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33447|回复: 487

[推荐]纵横家《战国策》

 [复制链接1熊猫
3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1:06|只看该作者
秦将伐魏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末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去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常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战胜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也,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随着田文。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3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1: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魏将与秦攻韩

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敌国也!
“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或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便事;便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阏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而谷行三十里,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若道汉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
“秦故有怀地刑丘、之城垝津,而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然而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听使者之恶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且夫憎韩不受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
“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蘭之,有周、韩而间之。从林军以至于今,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糜鹿尽,而国继以困。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阚,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蘭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异日者,从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韩不可得而约也。今韩受兵三年矣,秦挠之以讲,韩知亡,犹弗听,投质于赵,而请为天下雁行顿刃。以臣之观之,则楚、赵必与之攻矣。此何也?则皆知秦之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乎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魏之质,以存韩为务,因求故地于韩,韩必效之。如此,则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然而无与强秦邻之祸。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则二周必危,安陵必易。楚、赵楚大破,卫、齐甚畏。天下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

魏国打算联合秦国攻打韩国,韩臣朱已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狄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般威猛贪狠之心,贪暴好利,不讲信义,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可图,就不顾父、母、兄、弟,跟禽兽一样。这是天下的人所共知的,它是一个既不施恩惠于他人,也不积德行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去被他废掉,忧愤而死;穰侯是昭王的舅父,功劳最大,竟然被驱逐;两个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无罪,却两次夺去他们的封地,他对于父、母、兄、弟尚且这样,更何况对于敌国呢。

  “现在大王打算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就更加接近秦祸,我非常迷惑不解,可大王还不了解,这就不够明智了,群臣了解情况,而却无人以上述情况进行劝谏,这就是不忠了。现在韩国以一个女子辅助一个幼主,国内有大乱,对外怎么能够抵抗强大的秦、魏联军,大王以为韩国不会被灭亡吗?韩国灭亡了,秦国完全占有其地,与魏都大梁为邻,大王以为这样能平安吗?大王想收回被韩国占领的旧地,如今却要遭受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有利吗?

  “秦国并不是一个不滋生事端的秦国,韩国灭亡之后,一定又会发动战争,如果发动战争,就一定选择容易和有利的事去做;选择容易和有利的事,就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秦国要越过高山,跨过黄河,横穿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赵,这是重蹈阏与之战失败的复辙,秦国一定不会干。如果经过河内,背着邺城,朝歌、横渡漳水和滏水,而在邯郸之郊与赵军决一胜负,这就要遭受智伯受过的灭国大祸,秦国又会不敢。假设攻打楚国,取道涉谷,行走三千里,去攻打黾隘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起来又太难,秦国又不会干。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经过陈州以西的上蔡,召陵,在陈州效野与楚军决一胜负,秦国又不敢。所以说‘秦国肯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又不会攻打燕国和齐国。当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之日,必定会攻打魏国。

“秦国本来有怀地、茅地、刑丘,在垝津筑城,而逼近河内,河内的共、汲必定危险。秦国占领了郑地,获得了垣雍,决开荧泽之水,去淹灌大梁,大梁一定会被攻陷。大王的使者太错了,竟然在秦国诋毁魏的附属国安陵氏,秦国很久以来就想占领许地。然而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为邻,若听任使者诋毁,跟随灭安陵氏之后,秦国就想占有许地。秦军绕道舞阳以北,向东逼近许地,那末魏都大梁必定危险,即使大梁不危险,魏国难道就能安宁吗?如果痛恨韩国,不怜惜安陵氏,这还可以,然而不担心秦国也不怜惜大梁,这就不可以。

  “从前,秦国才在黄河以西,魏国旧都安邑距大梁有千里之遥。中间有河、山阻隔,又有周、韩两国相间。从秦攻魏的林中战役至今,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进入范囿,边境城市尽被占领,文台被毁坏,垂都被焚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杀尽,接着国都被包围。秦军长驱直人,一直打到大梁的北边、东边打到陶、卫二地的郊外,北边打到阚地,丧失给秦国的土地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有数百,大邑有数十。秦国在黄河以西,魏国旧都安邑距大梁还有千里,可是灾祸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更何况如果秦国灭掉了韩国,占有郑地,没有河、山阻隔,没有周,韩两国的相间,离大梁只有百里,那灾祸必然超过此刻一百倍。

  “从前,合纵不成功,楚国和赵国猜疑,韩国多变,不可能结盟。现在韩国被秦兵进攻了三年,秦国要韩国屈膝求和,韩国知道要被灭亡,仍然不愿俯首听命,给赵国送去人质,请求准备好武器为诸侯打头阵。据我看来,楚国和赵国必定会和韩国联合进攻秦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侯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没完没了,不消灭天下的军队,不征服天下的人民,它必定不肯罢休。因此,我愿意用合纵政策为大王服务,请大王即刻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控制韩国的人质,以保存韩国为急务。因此,向韩国讨回原来被其占领的土地,韩国一定会献出。这样,人民不必辛劳而收回了故土,这个功绩比联合秦国攻打韩国的功绩大得多。而且还可以避免与强秦为邻的祸患。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使天下诸侯得利,这也是大王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啊。使韩协的上党与共、宁二地的道路相通,两国通使之道已通。因而设立关卡,对出入的人征收赋税,这样韩国以其上党作为给魏国一份重礼,两国共同享有赋税,足可以富国。韩国也必然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重魏国。敬畏魏国,它一定不敢反对魏国。这样,韩国就成了魏国的一个县,魏国得到韩国作为一个县,就用来捍卫遮蔽国都大梁,河外一定安宁。如果不保存韩国,那末东周,西周一定危险,安陵必定成为秦国所有,秦国大败楚、赵两国、燕国、齐国非常害怕,诸侯向西奔往秦国,朝拜秦王甘愿做臣的日子就不远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1:54|只看该作者
叶阳君约魏

叶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薛、阴、成以为赵羊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问阳、姑衣乎?臣为王不取也。”魏王乃止。

叶阳君李兑邀约魏国结盟,魏王打算封叶阳君之子。有人对魏王说:“大王曾渡过漳水,亲自到赵都邯郸朝贡,把葛孽、阴成奉献给赵王作为养地,但赵王却什么也没有给大王。大王难道还能给赵王儿子何阳、姑密二地吗?我实在不敢苟同。”魏王这才作罢。
3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2:09|只看该作者
秦使赵攻魏

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攻魏者,亡赵之始也。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故荀息以马与璧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晋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今国莫强于赵,而并齐、秦,王贤而有声者相之,所以为腹心之疾者,赵也。魏者,赵之虢也;赵者,魏之虞也。听秦而攻魏者,虞之为也。愿王熟计之也。”

秦国要赵国攻打魏国,魏王对赵王说:“赵国攻打魏国,这是赵国灭亡的开始。从前,晋国想要灭掉虞国就先攻打虢国,攻打虢国就是灭掉虞国的开始。所以在晋国大夫荀息拿出宝马和玉璧向虞同借道时,虞国相国宫之奇劝说虞公,但没听取,最后借道给晋国,晋国灭掉虢国后,在返国途中就灭掉了虞国。所以《春秋》记载了这件事,特别责备了虞公。现在诸侯中没有比赵国更强,而能与齐、秦并驾齐驱的,赵王既贤明又得到有声望的人辅佐,所以秦国的心腹之患就是赵国。魏、赵两国同虞、虢两国一样,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听任秦国来攻打魏国,就等于从前战国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一样,会自取灭亡,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2:29|只看该作者
魏太子在楚

魏太子在楚。谓楼子于鄢陵曰:“公必且待齐、楚之合也,以救皮氏。今齐、楚之理,必不合矣。彼翟子之所恶于国者,无公矣。其人皆欲合齐、秦外楚以轻公,公必谓齐王曰:‘魏之受兵,非秦宾首伐之也,楚恶魏之事王也,故劝秦攻魏。’齐王故欲伐楚,而又怒其不己善也,必令魏以地听秦而为和。以张子之强,有秦、韩之重,齐王恶之,而魏王不敢据也。今以齐、秦之重,外楚以轻公,臣为公患之。钧之出地,以为和于秦也,岂若有楚乎?秦疾攻楚,楚还兵,魏王必惧,公因寄汾北以予秦而为和,合亲以孤齐,秦、楚重公,公必为相矣。臣意秦王与樗里疾之欲之也,臣请为公说之。”
乃请樗里子曰:“攻皮氏,此王之首事也,而不能拔,天下且以此轻秦。且有皮氏,于以攻韩、魏,利也。”樗里子曰:“吾已合魏矣,无所用之。”对曰:“臣愿以鄙心意公,公无以为罪。有皮氏,国之大利也,而以与魏,公终自以为不能守也,故以与魏。今公之力有余守之,何故而弗有也?”樗里子曰:“奈何?”曰:“魏王之所者恃者,齐、楚也;所用者,楼(广鼻)、翟强也。今齐王谓魏王曰:‘欲讲攻于齐王兵之辞也,是弗救也。’楚王怒于魏之不用楼子,而使翟强为和也,怨颜已绝之矣。魏王之惧也见亡,翟强欲合齐、秦外楚,以轻楼(广鼻);楼(广鼻)欲合秦、楚外齐,以轻翟强。公不如按魏之和,使人谓楼子曰:‘子能以汾北与我乎?请合与楚外齐,以重公也,此吾事也。’楼子与楚王必疾矣。又谓翟子:‘子能以汾北与我乎?必为合于齐外于楚,以重公也。’翟强与齐王必疾矣。是公外得齐、楚以为用,内得楼(广鼻)、翟强以为佐,何故不能有地于河东乎?”

魏太子在楚国,有人在鄢陵对随太子在楚国的魏臣楼鼻说:“您一定要等待齐国和楚国结盟,来救援皮氏。现在依齐、楚的形势,一定不会联合。那翟强在魏国最憎恨的人莫过于您了。翟强的人都想联合齐国和秦国,疏远楚国,来降低您的地位,他们一定会对齐王说:“魏国遭到进攻,并不是秦国的本意要进攻魏国,而是楚国憎恨魏国讨好大王,所以劝秦国攻打魏国。’齐王本来想讨伐楚国,而且又对楚国的不友好非常气愤,他一定会让魏国向秦国割地求和。从前张仪倚重秦、韩两国的力量,很有威权,可是齐国怨恨他,只凭齐国一国就使魏王不敢接纳张仪;现在有齐、秦两国的力量,又疏您所依赖的楚国,这样就会降低您的地位,魏国就更不敢接纳您。我很为您担忧。拿割地来联合秦国,或由齐国,或由楚国,都是一样,为什么要由楚国呢?秦国加劲地进攻楚国,楚国如果调转枪头,魏王一定害怕,您就把汾北之地给秦国求和,秦、楚、魏三国联合,以孤立齐国、秦国和楚国重视您,您一定会做魏国的相国了。我猜想秦王和秦将樗里疾也希望这样,我愿意为您去游说。”

  于是那个就对樗里疾说:“进攻魏国的皮氏,这是大王的头等大事,如果攻不下,诸侯就会因此看轻秦国,而占有了皮氏,如果从皮氏进攻韩、魏,这就有利于秦国。”樗里疾说:“我已与魏联合了,攻取皮氏也没用。”那人说:“我愿意以我的愚见为您考虑,您不要因此造成大错。占有皮氏,是国家的大利,您却撤兵不攻皮氏,而把皮氏交给魏国;您最终会认为皮氏不能守,所以把皮氏给了魏国。现在您守皮氏,力量绰绰有余,为什么不占有皮氏呢?”樗里疾说:“那该怎么办?”回答说:“魏王所依仗的是齐国和楚国。所重用的是楼鼻和翟强。现在齐王对魏王说:“与秦国媾和或进攻秦国,决定于齐国。’这是掌握军事主动权的论调。齐国本意并不是救魏。楚王气愤魏国不重用楼鼻,而让翟强与齐、奏联合。楚王恨魏,准备与魏国断交,已经表面化了,魏王很害怕被灭亡。翟强准备联合秦国和齐国,疏远楚国,以削弱楼鼻的作用;楼鼻打算联合秦国和楚国,疏远齐国,以削弱翟强的作用。您不如掌握与魏国媾和的主动权,派人对楼鼻说:‘您能把汾北给我吗?请联合楚国,疏远齐国,以此来抬高您的地位,这是我力能胜任的事。’楼鼻与楚王一定会得到迅速反应。您又对翟强说:‘您能把汾北给我吗?我一定为您联合齐国疏远楚国,以此来抬高您的地位。’翟强与齐王一定会作出迅速反应。这样,您对外有齐国和楚国为您所用,对内又得到楼鼻和翟强的协助,为什么不能在河东占有皮氏呢?”
3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2:48|只看该作者
卷二十五 魏策四

献书秦王

(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计之也。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虵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今秦国与山东为雠,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秦果南攻兰田、鄢、郢。

有人上书给秦王说:“我听说大王考虑要出兵魏国,这个计谋恐怕不妥当,希望大王深思熟虑。魏国是山东诸侯的要冲。譬如这里有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来救;打它的头,它的尾就来救;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现在魏国等于是天下的腰身,秦国攻打魏国,这就是告诉诸侯,秦国要截断诸侯的脊梁,那末这是山东诸侯‘首尾皆救腰身’的时候了。魏国知道要亡,一定害怕,若害怕就一定会广泛地进行联合,魏国还强,我预料秦国的大忧患就在眼前了。为大王考虑,不如向南方的楚国出兵,它的兵力弱,诸侯不能援救,秦国因而土地可以扩大,国家可以富裕,兵力可以增强,主上可受尊重。大王没听商汤讨伐夏桀的事吗?在讨伐桀以前,先曾对弱小的密须国用兵,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消灭了密须国后,汤就征服了夏桀。现在秦国想与魏国为敌,如果不先用兵进攻弱楚,用以训练和整顿自己的武装力量。那末兵力必然要大受挫伤,国家必然要面临更大的忧患。”秦国果真向南攻击蓝田和鄢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3:08|只看该作者
八年谓魏王

八年,(阙文)谓魏王曰:“昔曹恃齐而轻晋,齐伐釐、莒而晋人亡曹。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原恃秦、翟以轻晋,秦、翟年谷大凶而晋人亡原。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此五国所以亡者,皆其所恃也。非独此五国为然而已也,天下之亡国皆然矣。夫国之所以不可恃者多,其变不可胜数也。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登,稸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于利,比于患。臣以此知国之不可必恃也。今王恃楚之强,而信春中君之言,以是质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变,是王独受秦患也。即王有万乘之国,而以一人之心为命也,臣以此为不完,愿王之熟计之也。”

秦始皇八年,有人对魏王说:“从前曹国依仗齐国而轻视晋国,当齐国攻打莱国和莒国时,晋国灭了曹国。缯国依仗齐国而傲视越国,当齐国发生和子之乱时,越国灭了缯国。郑国依仗魏国而轻视韩国,当魏国攻打榆关时,韩国灭了郑国。原国依仗秦国和翟国而轻视晋国,当秦国和翟国闹饥荒时,晋国灭了原国。中山国依仗齐国和魏国而轻视赵国,当齐国和魏国攻打楚国时,赵国灭了中山国。这五国灭亡的原因,都是由于自以为有所依仗。不仅仅是这五国如此而已,天下灭亡的国家都是这样啊。国家不可能依仗的原因很多,因为它的变故很多,数也数不清。有的是因为国内政治不上轨道,上下不团结,所以不能依仗;有的是因为有邻国为祸,所以不能依仗;有的是因为收成不好,蓄积用尽,国内闹饥荒,所以不能依仗;有的被利益所变化,有的接近祸患,变化莫测。我因此知道国家一定不可能依仗。现在大王依仗楚国的强大,而相信春申君的话,因此与秦国为敌,时间长了,变化就难以预测。如果春申君有变故,这样大王只有独自来承受秦国的祸患。那末大王以一个万乘的大国,却唯春申君一人的意旨是从,我认为这不是万全之计,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3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3:25|只看该作者
魏王问张旄

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

魏王问张旄说:“我想和秦国一道攻打韩国,怎么样?”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地与诸侯结盟呢?”魏王说:“韩国准备割地与诸侯结盟。”张旄说:“韩国怨恨魏国呢?还是怨恨秦国呢?”魏王说:“怨恨魏国。”张旄说:“韩国认为秦国强?还是魏国强呢?”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张旄说:“韩国准备与他认为的强国和无怨恨的国家割地结盟呢?还是与他认为的不强和有怨恨的国家割地结盟呢?”魏王说:“韩国准备与他认为的强国和无怨恨的国家割地结盟。”张旄说:“那末攻打韩国的大事大王自己已经明白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3:42|只看该作者
客谓司马食其

客谓司马食其曰:“虑久以天下为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独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也。谓兹公不知此两者,又不知兹公者也。然而兹公为从,其说何也?从则兹公重,不从则兹公轻,兹公之处重也,不实为期。子何不疾及三国方坚也,自卖于秦,秦必受子。不然,横者将图子以合于秦,是取子之资,而以资子之雠也。”

有位客人对司马食其说:“一般认为诸侯是可以联合的,这是不了解诸侯的人的看法。打算单独以魏国去对抗秦国,这又是了不了解魏国的人的看法。认为此公不了解这两种人,这又是不了解此公的人的看法。然而此公主张合纵联盟。他的主张又是什么呢?实行合纵联盟,那末此公的地位就崇高;不实行合纵联盟,此公的地位就卑下。此公搞合纵联盟,也不会必然成功的。您为何不马上趁赵、魏、楚三国关系友好正打算攻秦的时机,暗暗与泰国拉关系,秦国必然会接受您。不然主张搞连横阵线的人将会利用您,去与秦国联合。这样,您所凭借的就会被主张搞连横阵线的人所利用,去帮助您的敌人一主张搞连横阵线的人。”
4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2-24 22:03:56|只看该作者
魏秦伐楚

魏、秦伐楚,魏王不欲。楼缓谓魏王曰:“王不与秦攻楚,楚且与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战,王交制之也。”

秦王攻打楚国,魏王不同意。楼缓对魏王说:“大王不与秦国一道攻打楚国,楚国将会与秦国一道攻打大王。大王不如使秦国和楚国交战,就可同时控制两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4 12:43,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