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王德奎|查看: 3497|回复: 19
[自然科学

3D、4D打印与世界工厂

 [复制链接
11#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19:30|只看该作者
C、其实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不完全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再次认识什么是科学?王洪图先生主编的《内经学》一书中说:自《黄帝内经》创建中医之学术体系以来,与近代科学否定旧说、提出和证实新说(假说)的发展形式不同,中医学采取了经典引申的发展形式,而鲜有推翻经典,标新立异者。这是科学吗?解玺璋先生说:“梁启超的书《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出了很多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和新方法,不再只用官方档案,对材料的运用也拓展了很多,是个开创者,他第一次把我国的历史学研究带出了史志”。如何认识《黄帝内经》这部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及科学方法?是研究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带出史志、众说的第一步。

我们出生在偏僻山区的农村,在解放初上小学过河时,山峦雾障没有现在的公路桥梁,只有石墩稀疏布局在宽而水浅的山溪河面,后来使我们常常想到“科学”就类似山溪河面的过河石墩,有时石墩靠拢,有时石墩稀疏,间或还有一段石板连接。科学的发明、发现历程,就像从石墩过河的跳跃。你说哪个石墩安得对?安得不对?它都让你过了河;就像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不管是好皇帝坏皇帝,历史已经这样走过。现在你去打倒哪个坏皇帝,历史上仍然存在。所以科学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史志、官方各种各样定义的“科学”有一定道理;不用近代科学发展形式“打倒论”,也行。

初识中医也是在解放初期上小学,那时在偏僻山区的农村不管是老的、中年的、年青的中医医生,都带有一个听诊器。小孩子看中医生使用很有趣。有时问大人:“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回答是:“带听诊器的是中医。开刀治病的是西医。”这样解释中医当然片面,但认识到此话包含中医与时俱进的本质,还是到上世纪6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在重庆綦江麻柳滩采选厂建设工地才体会到的。

高大的车间厂房顶层预制梁柱要走行车,建筑设计包括了单柱式、多柱式、边缘式。当时整个大公司大型汽车式高架起重机极少,使用是按每小时计价,费用高达千元,还俏。而人工每月工资才三四十元。所以我们小公司从成本核算考虑,安装架立行车预制梁柱,除极难的地方外,多用手足架、斜板架、简易吊装办法,靠众多人工抬、拉,把预制梁柱送上高空屋顶。相比之下,汽车式高架起重机高空吊装则很气派,又快,可高可低。想到五千多年前埃及人的金字塔建筑,没有大型起重机多难;金字塔虽然建成,但建筑高层随着时代的进步,即使我们那时的年代搞单柱式、多柱式、边缘式,我们也在盯着“吊起式”的进步,在搞单柱式、多柱式、边缘式的同时,也要变相引进吊装。由此看中医,早期创立如没有大型起重机建金字塔,必然注意外界条件的利用。解放初中医使用听诊器,犹如麻柳滩搞预制梁柱安装,有“吊起式”随时都想应用。

《黄帝内经》没有讲中医用听诊器,但作为它的“顶层设计”,在讲脏腑与病人征象的联系时,它也讲了与外界环境地理和四时变化的联系。实际我国的中医,就类似一部“3D、4D打印机”。因为它是针对古代缺乏现代先进仪器和检测方法的情况下,创立的模型模具藏象观,把脏腑与病人征象以及外界环境地理和四时的变化到联系在一起,使中医的3D、4D打印模型模具藏象观,也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就是《黄帝内经》在秦汉以后发展出更多的汤药治疗,解放后的听诊器和针药等使用。《黄帝内经》的外界环境地理是整个世界,四时的变化包含了时间历史长河。那么西医的开刀、使用仪器和检测方法治病的崛起,也是整个世界和时间变化,也本应是《黄帝内经》说的与与外界联系,去掉这一点并不是完整的中医。如果说现代的基本粒子物理学是一座世界科学工厂,那么它进展到物质结构夸克弦膜超常层次,即使有现代先进仪器和检测方法也有无能为力之处,所以现代前沿科学也迈入一种模型模具藏象观的时代。

12#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19:5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所以中医和夸克弦膜基本粒子物理学是人类科学进化的首尾两个端,很多知识是可以联系的。甚至从今天的联合国,也可以追踪人类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时期的“联合国”;这种探索还逐渐显现,人类基因的世界联系正是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的本底。

三、3D、4D打印本底世界科学工厂

1、今天我国已经有很多的工厂、科学和专利,而没有了洋务派和维新派人物那时被西方船和炮打败和打痛的感觉。如果真被有什么被打痛或刺痛的东西,也许是世界每年评选诺贝尔科学奖,解放后60多年我国内地培养和工作的科学家,无一人获此殊荣。但这也许我们能认识什么是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的第二步。

科学与技术也如工厂、工业有各种各样,回到前面的“科学石墩过河论”,如果把牛顿力学称为“牛学”;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称为“麦学”;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为“爱学”;把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波函数方程称为“薛学”;把盖莫夫否定稳恒态宇宙论的宇宙热大爆炸论称为“盖学”,那么牛学、麦学、爱学、薛学、盖学及其继往开来直到弦学,前面的像五个“桥墩”。实际这五个“桥墩”,已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的“标杆”,虽然它们也是来料在大脑中的加工,但科学是实事求是,哲学是讲阶级斗争,实际在这种来料的背后,是联系着一种世界体系性的实验检验群体和工业生产群体的系统在支撑,“桥墩”地位争夺之激烈,犹如一次次的“科学战争”。 所以最终取得了公认“桥墩”的地位,也能得到这个世界体系的维护。

如果我们把它称为“资产阶级专政”,第二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上,张亚鹏先生给生动地讲了类似的“专政”:张亚鹏从内地到香港主编的《新科技》杂志,旨在建立新科学基础理论新体系和发现的新定律,指出类似西方科学大师牛顿错了、爱因斯坦错了、霍金错了、威滕错了......。有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看了,称赞很好。于是张亚鹏请他作《新科技》杂志的编委,他也答应了。但香港中文大学的校方知道这件事后,对这位教授说,如果他做了《新科技》杂志的编委,就请他自动离开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很害怕,给张亚鹏打电话,请不要把他的名字印在《新科技》杂志的编委中,也请不要把《新科技》杂志送给香港中文大学。

而美国的这种“专政,斯莫林的《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讲:在美国,追求弦理论以外的基础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家,几乎没有出路。在崇高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享受有永久职位的每个粒子物理学家几乎都是弦理论家,唯一的例外是几十年前来这儿的一位。在卡维里理论研究所也是如此。自1981年麦克阿瑟学者计划开始以来,9个学者有8个成了弦理论家。在顶尖的大学物理系(伯克利、加州理工、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 顿和斯坦福),1981年后获博士学位的22个粒子物理学终身教授中,有20个享有弦理论或相关方法的声誉。弦理论如今在学术机构里独领风骚,年轻的理论 物理学家如果不走进这个领域,几乎就等于自断前程。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批判资产阶级,对科学的民主有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护卫,内在实际没有“官科”和“民科”之分。如科学院的老同志何祚庥、吴水清、宋正海等先生之间,内在是一致,到武汉丁一宁先生等组织抱团如“挑战相对论网论坛”,笔头要彻底捣毁“桥墩”,内在也是一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0:14|只看该作者
2、当然今天清醒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的中国人占大多数。如前面潘建伟院士就客观地指出,国内量子物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实验水平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实验水平上不去,理论上也难以有大突破。毋庸讳言,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也类似3D、4D打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国宣传的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它有类似3D打印第一、第二工业革命建立的科学实验基础,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国计民生的轻、重工业及农业等建设中发挥作用建立的基础,。这种3D打印的实在,类似“实数”。由此迈进,如潘建伟院士及团队作出的被公认的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与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绝对安全距离超过百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并始终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的纪录等实验,是“实数”逻辑的完善。4D打印量子不同于3D,逻辑类似“复数”,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迭加态,只有观测或测量时,才随机地呈现确定状态。

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也有类似3D、4D打印机械流,北京大学饶毅教授说,如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对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其思路、途径、方法,等等,都有人建立、创造,或者当时也有其他人在做。至于打策士流,饶教授说,在自然科学当然要鼓励、培养、支持创造性;但强调高度的创造性,可能只是少数人能做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产生的工人阶级的分化,商品、市场在地球村的流通,凸显了枪杆子里夺政权,才凸显科学内涵呈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对峙。要关注对基础科学的学习,2013年新华社记者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格斯,他说:“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是将基础科学的研究推至新高度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继而获得新的实际应用──我想,这大体是人类社会通过科学及其应用而发展的进程。”

人类历史已经过河,有人要倒回彻底捣毁科学“桥墩”,无异乎像工业革命英国早年工人起来砸工厂、捣毁机器,并不能阻挡这种潮流。因为如果科学类似机械流和策士流,是使用现成模具和找原理制造模具,这不类似工厂、工业的生产吗?“大道至简”可延伸到“世界科学工厂”和“世界科学工业化”的概念,背后是从17世纪以来集中开创的力学、热学、电学等近代科学在支撑。大道至简,工厂、工业背后的不变性是“科学”,那么科学背后有没有不变性呢?这是从根本上说,世界科学工厂、世界科学工业是寻找科学的制高点。美国数学家摩根说,自然科学运行得像个企业,圈子很小,它有时表现得像个家庭。企业、家庭内部有争论或斗争,但主要还是依赖内部成员之间的和平、合作和交流,发挥功能。它通过机械流和策士流选择出的“大牛”会很多,但可以称得上世界科学的“领袖”或标志性人物的产生,是间断的,类似“桥墩”。

14#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0:41|只看该作者
科学技术可以有保密的,但即使类似神秘的、琢磨不透的,谁都谈不上真正理解的、只是知道怎样去运用的量子力学,其原理、数学也是公开的。对比牛顿数学-物理就明白:微积分数学分析运用之广,从实数延伸到虚数、复数、概率、拓扑、几何、群伦、数论等领域。但世界科学工厂在社会生存,不是靠弄纯科学吃饭。这是一句大实话,面对就业,需要有实在的职业技术。服务是让社会满足,生存能力才可继后。但就业涉及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自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较高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智慧。世界科学工厂,其目的是要使很多人掌握分析、解决职业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的基本数学工具。这里新的互动,更需要趋利避害,科学探索、进步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

3、英国要重拾“世界工厂”之梦,也许在提醒我们,什么是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是认识实现“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三步。因为有人把“世界工厂”只定位为是致力于创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打造包含汇集各行各业的优秀生产厂家、工厂、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等电子商务服务的平台,提出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顶层设计只能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基础上来谋划。这够不够呢?

它的理由是,在历史上发达国家使用强权,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大量“转移支付”利益,为自身发展提供了雄厚基础,但资源的“稀缺性”,使发达国家不愿意再看到出现强大的后进国家。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创造者,是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学家霸占,他们也不自觉地倾向于发达国家。庞大弱势群体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着低质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则为发达国家盘剥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分工,也成为说服发展中国家甘愿接受的借口。即论争“世界工厂”,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浮现出来的,它实质是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英、美、日的“世界工厂”进程,一方面经历了努力追踪与占据最先进产业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各产业内部努力向着产业生产链条高端演进的过程。可见工业化决不仅仅表现在产业间结构的变动上,而是发展的高质量的工业化。如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是“夕阳产业”吗?因为它们在美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要远远高于它们在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因此中国实现“世界工厂”,也要经历两个同样的过程。我国现阶段还基本位于加工组装阶段,知识和技术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知识和技术积累能力的自增强机制,使发展中国家落入追赶发达国家的“陷阱”,从而中国应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继而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过渡。

但换位思维建立“世界工厂”的认识,平等发展权是国际分工中的“双赢”与“自由”,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本要求。由于“世界工厂”的定位否定了劳动密集型定位,因此应当积极循如3D、4D打印产业深化的路径,动态地实现产业链条的攀升,

4、这容易吗?论争“世界工厂”,本质是在论争“世界科学工厂”。例如基因组学研究、测序就类似“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的缩影;也是第一次把科学院和外围大学等研究带出了传统的缩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如果是“世界工厂”之梦,奠定基础支持这些“梦”的就有基因3D、4D打印的世界网络连通的事实。

人类DNA进化顶层设计史上,充满的诸多谜团论争。但美国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家戴维•赖克能开发出一整套类似“世界工厂和世界科学工厂”的工具,从我们的DNA中发掘演化历史,揭示大约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汇集融合在东非大地上后,又迁移返回到大致各自祖籍DNA最多的各洲。就在这些跋山涉水的迁途与适应的过程中,杂交进入人类演化的一大主要特征。如从数十亿现代人的DNA中,可查到我们的先人因杂交携带的来自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已灭绝的其他原始人类的DNA片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1:04|只看该作者
A、然而要办赖克这类能被公认的“世界科学工厂”,也不是人人容易干的事。

寻此,部分科学院专家与对峙论争的复旦大学有不同的考量。如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他的团队在2001年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了研究。而国外卡恩和威尔逊在1987年利用的“线粒体DNA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生变异”的事实,通过计算在各种人群中发生的线粒体DNA的突变,估算出彼此之间分化用了多长时间,已发现现存人类身上所有的线粒体DNA都来源于一个被称为“线粒体夏娃”的母亲,她生活在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大约在13万年前其后裔离开了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等人,又发展了一套Y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简称SNP)研究理论,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起源问题。金力团队运用的就是Y-SNP这套工具。

金力团队从中国各地找了近1万例男性随机样本做的实验,从DNA的角度仔细研究中国出土的化石证据后发现,在古人类和现代人之间存在着断层,所有属于古人类的化石都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金力等分析后认为,5万~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断层与第四纪冰川期在该地区存在的时间大致相符;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大陆在内以及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生物种类包括人类难以存活,而非洲因靠近赤道才能生存下来,得出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另外褚嘉祐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

B、对异种交配DNA世界连通的3D、4D打印认识,起始于德国马普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帕博,跟俄罗斯的古人类学家的合作。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一个名叫丹尼索瓦的洞穴中,挖掘出被埋大约有3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就把一截女孩的小指骨样本送到了德国,帕博团队对一小块样本进行了测序,发现这既不大像现代人,也不大像尼安德特人。帕博给这位死了很久的女孩命名为丹尼索瓦人。而尼安德特人因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人类化石而得名,常被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在2.8万年前却消失了。

与俄罗斯合作之前,帕博团队曾检查过一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他们是把一块胡椒粒大小的尼安德特人肱骨碎片,研磨成粉末,将它们浸在化学试剂中除去所有其它分子,只留下可能含有的DNA。这里面绝大多数遗传物质属于在骨片上生活着的微生物,把微生物DNA排除掉之后,留在研究人员面前的是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中的379对碱基。用尼安德特人的DNA,比较了现代人线粒体上同样位置的DNA,还有黑猩猩的相应DNA。与黑猩猩相比,尼安德特人的DNA与人类更为相似,但跟亚洲人、非洲人和欧洲人的基因片段仍有相当大的不同,而亚非欧这些现代人的DNA彼此都非常相似。这似乎能证实“走出非洲”模型,但如果尼安德特人是现存人类的祖先,那么他们的线粒体DNA就应该更像欧洲人才对。

赖克被请来协助帕博研究尼安德特人的整个基因组,由此变得复杂起来。赖克的阻力类似我国一些人士想重建不同人群的演化历史一样,当时西方大多数遗传学家想追溯凯尔特人向大不列颠的扩张,或者追溯美洲土著远在西伯利亚的近亲。赖克办的“世界科学工厂”,是重新绘制现代人类的家谱树。他先画一条代表现代人,一条代表尼安德特人,两条线始于一个共同祖先,在距今不超过70万年前分道扬镳。现代人这条线分岔为非洲人、亚洲人和欧洲人,然后细分出更小的群落,比如新几内亚人、印度洋安达曼群岛上的土著人等。赖克给尼安德特人这条线也分出了一支,就是帕博命名的丹尼索瓦人。接下来开始连接树枝,他把尼安德特人这一支与欧洲人和亚洲人连起;还把丹尼索瓦人与后来成为新几内亚人的一支连起。一道道交叉线树枝成了灌木丛。

但要从现存人类的基因组里找到那些远古交媾的证据,赖克认为检测混血,可能非常重要。赖克曾哈佛医学院对前列腺癌进行过研究,他发现拥有某些基因的男人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会更大,由此赖克必须重建非洲裔美国人的遗传历史。非洲裔美国人最早是在17世纪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国的,白人奴隶主有时候也会跟奴隶发生关系,并且生下孩子,从而把欧洲人基因带给了非洲裔美国人;后来获得自由的奴隶,也会和美洲土著人及拉丁美洲人生下后代,结果是今天的非洲裔美国人体内的欧洲人DNA可能多达80%。赖克及其同事对1597名患有前列腺癌的非洲裔美国人的DNA作检查,对散布在这些人基因组内的大约1300个短片段作检测,并与欧洲人、亚洲人和非洲人基因组内相同位置上的DNA片段进行比对,就能确定每个非洲裔美国人基因组中的每个片段来自哪个大陆。赖克和同事发现有7个遗传风险因子,共同组成了癌症风险的高危点。在所有7个分子标记上都获得欧洲人DNA的非洲裔美国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并不比欧洲人更高;但携带非洲人DNA的非洲裔美国人患病风险就会升高。

16#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1:31|只看该作者
这7个位点似乎控制着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一个基因,这些位点的突变导致细胞增殖过快。在美国发生的人种混血不过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于是赖克开始研究印度全部民族的历史。今天有12.1亿人生活在印度,有2000个族群以印度为家,印度人的DNA中是否隐藏着能够表明这么多族群拥有同一个起源?或源自不同祖先族群的DNA?

赖克与印度海得拉巴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合作,分析了132个印度人的DNA。这些被试者来自25个民族,在每个人的DNA中选取了56万个位点,相互比较了每个人的所有这些位点,将这些数据与印度以外的人群,包括欧洲人和非洲人的DNA进行了比对。赖克和同事为完成这一包含数千万数据点的全面分析,编写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创造出一系列可能的系谱树,并且测算出每一棵系谱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印度人中发现的遗传多样性。2009年的结果是:印度人的DNA大体上由两个不同的人群混合而成,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东亚人和欧洲人的差别一样大。

其中一个人群与印度洋上安达曼群岛上的人有相同血统,他们可能在大约4万年前抵达印度次大陆,其后裔构成了印度的主要人群。直到大概几千年以前第二个族群也来到了印度次大陆,他们与欧洲人的祖先亲缘关系更近。两个人群相遇之后开始通婚,基因彼此混合。在某些族群中,现在他们的DNA几乎完全是混合的。赖克就是用检查印度人基因时所用的方法,描绘尼安德特人整个基因组的大致草图的。

赖克团队对现在亚洲人和欧洲人中平均而言有2.5%的基因来自于尼安德特人的分辨,有助于缩小混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范围:既然非洲人并未携带尼安德特人的DNA,看来尼安德特人就只跟欧洲人和亚洲人的祖先交配过。有一种可能是,大约5万年或者更久以前,当人类走出非洲时,他们在近东地区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与尼安德特人交配之后,人类带着他们的基因继续向欧洲和亚洲扩散。另一种可能是,混血发生得更晚一些。尼安德特人的生活范围很广,从西班牙一直到俄罗斯。随着人类扩散到这些地区,他们会接触到尼安德特人,并在好几个不同的地方与他们交配。然而,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并没有合二为一。这就使他们放弃纯粹的“走出非洲”模型,提出更接近于“走出非洲然后交往了一些尼安德特人”的模型。

赖克用分析尼安德特人DNA的方法,协助帕博分析丹尼索瓦人这种新的基因组时,虽发现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与尼安德特人最为接近,却发现基因组中含有许多突变,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中都未曾发现过。由此丹尼索瓦人的祖先似乎是从尼安德特人的祖先那里分岔出来的,分岔时间要比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分道扬镳的时间近得多。他们的共同祖先可能在好几十万年前就离开了非洲,把我们现代人的祖先留在了那片大陆上。尼安德特人的祖先一路北上,往西远达欧洲。丹尼索瓦人的祖先则一路往东,存活到足以在西伯利亚的那个洞穴中留下了那截小指骨。赖克团队对人类DNA进行更广泛的调查,他们在非洲人中找不到一丝丹尼索瓦人的DNA痕迹,也没能在欧洲人和中国人中找到,然而却在澳大利亚土著人和菲律宾的马曼瓦人基因组中找到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1:59|只看该作者
马曼瓦人早就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好奇,因为他们和西太平洋大部分居民的长相迥异。丹尼索瓦人可能从北方的西伯利亚冻原一直到东南亚的潮湿丛林,比尼安德特人的生存范围更广。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遇到现代人时,他们的基因已经各自演化了几十万年。不过,他们的DNA有可能依然影响着今天无数现代人的健康。如他们的一些基因在与人类DNA混合之后可能对会提高某些人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或是降低某些人的生育能力;另一方面或许对我们有益: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某些免疫系统基因如今有着显著的广泛分布,暗示它们或许提供了某些抗病优势。

C、中国自强取新卫有不同视角,中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就认为,杂交在早期是比较少的,到了晚期,因为人的活动能力强了,交往越来越频繁,到后面的几千年就相当频繁了,外来的基因多了以后,就把原来那样的基因组成冲淡了。但吴院士少做过硬的这种DNA交叉的时间标度,只说中国现代人的眼眶有的是长方形的,有的就是圆的,或者是在两者之间的。比如说跟欧洲、东南亚的还有混杂、杂交,就是基因的交流。基因的交流有一些形态上的证据,比如说眼眶,中国大部分人类化石的眼眶都是长方形的,而考古学家在广东地区发现的马坝头骨的眼眶明显是圆的。眼眶的形状,是基因决定的,那么,这个基因是从哪里来的? 在中国找不到根源。而在欧洲,这种圆形眼眶的比例就比较高。就完全可以假设,这个圆眼眶基因的主人是从欧洲“移民”过来,并和当地人成功“融合”了。另外发现广西柳江头骨的枕部鼓起来了,四川、云南各有一个头骨也有这样的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晚期的。中国再早的头骨都没有这个构造。而在欧洲,三万五到十万年前具有这种构造的头骨比例相当高,十个头骨当中有九个都有这个。所以说这个基因完全有可能是从欧洲过来的。除此之外,中国古人类还有个别的头骨的鼻梁是比较翘的,这个在中国也找不到根源,可能就是从欧洲或者是非洲过来的,因为那里翘鼻梁比例较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许汉奎研究员也是这种思路,他说“南京猿人”2号头骨额骨上的正中矢状隆起低而宽,也与欧洲和非洲直立人及早期智人相近,也证明了中国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附带杂交现象。其中心意思是人类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不成立,但来源于共同的动物祖先呢?

D、其实从人类DNA进化顶层设计3D、4D打印看,类似量子物质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迭加态,当被观测或测量时,才随机地呈现某种确定的状态,即从金力到吴新智与赖克的探索也可以是一致的。如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邓涛等研究专家,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也许能为赖克的“世界科学工厂”的路线图,提供中国式解读。邓涛说,由西藏披毛犀可以推测,早在370万年前扎达盆地在海拔上已接近甚至超过目前4200多米的高度,人们一直在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如今的解答指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早已为耐寒的猛犸象动物群中的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但由于这些特征,早前科学界却推测认为,这些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此后随着冰期的来临逐渐向南迁移,然而长期以来无法被证实。

1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2:20|只看该作者
邓涛等人的新发现证实,以往的推测是南辕北辙。因为西藏披毛犀的出现,表明冰期动物起源于西藏,而不是北极。这是根据西藏披毛犀的更原始形态和更久远的时间,表明它不仅不是北极圈中发现的冰期动物的“后裔”,相反是它们的“祖先”。西藏披毛犀具有披毛犀的一系列典型特征,然而,西藏披毛犀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进步的披毛犀的特征,表明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家族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也就是说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根据动物群对比和古地磁测定,邓涛等人将西藏披毛犀的生活年代,锁定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披毛犀。根据这些新发现,邓涛等人重新“绘制”了冰期动物的迁徙路线图。

邓涛将370万年前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比喻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它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此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西藏,成功地扩展到包括北极圈在内的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披毛犀的所有已知种都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寒冷环境中,尤其是西伯利亚,有限的几个分布靠南的地点都是高海拔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或靠近其东缘,如青海共和、甘肃临夏和四川阿坝。随着全球气候变冷,严寒环境漫延,披毛犀的祖先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向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迁移,最后演化为最成功的冰期动物之一。

人类社会的起源不是从一盘散沙开始的,而是有早先优胜动物社会群体的传承性。类似这种逻辑,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问题,又能回答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但各大洲的直立人约100多万年前为什么能到达非洲?约20万年前为什么又能回到祖籍地呢?这就是如最早吃熟食的蜀人,具有类似西藏披毛犀一类动物的顶尖优势。这些蜀人类似西藏披毛犀,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也是生活在目前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他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在迁徙到附近四川盆地后,由于食物丰富,又学会最早吃熟食,他们的群体组织强度大增,智力开化强度也大增。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蜀人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四川盆地,成功地扩展到包括非洲赤道圈在内的欧、亚、非、澳大陆的干冷草原地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2:43|只看该作者
而他们的使者在欧、亚、非、澳大陆的探险和回到祖籍地之间的交流,带回的信息极大地在外来的原始人群中传播,为欧、亚、非、澳等各大洲中其他的原始人群,提供了非洲赤道圈附近是直立人避惧严寒的好去处,从而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大都也迁徙到了非洲。而约20万年前又为他们从非洲走出,提供了陆路和海路的信息。由此不难想象世界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即人类DNA进化顶层设计3D、4D打印有一个完整的全球历史演化序列,这就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到中东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塞海及周边东南西北中的地区。

人类的大迁徙,就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再一个证据是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也类似档案记录。内蕴海啸地貌学是用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可定量,并且没有必要把海洋海啸地貌原有的海水、力源,看作是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的内陆盆塞海,干涸后还要照旧有的必需因素。如果说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在西方海洋文明产生之前,就已经在四川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过多时了。其次人类进化,数十年来一直把类人猿的进化立足于非洲,是否世界亚欧非美等各洲都有类人猿?21世纪在中国、缅甸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现的化石,颠覆了非洲是类人猿灵长目动物进化起点的观念,且还揭示了类人猿祖先最早是什么时候迁徙到非洲,并在那里它们继续进化成为猿和人类的。

因有海路和陆路而有区别,来回往返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对早期亚洲类人猿究竟是如何从亚洲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在什么时候,会存在分歧。因为当时分割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古地中海,要比现代版本宽大得多。它表明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年代相对较近,是在非洲化石记录中发现首个类人猿化石所显示年代的不久前,这也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之类的雪山是人类起源的开端,打开了另一条证据链。因为古四川盆塞海文明建立远古联合国的版图和地貌,与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及海啸联系,复杂的变迁是四川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干涸,这与四周河流、江水入川也是有必然的联系。由此人类早期起源地的青藏高原,围绕古四川盆塞海形成的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成为远古联合国的中心活动地区。此期所谓的迁徙实为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彻底干涸后迁徙有区别。

20#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2-18 23:23:03|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明不在于人种来自哪里,而在于文明爆发的时间。作为亚洲从非洲大陆迁徙出来走得最远的一批人群,必定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之一。他们定会选择条件最好的地方辟土开疆,从而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布起原始的部落。公元9世纪出生在巴格达的阿拉伯史学家和旅行家马苏第,写的世界名著《黄金草原》,似乎把非洲大迁徙开始时的中国人的祖先首领,都要一一记录在案。但他们用的阿拉伯人的名字。我国冰川学家韩同林1989年提出,距今约2至3百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全球四分之三的陆地被冰雪覆盖,中国全境也不例外。由于只有非洲大陆赤道附近有绿洲,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地区有先进的原始人群落,都在20万年前向那里迁徙,从而第一次杂交、融合产生了全球的现代人种。约20万年前至约8000年前,是大迁徙期,现代人种原始人群落分陆路和海路两大类,从非洲走出,陆路向东、向东的,可抵达太平洋沿海。早在1927年蒙文通先生在《古地甄微》一书中就提出,中国上古民族可分“江汉、海岱、河洛”的三系学说。这实在与人类大迁徙有关。

例如陆路向东第一次在伊朗分支,一路往印度方向,一路往戈壁滩方向。到戈壁滩的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河洛方向 ,成为河洛系;一路往内蒙、河北,东北,山东方向,成为海岱系的先声。海路向东的快一些,第一次在印度分支,一路往缅甸和我国云南、广西方向。到云南、广西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四川、贵州方向,成为河洛系的先声。一路往广东、湖南、福建、江浙方向,成为江汉系的先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21:5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