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leikang|查看: 235709|回复: 526
[灾害·事故

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5熊猫 
151#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12:23:48|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山
152#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12:28:1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帖]

  当心情陷入极度悲伤和不安的时候,警察告诉我们:通往北川县城的路,由于桥梁震断及大面积的滑坡,短时间内不可能修复;而通往绵阳的路震裂得还不是很厉害,只是路面被滑落的岩石堵住了,政府已经派了大型推土机清理路障,晚上有可能清理完成。新的希望由此升起,我们就一直盼望着路通的消息到来。晚上2点左右,警察告诉我们通往绵阳的路基本可以通行了。虽知余震犹在,路上很危险,但如果此时不走,坐等救援的话,不知何时才有机会脱困。我们当即决定自救,向绵阳出发,如果路上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弃车徒步走。5辆被困的车,立即结队开往绵阳。
  这是一段让我永远铭刻在心的历险之路。漆黑的、大约一二十公里的盘山路上,布满了从山上震落下来的岩石,大的岩石有房屋那么大,汽车只能在这些缝隙中勉强前行;路边的房屋有被岩石砸垮的,有汽车被砸扁的……一路上我们屏住呼吸,紧盯前方,一是担心余震的岩石砸下来,二是右边是河,河深数十米,如果只顾避让岩石,车子可能会掉进河里。事后,我们又是一个十万分的庆幸,如果汽车早离开北川十分钟,如果没有第二座桥处的耽搁……也许我们也就陷身于这恐怖的滚石阵中了。
  不到1小时,终于来到平原地带,吊在嗓子眼的心才放到肚子里。在江油收费站,我们还看到了两辆车被砸的惨景。车子很快到了绵阳市,同样也是灾区的绵阳市,居然还有路灯!这灯光使我们兴奋起来,这时,我们试图打开手机(此前手机没打开,主要是节约电池),意想不到的是手机居然有信号。我立即给家里打电话,同时给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打电话要其上班时告知单位领导和同事。很简短打完电话,几十条短信就不断“嘀嘀”地叫,是家人、朋友、同事的关心、牵挂和担心,一股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此时,我们担心家人、朋友和同事为我们不安的忧虑也就自然解除了。
  到了绵阳市后,天下着雨,楼宇和居民家断水、断电、断气,但市民们都睡在外面。有的道路震裂了,用钢板铺上,交通基本不受影响;但由于加油站没有临时发电机,我们看到全市只有两个点可以加到油,加油的车队排起了长队,加一次油要费时两个半小时,还只能限量每次50元。
  陪同我们的启明星集团的两位领导,担忧北川县城工厂的情况,与我们在绵阳市郊分手,想赶去北川县城的工厂。后来听说,他们没能到达县城,而是在县城的边沿等待从县城走出来的人,向他们打探情况。据说,他们工厂职工宿舍倒塌了,工厂和办公楼受到损害,但还没有倒塌,死伤了部分员工,数目不详,对比整个北川县城的灾难程度,受损就算是很轻的了。
  我们只有从心里默黓地为启明星电子厂祈福!为所有还在废墟中挣扎的生命加油和祈祷!
  5月13日下午我们达到成都,晚上接到消息说,第二天成都双流机场对旅客关闭。当晚,历尽了30多个小时千辛万苦的我们,疲累得倒头就睡,全然不顾余震的危险还没有完全解除。5月14日清早,我们赶往重庆,乘坐下午的3:50的深航班机,于17:35分平安抵达深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3#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12:32:58|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山后、远处山边的蓝顶楼房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大楼。
154#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12:34:05|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从北川到绵阳,从绵阳到成都,又从成都到重庆,特别是后来看到大批的救援车队和人员络绎不绝地奔赴灾区,一路饱受磨难的我们,感觉这场灾难比想象的情况要惨烈得多,心情愈发地沉重,为自己庆幸之余,更为死难的灾区人民揪心和痛心。
  从北川地震到航班降落深圳宝安机场,我们经历了惊魂的51个小时,应该可以说是从重灾区北川返回深圳的最早一批幸存者。
  15日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我强打精神,至16日凌晨2点多,写下了以上文字,回顾了这段大难不死、幸运之至的人生之经历。
  16日,上班之余至晚上近十点钟,陆续记下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们的基层民众和基层干部值得敬仰。在地震发生后的十多个小时里,在外部救援没没达到之前,桂溪乡的基层干部和公安干警,有效地指挥着民众进行自救,第一时间就派出报信人员,把能够用人力救助的被困群众一一有秩序地救助出来,对伤员进行力所能及的包扎和简单的救治,把学生和民众集中到空旷的地方,迅速就地搭建帐篷和栖息的地方,组织准备好专供学生的饮用水和食品……在桂溪乡的基层干部中,有一位30来岁的女同志,她家5个亲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和公公婆婆)被埋在山体滑坡之中,自己的腿也受了伤,但她没有哭泣,一直在忙碌着学生、民众的转移和后勤的安排,直到快天黑前把一汽车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饮用水和干粮存放到派出所以后,才开始松了口气。她说:她也很想救出自己的亲人,但因缺乏救援的手段而无法施救,她有责任组织群众的自救。普通民众也表现出了坚强的忍耐力和同情心,秩序井然,从容理智,互相帮助,共渡难关,让我们看到也体会到了一种“纯粹”,一种人性本能的善良和光辉。比如,灾难之中,物质供给紧张,可小商摊没有趁机哄抬物价;成都的土司机自发地往灾区都江堰运送人员和物质;不少青壮年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随时投入到单位组织的奔往灾区救援队;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各类民间赈灾活动,处处涌动着血浓于情的爱的暖流。
  二、党和政府是人民群众强大的后盾。大难当头,人民群众第一个念头就是向政府报告,请求政府的救援。在我们孤立无援地处在桂溪乡的等待中,当时想到,如果有一架直升飞机出现,那怕直升飞机上的人看不见地面的情况,我们也会认为政府在寻找我们,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特别是国家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指挥救灾,马不停蹄地奔赴重灾区,这就是给予灾区人民最好的精神和信念上的支撑,而这次救援如此之快、如此之规模,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宗旨。
  三、这次地震在新闻方面的透明度、欢迎国际社会的救援方面,政府的处理更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对生者也是对死者的最大慰藉,更体现了政府开放和对民众的高度负责的态度。
  四、人类要敬畏自然。过去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的山崩地裂、山摇地动的成语,我们果真就这么亲身体验到了。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大自然的威力谁都不可抵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类对许多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我们可以防范和减轻灾害,但要控制自然,让自然听人类的话,那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人类应该尽可能地探索自然的奥妙,了解自然,顺其自然,尽量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不要做有逆于自然和破坏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应该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到地震。
  五、活着和平安就是最好。回想这段经历,我们真是无比幸运。试想:如果我们推迟半个小时离开北川县城,就可能被埋在北川;如果提早半个小时,就可能在猿王洞的洞里或索道上遇震;如果提早或延后几分钟,就可能在甘溪乡或陈家坝遇震,因为甘溪乡的岩石震落很严重,陈家坝山体滑坡非常厉害。我们真的非常幸运,遇震在损失并不严重的桂溪乡(事后我们认为桂谐音“贵”,真是一个富贵之地,整个乡伤亡很轻).活着就是无比的幸运,幸运的同时,我们感到人是多么的无助。在大灾之前,可以说根本无能为力。我们13日凌晨到达绵阳市后,曾想天亮后去北川县城救援、去启明星电子厂救援,后来得知绵阳市一些机关、工厂组织的救援队伍一直在绵阳市待命,一是北川县城道路不通,根本无法进入,二是救援需要专业装备和专业队伍,如此重大的灾难,非专业作业将是无济于事,并可能增加其救援的麻烦。
  六、珍惜生命,报效社会。有了这次大灾大难的考验,我感觉自己的胸怀更大了,许多东西都可以不计较,都可以包容和承受。还有什么不可放弃而比生命更重要呢?在现场的无助,更促使我思考,回到深圳后,能为灾区做些什么?我想,惟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灾区的民众做点贡献。
  当务之急,我们特发信息要响应政府的赈灾要求,组织好捐款的献爱心活动,可以在公司组织一支义务献血的预备队随时准备献出我们滚烫的热血;我们可以组织系列捐物活动;我们可以对口援助学校……同时以公益广告的方式,呼吁社会参与此专项的援助行为。
  我想,我们更应该注重于对灾区家园震后的重建工作,因为我们有我们所拥有的专业优势,我们的纤缆有四条产品线,从现在开始,都要日夜加班,发挥最大的产能,保证优先供给灾区;供灾区的货品,我们可以只考虑保本而不计较利润;特别的,我们可以对启明星电子公司的灾后重建提供必要的支持。
  我们还可以在灾区心理家园的重建工作方面做许多的事情,如以公司名义或倡导员工助养几位灾区的孤儿和老人,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需要爱心更需要耐心;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灾区人民的就业问题;可以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提供资助或鼓励员工成为志愿者,为其保留岗位和薪酬;对已在职川籍灾区员工的给予特殊的照顾;我们也可以考虑将公司20周年庆祝活动的喜庆成分淡化,改成结合灾后的系列援助活动。
  我们应该在公司召集一批爱心人士,以工会组织为主,在工作之余,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做援助灾区的事情,我个人在其中将义不容辞。我还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发动他们关注和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我希望在这次灾后的援助中,有效地树立起特发信息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是一名合格的企业公民的形象。通过激发特发信息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和大爱,而延伸到对自己身边人、对公司、对岗位、包括对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责任心,促成一种有情、有义、有爱的企业文化。

2008-5-16日晚上9:50分收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5#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12:41:36|显示全部楼层
垮塌的景家山  R1118617.JPG  保存到相册
废墟山,远处是垮塌的景家山
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银行  R1118624.JPG  保存到相册
近处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银行原本的高楼只剩下了顶上的一层的一堵墙,远处是垮塌的景家山
156#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21:06:47|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亲历北川地震,两高县人感受人间真情

源自:http://www.ybxww_com/content/2008-5/15/2008515195238.htm
  2008年5月12日和13日,对高县法律工作者何正义和杨光楷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日子。他们经历了北川地震,在得到救助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救助着别人。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升华。

在地震中死里逃生
  5月12日,在高县月江镇法律服务所工作的何正义和杨光楷因公去北川县出差。14时10分,两人抵达北川县客运站,给当地的一个警察打了电话约好见面地点后,两人走进对面的一个小饭馆,准备随便吃点东西。点好菜,何正义去了厕所,杨光楷拿出手机给宜宾的一个朋友回短信,这时是14时27分。短信刚发去,杨正楷就看到面前的饭桌在跳动,且越来越强烈。“地震!”一闪这一念头,他立即抓起桌上的提包冲到了街上,在地动山摇中,他看到何正义终于从烟雾弥漫中跑了出来,但冲出没几步,就摔倒在厕所前的一根电杆旁,他爬起来刚刚跑开,那根电线杆就倒在了他摔倒的地方。在奔跑中,何正义的左胳膊摔成了骨折,左肩关节脱臼。杨光楷和何正义看到,周围的房屋在不断地坍塌,客运站往里面倒去,只跑出来一个售票员。短短10余秒时间内,整个县城就变成了废墟。

有个女孩名叫周倩
  三分钟左右的大地震过后,他们那条街上只有仅仅二百多人,随后他们被当地政府组织到一起,转移到了北川广场,广场上已聚集了几千人。天渐渐黑了,在广场的十多个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五百多次余震,倒塌的房屋在继续倒塌,广场也在剧烈抖动,他们经受着一种可怕的声音,象站在铁路边上,火车经过时发出的声音。有时几分钟、有时十多分钟,那种声音伴随着余震响起。他们那天早晨只在成都吃了一碗稀饭,中午那顿饭当然没有吃上。又痛又饥又冷的何正义坚持不住了,杨光楷向一位警察询问:哪里能弄到水?那位警察毫不迟疑地把手中打开了的矿泉水送给了他。等何正义喝了一点水后,杨光楷想为何正义包扎一下。这时,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走了过来,“我能帮你们做点什么吗?”她说着找来撕开的窗帘布,和杨光楷一起给何正义绑扎好后,突然想到自己的家人还杳无音信、生死未卜,伤心地大哭起来。两人记住了她的名字:北川电力公司的周倩。

警灯让他们看到希望
  夜渐渐深了,气温降了下来,没有电也就没有灯,一切都在黑暗之中,只有广场里的一辆警车偶尔开启的警灯,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活着,让他们感到还有希望。
  在这里,他们感到了人性的升华。
  又冷又饿的人们相互背靠着背取暖,有的人找来了广告布,有的人从废墟中找来了窗帘,撕开后发给最需要的伤员、老人和小孩裹在身上。在一个摇摇欲坠的超市里,饥肠辘辘的人们很有组织地间隔一定的距离,排成队,把水和食物传出来,没有轰抢和骚动,经过一个人一个人的手,传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哪里需要帮助,旁边的人就会主动走上前去。杨光楷也加入了救援行列,四个人一组,展开了自救行动。他们用手在比较浅的废墟里将伤者刨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相扶穿越“生死通道”的杨光楷和何正义  亲历北川地震,两高县人感受人间真情2.jpg  保存到相册
相扶穿越“生死通道”的杨光楷和何正义

相扶穿越“生死通道”
  夜里,从警车的喊话筒中传来一个县领导的声音:幸存的科局级干部在警车旁集合,清点伤员人数,组织人员转移。北川县城由老城区和新区组成,附近有一个水库,如果水库爆裂,广场上的人将无一生存。要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必须经过老城区的一条几百米的很危险的街道,这条街道的楼房随时都有再次倒塌的危险。穿越这条“生死通道”,北川广场里的人们被分成30人一个组,第一组通过后,第二组再通过。何正义和杨光楷分在第四组,杨光楷搀扶着何正义正走着,看到一位老太太吃力地抱着一个孩子,忙把孩子给老人接了过来。杨光楷的手刚从何正义的身上松开,立即有人扶着了何正义。所有的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没有慌乱,很顺利地经过了“生死通道”,转移到了新的地方。

他们更需要及时抢救
  5月13日早晨7点过,救援部队赶来了!消防车赶来了!救护车赶来了!
  随着受伤的人群,何正义在杨光楷的背扶下往救护车走去。路上,看到很多比自己伤得更重的人,何正义对杨光楷说:“算了,我不治了,这里还有很多重伤员,他们更需要及时抢救。”何正义和杨光楷及其他一些伤员随救援部队安排的车辆离开了北川。到安县附近的时候,杨光楷的手机才有了信号。他立即拨通了电话,给家人报了平安。
  到了绵阳九州体育馆,各个灾区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受伤的何正义本来可以在那里接受免费治疗,但他考虑到需要救治的伤员太多,医护人员也有限,觉得不能再给当地增添麻烦了,毅然和杨光楷一起随救助的车辆赶到了成都,当晚10点过,左胳膊骨折的何正义在杨光楷的陪同下终于回到了宜宾。
  回忆那两天的情景,杨光楷流着泪说:“如果不是因为要护送何正义回家治疗,我一定会留在北川,继续参加救援行动,他们太需要救助了!”

(宜宾新闻网记者戴云 编辑杨湖平 责任编辑甘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7#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3 21:13:11|显示全部楼层
一台大型吊车倾斜在路边  P8270704.JPG  保存到相册
一台大型吊车倾斜在路边  R1118626.JPG  保存到相册
在西羌上街旁边的支巷口,一台“SANY 三一重工”牌子的大型吊车倾斜在路边,似乎是救援时不堪重负而翻倒损毁的。看来,国产的机器设备是要瓤一些
158#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4 02:45:12|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一个证券经纪人的地震亲历
⊙ 证券时报 卢荣/文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国信证券绵阳富乐路营业部员工陈传敏正在四川北川县工作,协助北川农行进行第三方存管签约。昨日,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2008年5月12号,14:30左右
  屋子在突然轻微的摇晃几秒钟后,紧跟而来的就是剧烈的震动。意识到不对劲后,我一边呼喊着北川县农行曲山营业所的兄弟姐妹,一边飞快跑出办公室。
  院子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十多个人,有营业员和客户,其余没来得及跑出来的柜台员工已经躲到桌子下面。院子只有40余平方米,除一面一溜砖瓦平房外,其余三面都是三层以上的楼房。
  突然一声巨响,所有人被震倒在地。楼上的砖头、瓦块、花盆和空调的机箱纷纷砸落身旁,铺天盖地的黑色粉尘模糊了视线,原本清晰的楼房瞬间消失。空中巨大而且怪异的声响不断,我从地上爬起来,只能用吼声来辨别身边的同事位置,慢慢我们站定身子,重新聚集在靠平房的一角,希望墙壁不要倒。幸运地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受伤!所有人都无能为力地抱在一起,哪都不敢去!哪都去不了!
  黑灰逐渐消散,眼前的景象是如此的惊恐和凄凉。不远处大楼就在摇晃中开始裂缝、肢解,我们似乎在等待一种“审判”,一种大自然对生命的剥夺,自己却无能为力。由于惊吓过度,有好几位姐妹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地震的强度在减弱后,大家被迫一步步挪出网点,往安全的地方转移。

2008年5月12号,14:40左右
  踏出银行网点,右边的地势较低,所有临街的房屋全部向街面倒塌,足足有十多米高的废墟把街面与坍塌的楼房连接了起来。左边是通往上山公路的县委街道,有人在喊:“快去县委大院!那边有空地!”于是我搀扶着银行网点的女同事往上山的街道走,我能感觉到她手在颤抖,脚步也很急促。
  大地还在震动,街面已经崎岖不平,穿过一连串的危房后,来到县委大院门口,这里聚集了大约50来人。余震还在持续,大家都挤在一起,不敢轻举妄动。待到稍微平静下来后,我把银行的同事安排到县委大院里一个较安全的位置,又转身去接其他的员工。
  大家陆陆续续安顿下来后,我才有时间看看周围的情况。县委靠山而立的礼堂坍塌了,正在里面开会的大约300余人全部被困其中,武警们正在组织营救。山体一侧的泥土滑落冲毁了一部分民房,还有医院、法院、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地税局……县委机关宿舍严重倾斜,滚滚浓烟四起。
  大院里渐渐聚集有大约一千人,最多的是学生,伤者被陆续抬入。突然听见在人叫我的名字,转身一看发现是一个高中同学,她被人从废墟中挖出来,右腿断了,鲜血直流。我们为她简单包扎,她缓过神来后便一直询问家人的情况。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一家人能够团聚。大约休整了30分钟后,县领导带领大家有序地往更安全的任家坪方向转移。

2008年5月12号,15:10左右
  一位武警和我轮流背着那位断腿的伤员。穿过一条危险的崎岖不平的街道,翻过倒塌的楼房,越过一根根电杆后,终于走上了在半山腰上出城的主路。回望北川县城,绝大部分建筑物倒塌,其余的也成为了危房,街道断裂、隆起、下陷比比皆是。被山上的岩石砸断的道路、房屋和人员的景象凄凉悲惨。满城浓烟四起,毁于一旦。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那个亲切、美丽、熟悉的北川!
  上山的道路全部被毁,武警重新开辟了一条山路,但极其陡峭和危险。没有其它出路,只有硬着头皮往上走。背上伤员感觉特别沉重,才爬了大约十米就没了力气,轮换了几次后终于爬上了一段稍微平整的路段,但接下来出山的必经之路被泥石流阻断,武警同志硬是在乱石堆中开辟出一条“生命线”!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趟过这条“生命线”时,假如有轻微的震动就会导致又一波的泥石流,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与大家见面了。
  快速通过那条“生命线”后,离安全区还有400余米之远,我心里只想:唯有继续坚持向前,自己和同伴才能脱离险境,也不枉自己这一行。现在我已经想不起那400米是怎么过来的了,只知道安顿好伤员之后我也倒在地上,没了力气。

2008年5月13号,10:00左右
  前一天背伤员上山的时候,北川农行行长江山刚好从绵阳赶到北川,北川还有一个茅坝营业厅的情况不明,两地相距还有段距离,地震把什么都冲散了,他当时就赶往茅坝了解情况。
  听说有营业员被埋在废墟下面,我找了两瓶水就往山下赶。来到曾经的北川大酒店脚下,发现后面的农业发展银行办公楼和建设小区全部塌陷,再过去是林业局,北川农行茅坝营业厅……眼前的一切就好像是自己在梦游一般,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建筑只有在我的记忆中了。农行的7层办公大楼也已经坍塌,下面压着的就是朝夕相处了10个月之久的伙伴,在大楼前我久久地呼喊着他们的名字,却没有一声回应。我呆若木鸡地望着废墟很久,希望有人回应,或者某个部位出现敲击声也行。最后我被赶到的武警强行带出了危险区域。
  回顾这次经历,当灾难来临我们是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的团结。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却又如此的珍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9#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4 10:56:48|显示全部楼层
断裂后倾倒的柱子  R1118630.JPG  保存到相册
交通局大楼断裂后倾倒的柱子
洞开的一扇窗户  R1118627.JPG  保存到相册
上图中的倾倒的柱子旁边洞开的一扇窗户
160#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9-14 16:23:48|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一座县城的毁灭
⊙ 李泰格/文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加重了5·12大地震中北川地区遭受的损失。李泰格写道,此前,中国已发生了相似的地质灾害。那么,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在5·12大地震中,最令人悲痛的当属北川县城。
  地震过后,整个北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根据官方的统计,北川县城的死亡和失踪者达1万3千多,而县城的居民总数估计只有4万多人。北川县城所在的曲山镇,已经不再适合居住,其废墟之上将建立地震纪念馆。
  对于这个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来说,无法忘却的不仅是地震,还有地质灾害。如果当初在城市的选址和发展中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北川县城或许不会遭受如此浩劫。
  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至今已有1400多年建县历史。而县城搬到曲山镇,不过是50多年前的事。
  1952年9月,北川县城由治城迁往东南20多公里处的曲山。关于此次搬迁的具体原因,尚不得而知。一种说法是与此前北川的匪患有关,搬到交通相对便利的曲山以后,情况危急时可以更快地得到支援。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县城选址曲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曲山镇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狭窄地带,周围密布滑坡体,即使没有地震,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居住地。
  四川绵阳市水利系统的张德藩在1992年《水利水电技术报导》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山高坡陡,处在断裂带上,地质环境复杂,曲山镇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成为北川县城之前,这里的居民不到500人。
  实际上,曲山镇成为县城以后,各种山地灾害并未停息。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有专家到北川考察,指出北川处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县城则被裹胁在山体之间,非常危险。一种普遍的忧虑开始在县城居民中蔓延,那就是北川县城可能被山体跨塌“包饺子”。
  据《财经》杂志报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川县曾提交报告,申请搬迁县城。而搬迁候选地址之一的擂鼓镇,更为靠近地势平缓的地带,在此次地震中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情况明显好于曲山镇。不过,由于拿不出搬迁经费,加上专家们在北川县城是否需要搬迁的问题上存在争论,搬迁计划就此夭折。
  在那篇根据考察报告删减而成的论文中,张德藩就称北川县城“周围山体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因山体失稳而毁灭县城的灾害”。
  后来,县城搬迁的计划渐渐被忘却,城市规模继续发展。不过,三面临山、一面环水的曲山镇,乃弹丸之地。当曲山镇城区为1平方公里时,老城区的可建设用地已消耗殆尽。于是,县城只好跨过湔江,在对岸的茅坝拓展新城区。而茅坝北靠景家山滑坡,也是一个险地。
  在这种恶劣的地质条件下,决策者依然同意了北川县城迅速扩张的蓝图。到2005年底,北川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而根据四川省建设厅批复的北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其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4.1平方公里。
  当然,人们并未完全忘记地质灾害的风险。北川县国土资源局一份公开的材料显示,该局“对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高度重视,多次向上级反映汇报”,并于2004年对北川县城老城区的王家岩滑坡进行了治理。
  2005年,王家岩滑坡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治理项目,获得152万元防治专项资金。2006年7月,抗滑桩、挡墙、排水沟等工程设施修建完成。
  但面对一场特大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和滑坡,王家岩滑坡治理工程所起作用毕竟有限,北川县城被无情地淹没。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十多位亲人的幸存者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山体垮塌,县城不会死那么多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全球品牌网)究所所长王自法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也认为:“受灾最重的北川有一半损失是由地质灾害造成的”。
  在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丘陵,加上降雨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地质灾害是一种比地震更为常见的威胁。
  对于那些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地区,在乡村和城镇的选址和建设中,当极力避免重蹈北川覆辙。但现实状况令人忧虑。
  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中国欠下了太多旧账。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城镇、村舍的选址和建设并未经过科学调查。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三峡库区投入了数十亿元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但在很多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依然缺乏,甚至是捉襟见肘。
  旧账未了,又添新账。在一些山区,人们在扩建城镇和修建工程时仍然不顾地质条件,在本身就不稳固的滑坡体上大挖大填,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发生在重庆市武隆县和云南省腾冲县的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1年5月1日,武隆县城出现滑坡,一栋居民楼倒塌,79人遇难。当初修建公路时,已经挖下部分山体,而个体开发商修建该楼时又继续破坏山体,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
  2007年7月19日,腾冲县苏家河口水电站附近山坡发生泥石流,工棚被冲垮,29名工人遭遇不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这场灾难的成因描述为“工程施工”。
  而北川的毁灭再度敲响了警钟。正如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强教授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所说,在山区城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

⊙ 作者简介
  李泰格,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1:39,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