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反腐作家回应正部级金融高官身份猜测:书中事都是真的

查看数: 2058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3-27 09:08

正文摘要:

反腐新书《追问》:落马高官自述与女明星情史 源自:中国搜索网 二月河力荐反腐新书《追问》:落马部级高官自述与女明星情史   “我的事发,是我自首的。这在省部级以上干部的案例中,并不多见吧。这也是我的坦 ...

回复

红星 发表于 2017-3-29 09:08:00

从副厅到正部 他跟这13个落马官员聊后很震惊

源自:新京报
  坐在某位落马官员面前,作家丁捷一度觉得,眼前的官员错把官场当成了江湖。
  丁捷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省属某上市文化集团的纪委书记。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在中纪委和江苏省纪委的帮助下,他查阅了大量纪委办案的卷宗,并到监狱或办案点与13名落马官员面对面交谈。
fNeg-fycstww1664925.jpg  (文件大小: 13.02 KB, 上传时间: 2017-3-29 09:08, 下载次数: 42)  保存到相册
丁捷
  他试图走进落马官员的内心,探究他们走向贪腐的心路历程。这些内容于近日汇聚成《追问》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3月22日,接受“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独家专访时,丁捷说,自己找的一定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官员。在某一个特殊的时期,这种人心里会摇摆、纠结。如果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也许他就能自救。

“我保证书里的事都是真实的”
  “政事儿”:你的这本书被称作反腐纪实文学,其中的案例从哪儿来?
  丁捷:我从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和纪委办案的一些卷宗中筛选了20多个人,采访了其中13个人,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书里面提到的干部基本上都是省管干部,他们的级别从副厅级到正部级都有。这些人多是主政一方的官员,应该算是中国领导阶层里面的中坚力量。
  “政事儿”:你所说的深度加工指的是什么?
  丁捷:我保证书里的事都是真实的,都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但不是一一对应。这是为了规避对号入座。我这本书是非虚构文学的一种,而不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更生动,包括对心理活动的描摹等。
  “政事儿”:中纪委和江苏省纪委一共提供了600多个案例,你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标准?
  丁捷:我这本书主要是写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写他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演变的。那么我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去找心理演变很纠结的那种官员。在走向人生巅峰后又堕落的过程中,他一定经历了心灵上的纠结、矛盾和斗争。
  “政事儿”:你筛掉的案例是什么样的?
  丁捷:那种赤裸裸的花钱买官、行贿受贿,直接去搞腐败行为的官员,在我的素材里涉及的并不多。因为我觉得这种腐败行为不具有普遍性。
  我找的一定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官员。在某一个特殊的时期,这种人心里会摇摆、纠结。如果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也许他就能自救。
  我要做的是要让人们从这些官员身上看到,自己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者也有可能有这种倾向。要让他们看后有一种警醒、害怕的感觉。
  “政事儿”:怎么会想到去写这本书?
  丁捷:这本书是江苏省纪委给我出的题目。你不主动宣传反腐工作,社会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很多是变形和扭曲的,传出来的未必都是真实的情况。

“明星可能是情人里面的‘奢侈品’”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最近,《追问》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曝光后。人们猜测其中一位拥有明星情人的正部级金融高官的真实身份,认为他是某位落马官员。这种情况你此前是否预料到?
  丁捷:很多省部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落马高官,在他们的案情描述里,都涉及到生活作风问题。只要写到谁涉及生活作风问题,别人难免会去猜测。我预料到有可能会去对号(入座)。但这不失为一种警示。
  这本书是一个全面的反映,书中选择了七八个典型案例,目的就是为了尽量覆盖所有典型的违法乱纪行为。单挑男女问题去渲染的这种心态是很奇怪的。如果仅仅报道男女关系问题,好像给人一种误导,这个官员出事儿是不是就因为男女关系?事实上男女关系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涉案官员身上,他的男女关系问题都不是里面最严重的。
  “政事儿”:当初把这个案例写进书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丁捷:前些年一些官员的物欲膨胀,虚荣心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程度。在生活上的一些表现就是追求奢侈品。他们找所谓的情人,明星可能是情人里面的“奢侈品”,满足他们更强烈的虚荣心吧。这种虚荣心在很多官员身上都是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无法回避,涉及这么一个案例是正常的。
  (编者注:
  《追问》一书中记述的8名“正部级领导”中有一人自曝了与影视女明星情人“安娜”的情史。
  书中描述,这位在国际金融界和中国政坛显赫一时的正部级领导,为了企业家妻子、影视明星情人,动用了公权力,违规操作中国境外资金数十亿,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中国金融的国际机构受到重罚,造成巨大损失,他本人也因收受贿赂、渎职等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这名“正部级领导”自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回到了中国金融本部,我才三十四五的年纪,已经位居央企中层,成为体制内非常年轻的‘正厅级干部’……46岁的我已经掌管一家中字头金融集团,位居正部级已经5年多。”
  在书中“最后的华尔兹”部分,这名正部级领导这样澄清他跟安娜的相识:“首先要申明,绝对不是有些人八卦的那样,我通过一部电视剧看中了她,然后打电话给某导演,然后开始了物质轰炸,直到把她轰晕,倒在我的怀中……”)

“官场不能当成一个江湖”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和这些落马官员的访谈是在哪儿进行的?
  丁捷:有的是在办案点聊的(案件处于调查阶段),有的是在监狱。还有的是已经出来了,他的服刑时间很短。
  “政事儿”:这些人是上级纪委选定的吗?
  丁捷:他们给我大量的材料,我从里面自己选。先确定一部分人,再去深入地接触。我们通常从媒体上看到的腐败分子都是被概念化的,但是当你面对他的时候,这个概念就被剔除掉了。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如果能聊到他的心里去,会感觉他们也都是普通人。
  “政事儿”:在你交谈的落马官员中,一些人所涉及的案子还没经过法院审理,或者还没进入司法程序。他们能放下戒备和你交谈吗?
  丁捷:没有经过法院认定,不等于不可以跟他聊天交流。我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会围绕着他已经明朗化的(违法违纪)事实来聊天。另外,我并不是描摹这些人干了多少坏事,而是描摹他的人生历程和心理演变过程。
  “政事儿”:这样容易走进他的内心?
  丁捷:容易的。谈他的生活和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一般都有个演变过程。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是某部委下派到地方挂职的干部,朋友很多,办事能力特别强。那时他到北京跑项目,为地方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也正因为能力强,找他办事的人很多,他就开始动用权力,有意识地在一些项目里朝别人希望的方向运作。收了一些好处,最后落网。
  我着重要问他的不是这些事儿,而是问他对自己的交际观有什么样的认识。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东西是江湖。和官场应该做严格的区分,我们的官场不能当成一个江湖。

“有很多案例很让人揪心、震惊”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你在平时的工作中是纪委书记,也接触了很多案件。在你看来,能吏走向腐败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丁捷:同样都是能人,有很多能人没有走向腐败,但又有很多能人走向了腐败,原因就是没有划清界限。当一个官员的能力很强,强大到自认为可以扭曲国家法律和党纪时,确实可能会改变规则、突破纪律,甚至规避了法律。
  比如说一个地方官员在城市规划建设推行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会去打擦边球。他可能把政绩观和利益观放在第一位,所以做了一些突破,但这种突破实际上是不被允许的。
  “政事儿”:在不少地方,一些一把手的权力是不受制约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否是他们走向腐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丁捷:我对制约有两种理解,一种制约是有人在身边管着你,还有一种制约是党内纪律、国家法律的制约。这些东西就摆在你的案头、印在报纸上、传播在电视里。但是很多官员把这些忽略了,好像麻木了,认为没有人制止就可以突破。
  在地方上,特别是一把手,很多东西他拍板下来以后,别人阻挡不了。特别是在一些工程建设、土地、环保等重要领域,地方领导有时会起一些主观作用。有的人法纪观不是很强,再加上有利益驱动,他可能就守不住底线了。
  “政事儿”:在采访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落马官员?
  丁捷:有很多案例还是很让人揪心、震惊的。比如说有个官员,他是一个国企的董事长,网罗了一批兄弟,在这个单位织成了一张权力网。可以说是完全不受制约,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他底下的兄弟违法违纪的很多,但都受到了他的保护,所以这帮人就围着他。
  这个人退休之后失去了权力,这帮兄弟有主动举报他的、还有因为他曾经没有满足他们提出要求的去整他。因为被人举报和他手下的人出事,他最终被牵连出来。进了监狱之后,一开始家里人还对他挺好,但在暴露出他在外面还有私生子的事情后,家里人也跟他反目成仇了。这就叫曲终人散。他曾经追随者众,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政事儿”:你有没有关注到他们走向贪腐的转折点?
  丁捷:没有什么东西是突然转折的,就像任何飞行器都不能90度拐弯一样。它都是一个潜在的过程。

“假冒首长、行贿、甚至直接威胁等,我们都经历过”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你在书的开头写到了纪委书记接到首长秘书的电话,因为案件牵扯到高层要求停止调查的事情。这是你的亲身经历吗?
  丁捷:所有的办案人员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假冒首长、行贿、甚至直接威胁等等,我们也都经历过。
  “政事儿”:那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
  丁捷:我宁可相信是假的。
  “政事儿”:面对这种情况,纪委通常如何处理?
  丁捷:不会影响纪委办案的。
  “政事儿”:你在写作的过程中怎么把握尺度,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
  丁捷:我除了是一个作家,还有纪委书记这么一个特殊身份。工作中接触的案例很多,也亲自参与了一些调查巡视工作。对如何把握舆论,如何既真实地传达,又能够比较好的进行引导,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贾世煜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3-27 12:08:01

在反腐新书中自曝情史的大老虎 究竟是谁?

源自:中国搜索网
  “安娜在我生命中的出现,在我情感世界里的出现,可以说,也是突然的,意外的……”
  近日,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上市,其中有名昔日显赫一时的正部级领导,如是自述与著名女影星的情史。

观海解局
  记者注意到,部分网友猜测主人公为原中国建行行长王雪冰。2003年12月,他一审以受贿罪(涉案金额为115.1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且不论是否真为王雪冰,十几年前的这件“震荡国际金融界”的腐败案也值得回顾。

PeKo-fycstyc2316017.jpg  (文件大小: 12.42 KB, 上传时间: 2017-3-27 12:08, 下载次数: 37)  保存到相册
(王雪冰)

8只大老虎上了纪委书记新书
  3月23日晚,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口述体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举行新书发布会。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丁捷,他还是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
  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家网公布了丁捷的履历。据其介绍,他出生于1968年,笔名晓波,系江苏南通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6年,丁捷进入江苏省委工作,先后任省委社科规划办副主任科员,省委宣传部和办公厅主任科员、副处级秘书。2003年调任省某企业集团任副总。2005年~2008年,他还作为江苏省委援疆干部,任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3年,丁捷加入中国作协,并于2013年当选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依偎》《亢奋》《如花如玉》等,还曾获得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合作)、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第八届金陵文学奖等多项奖励。

wGav-fycstww1179871.jpg  (文件大小: 25.73 KB, 上传时间: 2017-3-27 12:08, 下载次数: 34)  保存到相册
(《追问》作者丁捷)

  丁捷在书中介绍了创作《追问》的由来:“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我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成功与他们接触。与其中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
  中纪委网站“聆听大家”系列访谈的第一位受访者、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

正部级自述情史:绝没物质轰炸
  据了解,书中所记述的8名“正部级领导”中有一人自曝了与影视女明星情人“安娜”的情史。
  书中描述,这位在国际金融界和中国政坛显赫一时的正部级领导,为了企业家妻子、影视明星情人,动用了公权力,违规操作中国境外资金数十亿,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导致中国金融的国际机构受到重罚,造成巨大损失,他本人也因收受贿赂、渎职等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这名“正部级领导”在书中自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回到了中国金融本部,我才三十四五的年纪,已经位居央企中层,成为体制内非常年轻的‘正厅级干部’……46岁的我已经掌管一家中字头金融集团,位居正部级已经5年多。”
  在《追问》一书“最后的华尔兹”部分,这名正部级领导详细叙述了他跟安娜相识的这段往事:“首先要申明,绝对不是有些人八卦的那样,我通过一部电视剧看中了她,然后打电话给某导演,然后开始了物质轰炸,直到把她轰晕,倒在我的怀中……”
  此书内容一经披露,立即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纷纷表示要入手一本。《追问》一书的责编,中央党校出版社三编室主任王君也表示,“这本书这些原汁原味的事实放在这儿,没有进行更多的分析,它的价值就是给我们的理论者,给我们的思想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版本,一个病历。”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网友在猜测,在书中自曝与女明星情史的正部级落马官员到底是谁。观海解局
  记者注意到,不少人猜测主人公为王雪冰,依据则是他的履历与口述的落马官员很相似。

“我42岁当行长,你们呢?”
  姑且不论主人公到底是否为王雪冰,抛却桃色花边新闻,单就王雪冰如何从一名正部级干部到身陷囹圄,就值得了解和深思。
  公开简历显示,王雪冰195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7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行,1990年被提升为纽约分行总经理,1993年担任行长。2000年2月出任建行行长。2003年12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王雪冰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个人部分财产。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被称为“技术官僚”的王雪冰有句著名的话:“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王雪冰技术能力,有几个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在香港阻击索罗斯风暴时所起的作用”、“充当电信盈科收购香港电信的背后力量”等等。在不断被演义的故事背后,王雪冰的作用被夸大、复制了无数倍。

T_3I-fycstxp4883099.jpg  (文件大小: 13.84 KB, 上传时间: 2017-3-27 12:08, 下载次数: 31)  保存到相册
  此外,王雪冰被注意到的,还有诸如“从不穿聚酯衣服、白色短袜,喜欢法国餐馆、karaoke,还有波尔多葡萄酒”,《时代周刊》亚洲版写道。王雪冰的原部下们说起他的日常喜好,前面都用“嗜”字修饰:王雪冰嗜酒。
  故事与他的司机有关。司机到他家里送一个急件,结果看到的王雪冰正坐在云集的文艺界大牌人士之间,喝得满脸通红。
  对王雪冰的审查,最直接的导火线是“纽约分行”事件──当时,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认为纽约分行存在“一个欺骗性的信用证问题,一桩欺骗性贷款,未经授权的授信及刻意隐瞒和其他可疑行为”。在OCC即将公布调查结果的前几天,也就是2002年1月11日,王雪冰被立案审查。

被中纪委批“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紧随其后,2002年1月16日,时任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称,此前审计中国银行,查出的主要问题是违规放贷、账外经营以及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等。这一次审计查出的问题“主要是27亿元违规操作”。知情者说,这里面大部分是纽约分行出的事,而且王雪冰难逃干系。
  据新华社消息,2002年11月5日,中纪委通报了王雪冰的违纪问题。其中提到,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生活腐化,道德败坏;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
  依据相关规定,王雪冰的中央候补委员职务被撤销,并被开除党籍、行政开除。

sxtK-fycstww1179875.jpg  (文件大小: 16.73 KB, 上传时间: 2017-3-27 12:08, 下载次数: 37)  保存到相册
(王雪冰受审)

  2003年12月10日,北京二中院作出一审判决,王雪冰以受贿罪获有期徒刑12年。
  法庭经审理查明,王雪冰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华晨(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再东方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谋取利益,并为此非法收受这些公司给予的钱款、艺术品、名牌手表等贵重礼品,共计折合人民币115.14万元。
  由此,王雪冰已构成受贿罪,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遂作出以上判决。
  后来,王雪冰不服,提起上诉。2004年1月14日,北京市高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王雪冰的上诉,维持原判。 ●
源自:观海解局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8:50,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