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12三周年中国作家采风活动纪实

查看数: 15982 | 评论数: 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1-5-4 18:11

正文摘要:

──走近重灾区 感受重生奇迹   为感受地震灾区艰苦重建、科学重建这一重生奇迹,以文学的形式展示灾区人民重拾生活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4月25日至26日,由中共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绵阳市委宣传 ...

回复

雨田 发表于 2011-5-4 18:13:28
北川老县城:

失重的语言与沉重的情愫

  作家采风团最后来到的,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如果说两天的采风时间,一路走来,作家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灾区重建的勃勃生机和田园般的诗画家园,那么在北川老县城,作家们的感受陡然剧变。
  作家们在公墓前默默致哀,再轻轻走过一幢幢瓦砾废墟,一段段寂静的马路。没有语言。只有无声的泪水肆意横流。语言在这里是失重的,采风活动到这里,露出了它比铅还要沉重的底部。
  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专业作家,三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鸣生说,从地震发生起到现在,他是第七次来到地震灾区。所有的重灾区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足迹,他以地震题材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他说此次采风,除了作家身份之外,他还有另外两种身份,军人的身份和家乡人的身份。基于这三种身份,他自信他对灾区生活的体味有所不同。
  他说灾后重建两年多来,灾区人民从没有家,到临时的避灾棚,再到板房,再到永久性住房,这几个过程的飞跃,确实非常不容易,就是放在全世界范围看,也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又是一个奇迹。
  而在这场艰苦而卓绝的重建工作中,他以大量的采访和亲眼目睹的事实,深刻感受到灾区的干部群众为重建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吃着从没有吃过的苦,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提升,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在这场艰苦而卓绝的重建中,援建省的无私奉献,是这个奇迹中最华彩的一笔。
  他说身为四川人,他特别懂得四川人。四川灾区人民的性格有两点特别令他感动,第一,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新家园,这里面有一种精神:震不倒,压不垮,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这种精神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灾区精神,同时它也是民族精神。灾区人民用两年多的时间,赋予了民族精神以实质的内容,且丰富了它的内涵。
  第二,四川人民懂得感恩。不光知恩于心,而且知恩于行。这也是非常好的品质。
  此次采风,也同时引发了李鸣生的进一步思考。他说物质家园的建设很重要,但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精神的重建,心灵的重建。如今现代化的形式有了,现代化的物质也有了,而人的素质如何提升,人的境界如何提高,而这一点,将是更加艰苦而长期的工作。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外援结束,当援助的大潮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退去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到把心放下,重归平静?劳动人民的本质就是劳动,我们仍要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过好自己的日子。而作家们对这些问题,应该首先思考,并用作品加以表达。
  李鸣生说,四川人的精神品质中,那种震不倒压不垮东西,是由他们天生的乐观性格所决定的。他们豁达,开朗,幽默,风趣--能从“悲”中生出一种“乐”来,这是了不得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往后更加长期而艰巨的重建中,值得倡导,值得发扬。
  参加此次采风的作家已经酝酿形成了不少创作构想,他们表示,回去后将以文学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感,把灾后重建的成果和四川人民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通过作品传递给全世界。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8 06:22, Processed in 2.932805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