大的市场潜力,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三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产业的长足发展,逐渐消除或基本缓解了制约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瓶颈”,这将成为支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高储蓄率的保持将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五是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供应构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不仅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能够以较低劳动力成本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同时也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源的重要因素。

从民族地区看,一是跨越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要求,有着引导和指导意义。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并使这种选择由可能变为现实。西部大开发也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将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重要原则修改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国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新一轮扶贫开发以及对口支援和协作,也将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民族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经验,不断探索出好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四是除了丰富的矿藏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外,一些高、精、尖的军工企业大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将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民族地区通过学习和吸收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减少发展成本,具有“后发优势”。五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洗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一些地区已经提出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各族群众思富裕、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是内在动力。只要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完全可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成功典型。其中,一批具有跨越式发展特征的模式为我们研究跨越式发展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1.国家集中投入推动型。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国家确认的少数民族,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脆弱,贫困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基诺族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采取特殊政策,加大投入扶持。1999年,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开展的“基诺山基诺族整体解决温饱试点”,集中投入资金3630万元,集中力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科教扶贫等。目前,基诺族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迈向小康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只要抓住机遇,充分用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优惠扶持政策,扎实工作,带动滞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

2.科技进步促动型。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云南民族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经营粗放的状况。1992年以来,云南省民委等部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65个县组织实施推广应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高新技术项目。广大群众不仅提高了收入,同时也增强了科技意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走出一条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和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红河烟厂原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弱小企业,通过改制和技术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较短时间里掌握运用了他人几十年形成的不少技术成果,在国内烟草行业中率先实现原料、材料、成员等物流全面自动化,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迅速成长为年产61万箱,实现利税28亿元的装备配套、技术先进的企业。从1992年到2000年产量增长6倍,利税增长29倍,净增资产近20亿元。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依靠高新技术,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完全可以发扬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产业调整拉动型。鄂尔多斯市原来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西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逐步构筑起了绒纺、煤炭、化工、电力、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之路,一跃成为全区经济增长最强劲、经济运行最为活跃的地区,创造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原来被称作“地上无草,地下没宝”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林县,经济总量很小,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倒数第一。“九五”以来,和林县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来“蒙牛”、“伊利”乳业公司等“金凤凰”,吸引资金13亿元,带动县域经济迅速崛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2.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7%,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6.7%,实现经济超常规发展。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是青藏高原牧区县。该县在实施牧区“人草畜三配套”,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上,结合牧区实际,推进城镇化和集镇化进程,增强城镇集镇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通过加快企业民营化改制,培育内联牧民、外接市场的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全县80%牧民从中受益并辐射到周边县,推动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迈进。2001年该县牧民通过售奶人均增加收入730元。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着力培育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各类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必须改变“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发展思路,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不仅要重视当地自然资源,更要注重软环境“资源”,以机制创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化发展。

4.城市化带动型。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县城搬迁为契机,加快城市化步伐,82%的牧民定居在县城,游牧民族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共享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跨越,全县已整体实现小康,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云南红河州正在推进的个(旧)、开(远)、蒙(自)“城市群”发展,通过扩大城市规模,增强辐射能力,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的现代化步伐。目前已展现出可喜的成效。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城市化既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快城市化进程应当是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模式。

5.机制创新牵动型。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在实施移民扶贫工程中,创立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马卫基地模式,按照政府规划、企业出资、科技支撑、统一管理、分户承包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要素优化配置问题,基地发展,群众受益,企业发财。云南省江城牛洛河茶厂,是江城县政府与农垦江城农场联合按“三自一包四统一”政策、“公司+农户”模式组建而成。茶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吸纳来自本县和外地少数民族贫困人口5000余人,开发万亩茶叶基地,产品质优,行销全国,供不应求,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成为江城县的支柱产业和纳税大户。2001年企业年产值1970多万元,纳税124万元,群众人均收入1700多元。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橄榄坝傣族风情园旅游企业,按“产权明晰、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模式开发旅游业。政府统一规划,群众有偿出让土地承包使用权,公司负责景点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群众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从而使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企业获利。

这些做法启示我们:通过采用新机制优化组合生产要素,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内在活力,就能实现企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双赢”目标。


四:实现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跨越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解放思想至关重要。跨越式发展是一个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突破传统封闭的思维定式,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跨越。没有思想观念创新突破,就形成不了新思路,产生不了新方法,建立不起新机制,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最紧要的是克服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弘扬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尽快把思想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和“四种意识”。“四种观念”即突破自我积累,自求平衡,立足资源搞开发的束缚,依托国内外大市场,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机遇实现加快发展的“发展观”;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其全、但用其长,关心爱护人才的“人才观”;差距并不单纯是工作上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的“差距观”;不求所属、但求所在,不求其形、但求其效,只要是地方的合法纳税人就要全力支持的“所有观”。“四种意识”即突破政府包办、行政管理、领导推动的传统思维,树立市场主导、经济手段调控和到市场中找出路、谋发展的市场意识;突破满足现状、常规发展的保守心理,树立不甘人后、敢为人先、奋发有力、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改变职责不清、办事拖拉、作风疲沓的现象,树立职权分明、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效率意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意识。

2.核心问题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诸要素都必须通过市场的调节和合理配置来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市场体制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决定加快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如果不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尤其是在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多元化产权机制、政企行为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而仅仅靠争取中央的项目和资金来实现大开发、大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把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以体制创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依靠体制优势获取发展优势,抢占制高点,取得主动权。

3.发挥优势,加大开放力度。西部民族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与15个国家相邻,面对东南亚、南亚和中西亚,是陆路通向中东、欧洲和印度洋、大西洋的必经之地,有2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这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就是主动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要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突破。要把沿边开放摆到事关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上来,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在扩大开放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在对外开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特别是利用其与国外同一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同的优势,在走出去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实践证明,扩大沿边开放,增强边民往来,是一种“双赢”,顺民意,得人心。沿边开放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颇具规模、初具现代化特征的城市。东兴、瑞丽、凭祥、珲春、满洲里等边境县的发展成就,都直接得益于沿边开放。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扩大开放,还应积极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与导致环境污染的前提下,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中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合作。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东西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支援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4.政策措施要有新突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清理已经失效和不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新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当前最要紧的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抓紧制定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政策,推进依法行政,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完善新形势下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政策、扶持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发展政策、对口支援与协作政策、扶贫政策、牧区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边贸政策、民贸政策等的同时,研究制定和完善与跨越式发展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和转化政策、信息化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城市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等,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5.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新思路。新起点上的新发展,应有新的思路、新的起色、新的特点。一是新的发展思路,应该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要把经济增长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上来,走依靠科技和人才发展的道路。必须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造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培养造就符合现代经济需要的干部队伍、各类科技人才及劳动者队伍,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新的发展思路应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重头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总体推进,重点突破。首先要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各类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赢得新一轮发展优势。其次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再次要调整城乡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城市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要切实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重视发挥中心城镇作用,进行区域经济的再组织,利用中心城市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带动整个民族地区开发。三是新的发展思路应该是着眼于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要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积极鼓励消费,特别要关注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要把就业问题摆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一把银壶串联世界三大古文明 后一篇前一篇 老外收79国人收1000 中青报:钱多就该被坑吗?

最新评论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07:17,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