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川大96岁老教授图书馆阅读照网络走红

查看数: 317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7-21 08:22

正文摘要:

源自:成都商报 周应德教授   他是谁   刑侦学泰斗   在干啥   查方志编诗文集   网友说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厚重的蓝壳书本沉沉地压在案上,爬满皱纹的手沉稳有力,一只手捏住书页,一只手搭 ...

回复

蜀猴 发表于 2017-7-21 08:22:00
  著作等身
  曾创作《西南政法大学校歌》
  周应德先生是我国刑事侦查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的著作,被用于全国各大高校的法律教材中,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家中藏书数万册。然而他对自己人生的评价却是:“很简单的一生。”为师者,最骄傲地就是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白发苍苍的周应德提及自己曾教过的学生,流露出慈爱的笑容,96岁的他早已桃李满天下,门下弟子遍及全国公检法系统。
  他曾在写给西南政法大学的校歌中写道:“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静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简单两句话,却是老先生奉行一生的准则。
  这也是不少老政法人均能哼唱出的熟悉且昂扬的旋律。至今,国内不少法律界人士,仍常常会在微博上转载由周应德老先生作词的《西南政法大学校歌》,想起关于西政的记忆。
  人物 简|历
  1921年
  周应德先生出生
  1939年
  高中二年级的周应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1946年
  就读于朝阳大学法律系
  1953年~1985年
  在西南政法学院任教
  1985年~1992年
  任四川大学教授兼法学研究所所长
  寄语后学“为国宣劳”
  记者了解到,周老先生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在清代文坛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清朝,周氏家族出了进士3个,举人8个。”眼下,老先生正通过《南川县志》查询先祖留下的诗文,预备将其编入正在撰写的诗文集中。
  周老先生饱读经书,先秦诸子百家、唐宋诗词歌赋,均有涉猎。才情横溢的他,在面对天府之国的无限风情时,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挥毫写下对成都的礼赞:“天府成都,绿野平原,岷江纵贯,渠道迥旋。星分鬼井,地属西川。东邻巴渝,北倚秦关。盖太古之沧海,而今日之桑田。群峰环而盆地阔,雪山峻而秦岭巉。巫峡萧森,杜甫咏夔门之险;百步九折,李白赋蜀道之难……”
  除了精通文律,周老先生尤其擅长行草书法,曾撰书“薛涛像赞”“薛涛墓表”,刻石建碑存于成都望江公园,书法佳作收录于《周应德书法集(行草)》,2007年由四川出版社出版。谈及书法传承,他语重心长说道:“重在创新。师承不是照猫画虎,传承不能泥古。”
  采访最后,周老先生欣然应邀在纸上写下对后辈的寄语:“为国宣劳”,并解释字句含义:“读书人,要把从书中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
  语毕,老先生收拾好齐整的书本,步履稳健地走出去。馆外,每天在图书馆与周老师家两点一线间接送老先生的三轮车师傅早已恭候多时。“不好意思,久等了。”周老先生向三轮师傅客气地道谢,然后拐杖朝地轻轻一点,腿微微一抬,利索地上了车。
  他笔挺地坐在三轮车上,在清脆的铃铛声中,透过遮阳棚,同来访者挥手道别,消失在校园深处。远方,是一片辉煌灿烂的夕阳。
⊙记者:梁梁 实习记者:沈兴超 实习生:任淼琳摄影记者 王红强

  
蜀猴 发表于 2017-7-21 08:22:00
  后辈点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江安图书馆”在微博中纷纷转发:“活到老学到老,向老先生致敬!”大批网友为之动容,网友“如是起心”称赞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致敬!”
  还有不少自称曾在图书馆与老人相遇的网友,纷纷对老先生表达了敬意:网友“维以不永伤”感到十分惊讶:“哇,原来我这段时间看到的老人是他,每次从古籍阅览室经过都在想,这位老人发如银丝,精神状态极佳,我老了肯定没这么精神,还泡图书馆。”
  网友“后长同学”揭秘:“(老人)貌似看的是《南川县志》,阅览室老师服务周到,还经常给老人倒水,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网名为“天泽圣司”的同学说:“上学期期末最后那几天,看到法学院90多岁的周应德老先生天天來古籍阅览室看书,真心被震撼到了。”
  有网名为“爱杨大宝的文小宝”的网友写道:“大二时有幸到他家对他进行采访,去的时候老先生笔挺地站在门口迎接,走的时候送到了小区门口,目送我们离开。全程与我们侃侃而谈,回顾他的求学、教学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学者、老师。对学生的亲切和慈爱至今都印象深刻!”
  一位川大的青年教师感叹道:“我觉得一个96岁的老爷爷都还在图书馆写诗,大家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还有网友点赞说:“扛过枪,破过案,教过书,96岁的老教授还泡在川大图书馆奋斗,写诗搜集资料。”
  如歌人生
  书生意气
  “教刑侦学是为了保家卫国”
  是怎样的阅历,铸就了周老先生如松柏般的风骨?
  周应德老先生出生于1921年,1942~1946年,就读于朝阳大学法律系,他对法律的研究,伴随着20世纪中国法学方面相关条例的逐步完善而不断深入。老先生先后任永川县法院首席检察官、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审判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新中国法学教育事业,1953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任教,先后编写和审定《刑事侦查学》《痕迹学》等十余部刑侦系列教材,约三百万字,奠定了大学刑侦专业教材体系的基础。
  96载悠悠岁月,周应德老先生从炮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一步步走到岁月静好的安稳现世。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到沉稳睿智的革命者,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周老先生扮演的角色,随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变换,然而有一个身份从未改变,也未被他忘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周教授出身于书香世家,早早地接受了新式教育,青年时期的他,热爱文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了抗战建国青年团,经常组织读书会活动,渴望用文字的力量参与到爱国救亡的革命运动中。1939年,高中二年级的周应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就读于当时法学方面堪称业界翘楚的朝阳大学法学院,在紧迫的时局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应德暂时放弃了文学方面的兴趣爱好,全身心地将法学专业本领运用到了革命事业中,他放弃了在报社当记者的机会,开始了为期十年的艰苦的地下党工作。“教书是我的职业,教刑侦学是为了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周应德教授分别在半工半读的妇女识字班、江北中学等任职,1953年至1985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任教,1985年至1992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兼法学研究所所长。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20:22, Processed in 2.184004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