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周鸣天|查看: 3254|回复: 18
[社会科学

漫游记残 高显鉴 (民国档案)

 [复制链接]
11#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7 21:53:36|只看该作者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档案史料选编(教育文化)

钮院长惕生先生之夫人黄梅仙女士,前日在京,钮院长来访余,特为

介绍,此实验区系江苏省立,其规模及办法均甚佳。

二十一日,晨复旦校长李登辉先生偕该校副校长吴南轩先生来

访,约余二十二日往参观该校,二十四日为其学生讲演,李先生等约

定辞出,刘鸿生君偕其章华制呢厂成经理来,欢迎过江,参观其制呢

厂,塘瓷厂,水泥厂,火柴厂等。十一时由成君陪往,先至制呢、塘瓷

二厂,耗时半日,始乘轮返龙华,往水呢厂,此厂规模最大,资本约五

百万,纯属重工业,其机械可用以制军火,尚有火柴厂以时已晚不及

参观,乃于五时返旅舍,七时应鸿生先生晏,座中晤四行储蓄会经理

潘君仰尧,坚约于次日往参观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十二日,往复旦参观后,复往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十三日,偕诸仲芳兄等往参观泰康公司及冠生园农场,晚晤余

蕴兰杨沧白诸先生。

二十四日,赴复旦,应登辉先生约,为其学生讲演,大意谓学校所

在地,虽处于都市,诸君于学习学科之余,对于乡村情形,仍应特别加

以研究,因将来服务社会,所接触之事件,不仅为都市,或恐乡村,尚

估大多数,若不明了其风俗礼习,则处理必不易适宜,例如法学院之

同学,受诉时设遇乡民田产纠纷案件,将何以处,若不明其旧习,专一

引用条文,于法固无不可,于情则容有未洽,商学院之同学,不仅为都

市贸易,乡村贸易,亦估主要,故对于乡村情况,俱应具有充分之认

识,始足以谋应付云。十时返舍,再往参观中华书局。

二十四日,十一时,赴合众公司同人约后,即往参观商务书馆,晚

九时整理行装,于十一时上民宪轮,直航返川,计余出川至本日,游历

各地,共经三十五日,溯长江而返,皆来时所经之道,且各地皆无暇再

登岸,无可记者,乃于出辍笔。

上之所记,皆于舟车困顿之余,抽暇匆匆为之,疏略之处既多,文

词亦极不修整,本意存之,为异日个人检讨,乃返川以后,朋辈以余远

游归来,必多所获,或以函询,或于面谈,俱谆谆以得聆为快,复则不

胜其烦,不复似又不可,乃将所记检交现代读物登载,虽明知简率无

1192

周鸣天注:复旦校长教育家李登辉,非台湾李登辉
12#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7 21:54:1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重庆沙磁文化区学术、文化档案史料选

文,无可载者,然皆记实,未加修饰,就余之所观感,信笔所书,或籍比

而得良友之指正,则余获益,似又较隐讳不露之为得也。

(原载《现代读物》第2卷第33、34期合刊,1937年6月30日出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7 21:59:59|只看该作者

照片高显鉴002.jpg
14#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23 22:06:28|只看该作者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档案史料选编(教育文化)

钮院长惕生先生之夫人黄梅仙女士,前日在京,钮院长来访余,特为

介绍,此实验区系江苏省立,其规模及办法均甚佳。

二十一日,晨复旦校长李登辉先生偕该校副校长吴南轩先生来

访,约余二十二日往参观该校,二十四日为其学生讲演,李先生等约

定辞出,刘鸿生君偕其章华制呢厂成经理来,欢迎过江,参观其制呢

厂,塘瓷厂,水泥厂,火柴厂等。十一时由成君陪往,先至制呢、塘瓷

二厂,耗时半日,始乘轮返龙华,往水呢厂,此厂规模最大,资本约五

百万,纯属重工业,其机械可用以制军火,尚有火柴厂以时已晚不及

参观,乃于五时返旅舍,七时应鸿生先生晏,座中晤四行储蓄会经理

潘君仰尧,坚约于次日往参观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十二日,往复旦参观后,复往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十三日,偕诸仲芳兄等往参观泰康公司及冠生园农场,晚晤余

蕴兰杨沧白诸先生。

二十四日,赴复旦,应登辉先生约,为其学生讲演,大意谓学校所

在地,虽处于都市,诸君于学习学科之余,对于乡村情形,仍应特别加

以研究,因将来服务社会,所接触之事件,不仅为都市,或恐乡村,尚

估大多数,若不明了其风俗礼习,则处理必不易适宜,例如法学院之

同学,受诉时设遇乡民田产纠纷案件,将何以处,若不明其旧习,专一

引用条文,于法固无不可,于情则容有未洽,商学院之同学,不仅为都

市贸易,乡村贸易,亦估主要,故对于乡村情况,俱应具有充分之认

识,始足以谋应付云。十时返舍,再往参观中华书局。

二十四日,十一时,赴合众公司同人约后,即往参观商务书馆,晚

九时整理行装,于十一时上民宪轮,直航返川,计余出川至本日,游历

各地,共经三十五日,溯长江而返,皆来时所经之道,且各地皆无暇再

登岸,无可记者,乃于出辍笔。

上之所记,皆于舟车困顿之余,抽暇匆匆为之,疏略之处既多,文

词亦极不修整,本意存之,为异日个人检讨,乃返川以后,朋辈以余远

游归来,必多所获,或以函询,或于面谈,俱谆谆以得聆为快,复则不

胜其烦,不复似又不可,乃将所记检交现代读物登载,虽明知简率无

1192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23 22:07:54|只看该作者
重庆沙磁文化区学术、文化档案史料选

文,无可载者,然皆记实,未加修饰,就余之所观感,信笔所书,或籍比

而得良友之指正,则余获益,似又较隐讳不露之为得也。

(原载《现代读物》第2卷第33、34期合刊,1937年6月30日出版)

6.《教育与农业》发刊词

高显鉴

几年以来,我们不断地从事于乡村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了无穷

的经验,由经验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觉悟,从新的觉悟中确定了我们新

的转向。

第一:我们感觉到整个的乡村建设运动便是教育运动。

第二:进一步我们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是将教育和政治经济配

合一体的运动。

第三:我们根据上述两见地而得到这样的结论:就是教育与农业

不可分,即是农学与农业不可分,亦即是生产与教育不可分。

由我们自己的认识,参酌了乡村工作以外的人的看法,愈使我们

自己增强了无限的自信。

譬如说在“第一”觉悟中,就不仅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是如此,记得

庄泽宜先生出席世界教育会议时,便把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列为他

的中国新教育报告的一部分,有一次一位丹麦教育家来中国参观,归

国报告亦将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教育运动。

再如“第二"觉悟,我们可以教部颁发“全国各县市普及文化事业

实验办法大纲”作一个好印证:

一社教机关及各级学校,以“协助当地乡镇长,保甲长,办理地方

自治事宜”为责任。

二各县市政府,应“令知乡镇保甲长,竭诚接受教育机关之指导

与协助”,并以“普通实施政治训练”为职责。

三区署或区公所,乡镇坊公所,或联保主任办公处,应以“切实推

1193
16#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23 22:08:53|只看该作者
抗战时期重庆沙磁文化区档案史料选编(教育文化)

行政治训练“及”随时将收到之时事消息及中央政令传播于民众"为

职务。

从教部的办法和我们历年的作法相印证,让我们起了坚强的自

信,因为这正是我们所努力的“建教合一”“政教合一”,因为政府方面

是由最大单位到最小单位,是由上而下的,乡村工作者方面,是由最

小单位到最大单位,是由下而上的,两者并行不悖,无疑其为政教合

一,自亦无疑于政治教育经济三者合一。我们在这里亦无妨引梁漱

溟先生的话说明我们的主张:

“将来的政治,大概其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和教育了,所谓国家一

面是经济的团体,一面亦就是教育的团体。本来人生亦只有经济和

教育两椿事,经济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向上发展;所谓政治,在这里

不过表现个人意志和团体意志的那些事,可是意志的内容是什么呢?

还不外经济和教育吧了。到经济生活安排得好的时候,无处不含教

育意义在内,即无处不是教育,通统是经济亦通统是教育,“政治,经

济,教育三者合一,"到此乃真合一了,人类生活亦才正常合理化了

这已经是较进一步的说法,若就目前事实来说,则现在大家所感

觉到的教育不普及政令不贯彻的现象,问题便在教和政没有十分配

合得好的所致,若果教育和政治联系起来,这些便自然避免了。

最后说到“第三”觉悟,这一个觉悟,可以说是我们主要见地,便

是我们工作的新转向,同时亦便是本刊发行的旨趣:

我们深切的感觉中国从事新农业和新教育有几十年,不能说没

有进步,但是没有很大的进步,其原因就在办教育的只是专办教育,

办农业的亦只是专办农业,结果是教育和农业分了家,这就是说中国

近年来的农业改进运动,只做到农学的进步,而大部分的民间农业除

持定区域内的优良品种的推广外,其他的农业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

具并没有改良,这即是因为专门农学的研究未经过教育的过程,不能

深人民间,所以各大学农学院或农林专科学校的研究结果,多不能为

一般民众所授受。问题便在大家没有注意农业改良与社会教育保有

密切关系具有不可分性这一重要点。这亦就是生产和教育没有取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6-23 22:09:36|只看该作者
重庆沙磁文化区学术、文化档案史料选

密切的联系的原故。

最近教部也颁发《辅导职业办法》,这种见地我们认定是十分正

确的,几年以前,我们提倡改良土产,例如荣昌烧酒坊的陶瓷,江津的

桔柑,都想用学校教育的方式为改良土产的准备的在当时我们叫它

做“乡村职业教育”。

本刊──《教育与农业》的产生,是依据我们自己工作的经验所

得到的觉悟并由这些觉悟而得的新转向而产生的。我们愿在这个小

小的刊物中求得自己的进步并以之求教于国人,共同促成乡村工作

的新转向的深入和展开。

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

(原载《教育与农业》创刊号,l 939年3月出版)

7.战争中的文学

1月2 1日在国立中央大学文学会演讲

鹿地亘讲周寿臧记

去年五月间我到重庆不久以前就到桂林去,现在刚从桂林回到

重庆来,在这里我碰到许多亲热的友人,尤其是负有重大使命的诸

位,我与诸位是第一次见面,深感无上兴奋和快慰。

我这次到桂林去是组织反战大同盟,(在桂林设立支部),反战大

同盟显然是一个革命的团体,负有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任务,我们将

已觉醒之日本人民及被俘日兵加以训练,开发其革命意识,分析统治

阶级从事掠夺战争对于大众人民的摧残,以及我们今后如何能拯救

日本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这种种训练之后,即预备赴前线去作

反侵略战争的革命工作。

诸位要我讲一些文学方面的理论,这使我觉得有相当的困难,这

种困难是从过去日本文学观念中而来的,过去的日本文学是不重视

1195
18#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7-12 18:01:34|只看该作者
周鸣天注:钮院长惕生先生──钮永健,字惕生。生于一八七零年。江苏松江(今上海市)人。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次长代行总参谋长职

务。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五月起,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政务官惩戒委

员会委员长、总统府资政等职。一九四九年九月去台湾。一九五八年定居美国。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纽约病逝,终年九十

五岁

钮永建.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周鸣天 发表于: 2012-7-12 18:07:10|只看该作者
钮永健(1870—1965),江苏松江(今上海市)人,1893年考中举人。甲午中国战败,愤然弃文习武,考入湖北武备学堂,专习军事。1901年初识孙中山,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被清政府缉捕,被迫出亡德国考察军事,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中参与领导光复上海之役,于松江策动起义,主持松江军政分府,被推为军政部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参谋次长代行总参谋长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流亡国外。1917年应孙中山召到广州,先后任师长、参谋次长。国民党一大后奉派至冯玉祥部联络。被冯委为总参议。1926年以中央特派员名义到上海,策动敌后活动,响应北伐。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夕,蒋介石以吴稚辉替代他,迫其辞职。后被委以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江苏省主席、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职。1919年去台湾,后定居美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22:1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