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代蜀华|查看: 3969|回复: 22
[社会科学

告别经济危机要从改革所有制开始

 [复制链接]
21#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9-2-3 17:22:16|只看该作者
第三,抓好正规的研究教育,培养高层次创造能力。这里的“正规”,同样是针对研究教育高层次的特点而保留目前必要的导师带研究生和国家办学方式。创造能力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人造石器的出现才标志古猿变成了人。这种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磨练。科学研究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形式。这就决定了,最高层次的研究学段,其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在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创造能力。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一是复杂,二是耗资大,三是涉及面广,没有高层次的创造能力难以成功。为了增强开发客观规律性的能力,就要尽可能地加强研究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层次创造能力的科研人才。对于研究学段的研究生院来说,关键是如何在众多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存在这种创造潜能的苗子进行专门的创造能力训练。为此,除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性学科要特别加强外,主要还取决于在导师的引导下,依靠科学研究课题来培养。这对于导师和研究生来说,均是一种挑战性考验。为此,研究生院应成为市场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综合基地。这种基地,类似于西方的智囊机构,受理社会、政府、企业等部门不能胜任的科研难题。由于文教活动属于社会公务活动范畴,应由国家财政拨款,以保证日常的经费需要。同时,科研成果又是劳动产品,按市场化原则收取课题费,以作为劳动补偿及发展壮大研究生院,这也是完全必要的。研究生院要把科研课题公开,有志者志愿报考,有的放矢地录取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这种创造人才培育出来后,既可成为政府的高级公务员,又能独闯新路开辟实业,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强的适应性。不难看出,研究学段的研究生教育已不同于旧貌,将处于一种有规则的开放状态。

三、废除大学招生统考 实行大学毕业统考

抓两头放中间的“放”,是一个宏观管理的关键点,放活了就业学段,就会使“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但作好准备后,要求一步到位,彻底开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废除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制度,实行大学毕业统一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随学校教育的出现而出现的,已有几千年历史。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到现在,说明传统的考试制度有其合理性。文教的开放,不等于不需要学习尺度来衡量。作为考试制度的检验功能,在“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中将会更加发扬光大。也就是说,只要社会感到需要,它就永远有市场。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之所以有的主张废除考试制度,主要在于传统的考试制度具有封闭性。往往一次考试定终身,把众多的学人“卡”在校门之外,使学校成为培养少数贵族的场所。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同时,通过入学考试办法来把握教育质量也是不科学的。这犹如工厂的产品,如果不严格出厂门的质量关,而把重点摆在严格入厂门的材料关,也就很难保证伪劣产品不进入市场。现实的情况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国家严格入学关,学成几年后由各教育实体自己把握毕业关,并且是谁任课谁考试,从而形成“前紧后松”、“严进宽出”,“60分万岁”也就不可避免,降低了大学教育质量。因此,废除招生统考,实行毕业统考,对于开放的大学教育来说势在必行。

这种废除招生统考,实行毕业统考,可以说是现代科举制。海外有人认为,中国的“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优秀传统,对于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何把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士选拔出来管理国家事务,这是历代社会都十分重视的大课题。中国在原始社会解体前就注意到了推选有丰富经验、有能力和有公德的人来管理大家的事。在古代文献《礼记·礼运篇》中所记载的“选贤与能”,就是这种推举的含义。到了奴隶社会,西周出现了贡士的选取办法。取士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封建社会西汉时代。真正采用“科举制”,还是到了隋唐以后。至清朝末年,已在封建社会中实行了1300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设置进士科,这就是科举制之始。经过唐朝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科举”是分科选举的意思,其运行机制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挑选国家有用之才。西汉、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选士,虽也考试,但以选举为主。而科举制,则是全凭考试成绩。科举,先由地方的州县考选人才,最后把地方的初选送至中央参加国家级考试。对于合格者颁发学衔,要做官还得经过吏部即组织人事部门的考试。很明显,科举制是学衔与做官分离的一种考试制度。也就是说,科举制国家不包分配,是一种高等学历性质的毕业考试制度。
  科举制的取士统考,实际上废除了入学意义的升学考试制度,所发挥的是考试制度的检验功能,以作为衡量所具备的学识程度。只要达到了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就承认其学衔,成为国家官吏的后备军。至于成才的具体过程,学习的方式,教材的内容,出身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身体的状况,以至是公学或私学、官学或自学等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国家概不过问,也不作任何参考,一律以考卷的成绩定夺。这样做有其积极意义。在公元627年至655年的唐太宗、唐高宗期间,是中国科举的高度发达时期。当时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不仅试题难度大,且考场生活极其艰辛。应试那一天,要自带水炭、食物,检查进考场,不得有夹带。违者不许入考场,取消考试资格。考场兵卫森严,严密监视。尽管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问津,却无录取名额限制。由于试题难度大,实际中考的并不多,质量和数量的主动权在国家手中。
  尽管中考不多,一旦取士就十分荣耀,受到社会尊敬。当时称登科的人叫“登龙门”,意思是此门鱼可以化成龙,只要考取就会飞黄腾达。如,当时一位小吏出身的孙伏伽,在隋大业时中进士,到了唐朝官做到民侍郎、大理卿等要职。张九龄门第低下,在唐太宗时当了宰相。他们都是依靠科举制的考试而显位的。科举制对于唐朝文教的发展,人才的培育,政治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振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唐朝相当于现今的美国,处于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强国地位。
22#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9-2-3 17:22:4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唐朝的科举制,还影响了亚洲、欧洲等世界不少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确系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创举。它加强了中央皇权,巩固了封建秩序。在统治阶级内部,也调动了地主贵族特别是中小地主子弟的学习热情。这些子弟一心一意应考,期望通过科举制取得高官厚禄。甚至官吏后代,也不把门荫放在心上,埋头攻读。对于普通百姓,虽读书不易,但也有登科的一线希望。历史上,穷秀才成为状元不乏其人。在客观效果上,科举制所带来的是一种平等竞争,促成良好学风。它扩大了学习对象,打破了豪门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在社会上出现了公学、私学和自学等多种文教形式。当唐朝普遍推行科举后,全国的士子趋于科举,学校也逐渐变成了科举的附庸。在贞观、开元年间,社会上还在重视由国子监出身的明经进士,但自开宝以后学校地位就急剧下降。形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是科举制度鼓励天下学人自学成才,在平等竞争中使国子监学生直接应考的录取率低下。正由于这种科举制,出现了多种办学,官办、民办一起上,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借鉴科举制,古为今用,结合现代条件,废除大学招生统考,也就会必然形成以自我教育为轴心的智力开发模式。当大学教育比科举制更加开放以后,国家就可能摆脱中间就业学段的事务性工作,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两头的义务教育和研究教育,使整个文教活动良性循环。

废除大学招生统考后,不等于国家不统一教材。统一教材,是大学毕业统考的基础。现行大学教材是为教师课堂的面授而设计的,不适合学习者自学,也就与自我教育为轴心的智力开发模式不相适应。为此,大学教材重新改写至关重要。认真分析现行大学教材就可以发现,每一门学科实际上都是由一个个的概念按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所形成,这就为重新编写大学教材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具有自学特色,可以参照现行教材的逻辑顺序,以一个概念为单元形成一种微型的单元教材。就微观而言,这个概念自成体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正反多方面把这个概念讲深讲透,使其义务学段的合格毕业生在无面授教师的条件下也能看懂。同时,在这种一个概念一本教材中,所设计的应用题要附上标准解法和标准答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要有图解,或者录像录音相辅助。这种微型教材,可以把厚书变成薄书。若干本微型教材形成一门学科,有利于随科学进步随时更新教材内容,而不必推倒整个教材重新出版,只需要更换或补充某一个概念及某一单元就行了。
  国家的大学毕业统考,也以微型的单元教材为标准。一个概念一个学分,一门学科有多少个概念就有多少个学分,一个专业有多少门学科就会有多少个系列学分。系列学分之和,就是一个专业的总学分。对于国家,只需控制起点线的总学分而不必过问具体专业内容,更不必过问学习过程。凡是达到起点线总学分,国家就承认其学历,颁发大学毕业证书。这样,毕业考试权收归中央,大学教育质量也就有了根本保证。同时,学些什么概念,怎样学习,以及时间长短,均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决定。这样一来,大学算是毕业了,可到底是什么专业却“不伦不类”。也许有一个学习者就会产生一个专业。因此,专业量将是无计其数。于是,奇迹出现了,这种专业的“不伦不类”正好满足了每一个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克服了传统教育中与社会需要脱节的严重弊端。这就是废除大学招生统考,实行大学毕业统考,所学专业由学习者自己组合的特殊意义。

四、改变教育投资方式 实行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

当就业学段完全开放后,其大学教育投资也要相应改变。上述提到,文教活动同科学活动、政府活动一样具有公共性,属于社会公务活动范畴。因而,其必要经费应保证社会需要的稳步增长,列入国家财政拨款。但是,目前的教育投资方式必须改变,与大学教育的完全开放不适应。同时,由于按国际惯例投资给教育实体,没有同学习者直接发生来联系。这种间接投资方式弊端甚多,回报率甚低,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浪费。投资与成才严重不同步。为了克服这些传统大学教育间接投资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弊端,与开放教育相配套,可以实行直接投资方式。

这种直接投资方式,是指国家的教育投资不再向各教育实体即大专院校拨款,而是通过“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形式直接投资给学习者。同时,不是谁上大学谁就接受国家的大学教育投资,而是待学生接受国家毕业统考合格后,凭大学毕业学历逐月领取必要的补偿和奖励性质的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同传统的间接投资比较起来,这种“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直接投资方式,有以下十二大优越性:

第一,可以适当缓解当前国家经济紧缺和负担。大学毕业学历津贴,要待国家验收合格后才可能领取。在此之前,都得由学习者自己承担。这样一来,按6年学制计算,可以缓解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时间,从而为国家加强更紧迫的投资创造了条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9-2-3 17:23:13|只看该作者
第二,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大学毕业学历津贴标准的确定原则,一要有利于自学,二要有利于就业。若以1994年的状况,以每月50元人民币的保值津贴率为例,进行测算比较。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目前是70岁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学习者可在21岁时大学毕业。这样一来,一个大学生均可享受50年左右的学历津贴,即30000元左右。1994年《招生考试报》透露,中国培养一个4年制毕业的大学生,国家要投资40000元,高于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投资率。也就是说,可以降低大学教育成本。

第三,有利于加强义务教育和研究教育。由于实行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后,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国家也就可以将这部分余下的大学教育投资,用来加强义务教育和研究教育,做到各种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可以加快智力开发速度。根据原人民银行总行《储蓄管理条例》规定:8年整存整取的定期储蓄月利率是14.25‰。按国家40000元投资标准计算,每月有利息570元,可支付11人的大学毕业学历津贴。也就是说,在国家不增加教育投资的前提下,实行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可以加快成10倍的智力开发速度。

第五,可以改变大学教育投资的消费性质。从上述看出,单是银行利息就可以解决智力开发的经费,而国家投资所形成的本金尚未消耗,成为了支援国家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从而改变了教育投资的直接消费性质。

第六,可以多重层次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大学毕业学历津贴标准一旦依法颁布,首先是个人层次关心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如果个人的投资超过或等于他自己所获得的大学毕业学历津贴总额,除少数人外,一般不会选择高成本的正规教育形式,将趋于成本较低的自学成才。其次是学校层次关心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由于国家不直接向各大专院校投资,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些教育实体不得不通过招收自费生等多种渠道创收。在市场化的作用下,教育实体不得不降低收费标准,并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最后是国家层次关心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国家承担着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投入不能不做平衡比较,考虑其智力开发的总效益。在这种个人、学校、国家多重层次的关注下,必然出现智力开发的高标准、高速度和高效益。

第七,可以促进教育市场的出现。由于投资方式的改变,选择教育形式的主动权由学习者掌握,于是各种教育形式将展开激烈的竞争,千方百计争夺学习者。学习者到底选择名牌大学,或一般大学,或电视大学,或函授大学,或辅导大学,或家庭大学,以及独立的自学形式等,得根据学习者的经济和意愿。在这种双向选择的作用下,公正、平等的教育市场必然会自然形成。

第八,投资与成才同步。大学毕业学历津贴的发放程序,是成才一个,国家拨款一笔。从而做到了成才与投资同步,百分之百地提高了大学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第九,有利于普及大学教育。在传统的体制下,要想普及大学教育是极为困难的。所以,在世界众多的大国中,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普及了大学教育,其大学适龄入学率才60%左右。由于大学毕业学历津贴制具有很强的智力开发功能,当改变大学投资方式后,很快就可能赶上美国而普及大学教育。如果要求人人成为大学毕业生,也不需要太长时间。

第十,可能出现教育投资的“永动机”。“永动机”在机械学中是不成立的,但在“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中却有可能。国家的大学教育投资,通过银行所形成的“本金”由于不被消耗,可以一直保存到领取者逝世之月。去世后,国家可以收回作为新一轮的投资。差不多50年一个周期,可以永恒地重复下去。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大学教育投资永动机。这种永动机,必然刺激每一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热情。当进入饱和状态,即全民族普及大学教育时,从此大学教育投资将是一个常量,国家再不会增大实质性的投入了,仅仅是历届政府投资的积累和周期性的循环投入罢了。

第十一,可以促进学习向上的文明精神。现行的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条件是失业,大学毕业学历津贴的领取条件是大学毕业。当实现全民族大学普及教育后,国家可以依法颁布由大学毕业学历津贴代替失业救济金。这时候,不仅可以省去巨大的失业救济经费,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们学习向上的文明精神,克服伸手等待的不良救济情绪。
  第十二,有利于国家政局的长期稳定。在本质上,构成大学毕业学历津贴有多种因素。如,父母对子女就学期间的投入因素,国家对成才者的奖励因素,社会对智力开发的支持因素,以及学习者自己辛勤劳动的付出因素等。当月月领取大学毕业学历津贴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提醒领取者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对成才的关怀,社会对学习向上的支持,以及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努力学以致用。如果动乱不安,政策改变,经济萧条,中断津贴,这是每一个成才者及亲朋好友发自内心的不赞成。因为,这意味着中断了一种相当于终身救济金的津贴。所以,这种“不赞成”是一种反对社会倒退和动乱的潜在力量。这股力量随“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的日益运行而不断增强,从而必然有利于国家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兴旺发达。

五、教育设施社会化  实行有偿服务制度

学习,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或学历津贴,也有其他多种因素趋使。如现行的老年大学或各种临时性的学习班等,就是实例。这些非学历因素,也同样有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考虑到全面性和持久性,现行的各大专院校和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应遵循“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的良性循环规律,在自愿的前提下,发挥其智力优势,使教育设施社会化,实行有偿服务制度,即学习市场化。组建这样的学习市场,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义务教育要以培养自学能力为根本目标。

第二,大学教材要由国家统一研制,要具有特别鲜明的自学特色。做到语言通俗,资料齐全,立体论证,试验详细,配图说明,录像参考,答案标准等。 
  第三,建立疑难辅导网。学习,不免有自身难以理解和解答的问题。这些疑难,对于自学成才者来说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在全国各地设立相应的疑难辅导机构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如,自学咨询中心、电教视听中心、图书资料中心、互学讨论中心、实习实验中心等。尤其是电脑教与学双向交流网络的家庭化和个性化,更有其特殊意义。一句话,学习者需要什么就设立什么,也就应当有什么,纳入市场化,进行有偿服务。

第四,大学毕业统一考试也要日常化。“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中的大学毕业统一考试制度,已不可能像现行的大学招生统一考试制度那样一年一届,

37

而必须日常化,市场化。也就是说,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考场,应是一种常设机构,做到合理收费,随到随考,按国家统一标准严格验收。一旦完成总学分,从达标之月开始,国家承认其学历,发给大学毕业证书,领取大学毕业学历津贴。

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教制度模式,这种“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具有大众化、高质量的特点,且有极强的操作性。所以,“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制”应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教制度模式。

对于以上建言,笔者没有奢望,只要在地球上有一国土乐意试验,也算是一件庆事。

预祝2009年4月30日前所召开的第二轮二十国政府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成功!

       

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学术研究自愿者

        中国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6:2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