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89|回复: 4
1# 贡嘎山
 江流 发表于: 2003-1-14 14:14:34|显示全部楼层
  把孔学分为“人格论”、“秩序论”
  “政治论”,我看是西方那种典型的机器工业时代强化出来的机械化思维方式。
  长久以来,我就一直纳闷孔子在回答学生的仁义礼智时,为什么不各自下个定义,对全体同学说:大家看好了,仁,是这样解释的。礼是这样解释的。以后不要再问我这样弱智的问题。
  当弟子在不时时间,不同环境,以不同性格和身份,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比如:仁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的回答都不同。
  是孔子本身也没弄懂吗?我看不是,正如佛家说,法为非法,不说一字法,不以32相观如来。
  再想到公孙龙子的〈名实论〉才知道,在古人思维里,种种实体,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自有它哲学上的道理。
  西方强而定义之,自有它的实用性。但也有它的局限
  我可以想象,在孔子的带动下,反复解说下,弟子们一天天对礼(或者仁)的概念不断领悟,知道了他说的礼都是“礼相”,正如禅宗指月公案一般。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器根好点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姓(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悟到了礼的“本体器根差点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悟到了礼的“本体”。
  当一个人突破“礼相”,把握了本体之礼是什么情况?按我的理解,礼不是用来当花瓶做摆设的。
  〈史记〉里有“孔子设礼诱子路”这句话,孔子之礼和今天之礼实不能等同。蔺相如也是设礼服廉颇,诸葛亮也是设礼降孟获。论语曰: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礼是形式,通过礼体现出来的仁义才是内涵。子路不是服礼,而是服礼中之仁义。
  此看法来源于〈论语〉: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仁义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子夏问:“有酒窝的笑脸多美啊!,黑白分明的亮眼睛一闪一闪啊!洁白的丝绢绣上了花纹图案啊!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要先有素绢。”子夏就说:“是不是行使礼仪要在行使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子夏啊!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可见,那些两面三刀的伪礼在孔子眼里并不是礼。礼的灵魂是仁义,失去仁义,礼就成了僵尸。
  那种用今天礼的定义去评价孔子之礼是刻舟求剑的办法。今天的礼是伦理学的内容,但孔子的礼不但包括今天的内容,而且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孔子不定义仁礼等,自有他的哲学道理。
  但也因为孔子的不定义,为我们丰富儒学,发展儒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实,道家就很理解孔子。庄子一句:“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一个“存”字说明了儒道在本体上的一致。“不论”二子说明了“用”上的分道扬飚
  醉罢君山最后一句话我深为赞同:
  伟大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是一些言论的集合,而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并且渐渐地凝结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的组成部分。
  一己孔见,望多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20:3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